艾灸故事一:鮑仙姑施灸治病還美顏
葛洪祖師是道教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位醫學家,他留下的《肘後備急方》更成為當今人們用以治療瘧疾的典籍之源。但很少有人知道,葛洪其實並不是獨自修道,而他的妻子不但是一位同道修行者,更是一位非常有名的醫學家。她就是著名的中國四代女名醫鮑姑,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艾灸名人。
葛洪之妻姓鮑,民間多稱鮑姑或鮑仙姑。她經常跟著丈夫在羅浮山煉丹行醫,給老百姓治病,嶺南—帶民眾尊稱她為「鮑仙姑」。鮑姑行醫採藥,足跡遍及廣州、南海、惠陽、博羅等地。她醫術精良,一絲不苟,擅長針灸,以專治瘤與疣而聞名。是醫學史上記載的灸法治病第一人。鮑姑的灸法取材於當地出產的羅浮山紅腳艾,其對治療贅瘤與贅疣有明顯效果。
書載:「每贅疣,灸之一炷,當即愈。不獨愈病,且兼獲美豔。」傳言,凡是鮑姑用紅腳艾幫人治病後,不但灸到病除,更能起到美容養顏的效果。也正因為此,人們便把此種紅腳艾稱為「鮑姑艾」。
鮑姑 像
艾灸故事二:藥王喜灸足三裡年過百歲
孫思邈(541年-682年),京兆華原(今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人,唐代著名醫藥學家、道士,被後人尊稱為"藥王"。孫思邈是我國唐代著名的醫學家、養生家, 由於養生得法,享年百餘歲。考察他的醫學思想和養生理念,是融合了古代中醫(主要是《黃帝內經》)、道家思想、儒佛理論等於一身,進而創新出獨具特色的養生之道。
孫思邈所著《千金要方》又稱《備急千金要方》、《千金方》,是中國古代中醫學經典著作之一,被譽為中國最早的臨床百科全書,共30卷,是綜合性臨床醫著。
孫思邈自謂"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孫思邈幼年嗜學如渴,知識廣博,據《舊唐書孫思邈傳》記載:「七歲就學,日誦千言。弱冠,善談莊老及百家之說,兼好釋典。」
後來孫思邈身患疾病,經常請醫生治療,花費了很多家財,於是,18歲開始他便立志從醫。40歲之前,孫思邈的疾病經多方醫治無果,因此他開始尋求艾灸療法。經過深刻研究和驗證,證實了艾灸的養生祛病功效,孫思邈開始使用艾灸為自己調理身體。
據說孫思邈經常是「艾火遍身燒」,他尤其愛灸足三裡穴。到了90多歲高齡,仍能「視聽不衰,神採甚茂」,甚至在年過百歲之時,還能精力充沛地著書立說。因孫思邈有功於醫道,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曾多次召見了他。
孫思邈 像
艾灸故事三:艾有參之功,參無艾樸實之德
李時珍生長在一個醫學世家,從小就跟父親上山採藥,耳濡目染,最終跨度幾十年,寫成著作《本草綱目》,一定是離不開他的父親,他的父親李延文畢生研究兩種中藥,一個就是人參,一個就是艾草。
研究完艾草以後就寫了本專著《蘄艾傳》,研究完人參後,寫了一本專著叫《人參傳》,寫完《人參傳》和《蘄艾傳》之後,他把這兩種中藥做了比較,最後得出結論:艾有參之功,參無艾樸實之德。意思是說,艾草有人參回陽救逆、補氣補學、昇陽舉陷的作用,而人參沒有艾草樸實惠民、普世傳播的實用價值。
李時珍 像
艾灸故事四:日本家族灸出6位長壽老人
日本《帝國文庫》中有一段記載,說元保十五年九月十一日,永代橋的換架竣工儀式上,要推舉幾位長壽老人從橋上走過,最先走過的是三河水泉村平民百姓滿平和其一家三代的六位長壽老人。
其中滿平242歲,滿平妻221歲,滿平子萬吉196歲,萬吉之妻193歲,滿平孫萬藏151歲,萬藏之妻138歲。人們自然十分驚異,紛紛詢問「汝家有何術?能長生若是耶?」
滿平笑而答曰:「惟有祖傳三裡灸耳」,三裡灸,是艾灸的一種,指「足三裡」穴位,據記載這種方法是唐代我國著名文化使者鑑真大師東渡後,傳給日本人的。
艾灸
艾灸是中華祖先給我們留下的一筆豐厚遺產,作為一個中國人,這一刻自豪油然而生,但是,有很多的病都是現在才聽說有的,使用艾灸治病,我們不能停留在照本宣科,有待我們一起去革新去演變。將艾的價值發揮到極致。艾灸在中華民族歷史長河,已經走過數千年,我們必將這種文化繼續地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