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e公司官微
作者:陳英
「疫情之下,首當其衝餐飲業受影響最大。我從來沒想到,車公廟這家全深圳最大、最便宜、同時也是最知名的素食城——新梅園圓通素食城,從2000年始至今逾20年,現在卻要歇業了。想當年我在天安數碼城上班,發薪水打牙祭的日子,約上三五知己,紅粉佳人,多是奔新梅園而來。那裡,你可以扯起嗓門挺直腰喊:吃好,喝好,我買單!」——一位網友發文感嘆道。
一張新梅園圓通素食城(車公廟店)的公告引起經常光顧這裡的消費者熱議。
公告裡明確表示,新梅園2000年入駐深圳福田的車公廟,至今近20年。此次因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影響,導致該店經營困難,面臨巨大的經濟壓力,加上店鋪租賃合約到期問題,該店決定暫定營業。公告裡還同時表示,持有該店有效儲值卡或餐券的顧客,可以繼續在其集團旗下的其他門店繼續消費,或者辦理退款手續。
許多人擔憂,20多年的老店都扛不過這次疫情,何況那些實力薄弱、資金緊張的街邊小店?
倒了很多小店
上周五,上海、廣東疫情防控級別從二級調整到三級,截至目前,全國僅剩北京、天津、河北、湖北、西藏等5省份為二級響應。
方正證券研報指出,上海、廣東應急響應級別下調,代表長三角和珠三角兩大經濟發達區域開始將重點繼續傾向於全面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有助於推動餐飲、酒水等消費進一步復甦。萬聯證券研報也指出,在政策助力下,餐飲等線下消費場景有望加速恢復,帶動各類食品終端動銷加快。
的確,記者發現,隨著復工復產的逐步推進,小區街邊小店基本都已經開放,擺攤的小商販也重新出現,儘管大多小店門口都貼著「不戴口罩禁止入內」的通知,提供消毒洗手液,提醒顧客進門前進行手部消毒,但各種繁瑣的防疫工作並沒有阻擋人們邁出家門的腳步、出門消費的欲望……很多行業樂觀預測,疫情過後,必會有一波報復性的消費增長,助力經濟復甦。
因疫情大受影響的各行各業,尤其是衝擊影響較大的餐飲、旅遊等行業,等待疫情過後報復性消費的到來,成了不少商家等待覆蘇重振的「救命稻草」。與此同時,啟動放心消費節、發放消費券、給予企業補貼……多省也正採取多項舉措促進商業業態有序恢復。在一大波真金白銀的大紅包鼓勵下,不少人表示要第一時間上線搶券「買買買」,為零售、餐飲、旅遊等行業回暖再添一把火!餐飲店門口再現人肉長隊、商場裡出現久違的人流……很多人感覺,疫情影響減弱,消費反彈,全面復甦了。
然而,部分商業復甦的背後,很多資金緊張的小店並沒有熬過黎明前的黑暗,還未等到這根「救命稻草」就倒下了。
「疫情過後,福田車公廟變天了。本來打算到車公廟尋找晚餐,3個月沒有來吃,居然發現一大堆餐館倒閉了。新梅園素食餐廳倒了,曾經排長隊的網紅串串班花,還有火鍋店華神龍都不營業了。細看了一下,曾經的美食基地『十畝地』估計得有一半未營業或倒閉,即便是營業的,那種排隊等吃的場面已經不復存在,還有許多空位。從吸納大量從業人員的餐飲業可見今年經濟形勢嚴峻啊。」 網友在朋友圈裡說。
昨日,記者前往曾經熱鬧非凡的深圳車公廟豐盛町商業步行街,如網友所說,儘管,相對於兩月前,這裡恢復了一定的人氣,然而,「冷清「依舊是步行街裡的主調。
曾經人潮湧動的地下步行街裡,成片成片的關門店鋪
常去的鞋店關門了。記者來到曾經多次光顧的鞋店,「旺鋪招租」四個醒目的大字貼在關閉的店面前。透過已鎖的玻璃大門,店內的鞋架已經搬空,空蕩蕩、黑呼呼的,門前凌亂的各種建築木條,顯示這裡很久沒有人來過了。這家鞋店,記者是知道的,在這開店至少四五年,做的都是老顧客,以往記者每次來,都能遇到三五個消費者在看鞋,老闆娘一個人爬上忙下地翻庫存。如今已是人去樓空。
旁邊開著門的另一家鞋店,門口貼出六個大黑字 「撤店清倉處理」。「不算運費、房租,進價甩,都沒人買,一天都賣不出幾雙鞋,實在幹不下去了。」鞋店老闆跟記者倒苦水。
隔壁的服裝店遭受著同樣的境遇。「去年進的貨,十分之一都沒有銷出去。關店幾個月,租金可是一分沒得少。現在天都熱了,誰還買冬天的針織衫和外套?往年,每個月能有小兩萬元的利潤,年前到現在,不僅沒賺錢,還賠進去2個月的房租。這幾個月營業了,也沒啥客人,營業額都不夠店租。」服裝店老闆跟記者叨叨:「樓上的大商場裡還有消費券吸引人,咱這小店,打折也沒人來。」儘管房租遠沒到期,但她悲觀地認為,今年上半年客流可能總體不好,虧本已成定局,只好貼出「此店轉租」的公告。記者在數家小店逗留的時間裡,幾乎沒有其他顧客進來,人氣之清淡,可想而知。
不僅僅是連通地鐵站的地下步行街裡人流稀少,事實上,地面上三四層的購物中心裡同樣門可羅雀。記者發現,很多老牌的餐飲店、飾品店停止營業,或借疫情期間圍欄裝修,或直接關門大吉,偌大的購物廣場裡空蕩蕩的。
曾經繁華的步行街裡,留下來堅守店鋪的這些店主們,有人是因為堅持了多年的習慣,有人是為了留住客戶,有人則是在創業中打拼夢想。但「虧損」成了這些小微企業、個體戶的普遍遭遇,少則幾萬,多則近百萬。餐飲、服裝、美甲、零售等普遍受到疫情影響,小店鋪在復工復產中走入「越小越難」的窘境,一批個體戶不得已騰空店鋪,合上鎖頭,關門轉兌。
小店還能扛多久?
營業額減少,但房租照交、工資照發,還要按期還貸,又遇融資難,是復工復產後的小微企業、個體戶面臨的共性困難。
據多家街邊店主反映,他們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租金壓力。沒有收入來源的情況下,還要交租金,如果遇上好房東,還能減免一些租金,但是大部分店面這幾個月的租金都是自己扛,扛不起,資金跟不上就倒下。
而另一方面,很多銀行和金融機構向受疫情影響嚴重的行業發放貸款,但是個體工商戶卻很難申請到。即便申請到了,貸款終究還是要還的,只是緩一時,並不是救一世。至於疫情全面控制,目前還真不好預測,有說4月底的,有說6月初的,真是越聽越焦慮。不管到什麼時間全面控制,就意味著靠門店收入的小老闆們,不會有什麼收入,也不會有多少人到店消費,而房租還要扛,能扛多久,是個問題。
都出門了,為什麼消費復甦沒有預想中那麼好?人都去哪了?
1、錢袋子縮緊了
從身邊大多數朋友了解來看,想出門聚餐,吃火鍋、燒烤,吃炸雞,喝奶茶,成為了大多數人疫情過後最想做的事。很多行業也樂觀地認為,疫情後,消費會有個報復性反彈。事實上,這種「報復性」並沒有預想中那麼猛、那麼久,最多就是憋久了,想出門吃點好的補償一下在家長久的隔離時光。這種並不會維持太久的補償性消費,對大部分行業和企業來說,只能算杯水車薪,還不足夠面對疫情下帶來的影響和危機。
疫情期間壓抑的消費需求或許並沒有那麼強烈。而「錢荒」更是不少家庭不得不去面對的頭等大事。受疫情影響,一部分人群的收入會明顯降低,很多人可能將會不得不面臨著降薪、甚至被裁員的命運,「活下去」才是首要任務,即使享樂也不敢太放肆。
2、很多人還沒有回來。
無論是住宅小區,還是商業寫字樓,空置率的上漲顯示著,很多人被迫離開,很多人還沒有回來。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在一線城市,有部分在當地並未有穩定工作和生活的人群,由於某種原因,不再返回原工作地和臨時生活地,導致了現階段這些小店消費為主的線下活動恢復速度不及預期。由於人員未完全回流而消費可能受到較大影響的勞動力輸入型城市,在人口回流後,消費復甦的彈性也相對更大。
小微企業、個體戶的經營狀況代表一個城市的煙火氣,儘管小店都陸續恢復營業,但能不能儘快恢復熱鬧的景象,還需要各方都來推一把力,出臺一些接地氣的救急政策,想方設法讓他們生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