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初中的時候,老師再三告誡我,不要讓孩子接觸搜題軟體,最好連手機也不要給她。
事實上,我早已經發現,不要說初中,連小學五六年級的小學生,回家都會偷偷拿著個手機,在作業上面一掃一拍。然後搜到的把答案抄寫上去了。
那時候,他們用的最多的搜題類軟體,不外乎是「小猿搜題」、「學霸君」、「作業幫」等。
這類搜題軟體,只需要打開手機上相應的APP,用相機拍照上傳,就可以搜索到相應的題目與答案。還有部分題目的視頻解答。
初中老師堅決叫我讓孩子遠離這類APP。也許她的出發點是對的。她看到了這類搜題軟體給孩子帶來的很多不利影響。
但事實上,我並沒有完全禁止這類軟體給孩子用。
我仔細研究過這類搜題類的app。一般它們都主要以拍照搜題為主,還有輸入搜題和語音搜題等方式,根據匹配程度,還會有不同的答案解析呈現給用戶。孩子可以自行選擇最正確的答案。從老師角度來看,拍一題,還能搜到很多同類型的習題,甚至可以作為某種同類型訓練題用,裡面還有非常豐富的各類學習素材。
有些APP還有同步練習,直播講解、人工解題等輔助功能。個別軟體,如果支付一定費用,還可以獲得專門的老師進行講解輔導。
這種APP對學生來說,就像一臺無所不知的魔鏡一樣:「魔鏡魔鏡,誰是世上最美的人」。然後答案就跳了出來。
有了搜題軟體,或者說拍題軟體,學生似乎根本不用學習了,難題交給機器就行了。可真相真的是如此嗎?
當我們發現孩子使用搜題軟體直接寫答案時,也曾苦口婆心地對孩子進行教育,有曉之以理的,也有嚴厲批評的。當然,也不外乎告知家長沒收手機的。因為對於大部分孩子來說,搜到了答案,不會再去想中間過程,直接寫上了事。等到一考試,馬上就原形畢露了,不會的依然不會,甚至錯的更多。
在教育孩子與學生的過程中,我一直並不排斥信息技術在課堂與學習中的應用 。我甚至認為,相比醫療領域,教育上的信息技術應用發展還太慢了了。
正確引導孩子使用信息技術,提升孩子的學習效率,才是科學的打開方式。不能在孩子與學生面前構築隔離的堤壩,讓遠離現實中的新事物。
學生為什麼要用搜題軟體?有可能是作業量太多,或者太難,超出了學生的承受能力。適當的作業量,難以適度的階梯式安排,是布置作業時需要考慮的。當然,多學科布置時,更要考慮控制作業總量。
每天的家庭作業,只是看看學生有沒有完成,有沒有做對,這很容易造成學生用搜題軟體搜個答案給你。應付老師的心理對孩子來說,無時不在,所以每天檢查時既要看學生作業對不對,更要把重點放在學生是不是真正掌握上。從作業的角度來看,把每道題做對比全部完成更重要。
信息技術應用的好,能給我們的學生學習方式帶來變革。很多老師也非常排斥搜題軟體,這實際上是鴕鳥觀點。作為老師,只有熟悉現代技術,佔領信息化制高點,對現實中的新事物善加利用,才能根本解決學生搜題這個問題。如我就規定了孩子使用搜題軟體的三原則:
直到孩子到了高中,有了很強的自主學習性,這時候我允許孩子可以獨立使用搜題軟體了。
而作為老師,我在設計教案時,也是經常用搜題軟體搜同類題目,供學生強化訓練用。
總之,隨著人工智慧的飛速發展,搜題類軟體的興起,其實只是教育面對信息化的一個小浪花,也許以後還會有更新更智能的機器來衝擊今天學生的學習方式。
面對搜題軟體,你怎麼看待?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