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坊間由這樣一個說法:
"人的一生,心臟總的跳動次數是一定的,心臟跳得快壽命就越短"。
這是真的嗎?
怎麼說真假呢?
儘管,「人的一生,心臟總的跳動次數是一定的」這個大前提是錯誤的。比如說,對於在嬰幼兒期早夭的人來說,他們的心臟如何才能在不到3、5年的時間內跳完一生的總次數呢?
但是,「心臟跳得越快的人壽命越短」,一般意義上來說,還是成立的。
靜息心率與早死風險
這說的心臟跳得快慢是有條件的,指的是健康人在完全休息狀態下每分鐘心臟搏動的次數(b.p.m),醫學上稱為靜息心率。
健康成年人,靜息心率通常在60~100 b.p.m.之間。
在不同人靜息心率存在著巨大個體差異。
比如,經過嚴格專業訓練的精英運動員,靜息心率就比一般人低得多;最低的甚至可以到30、40 b.p.m.。
世界百米紀錄保持者博爾特的靜息心率就只有32~34b.p.m. 。
長期以來,有大量研究證明,靜息心率快與早死之間存在著非常明顯的相關性。
比如,世界上第一項心臟研究,開始於1950年代的弗雷明漢心臟研究就發現,靜息心率的快慢與心衰和猝死發生風險相關。
到2015年,發表在加拿大醫學協會雜誌上的一篇文章對此前這類研究進行了匯總,在分析了46項研究,總共包括近125萬人的研究結果後,研究人員發現靜息心率每增加10 b.p.m.與全因死亡率(不論具體死亡原因)增加9%,心血管死亡率增加8%相關。
與靜息心率最低(45 b.p.m.)的健康人群相比,心率為60-80 b.p.m.組人群全因死亡率風險增加12%,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增加8%;靜息心率大於80 b.p.m.的患者全因死亡率增加45%,心血管死亡率增加33%。
總體上,與靜息心率45 b.p.m.組相比,人群全因死亡率風險隨著靜息心率的增加而呈線性顯著增加。而當靜息心率超過90 b.p.m.時。心血管死亡率增加更為顯著。
這方面的研究還有很多,結論高度一致:「心臟跳得越快的人壽命越短」。
比如,2019年瑞典一項對出生在1943年男性的長期隨訪甚至發現,靜息心率高於75 b.p.m.的人與低於55 b.p.m.者相比,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病死亡率都增加了2倍之多。
靜息心率快為什麼容易早死?
道理很簡單,心臟跳得快慢主要是由自主神經調節。
靜息心率快反映一個人交感神經興奮性高,這種人特別容易緊張,出汗。
而交感神經高興奮性又與高血壓,動脈硬化,代謝症候群以及肥胖等都密切相關,這一切因素都會顯著增加人的死亡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