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將功成萬骨枯」,該詩句出自晚唐曹松的《己亥歲》。原文如下:
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傳聞一戰百神愁,兩岸強兵過未休。
誰道滄江總無事,近來長共血爭流。
其中的佳句更是一篇之警策:「一將功成萬骨枯」,詞約而義豐。它不僅表達了戰爭的勝利是雙方將士的生命換來的,也委婉地表達了戰爭對黎民百姓的傷害。
作為醫生,我時常聯想起:醫學作為實踐醫學,何嘗不是拿億萬病人的健康和生命換來的呢?這也就是,為什麼醫學生會尊稱解剖的標本為「大體老師」的原因。
試想,沒有這些有名的或者無名的「大體老師」對醫學的貢獻,我們將對自己的解剖結構一無所知。
接下來,我們先用一點時間大致了解一下這位「大體老師」:
大體老師,又稱無言老師(無語老師),是醫學界對遺體捐贈者的尊稱。遺體捐贈者在過世8小時內急速冷凍到零下30℃保存,在教學使用時再復溫到4℃,從而能夠保證遺體的新鮮程度,讓學生能在最接近真實的人體上進行模擬手術訓練。這些遺體是醫學生第一個手術的「患者」,也是醫學生的老師。
在之後,會有一批又一批的醫學生在「大體老師」身上學到了經驗而走進醫院。經過無數次的教學之後,「大體老師」的身體將不再完整。但是,她仍在用一塊骨頭、一塊肌肉的發揮著最後的一點熱量。
每每想起當年解剖課的鏡頭,那一塊塊骨頭確實已經烙在我的記憶中。我想,每一位醫學生可能都會記得吧。
作為麻醉醫生,有了過硬的解剖,將會在各種臨床操作中表現得遊刃有餘。因此,在我的職業成長中,技術水平很快就成為科裡的拔尖者。我們是教學醫院,因此我早早就當上了帶教老師。所帶學生,不僅有未出校門的醫學生,也有工作多年的「老醫生」。
對於這些人,我有著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
對醫學生,我殷切的希望他們早日懂得打好基礎的重要性。因為,一旦到工作崗位上,所接觸的病例會少得多。而在實習階段,因為可以到不同的醫院參觀學習、也有老師耐心指導,見識的病例會多很多。這樣的經歷對他們來說,也許是醫生職業生涯最寶貴的財富。
對那些工作很多年的「老醫生」,我更多的是責備。試想,他們大多都是各個醫院已經工作過多年的醫生了。然而他們在學習階段,多數並未表現對新技術、新知識的渴求。反而,有的進修醫生卻將進修當作度假、當作鍍金甚至當作結交人脈的機會。
但也不能一竿子都打死,也有的進修醫生是我非常欣賞的。看到那些渴求技術、渴求知識的醫生,掏心窩地去教自然是一定的。
在醫學教育上,我一直和他們強調:先德後行。一定要知道為什麼去學醫,這樣才能學好,才能更好地利用所學知識去治癒病人。
尤其是對那些手術量比較少的醫生,我會時常讓他們認識到病例的重要性。一定要用最少的病例,學到更多的經驗,儘快成長起來。我告訴他們:醫生的成長,一定是在見識過或者經歷過一定數量的病人後才能成長的。而千萬不要反覆去做的是,在失敗的病例之後才懂得成長。一定要愛護自己的病人,要對醫學有敬畏之心。
病人滿懷期待地找到我們看病,我們一定要竭盡所能為其醫治。儘管目前的醫學仍是不完美的,但我們堅信:只要我們真的用心為病人醫治,換位思考,他們也一定會發自內心感激我們的付出的。
【免責聲明】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