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覓民族•最雲南直播】第二期:探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旅

2020-12-19 雲南網

  雲南網訊(記者 王宇 實習生 盧寶潔)覓最雲南民族文化,體驗彩雲南民族風情,2019年下半年交通銀行雲南省分行帶您一起領略雲南少數民族特色文化大觀,跟隨鏡頭多維度詮釋雲南少數民族獨特的美,體驗雲南少數民族的美食、舞蹈、風情、服裝、工匠、節慶、新時代·新風採。

  本次直播中,主持人「浪裡樹小莓」將攜手非遺傳承人李加雲,帶領我們探尋手藝人背後的故事。

  9月26日,逛播環節再次出發,跟隨主持人,我們逐漸融入竹編文化的傳承之境。作為非遺傳承人,李加雲一再強調自己身上的責任與傳承雲南傳統技藝的使命,訴說著自己多年的堅持和對於竹編文化的推崇。

  據了解,李加雲從十二三歲便從事竹編這門手藝,如今已五十七歲,一做就是四十年。家族的傳承,從小的興趣致使他一路走到今天,作為一個非遺傳承人,李加雲多年來一直堅持著自己的理念。即做竹編需要三顆心:一顆不畏失敗與困難的堅強心,一顆熱愛生活享受竹編的創意心,一顆默默無聞持久追求的耐心。三顆心一直成為其堅守竹編這門手藝的根本。他認為,雲南各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竹編技藝,但很多都停留在生活用具上,沒有上升為一種藝術。所以竹編要從生活用具進入到工藝品,然後再到藝術品,這才是真正的大師。而且大師的作品就如同自己的親生女兒一樣,對於自己所做的工藝品來說,被別人收藏了,自己也會去思念它。

  此次逛播,除參觀竹器外,大家還隨同 「拾翠」的相關負責人一起參觀了匠人們用心浸潤而成的工藝品:經過十幾道工序製作的大理扎染、精心刻畫後才燒制而成的建水紫陶、千錘百擊的鶴慶銀器。

  通過精彩的「逛播環節」,主持人「浪裡樹小莓」和李加雲以及「拾翠」的相關人員為大家呈現一堂有趣且帶有文化意義的「非遺傳承」課堂。

  「覓民族•最雲南」交通銀行雲南省分行帶您領略雲南民族文化大觀,將在未來的日子裡繼續帶領大家去發現生動有趣的雲南特色文化,向大家展示雲南深處那些隱藏著的,更為具體的美。

相關焦點

  • 非遺:穿在身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橫織豎行的民族文化
    少數民族一直都是能歌善舞的,在歌舞儀式上同樣需要能夠代表民族特色的服飾。少數民族服飾顏色豔麗,圖案古樸,帶著濃鬱的民族風味,在我們的共同生活的土地上,有五十六個民族,五十五個少數民族,每個民族都有完整的發展體系,從語言到文字再到服飾,他們的服飾裝扮尤其具有民族特色。在我國,很多少數民族的服飾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真正的穿在身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 聚焦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 共探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建設之路
    陳麗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多樣性的源泉,也是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和社會凝聚的重要載體,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高校責無旁貸。北京師範大學依託北京市「文化遺產與文化傳播」高精尖學科建設項目,聯合珠海校區成立了「北京師範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與發展中心」,積極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和人才培育、科研合作,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等方面都做出了諸多探索。
  • 關明老師第二期「研修生」免費招生啦
    中華食學研究員、雲南烹飪旅遊進修學院高級教師、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委員會專家關明老師第二期研修班免費招生開始了。 一、條件:高中文化程度,從事專業十五年以上,或者相關大專畢業3年、本科畢業1年以上,有自學能力,不分門派,無論你先前拜師還是未拜師,我們亦師亦友,亙為師生,只要願意提升自我,為雲南食學做出積極貢獻,都有可能成為專題研究的成員,本期研修為「雲南民族飲食文化與非遺旅遊」。
  • 傳承、保護、記錄雲南特色民族文化 雲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2020...
    推介會現場此次推介會邀請了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雲南省文物鑑定委員會主任、研究員張永康;雲南民族大學教授,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評審專家、原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楊德鋆以及最早的昆明外文書籍聚寶地——東方書店開創者王嗣順的女兒,原雲南省婦聯主任王潤裳三位嘉賓,與現場讀者分享璀璨奪目、多態多姿的雲南民族文化。
  • 藏醫藥浴法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藏醫藥浴法列入代表作名錄,有助於從整體上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見度,並提高對其重要意義的認知,促進不同民族關於生命健康和尊重自然的對話,也體現出國際社會對保護傳統知識與實踐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何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確定而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遺產項目。
  • 主題國 | 一起領略印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16屆中國—東協博覽會將於9月20—23日在南寧舉辦,本屆東博會由印尼擔任主題國,這也是印尼第二次出任主題國。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遊客選擇到印尼旅遊。印尼自然環境優美,人文成果燦爛。目前,印尼已有9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被納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守護非遺文化 傳承民族瑰寶 ——烏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綜述
    博大精深、浩如煙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精神與情感的重要載體,是民族和國家凝聚力的重要所在。近年來,我市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和《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以構建科學有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為目標,以資源普查、名錄體系建設、支持傳承人傳習活動、開展宣傳教育為重點,以建立機構、完善制度、加大經費投入為保障,穩步推進各項保護工作。
  • 為「泛亞」添彩 昆明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展啟幕 - 滇臺連線
    一個個來自民間的國家、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和藝術家,用他們平凡的雙手製作了一件件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非遺的保護與傳承「書寫」了一段段「草根」傳奇,成為「2010滇池泛亞文化藝術節」的一大亮點。    雲南刺繡    獨具特色的文化奇葩    「現在做一副秀活,短則20天,長則半年,便宜點的也要幾百元,像我身上這套服飾要賣五六千元呢。
  • 北京市石景山區蘋果園第二小學開啟京西文化之旅
    探尋模式口古村之源 開啟京西文化之旅近年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強調並倡導在全球開展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非物質文化的保護。我國積極推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歷史文化名城和歷史文化街區、村鎮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從法律法規層面推進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規範化。2002年9月,北京市規劃委員會公布了《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地規劃》,北京市石景山地區的模式口被列為北京舊城外的歷史文化保護街區之一。
  • 第二屆海上絲綢之路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在泉州開幕
    中國網海峽頻道11月23日訊(周曉磊 劉媛)23日,第四屆海上絲綢之路藝術節重要活動之一的「海上絲綢之路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在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開幕。現場來自11個國家的17個非遺項目和大師,國內27個省近60個非遺項目和非遺傳承人會聚一堂,共同展示、交流。
  • 蒙古人必須知道的國家級與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每年陰曆3月21日為春祭,祭祀規模最大、最隆重。各盟旗都派代表前往伊金霍洛成陵奉祭。2006年5月20日,成吉思汗祭典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8,蒙古族四胡音樂蒙古族四胡音樂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 誰來拯救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一一景泰藍
    (記者:劉軍 羅永松報導)2020年12月8日,記者在海南三亞無意中發現,有人在呼籲社會共同來拯救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演講。據了解,此人是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執行會長丁偉華。
  • 古丈:「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紅石林鎮中心完小舉辦民族民間...
    紅網古丈站12月8日訊(通訊員 劉巧雲)為打造校園特色文化,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更好地傳承、弘揚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近日,湘西州古丈縣紅石林鎮中心完小舉辦了民族民間運動會暨擺手舞比賽,並邀請縣非遺中心負責人參加活動。
  • ...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十九期)——萬州雜醬面傳統製作...
    往期回顧等到桂花化美酒丨 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一期)一萬五千個晝夜的秘密丨 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二期)母親手裡那支火把丨 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三期)千裡相逢的盛宴丨 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四期)我能聽到麻花的笑聲丨 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五期)合川一家人丨 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六期)
  •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近期,阿克塞縣舉辦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動,展示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成果,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縣幼兒園舉辦了「童心向黨」「雙語」合唱比賽。書寫內容為哈語文課文內容,學生們握筆端正,坐姿規範,用心書寫,展示了良好的民族文化素養和良好的書寫習慣。活動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激發了孩子們對民族語言文字的熱愛和對民族文化的認同。
  • 普洱:鎮沅恩樂鎮中心小學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社會實踐活動
    本網訊(記者 李仕仙 李飛雷)為了弘揚民族文化,延續中華文脈,培養青少年對家鄉非物質文化傳承與保護的興趣。12月11日,恩樂鎮中心小學30個同學與者東鎮中心校52名同學匯合,到者東鎮學堂村倉房小組開展「探尋家鄉非物質文化遺產——蜂桶鼓舞」社會實踐活動。
  • 雲南的這些文化和自然遺產你知道幾個?
    年,《國務院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決定:從2006年起,將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定為我國的「文化遺產日」;2016年9月,國務院決定把「文化遺產日」調整設立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為集中宣傳展示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成果搭建了重要平臺。
  • 傳統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生產標準探微
    [5]王霄冰、胡玉福:《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規範化與標準體系的建立》,《文化遺產》2017年第5期。  [6](1)柏貴喜、王通:《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標準體系建構》,《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4期。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換屆大會丹寨召開
    中國青年網丹寨10月18日電 (記者 秦亮)10月17日首屆中國丹寨非遺周期間,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在丹寨萬達小鎮召開第二屆會員大會,選舉產生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第二屆理事會和常務理事會,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王曉峰當選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會長
  • 影像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法研究
    既要保留完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髓,又要具有觀賞性,因此,對於採用影像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法,便非常值得研究。 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讀解 在過去一年多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影像記錄的實際工作中,發現許多電視工作者其實並不如想像中了解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比較概括的稱呼,是相對於物質文化遺產提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