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藝術剪影 記者 合宇聰/攝
民間彝族刺繡藝術家展示撒尼刺繡 記者 合宇聰/攝
民間藝術家陸光才的瓢畫 記者合宇聰/攝
7月26日上午,「昆明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在昆明文廟拉開序幕。一個個來自民間的國家、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和藝術家,用他們平凡的雙手製作了一件件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非遺的保護與傳承「書寫」了一段段「草根」傳奇,成為「2010滇池泛亞文化藝術節」的一大亮點。
雲南刺繡
獨具特色的文化奇葩
「現在做一副秀活,短則20天,長則半年,便宜點的也要幾百元,像我身上這套服飾要賣五六千元呢。現在我帶著十幾個徒弟一起做,產品熱銷歐亞。」民間彝族(撒尼)刺繡藝術家畢躍英自豪地說。據了解,石林彝族(撒尼)刺繡是一項獨到的工藝技術,具有悠久的歷史,元明清時期即在彝族婦女中盛行,直至近代石林彝族刺繡仍保持著濃厚的地區特色和民族風格,屬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撒尼刺繡品的圖案精巧,色彩絢麗,深受中外遊客喜愛。
「現在整個官渡區就只有我們一家還在做撒梅刺繡,現在我眼睛不行了,但我女兒和孫女還在繼續繡。」73歲的張美鳳老人介紹說,「撒梅刺繡是彝族刺繡的一派,所繡的雞冠帽、圍腰帶、繡花鞋、孩兒帽、背被等,都是老昆明的經典刺繡,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我有責任把祖上傳下來的技藝繼續傳承下去。」
「在前輩的基礎上,我總結出了一套創新的刺繡法,包括20多種繡法,繡了40多年了,像這些金魚帽、孔雀帽、荷花帽都是我們嵩明漢繡特有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李樹粉告訴記者,昆明地區的漢族刺繡歷史悠久,花樣繁多,色彩搭配鮮明,形象生動,惟妙惟肖。
重拾兒時的回憶——捏麵人 記者合宇聰/攝
民間藝術家李樹粉展示嵩明特有的荷花帽和孔雀帽 記者合宇聰/攝
民間藝術家畢躍英在做彝族(撒尼)刺繡 記者合宇聰/攝
捏麵人
重拾你我兒時的記憶
面人,作為昆明市民經典的兒時記憶之一,老昆明街頭攤上的一個個惟妙惟肖的面人,總會讓人久久駐足。隨著昆明日新月異的發展,面人漸漸在昆明街頭消失了,而昆明人對面人特有的記憶和快樂被珍藏了起來。
「小時候我跟爺爺學,用餌塊捏點小貓、小狗,1989年我拜師在江蘇省杲寧縣面捏藝人陳為庚門下,學習面捏藝術。」民間捏面藝人梁俊麗說,「我一直都用米麵來捏麵人,是可以吃的,但後面加了色素,就不能吃了。」據梁俊麗介紹,2009年她與人共同創作的大型面捏作品《時代的腳步》參加昆明市民間工藝品博覽會,引起轟動,並被昆明(中國)國際民族民間工藝品暨旅遊文化商品博覽會組委會授予「優秀個人獎」。
「又看見捏麵人了,感覺像回到了小時候一樣,好親切!」一位市民感嘆道。記者在現場看到,許多市民聚集在展示點前,津津有味地看著梁俊麗捏麵人。
滇式風箏
「牆裡不香,牆外香」
「我放過最大的長串風箏長680米,要20多個壯漢用登山繩才拉得住;最小的只有8釐米高,就巴掌大。」「滇式風箏」工匠戴永慶告訴記者,滇式風箏是由傳統的中原式風箏改造來的,「我又在滇式風箏的基礎上加以改進」,使其更加符合雲南風向多變的特點。戴永慶還展示了「最符合風動學原理」的「歪桃式」風箏。
據了解,滇式風箏目前的傳承正面臨著嚴峻的形勢,戴永慶帶著4個徒弟幾乎拿遍了世界上所有的風箏獎項,深受外國人的追捧,曾一度在美國西雅圖、芝加哥等地掀起滇式風箏「熱潮」。但在省內,滇式風箏幾乎沒有市場,要找一個能傳承風箏技藝的人更是難上加難。「風箏匠要畫匠、木匠、篾匠、書法都要精通,光潛心研究至少就要兩年。」戴永慶略帶失望的說。
瓦貓——老昆明建築的特色,據說能夠鎮宅避邪 記者合宇聰/攝
風箏匠戴永慶展示最符合風動原理的「歪桃子」風箏 記者合宇聰/攝
小窯村瓦貓
老昆明建築不可或缺的亮點
腦門有個「王」字,一隻似虎非虎似貓非貓、青面獠牙的「瓦貓」,何以在老昆明人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瓦貓」傳承人介紹,瓦貓雖被冠以貓名,但卻寓虎於貓,取虎兇猛無畏之意,以達到鎮宅的目的。昆明大普吉桃園村紅石崖水庫大壩上,立有一個足有一米多高的巨型「瓦貓」,據說水庫建好後,大壩時常漏水,不論怎麼修補都無濟無事,原來是大壩對面的樹林中有一頭母野豬帶著七頭小豬,每到月夜便出來拱這拱那,所以水壩第一天修好,第二天就漏了。為了對付這群神秘的野豬,人們便打造了一個巨大的石貓,安放到大壩上面,面向野豬出沒的地方。從此以後,大壩就不再漏水了。
據悉,小窯村制陶工藝還沿襲著明清時代的純手工、作坊式製作,隨著昆明建設的展開,瓦貓的「有武之地」越來越少,現在主要面向州縣銷售,也有一些住在市區的市民會把「瓦貓」放在客廳裡,作為鎮宅避邪之用。
2003年至今,昆明已擁有4項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19項省級保護名錄,以及342項市級保護名錄和700多項區縣級保護名錄;2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多個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區和民族文化之鄉。目前,昆明已成為全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記者 合宇聰(昆明信息港)
來源:雲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