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泛亞」添彩 昆明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展啟幕 - 滇臺連線

2021-01-21 華夏經緯網
  

民間藝術剪影 記者 合宇聰/攝

民間彝族刺繡藝術家展示撒尼刺繡  記者 合宇聰/攝

民間藝術家陸光才的瓢畫  記者合宇聰/攝

    7月26日上午,「昆明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在昆明文廟拉開序幕。一個個來自民間的國家、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和藝術家,用他們平凡的雙手製作了一件件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非遺的保護與傳承「書寫」了一段段「草根」傳奇,成為「2010滇池泛亞文化藝術節」的一大亮點。

    雲南刺繡

    獨具特色的文化奇葩

    「現在做一副秀活,短則20天,長則半年,便宜點的也要幾百元,像我身上這套服飾要賣五六千元呢。現在我帶著十幾個徒弟一起做,產品熱銷歐亞。」民間彝族(撒尼)刺繡藝術家畢躍英自豪地說。據了解,石林彝族(撒尼)刺繡是一項獨到的工藝技術,具有悠久的歷史,元明清時期即在彝族婦女中盛行,直至近代石林彝族刺繡仍保持著濃厚的地區特色和民族風格,屬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撒尼刺繡品的圖案精巧,色彩絢麗,深受中外遊客喜愛。

    「現在整個官渡區就只有我們一家還在做撒梅刺繡,現在我眼睛不行了,但我女兒和孫女還在繼續繡。」73歲的張美鳳老人介紹說,「撒梅刺繡是彝族刺繡的一派,所繡的雞冠帽、圍腰帶、繡花鞋、孩兒帽、背被等,都是老昆明的經典刺繡,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我有責任把祖上傳下來的技藝繼續傳承下去。」

    「在前輩的基礎上,我總結出了一套創新的刺繡法,包括20多種繡法,繡了40多年了,像這些金魚帽、孔雀帽、荷花帽都是我們嵩明漢繡特有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李樹粉告訴記者,昆明地區的漢族刺繡歷史悠久,花樣繁多,色彩搭配鮮明,形象生動,惟妙惟肖。

 

重拾兒時的回憶——捏麵人 記者合宇聰/攝

民間藝術家李樹粉展示嵩明特有的荷花帽和孔雀帽 記者合宇聰/攝

民間藝術家畢躍英在做彝族(撒尼)刺繡 記者合宇聰/攝

    捏麵人

    重拾你我兒時的記憶

    面人,作為昆明市民經典的兒時記憶之一,老昆明街頭攤上的一個個惟妙惟肖的面人,總會讓人久久駐足。隨著昆明日新月異的發展,面人漸漸在昆明街頭消失了,而昆明人對面人特有的記憶和快樂被珍藏了起來。

    「小時候我跟爺爺學,用餌塊捏點小貓、小狗,1989年我拜師在江蘇省杲寧縣面捏藝人陳為庚門下,學習面捏藝術。」民間捏面藝人梁俊麗說,「我一直都用米麵來捏麵人,是可以吃的,但後面加了色素,就不能吃了。」據梁俊麗介紹,2009年她與人共同創作的大型面捏作品《時代的腳步》參加昆明市民間工藝品博覽會,引起轟動,並被昆明(中國)國際民族民間工藝品暨旅遊文化商品博覽會組委會授予「優秀個人獎」。

    「又看見捏麵人了,感覺像回到了小時候一樣,好親切!」一位市民感嘆道。記者在現場看到,許多市民聚集在展示點前,津津有味地看著梁俊麗捏麵人。

    滇式風箏

    「牆裡不香,牆外香」

    「我放過最大的長串風箏長680米,要20多個壯漢用登山繩才拉得住;最小的只有8釐米高,就巴掌大。」「滇式風箏」工匠戴永慶告訴記者,滇式風箏是由傳統的中原式風箏改造來的,「我又在滇式風箏的基礎上加以改進」,使其更加符合雲南風向多變的特點。戴永慶還展示了「最符合風動學原理」的「歪桃式」風箏。

    據了解,滇式風箏目前的傳承正面臨著嚴峻的形勢,戴永慶帶著4個徒弟幾乎拿遍了世界上所有的風箏獎項,深受外國人的追捧,曾一度在美國西雅圖、芝加哥等地掀起滇式風箏「熱潮」。但在省內,滇式風箏幾乎沒有市場,要找一個能傳承風箏技藝的人更是難上加難。「風箏匠要畫匠、木匠、篾匠、書法都要精通,光潛心研究至少就要兩年。」戴永慶略帶失望的說。

瓦貓——老昆明建築的特色,據說能夠鎮宅避邪 記者合宇聰/攝

風箏匠戴永慶展示最符合風動原理的「歪桃子」風箏 記者合宇聰/攝

    小窯村瓦貓

    老昆明建築不可或缺的亮點

    腦門有個「王」字,一隻似虎非虎似貓非貓、青面獠牙的「瓦貓」,何以在老昆明人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瓦貓」傳承人介紹,瓦貓雖被冠以貓名,但卻寓虎於貓,取虎兇猛無畏之意,以達到鎮宅的目的。昆明大普吉桃園村紅石崖水庫大壩上,立有一個足有一米多高的巨型「瓦貓」,據說水庫建好後,大壩時常漏水,不論怎麼修補都無濟無事,原來是大壩對面的樹林中有一頭母野豬帶著七頭小豬,每到月夜便出來拱這拱那,所以水壩第一天修好,第二天就漏了。為了對付這群神秘的野豬,人們便打造了一個巨大的石貓,安放到大壩上面,面向野豬出沒的地方。從此以後,大壩就不再漏水了。

    據悉,小窯村制陶工藝還沿襲著明清時代的純手工、作坊式製作,隨著昆明建設的展開,瓦貓的「有武之地」越來越少,現在主要面向州縣銷售,也有一些住在市區的市民會把「瓦貓」放在客廳裡,作為鎮宅避邪之用。

    2003年至今,昆明已擁有4項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19項省級保護名錄,以及342項市級保護名錄和700多項區縣級保護名錄;2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多個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區和民族文化之鄉。目前,昆明已成為全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記者 合宇聰(昆明信息港)

來源:雲南網

相關焦點

  • 泛亞「民博會」啟幕 昆明土陶藝術再現古滇青銅文化
    為傾力打造「泛亞合作」品牌、提升昆明城市國際區域影響力和競爭力,在市政府建議下,組委會決定從本屆開始,將「2010昆明(中國)國際民族民間工藝品、文物藝術品暨旅遊文化商品博覽會」,正式更名為「2010昆明泛亞國際民族民間工藝品博覽會」。
  • 昆明將打造成泛亞文化名城
    記者從昆明市文化建設工作會上獲悉,昆明將著力構建民族文化強省的樞紐,努力打造中國西部最具競爭力的歷史文化名城、民族文化寶庫、國際文化樞紐、文化產業基地、文化共享家園,加快把昆明建設成為泛亞文化名城。昆明地處西南邊陲,有獨特的歷史文化、高原風光和民族風情。
  • 泛亞風情瀰漫春城 文化之光輝映彩雲南
    泛亞風情瀰漫春城 文化之光輝映彩雲南 中新網昆明7月27日電(楊穎融)耳邊梵音嫋繞、眼前舞影婆娑,臺上的女子身披紗麗,在妙曼音樂中灑脫地舞動。這的確是寶萊塢的演出現場,但它卻上演於昆明而非印度。
  • 「2010滇池泛亞文化藝術節」打造重大文化盛事
    「2010滇池泛亞文化藝術節」將於7月25日至31日在昆明舉辦,本次藝術節為期一周,主要由泛亞之光、泛亞之聲、經典泛亞、多彩泛亞四大板塊組成。泛亞之光板塊:由《泛亞同春》大型開幕式晚會和2010滇池泛亞文化藝術節暨昆明聶耳音樂節閉幕式公益性交響音樂會兩部分組成。
  • 鬥南·花花世界:打造昆滇花文化盛宴
    「花都文化節」首次落地鬥南   作為有名的「花燈之鄉」、「滇戲窩子」,呈貢享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美譽,素有農曆6月24彝族傳統火把節唱花燈對調子的習俗。  永不落幕的文化盛宴   本屆「花都」文化節旨在「傳承文化遺產 相約美麗花都」,除了山歌、滇劇、花燈三大傳統保留項目外,更在鬥南·花花世界花鳥文玩市場增設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區,力邀張勝祥、徐孝國、郭興、李留美、高慶、張萬禎等省內多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師親臨現場
  • 昆明打造六大文化品牌
    2009年,全市文化建設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快建設中國西部乃至泛亞地區最具競爭力的歷史文化名城、民族文化寶庫、國際文化樞紐、文化產業基地和文化共享家園。2010年,市委九屆六次全體(擴大)會議提出,挖掘獨特的歷史文化和民族風情,把昆明建成民族文化強省的樞紐。2011年,市委九屆七次全體(擴大)會議提出,要把昆明打造成為泛亞文化名城。
  • 冷水灘區長豐小學: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
    湖南教育新聞網·教育影像志訊(通訊員 楊雲娟)為讓學生學習和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增強孩子們對傳統文化技藝的興趣,9月18日,冷水灘區長豐小學黨支部開展非物質文化進校園活動,組織師生學習太極拳,&34;孩子們興奮地說。
  • 昆明滇池泛亞文化研究學會正式成立
    8月20日,滇池泛亞文化研究學會在昆明正式成立。成立大會上審議通過了《昆明滇池泛亞文化研究學會章程》,並選舉雲南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省社科聯主席王義明為第一屆理事會會長。昆明滇池泛亞文化研究學會宗旨在於組織和聯繫國內外學者,致力於泛亞各國,特別是周邊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研究和國際合作、區域合作研究,開展學術理論研究和學術交流活動。今後將有計劃地開展泛亞地區各國的文化研究活動,組織會員就滇池泛亞合作年會的年度主題和有關議題進行討論,徵集年會議題,並就年會選定的議題展開專題研究和學術交流。
  • 學習傳統技藝 弘揚非遺文化 西安市青年臺胞非物質文化遺產探究與...
    11月6日,在市臺辦的組織下,青年臺胞一行30餘人參加第三期「青年臺胞非物質文化遺產探究與體驗活動」,走進灞橋區「唐三彩燒制技藝傳習基地」,體驗非遺技藝,感受傳統文化魅力。該活動以非物質文化為載體,將探究與體驗非遺文化結合在一起。
  • 一張圖看懂朝陽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文化的一部分,是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朝陽區以多彩文化著稱,文化內容非常豐富,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成為公眾了解朝陽區歷史的一大途徑。
  • 聚焦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 共探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建設之路
    在開幕式最後,大會主持人楊利慧表示,此次大會旨在共同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及其學科建設的內容、路徑、方法,梳理、總結其中的成功經驗,從而為推進這一領域的建設發展做出切實的貢獻。  麗莎·吉爾曼(Lisa Marie Gilman)的發言題目為《兩種不同情境中ICH培訓價值的檢省:以南部非洲和美國為案例》。她認為,高校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除了可以通過培訓文化工作者,制定出符合倫理標準的、有效的文化保護策略外,也可通過授課和指導的方式,對傳統藝術和文化予以指導。
  • 中國發明創新基地落戶昆明高新區 - 滇臺連線
    近日,「中國發明創新創業(雲南)基地」授牌儀式在昆明高新區舉行,此稱號由中國發明協會授予雲南萬潮科技有限公司及鎮雄春暉文化產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希望本次授牌能起到示範作用,帶動雲南發明創新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
  • 2010滇池泛亞文化藝術節開幕
    7月25日, 「2010滇池泛亞文化藝術節」在昆明開幕,以「開放多元、和諧包容、構建平臺、輻射泛亞、匯聚文萃、綻放藝葩」為指導的藝術節,旨在通過打造面向泛亞的重大文化盛事,展示雲南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提升雲南昆明在整個泛亞區域的影響力、競爭力和向心力,並成為泛亞多國人民溝通情感的「樞紐」和文化交流的「窗口」,以文化藝術為紐帶推動整個區域政治、經濟的交流與合作
  • 影像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法研究
    既要保留完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髓,又要具有觀賞性,因此,對於採用影像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法,便非常值得研究。 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讀解 在過去一年多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影像記錄的實際工作中,發現許多電視工作者其實並不如想像中了解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比較概括的稱呼,是相對於物質文化遺產提出來的。
  • 藏醫藥浴法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決議指出,該遺產項目「凸顯了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傳統知識的重要性,提供了人類與其環境間可持續關係的積極例證」。何為「藏醫藥浴法」?     藏醫藥浴法列入代表作名錄,有助於從整體上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見度,並提高對其重要意義的認知,促進不同民族關於生命健康和尊重自然的對話,也體現出國際社會對保護傳統知識與實踐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何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確定而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遺產項目。
  • 每日一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6月13日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文化和旅遊部近日集中開展了一系列非遺宣傳展示活動。受疫情影響,今年的遺產日非遺活動以線上活動為主,貼近年輕群體。1000餘部非遺傳承紀錄影像、非遺題材紀錄片進行公益性展播,多家網絡平臺聯合舉辦「非遺購物節」。
  • 中國昆明泛亞鄭和國際文化旅遊節7月11日開幕
    2011中國·昆明泛亞鄭和國際文化旅遊節將於7月11日至18日在晉寧舉行。屆時,將舉行豐富多彩的文化演出、招商推介、2011鄭和·世界航海郵票展,以及有關橋頭堡建設與鄭和精神關係的論壇活動。  2011中國·昆明泛亞鄭和國際文化旅遊節將分為主題活動和群眾性活動兩大內容,主題活動內容包括開幕式、2011鄭和·世界航海郵票展、「橋頭堡建設與鄭和精神的關係」論壇,以及招商引資推介活動。群眾性活動則有文藝演出、「我心目中的鄭和」——百名少兒繪鄭和、鄭和故裡影像書法美術作品展、航海大衝浪、「鄭和杯」足球友誼賽等。文化節期間還將邀請外國友人和相關省市嘉賓出席。
  • 昆明泛亞鄭和國際文化旅遊節舉辦
    昆明泛亞鄭和國際文化旅遊節舉辦 2011-07-22 | 來源: 人民網     「中國·昆明泛亞鄭和國際文化旅遊節」7月11日在雲南省晉寧縣開幕。文化旅遊節期間,「2011鄭和·世界航海郵票展」展出了從1852年至今100多年來,全球23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行的8000餘枚帆船航海題材郵票。
  • 湖北非物質文化遺產2016年三出國門對外交流
    荊楚網消息(記者吳堅 通訊員胡高普)2月17日,記者從湖北省非遺保護中心獲悉,2016年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三次走出國門,參加對外交流活動,分別是「荊楚文化走韓國」、「楚漢神韻」湖北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和「感知中國·哈薩克斯坦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展。
  •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開始試運行
    歷時四年建設、布展,2021年元旦起,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開始試運行,免費向觀眾開放。 新年伊始,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開始試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