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將推進昆明玉器城、昆明老街等文化集聚區建設。 記者楊豔輝攝
背景
市委、市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始終緊跟國際國內文化發展的脈搏和律動,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創新的文化視野和生動的文化實踐,努力探索一條符合時代特徵、彰顯昆明特色、體現人民意願的文化改革發展之路。
2008年,市委九屆四次全體(擴大)會議提出打造「文化昆明」的奮鬥目標。
2009年,全市文化建設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快建設中國西部乃至泛亞地區最具競爭力的歷史文化名城、民族文化寶庫、國際文化樞紐、文化產業基地和文化共享家園。
2010年,市委九屆六次全體(擴大)會議提出,挖掘獨特的歷史文化和民族風情,把昆明建成民族文化強省的樞紐。
2011年,市委九屆七次全體(擴大)會議提出,要把昆明打造成為泛亞文化名城。
2011年8月,市第十次黨代會明確提出要加快建設泛亞文化名城,展現文化繁榮發展新氣象。
4日昆明市傳達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暨文化項目建設推進會要求,一手抓文化項目的論證、策劃、包裝和招商,一手抓對重大文化產業項目的扶持,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和文化業態更新,以項目的大建設促進產業的大發展、推動文化的大繁榮。
打造六大文化品牌
「多中選好、好中選優、優中選精」,充分發掘、整合、開發昆明豐厚、獨特的資源優勢,突出鮮明的地域特色和個性特徵,精心打造古滇文化、革命歷史文化、民族民間文化、山水文化、名人文化和都市文化六大品牌,以品牌擴大影響、吸引資本、佔領市場。實行市場化經營、科技化提升,展示原生態民族文化,開發民俗民間文化,加強文物古蹟、名人故(舊)居、非物質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保護,彰顯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風採。大力發展創意設計、現代傳媒、動漫遊戲、新聞出版、演藝娛樂、廣播影視、文化旅遊、廣告會展、藝術培訓等重點文化產業,促進文化與旅遊、會展、高新技術等產業互動融合。加大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體育館、基層文化站(所)等公共文化設施項目建設力度,加快實現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城鄉全覆蓋。到「十二五」末,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400億元以上,佔GDP比重達到11%以上。
建立文化項目儲備資料庫
從文化資源中充分挖掘優勢文化項目,從文化市場需求和文化政策導向的變化中捕捉文化項目,從文化產業鏈的延伸中開發文化項目,從國內外文化投資者的投資取向中運作文化項目。著眼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及時更新調整文化產業項目儲備,形成開發一批、儲備一批、推介一批、實施一批、跟蹤一批的良性機制。聘請高水平專業機構和國內外專家,進行市場調查、技術考察和分析論證,建立健全由規劃項目、新建項目、續建項目組成的項目儲備資料庫。
重點推進 市級文化傳媒中心等項目
建立健全以文化企業為主體、以文化項目為基礎、以文化園區為基地、以文化中介為紐帶的文化招商引資模式,發展壯大文化項目主體。加大文化企業扶持力度,鼓勵文化企業跨地域、跨行業、跨所有制經營和重組,支持中小型文化企業加快發展,扶持一批有帶動性的龍頭文化企業。組織開展「十強文化企業」和「十佳成長型文化企業」評選活動,遴選出20家以上有潛力的文化企業進行重點扶持。培育昆明報業傳媒集團、昆明廣電集團、昆明演藝集團、昆明廣播電視網絡有限責任公司等一批大型骨幹文化企業,加快組建昆明市文化改革發展投資公司,鼓勵和支持骨幹文化企業邁出國門。
以減免稅收、捐贈等方式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文化建設。重點推進市級文化傳媒中心、文化活動中心、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二期)、科技館、體育館等重點項目建設以及農家書屋、廣播電視村村通、群眾文化活動等文化惠民工程重點項目,通過村鎮、社區、校園、企業、家庭文化建設和文化進萬家系列活動,改善文化民生,豐富群眾文化生活。
組建泛亞文化產權交易所
加快實施市級文化傳媒中心、市文化創意產業基地規劃建設,推進金鼎「1919」文化藝術高地、昆明老街、昆明玉器城等文化集聚區建設。建設文化演藝、圖書和音像製品、印刷包裝等文化產品和要素市場,儘快組建昆明泛亞文化產權交易所,加大文化中介組織培育力度。重點建設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文化傳播渠道。大力發展文藝演出院線,推動主要城市演出場所連鎖經營。促進公共文化資源共建共享,集中公共文化服務資金、活動、人力等優勢,推進文化惠民工程以及群眾文化活動。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推進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民族文化傳承、名人故居保護等方面重點項目建設。以舉辦泛亞文化藝術節、鄭和國際文化節、聶耳音樂節等重要活動為切入點,加強昆明與東南亞、南亞、西亞國家的文化交流合作。實施文藝精品重點項目工程,引導和鼓勵全市文化工作者堅持「三貼近」原則,在群眾的豐富實踐中挖掘素材,在群眾的偉大創造中汲取營養,在群眾的火熱生活中激發靈感,創作更多集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的精品力作,生產出更多叫得響、傳得開、留得住的高質量文化產品。
鼓勵各類文化創意活動
加強文化自主創新,促進文化產業與文化資源相交融,與教育、體育、旅遊、休閒等產業相嫁接,與科技創新、工業設計、城市建設等工作相結合,激發新的文化創意,催生新的文化業態,搶佔文化發展制高點,提升文化競爭力。抓緊研究當前文化需求的規律和特點,根據社會的發展變化和群眾的新要求、新期待,與時俱進、兼收並蓄研發新的文化產品,不斷豐富文化內容,提高文化產品質量。促進文化形式創新,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文化產業,採用電子出版、數字影視、網絡傳輸等現代技術,改進和提高文化表現形式。積極發展有聲讀物、電子書、手機報和網絡出版物等新興出版發行業態。鼓勵網絡文化產品的創作和研發,開發文化數據處理、移動文化信息、數字遠程教育等增值文化服務,推動昆明文化產業不斷提檔升級。
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引導基金
建立健全稅費、場地、準入、審批、融資等方面優惠政策,完善文化發展的投入機制。通過以獎代補、項目補貼、財政貼息等方式,用好每年3000萬元文化發展專項資金,總基數為2000萬元的文化發展資金。設立昆明市文化產業發展引導基金,引導金融機構的信貸資金向文化企業傾斜。將文化改革用地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為文化項目建設預留空間。利用主城「退二進三」工業廠房、倉儲用房,以及傳統商業街、歷史文化保護街區等存量資源,合理轉型興辦文化項目。出臺扶持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文化事業建設的相關政策措施,降低文化企業準入門檻,鼓勵民間資金和社會資本,以聯合經營、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投資文化產業,營造良好的民間資金投資文化項目的政策環境和社會氛圍,實現政府「有形之手」與市場「無形之手」的有效對握。(首席記者吳曉松 通訊員楊春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