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高,文雅並且不食人間煙火是我們大多數人對於詩人這個特殊職業固有的印象,然而歷史上卻有這麼一個人,不僅出身名門還才華出眾,在詞作這方面上更是天賦過人,還因此被後人尊為花間詞盟主。除此之外,他還曾官至宰相,擁有著常人不可及的地位。這個人就是晚唐著名詞人韋莊,然而就是這麼一個儒客大家,卻有著一個讓人聽著就覺得不可思議的習慣,那就是吝嗇。
是的你沒聽錯,韋莊這個人在當時那是出了名的吝嗇鬼。當然,這確實讓人覺得有些不可思議,因為在大多數人看來,韋莊所在的家族從隋唐開始就是當屬名門,而他作為文昌右相韋待價的直系子孫,身份可以算是十分的高貴了,更別說作為一個古代的文人,身上必定少不了會有幾分清高傲氣,再加上地位使然,因此我們無論如何都不能把他和葛朗臺那樣的吝嗇鬼聯繫到一塊。然而事實證明,判斷一個人著實不能憑藉主觀臆斷,根據史料來看,韋大詩人也確實是一個小氣鬼。
對於韋莊的吝嗇,從他的生活習慣上也不難看出。要知道,無論是什麼人過日子也都離不開財米油鹽醬醋茶這幾個字,即使多麼摳門的人吃飯總歸是省不了的吧!當然,如果你是這麼想的話,那你就太低估這位大詩人了,人家不僅能夠在吃飯上節省,而且還節省出了花不一樣的招數來。
和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不同,我們的大詞人韋莊為了節省家用,把做飯這一項目都攬到了自己身上來,不僅要數著米來下炊,就連燒火用的木材都要在使用前稱一下數量,怕不小心使用了過多的材料,有傳聞說,在韋莊家裡,就算是少了一片肉都能被他發現,對此我們不禁感嘆一句,韋大爺真是好眼力。
當然,作為一個不折不扣的吝嗇鬼,韋莊的小氣程度簡直到了令人髮指的程度。據說,韋莊的兒子在八歲那年意外得病去世了,用我們平常人的思路來看,就算韋莊你再怎麼小氣,兒子死了總不能還在葬禮上虧待他吧。不過事實再次證明,這種傳統套路顯然不適合用在他身上。他的兒子死了,作為母親的韋夫人內心自是痛苦不堪,然而作為一個妻子,他又深知丈夫的脾性,所以也就沒有提出要為兒子體面下葬這種「不切實際」的要求,僅僅只是請求丈夫讓兒子穿著平常的衣服下葬。
結果就是這麼一個小小的要求也沒能成功實現,韋莊認為死了的人也就不需要穿衣服這麼奢侈了,因此扒下了兒子身上所著的衣物,僅用一張草蓆將兒子的屍體裹了起來,然而事情到了這兒還沒有完呢!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那張草蓆,在埋葬了孩子後又被韋莊給拿了回來,這番操作真是讓人一個大寫的服字。
不得不說,韋莊在生活中的節儉程度簡直超出了常人的想像。因為在我們眼中,作為實打實的世家大族後來自己又是達官貴人,韋莊這種種的行為無一不在透露卻出他的「小氣」,然而要是你在了解了他的生平經歷後或許就能理解他為什麼會這麼節儉。
要知道,韋莊雖然出身名門,但是韋氏一族從韋應物那一代就已經開始走向下坡路了,而到了他這裡,更是沒落的不成樣子。因此對於祖上的福利韋莊可以說是一點兒也沒享受到,再加上在他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都去世了,所以說韋莊從幼年到青年過了很長一段貧困交加的日子。我想這也是他為什麼會在擺脫了貧窮後還保持著節儉的原因吧。
再者,任何人的成就也都不是白白得來的,即使如韋莊這樣能夠文成官就的,也是經歷了多次失敗才在六十歲中了進士。不過也正是因為經歷了很多的苦難,所以韋莊才額外珍惜富貴的日子,才能一針一線都不捨得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