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避免簡單化地唯論文、唯科研經費選聘博士生導師

2020-12-25 中國青年報

新華網北京9月29日電 近日,教育部發布《關於加強博士生導師崗位管理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提出,培養單位要從政治素質、師德師風、學術水平、育人能力、指導經驗和培養條件等方面制定全面的博士生導師選聘標準,避免簡單化地唯論文、唯科研經費確定選聘條件;要制定完善的博士生導師選聘辦法,堅持公正公開,切實履行選聘程序,建立招生資格定期審核和動態調整制度,確保博士生導師選聘質量;選聘副高級及以下職稱教師為博士生導師的,應從嚴控制。博士生導師在獨立指導博士生之前,一般應有指導碩士生或協助指導博士生的經歷。對於外籍導師、兼職導師和校外導師,培養單位要提出專門的選聘要求。

《意見》強調,培養單位要明確導師變更程序,建立動態靈活的調整辦法。因博士生轉學、轉專業、更換研究方向,或導師健康原因、調離等情況,研究生和導師均可提出變更導師的申請。對於師生出現矛盾或其他不利於保持良好導學關係的情況,培養單位應本著保護師生雙方權益的原則及時給予調解,必要時可解除指導關係,重新確定導師。

《意見》指出,對於未能有效履行崗位職責,在博士生招生、培養、學位授予等環節出現嚴重問題的導師,培養單位應視情況採取約談、限招、停招、退出導師崗位等措施。對師德失範者和違法違紀者,要嚴肅處理並對有關責任人予以追責問責。對於導師退出指導崗位所涉及的博士生,應妥善安排,做好後續培養工作。

新聞連結

教育部關於加強博士生導師崗位管理的若干意見

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負責人就《關於加強博士生導師崗位管理的若干意見》答記者問

來源:新華網

相關焦點

  • 教育部:博士生導師選聘避免簡單化唯論文、唯科研經費為條件
    教育部:博士生導師選聘避免簡單化唯論文、唯科研經費為條件 2020-09-29 14:15:49教育部發布《關於加強博士生導師崗位管理的若干意見》。
  • 龍敏飛:期待「博導選聘避免唯論文論」掀起蝴蝶效應
    據教育部網站消息,教育部發布《關於加強博士生導師崗位管理的若干意見》。意見指出,要健全博士生導師崗位選聘制度。培養單位要從政治素質、師德師風、學術水平、育人能力、指導經驗和培養條件等方面制定全面的博士生導師選聘標準,避免簡單化地唯論文、唯科研經費確定選聘條件。
  • 教育部:博士生導師不是職稱體系中的一個固定層次或榮譽稱號
    &nbsp&nbsp&nbsp&nbsp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9月28日訊 (記者 佘穎)教育部近日印發《關於加強博士生導師崗位管理的若干意見》,指出博士生導師是因博士生培養需要而設立的崗位,不是職稱體系中的一個固定層次或榮譽稱號。博士生導師的首要任務是人才培養。
  • 教育部力挺博導嚴管博士生 師生出現矛盾可換導師
    教育部力挺博導嚴管博士生 師生出現矛盾可換導師2020-09-28 22:29:00 發布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9月28日,《教育部關於加強博士生導師崗位管理的若干意見》對外公布。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相關負責人指出,近年來,隨著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下放了博士生導師評審權,博士生導師隊伍增長迅速,截至2019年,我國博士生導師達11.5萬人,其中50歲以下的佔46.7%,導師隊伍年輕化趨勢明顯。博士生導師一般為教授,但近年來部分培養單位擴大了遴選範圍,一部分副教授和講師也可以招收培養博士生。
  • 教育部出招整治「唯論文」亂象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2月15日電 拿學位要先發論文、招聘晉升評職稱要看論文數、學術高低評價要看SSCI收錄數……這樣的「唯論文」亂象你是否也遭遇過?  日前,教育部出招整治高校哲學社科研究評價中「唯論文」現象,為學術研究評價劃出「十不得」底線,並要求各地各高校組織「唯論文」問題專項整治。
  • "唯論文"難倒"英雄漢",如何"破而後立"?
    包括不得將SSCI、CSSCI等論文收錄數作為導師崗位選聘、人才計劃申報評審的唯一指標以及教師招聘、職務(職稱)評聘、人才引進的前置條件和直接依據等。記者採訪發現,以論文作為學術評價指標在科研活動中盛行,一直在高校和科研界飽受詬病,導致科研學術界急功近利、學術不端等亂象。
  • 「唯論文」難倒「英雄漢」,如何「破而後立」?
    新華社長春12月17日電題:「唯論文」難倒「英雄漢」,如何「破而後立」?新華社記者孟含琪、金津秀、王瑩教育部日前印發《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提出10個「不得」的底線要求。
  • 教育部「十不得」劍指「唯論文」問題
    新華社北京12月15日電 記者15日從教育部了解到,教育部日前印發《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提出10個「不得」的底線要求,並要求各地各高校組織「唯論文」問題專項整治,重點自查自糾是否存在評價指標單一、評價使用功利、高額獎勵論文、抄襲代寫論文、非法買賣論文、學風建設虛化、學術權力異化等突出問題
  • 教育部答紅星新聞:破除唯論文、唯SCI論,對學術不端堅決零容忍
    12月3日上午,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十三五」期間我國高等教育的主要成就。針對我國高校的科研成果,教育部科學技術司司長雷朝滋介紹,在2016~2019年,高校科技經費總額近8千億元,而高校科研經費支撐起了我國80萬碩士和30萬博士研究生的培養。
  • 大學不「唯論文」,唯什麼?
    2018年10月23日,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科院、中國工程院五部門聯合發布通知,決定開展清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簡稱「四唯」)專項行動。2018年10月21日,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發布情況說明,對葉肖鑫就讀博士生期間發表的16篇論文進行全面核查,發現存在自我抄襲、圖片重複利用、編造實驗結果等問題。
  • 教育部發布「十不得」!破除高校「唯論文」亂象
    ◎ 科技日報記者 張蓋倫 15日,記者從教育部了解到,教育部於近日印發《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進一步健全中國特色哲學科學學術規範和評價體系,推動高校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 教育部出招整治「唯論文」亂象-新聞中心-北方網
    拿學位要先發論文、招聘晉升評職稱要看論文數、學術高低評價要看SSCI收錄數……這樣的「唯論文」亂象你是否也遭遇過?日前,教育部出招整治高校哲學社科研究評價中「唯論文」現象,為學術研究評價劃出「十不得」底線,並要求各地各高校組織「唯論文」問題專項整治。
  • 「唯論文」難倒「英雄漢」,如何「破而後立」?_新華報業網
    教育部日前印發《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提出10個「不得」的底線要求。包括不得將SSCI、CSSCI等論文收錄數作為導師崗位選聘、人才計劃申報評審的唯一指標以及教師招聘、職務(職稱)評聘、人才引進的前置條件和直接依據等。
  • 教育部: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唯論文」不良導向
    (資料圖) 中新網記者 富宇 攝 中新網12月15日電 據教育部網站消息,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 「唯論文」是高校評價體系的痼疾 建立論文質量中長期評價機制
    長期以來,「唯論文」是高校評價體系中揮之不去的痼疾。近日,教育部發布《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十不得」,旨在打破「唯論文」的不良導向。「十不得」甫一發布,就引發了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科研工作者的關注。「十不得」能否真正根治「唯論文」痼疾?本報記者邀請青年教師、研究生與專家學者展開對話。
  • 教育部劃定「十不得」底線 專項整治「唯論文」問題
    光明日報北京12月15日電(記者唐芊爾)一直以來,高校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存在「唯論文」現象,造成了學術功利化浮躁化、創新創造動力不足、侵蝕學術風氣等後果。為切實扭轉「唯論文」不良導向,近日,教育部發布《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劃定「十不得」底線,為建立健全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規範和評價體系指明了方向。《意見》明確提出了十個「不得」的底線要求,即:不得簡單以刊物、頭銜、榮譽、資歷等判斷論文質量,防止「以刊評文」「以刊代評」「以人評文」。
  • 「唯論文」是高校評價體系的痼疾 「十不得」能否根治?
    尤其對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者來說,職稱評定、崗位聘任等都離不開論文這桿秤。但當「論文」前加上一個「唯」字,就讓學術研究籠罩上功利化的陰霾。   長期以來,「唯論文」是高校評價體系中揮之不去的痼疾。近日,教育部發布《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十不得」,旨在打破「唯論文」的不良導向。
  • 唯論文是高校評價體系的痼疾 「十不得」能否根治?
    但當「論文」前加上一個「唯」字,就讓學術研究籠罩上功利化的陰霾。  長期以來,「唯論文」是高校評價體系中揮之不去的痼疾。近日,教育部發布《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十不得」,旨在打破「唯論文」的不良導向。  「十不得」甫一發布,就引發了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科研工作者的關注。
  • 教育部發文破除社科領域「唯論文」不良導向
    這是 社科學術圈 推送的第2252篇文章   2020年12月15日,教育部官方網站發布重要通知,《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④不得將SSCI、CSSCI等論文收錄數、引用率和影響因子等指標與資源分配、物質獎勵、績效工資等簡單掛鈎,防止高額獎勵論文。⑤不得將SSCI、CSSCI等論文收錄數作為導師崗位選聘、人才計劃申報評審的唯一指標。⑥不得把SSCI、CSSCI等論文收錄數作為教師招聘、職務(職稱)評聘、人才引進的前置條件和直接依據。⑦不得將在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作為學位授予的唯一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