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教育部網站消息,教育部發布《關於加強博士生導師崗位管理的若干意見》。意見指出,要健全博士生導師崗位選聘制度。培養單位要從政治素質、師德師風、學術水平、育人能力、指導經驗和培養條件等方面制定全面的博士生導師選聘標準,避免簡單化地唯論文、唯科研經費確定選聘條件。(9月29日人民網)
在我國,「發論文」早已成為各種考核標準、評價體系的核心內容,一些業內人士更是表示,論文數量已經像GDP一樣增長了。從碩士、博士畢業到大學老師評職稱,從科研人員申請課題到臨床醫生評先進,從企業報科技獎項到科研項目結題鑑定……很多時候看的不是你的「實效」,而是看發了多少「論文」。這般現實下,「論文經濟」大行其道。據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副教授瀋陽及其團隊經研究發現,「買賣論文在我國已形成一個龐大而完整的產業鏈,2009年產值已高達10億元人民幣!」如今,恐怕更甚。
遺憾的是,論文數量是上去了,「千軍萬馬忙論文」的成果還是顯著的,但質量卻沒有跟上。數據統計顯示:「我國平均每篇論文的被引用次數僅為5.87次,遠低於10.57次的世界平均值。」另有數據顯示,我國的對外技術依存度依然達50%以上。這些數據足以證明:論文成果數量上的顯著,並不能帶來真正意義上的科技進步。這樣的現狀窘境,顯然是亟待改變的。
眼下,教育部發布的《關於加強博士生導師崗位管理的若干意見》指出,博導選聘要避免簡單化地唯論文、唯科研經費是論。這樣的做法,是良好的開端。高校很多時候扮演的,都是「風向標」的角色,當博導選聘要打破「論文崇拜」的弊端,這可能會讓更多的行業有所思考、有所啟發。那就是,以論文作為重要評判標準的做法,是否已經過時?是否客觀?是否公正?這些問題,都是直抵靈魂的拷問,也是必須回應的現實之問。之前,朱有勇院士、袁隆平院士等人的做法,就是將論文寫在大地上的現實寫照,同樣能帶來一些現實的啟示。
論文固然是一種評價的標準,但不能變成唯一的標準。這樣的常識,早已深入人心。早在2003年,科技部就聯合有關部委研究制定了《科學技術評價辦法》(試行),對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科技產業化等不同類別的科技活動確定了不同的評價目標、內容和標準。只是遺憾的是,相關文件並沒有被嚴格落實,也導致其淪為一紙空文。源於此,我們希望教育部發布的《關於加強博士生導師崗位管理的若干意見》能被嚴格落實到位,成為各行業破除「論文崇拜」的新起點,確保制度善意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不少有識之士曾經指出,「如果再不打破論文崇拜,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宏偉目標將難免落空。」我們也希望,「博導選聘避免唯論文論」能掀起必要的蝴蝶效應,讓各行各業出臺更加科學合理的考核辦法、評價機制,讓「論文崇拜」這樣的事情真正走進歷史的塵埃。
【來源:湖南教育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