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敏飛:期待「博導選聘避免唯論文論」掀起蝴蝶效應

2020-12-22 教育信息速報

據教育部網站消息,教育部發布《關於加強博士生導師崗位管理的若干意見》。意見指出,要健全博士生導師崗位選聘制度。培養單位要從政治素質、師德師風、學術水平、育人能力、指導經驗和培養條件等方面制定全面的博士生導師選聘標準,避免簡單化地唯論文、唯科研經費確定選聘條件。(9月29日人民網)

在我國,「發論文」早已成為各種考核標準、評價體系的核心內容,一些業內人士更是表示,論文數量已經像GDP一樣增長了。從碩士、博士畢業到大學老師評職稱,從科研人員申請課題到臨床醫生評先進,從企業報科技獎項到科研項目結題鑑定……很多時候看的不是你的「實效」,而是看發了多少「論文」。這般現實下,「論文經濟」大行其道。據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副教授瀋陽及其團隊經研究發現,「買賣論文在我國已形成一個龐大而完整的產業鏈,2009年產值已高達10億元人民幣!」如今,恐怕更甚。

遺憾的是,論文數量是上去了,「千軍萬馬忙論文」的成果還是顯著的,但質量卻沒有跟上。數據統計顯示:「我國平均每篇論文的被引用次數僅為5.87次,遠低於10.57次的世界平均值。」另有數據顯示,我國的對外技術依存度依然達50%以上。這些數據足以證明:論文成果數量上的顯著,並不能帶來真正意義上的科技進步。這樣的現狀窘境,顯然是亟待改變的。

眼下,教育部發布的《關於加強博士生導師崗位管理的若干意見》指出,博導選聘要避免簡單化地唯論文、唯科研經費是論。這樣的做法,是良好的開端。高校很多時候扮演的,都是「風向標」的角色,當博導選聘要打破「論文崇拜」的弊端,這可能會讓更多的行業有所思考、有所啟發。那就是,以論文作為重要評判標準的做法,是否已經過時?是否客觀?是否公正?這些問題,都是直抵靈魂的拷問,也是必須回應的現實之問。之前,朱有勇院士、袁隆平院士等人的做法,就是將論文寫在大地上的現實寫照,同樣能帶來一些現實的啟示。

論文固然是一種評價的標準,但不能變成唯一的標準。這樣的常識,早已深入人心。早在2003年,科技部就聯合有關部委研究制定了《科學技術評價辦法》(試行),對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科技產業化等不同類別的科技活動確定了不同的評價目標、內容和標準。只是遺憾的是,相關文件並沒有被嚴格落實,也導致其淪為一紙空文。源於此,我們希望教育部發布的《關於加強博士生導師崗位管理的若干意見》能被嚴格落實到位,成為各行業破除「論文崇拜」的新起點,確保制度善意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不少有識之士曾經指出,「如果再不打破論文崇拜,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宏偉目標將難免落空。」我們也希望,「博導選聘避免唯論文論」能掀起必要的蝴蝶效應,讓各行各業出臺更加科學合理的考核辦法、評價機制,讓「論文崇拜」這樣的事情真正走進歷史的塵埃。

【來源:湖南教育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教育部:博士生導師選聘避免簡單化唯論文、唯科研經費為條件
    教育部:博士生導師選聘避免簡單化唯論文、唯科研經費為條件 2020-09-29 14:15:49意見指出,要健全博士生導師崗位選聘制度。培養單位要從政治素質、師德師風、學術水平、育人能力、指導經驗和培養條件等方面制定全面的博士生導師選聘標準,避免簡單化地唯論文、唯科研經費確定選聘條件。  意見指出,要嚴格崗位政治要求。
  • 教育部:避免簡單化地唯論文、唯科研經費選聘博士生導師
    《意見》提出,培養單位要從政治素質、師德師風、學術水平、育人能力、指導經驗和培養條件等方面制定全面的博士生導師選聘標準,避免簡單化地唯論文、唯科研經費確定選聘條件;要制定完善的博士生導師選聘辦法,堅持公正公開,切實履行選聘程序,建立招生資格定期審核和動態調整制度,確保博士生導師選聘質量;選聘副高級及以下職稱教師為博士生導師的,應從嚴控制。
  • 北京晚報評論:從嚴選博導 更能出高徒
    意見共十條,包括嚴格崗位政治要求、明確導師崗位權責、健全崗位選聘制度、加強導師崗位培訓、健全考核評價體系等。其中,提出要避免簡單化地唯論文、唯科研經費確定選聘條件,制定完善的博士生導師選聘辦法,建立招生資格定期審核和動態調整制度,確保博士生導師選聘質量。博士研究生教育是國民教育的頂端,博士生導師承擔著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的使命。
  • 副教授也能當博導
    □本報記者  王 暉  副教授也能當博導  38歲的鄭州大學基礎醫學院副教授臧明璽一夜之間成了全校的新聞人物:她被學校破格聘任為博士生導師,在此之前,她只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青年教師。  3月31日,鄭大對外宣布,該校研究生培養將在全國省屬高校率先實行新機制,首先在今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中作出重大改革,打破博士生導師終身制,不唯資歷,不唯職稱,拿出5個博士生招生指標,在全校範圍公開選聘,允許有高水平科研項目的教授和具有博士學位的副教授招收導師全額資助制博士生,由導師向學生提供全額獎學金,包括4年的學業獎學金4萬元和助研獎學金3.2萬元。
  • 什麼是蝴蝶效應,蝴蝶效應是什麼意思?
    蝴蝶效應是什麼意思蝴蝶效應(The Butterfly Effect)是指在一個動力系統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
  • 提升博士教育質量須加強博導崗位管理
    而在發達國家大學,博士生導師只是職務,指導博士生的助理教授、副教授,都是博導。把博導定位為職務,對健全博導制度很重要,有助於釐清「博導」身份邊界,進而強化對常識的認知,即博導只是一種職務,招不到博士生就不再是博導,要對自己的職務負責,而不是「評上」博導就一直是博導。這有利於在博導隊伍管理中引入競爭機制。
  • 問教丨中傳研究生教育改革,是破除「唯分數論」和「唯論文論」的...
    問教丨中傳研究生教育改革,是破除「唯分數論」和「唯論文論」的具體探索 作者:熊丙奇 發布時間:
  • 假設如果沒有SCI論文門檻,他還會是中國科學院大學的博導嗎?
    因為沒有發表SCI論文,丟掉博導身份的祝卓宏教授隨著科技部不唯SCI論文的政策出臺,讓很多博士研究生和科研人員感到輕鬆了很多,畢竟在有效的科研條件下,過分地要求科研創新有些不實際,高校和科研機構對研究生和科研工作者的科研考核中,SCI論文佔比非常重
  • 什麼叫做蝴蝶效應?股市中蝴蝶效應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蝴蝶效應?蝴蝶效應(ButterflyEffect)是指在一個動力系統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這是一種混沌現象。那麼股市中效應是什麼意思?股市中蝴蝶效應是什麼意思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羅倫茲(EdwardLorenz)1963年在一篇提交紐約科學院的論文中分析了這個效應。
  • 80後博導登上天津大學講臺 均為學科學術帶頭人-博導,博士生導師...
    然而,在天津大學的校園裡,就是這樣一批30歲左右的年輕人,已經意氣風發地走上講臺,開始了他們的博導生涯。  昨日,天津大學2010年度新選聘的54名博士生導師接受了崗前培訓。在這54名新聘任博導中,1970年以後出生的年輕人有16人,佔29.6%,其中一名「海歸」博導,年僅30歲,是地地道道的「80後」。
  • 光明日報:提升博士教育質量的根源是加強博導崗位管理
    而在發達國家大學,博士生導師只是職務,指導博士生的助理教授、副教授,都是博導。把博導定位為職務,對健全博導制度很重要,有助於釐清「博導」身份邊界,進而強化對常識的認知,即博導只是一種職務,招不到博士生就不再是博導,要對自己的職務負責,而不是「評上」博導就一直是博導。這有利於在博導隊伍管理中引入競爭機制。
  • 教育部答紅星新聞:破除唯論文、唯SCI論,對學術不端堅決零容忍
    現實裡,部分高校仍存在學術不端等現象,而唯論文、唯SCI論等風氣也同樣在高校中有跡可循,如何扭轉科研學風也成了備受關注的話題。就此,雷朝滋在會上回應紅星新聞表示,要堅決破除高校唯論文、唯SCI、唯影響因子論的思想,並堅決要求對學術不端零容忍。
  • 蝴蝶效應是什麼意思
    2、蝴蝶效應的理論由來美國氣象學家1963年在一篇提交紐約科學院的論文中分析了這個效應。「一個氣象學家提及,如果這個理論被證明正確,一隻海鷗扇動翅膀足以永遠改變天氣變化。」在以後的演講和論文中他用了更加有詩意的蝴蝶。對於這個效應最常見的闡述是:「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其原因就是蝴蝶扇動翅膀的運動,導致其身邊的空氣系統發生變化,並產生微弱的氣流,而微弱的氣流的產生又會引起四周空氣或其他系統產生相應的變化,由此引起一個連鎖反應,最終導致其他系統的極大變化。他稱之為混沌學。
  • 大學不「唯論文」,唯什麼?
    2018年10月23日,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科院、中國工程院五部門聯合發布通知,決定開展清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簡稱「四唯」)專項行動。首先錯的不是唯「什麼」,而是「唯」這一個字就錯了;其次,「唯論文」不看論文本身,而是看論文發表了幾篇,是行政化的量化管理;再者,論文都是為了評職稱拿福利,動機、邏輯都出了問題。然而,明知不合理,「唯論文」的做法一直以來難以改變。
  • 蝴蝶效應真實存在嗎?量子蝴蝶效應更令人困惑
    北京時間8月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2004年好萊塢電影《蝴蝶效應》是一部非常有意思的電影,人類認為蝴蝶效應具有神奇的效果,小規模的事件可以產生巨大、不可預見的後果,甚至導致戰爭、核災難等……事實上,蝴蝶效應僅是一個氣象術語,源於半個世紀前,它實際是什麼對於多數人是很難理解的,我們來看看物理學家、大氣科學家和心理學家,他們如何分析蝴蝶效應的真實作用及意義
  • 教育部「十不得」劍指「唯論文」問題
    新華社北京12月15日電 記者15日從教育部了解到,教育部日前印發《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提出10個「不得」的底線要求,並要求各地各高校組織「唯論文」問題專項整治,重點自查自糾是否存在評價指標單一、評價使用功利、高額獎勵論文、抄襲代寫論文、非法買賣論文、學風建設虛化、學術權力異化等突出問題
  • 如何看待與「唯SCI論」脫鉤
    完全破除「唯SCI論」可行嗎2020年3月,中國教育部和科技部聯合發文,明文要求反對唯甚至一些高校對碩士生、博士生申請畢業論文答辯,也將發布多少篇SCI論文作為前提條件,這就導致了SCI論文多少帶了點功利性質的意味。很多學者過於追求SCI論文指標,甚至將發表SCI論文的數量、高影響因子論文等作為根本目標的「唯SCI論」,破壞了原本平衡的學術生態環境,出現學風浮躁和急功近利等問題。
  • 武大300名博導下崗
    武大讓300名「三無」博導下崗,部分單位開始實行「輪流坐莊」,避免下崗尷尬國內著名學府武漢大學將對博士生導師實行崗位化管理,博導不再作為一種身份象徵。避免下崗尷尬:部分院系「輪流坐莊」武大在去年對全國同類高校的做法進行了廣泛調研。他們查閱了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中南大學等近20所學校的相似政策,吸取同類高校的經驗與做法。2012年9月13日,經過數次修訂的《武漢大學博士生指導教師崗位管理辦法》,開始正式實施。
  • 問教丨中傳研究生教育改革,是破除「唯分數論」和「唯論文論」的具體探索
    在招生方面,學校將改革碩士研究生複試選拔流程,增加材料評議環節,初試達到國家線的考生即可進入複試選拔流程,複試選拔流程包括材料評議和複試考核兩個環節;在培養方面,學校將取消碩士生發表學術論文與學位資格掛鈎的陳規。這兩項改革是符合研究生招生、培養改革的方向的。一為打破「唯分數論」,扭轉應試考研;一為打破「唯論文論」,讓研究生教育更重視育人過程,但同時都面臨挑戰。
  • 教育部出招整治「唯論文」亂象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2月15日電 拿學位要先發論文、招聘晉升評職稱要看論文數、學術高低評價要看SSCI收錄數……這樣的「唯論文」亂象你是否也遭遇過?  日前,教育部出招整治高校哲學社科研究評價中「唯論文」現象,為學術研究評價劃出「十不得」底線,並要求各地各高校組織「唯論文」問題專項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