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訊(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記者 王志明)包容才能引進來,友善才能留得住。11月20日上午,打造「包容友善型產業園」示範點主題座談會在深圳灣科技生態園舉行,來自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大學等多名學者與企業家、園區和市關愛辦負責人等匯集一堂,探討如何來打造包容友善型產業園。
打造「包容友善型產業園」示範點主題座談會由深圳市關愛行動組委會辦公室和南山區委宣傳部聯合主辦,旨在探索營造包容友善型的產業園區,吸引和留住優秀企業,著力打造友善包容的創業創新環境,激發企業創業創新,助力深圳市打造先行示範區。
北京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教授於長江,哈工大(深圳)建築學院黨總支副書記、副教授劉堃,深圳大學/吉林大學珠海學院教授馬敬仁,哈工大(深圳)人文與社科學院助理教授陳思宇,省人大代表、深圳圖書館館長張巖,深圳市政協委員、深圳雲天勵飛技術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兼CEO陳寧,深圳灣深圳發展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邱文,深圳市政協委員、市關愛行動組委會辦公室專職副主任陳勵,南山區委宣傳部副部長、區文明辦主任寧少賢,深圳灣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監事會主席沈紅傑等學者專家、企業代表、園區負責人出席了座談會,大家在座談會上暢所欲言,紛紛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見。會議由市關愛辦副主任華榮主持。
邱文、沈紅傑分別介紹了深圳灣深圳發展有限公司下轄深圳灣科技生態園、深圳市軟體產業基地、深圳灣創業投資大廈等7個園區的情況。他們說,深圳灣科技在2017年規劃生態系統之初,就把包容、友善列為系統的精神內核和驅動園區發展的核心文明要素。唯有包容才能「引進來」,來到園區的企業和人才越多,園區生態才能越有活力:唯有友善才能「留得住」,園區提供的成長環境越和諧,園區生態才能越長久。深圳灣科技在產業園區運營方面取得的發展成就,與「包容」「友善」的特質緊密相連。
「網紅、溫度、生態」。作為入駐深圳灣科技生態園企業的陳寧,用6個字概括了他的感受。他說,在入駐深圳灣科技生態園之前,就感受到了作為「網紅」生態園的魅力,從而被吸引過來。入駐深圳灣科技生態園後,從裝修、管理和服務等,感受到生態園方面的溫度,考慮周全無微不至。最讓企業感受最大的就是園區的「雙生生態」。就是生活和生意的生態,員工的生活就是生態,企業做生意也有生態。員工在生態園的出行便利,還有折扣而且服務周到,這是員工生活的生態;企業生意的生態,因為在3樓平臺有個1600多平方米人工智慧展廳,參觀的企業很快就轉化為合作的客戶。
張巖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對園區的文化品牌、文化空間、文化平臺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她認為園區不僅有科技和創新,在文化元素和文化品牌上也應進行一些探索和嘗試,可以將園區打造成高端人才的文化服務有吸引力的平臺,更加有助於園區構建人文關愛空間。
馬敬仁從學者的角度,對打造「包容友善型產業園」提出的自己的建議,他建議要用包容友善理念引領智慧園區建設,讓人在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感受到整個智慧園區包容友善理念;積極探索智慧產業園區包容友善治理的體制機制,包括治理能力、服務能力等方面;精心打造一批包容友善等個性化服務項目,然後使園區服務更加精準、專業、高效;建議設立一個會員單位議事機構,可以及時反饋和及時解決相關事宜;包容友善型的產業園區要注意精細化管理,讓園區管理人人有參與,人人合作,人人受益。
「現在深圳進入城市品質提升的階段,包容友善除了態度以外,更重要的是設計的標準,建設的細節和服務的耐心。」劉堃特別關注的是是日常生活個體包容友善的行動,比如包括「無障礙設施、無障礙環境」。
圍繞著城市的共生共識概念以及園區的包容友善還,包括園區設計的留白功能空間。於長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和看法。
座談會最後,陳勵詳細介紹包容友善型城市和包容友善型產業園區建設的初衷及基本概況,她表示,通過這次參觀和座談,讓她感受到深圳灣科技生態園在包容友善型產業園區方面的創新與探索,無論是園區設計方面的生態,還是員工工作生活的生態,以及企業發展的生態,都形成了良好的共生共長模式。接下來,他們還將繼續進行調研座談,希望早日打造出「包容友善型產業園」示範點,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和先行示範區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