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應對冠狀病毒病大流行對航空業所造成的持續影響,國泰航空集團於10月21日公布企業重組。
國泰航空集團企業重組的主要內容包括,一是整個集團會削減約8500個職位,約佔集團職位總數的24%。集團通過凍結招聘,加上自然人手流失,已將實際削減的員工減少至約5900名(約佔集團職位總數的17%)。其中包括約5300名駐港員工,另外約六百名非駐港員工亦可能受到影響,但須視有關地區的監管規定而定。
二是國泰航空集團旗下全資附屬區域航空公司國泰港龍航空將即時停止營運。集團擬尋求監管機構批准,由國泰航空及旗下全資附屬公司香港快運航空營運國泰港龍航空的大部分航線。
三是國泰航空將要求駐港機艙服務員及機師同意更改其服務條件,從而達到包括令薪酬更貼近生產力及提升市場競爭力的目標。
四是公司將於2021年全年繼續實施現行的高級管理層減薪安排,並於明年上半年向非機組人員員工推出第三輪自願性特別休假計劃。所有員工在2021年將不獲加薪,也不會獲發2020年度的酌情年終獎金。
國泰航空行政總裁鄧健榮表示:「疫情席捲全球,持續為航空業帶來沉重打擊。我們必須進行根本性的重組,否則集團最終將無法繼續營運下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盡力量保留最多的工作崗位,同時履行對香港航空樞紐和顧客的責任。目前首要的工作是為所有受今日公布影響的員工提供支援。」
國泰航空會為受影響的員工提供遠高於法定要求的離職方案。公司將延長醫療福利及員工機票優惠的期限,並提供輔導和工作過渡支援服務。有關的遣散費將不會以退休金供款作對衝。
鄧健榮說:「我們已經採取了一切避免裁員的措施,包括縮減航班、推遲新飛機交付、暫停非必要開支、凍結招聘、實施高級管理層減薪以及安排兩輪特別休假計劃。即使我們作出多番努力,國泰航空每月仍然消耗15億至20億港元現金,長此下去將會難以為繼。今天公布的變動,將使我們的現金消耗每月減少約5億港元。我們已經仔細分析多個可能出現的情況,最終決定採納最負責任的一個方案,務求儘可能保留最多工作崗位。儘管如此,依目前所見,巿場復甦步伐顯然會相當緩慢。公司預計2021年上半年的客運運力仍會遠低於2019年的25%,而2021年全年的客運運力將會低於50%。」(中國民航網)
【延伸閱讀】
回顧國泰歷史:曾經全球最佳,如今一蹶不振
國泰的「空中女王」波音747客機,當年於舊啟德機場。港媒資料圖
貴為當地航空業龍頭,國泰紮根香港逾70年,曾有無數風光歲月,更獲評為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可惜近年表現下滑,而且期油投資失利引致虧蝕,裁員之餘,更失卻逾30年的「藍籌股」地位。
疫情下,全球航空業蕭條,曾經歷多次工潮、亞洲金融風暴、SARS的國泰,亦毫不意外地陷入危機……
1976年,國泰是首間亞洲航空公司,推出全貨運服務品牌。國泰網站圖片
1980年代,雄霸香港航空業
國泰成立於1946年,是香港第一間提供民航服務的航空公司,由兩名曾參與二次世界大戰的空軍機師創辦,分別為美籍的Roy Clinton Farrell及澳洲籍的Sydney Hugh de Kantzow。
國泰初時於上海以「澳華出入口公司」的名義發展,首創運送貨品來往中國及澳洲,之後再到香港營運。
到1948年,當時的英資商行太古洋行收購了國泰45%股權,澳洲最大的私營航空公司澳洲全國航空,則收購了35%;其餘20%,則由原創辦人各持10%。
1948年10月,公司正式註冊名稱為Cathay Pacific,當中Cathay為中世紀歐洲人對中國的古稱,意即「契丹」;Pacific則象徵兩名創辦人,希望國泰客機可從中國飛越太平洋的夢想。
國泰並非當時唯一於香港註冊的航空公司,1947年時,有另一間「香港航空」(與現時的香港航空無關),不過1958年時,由國泰全面收購,並接收其原有航線,包括東京、臺北等。
自此,國泰成為唯一於香港註冊的航空公司,雄霸航空業一段時間,直至港龍航空於1985年成立。
在獨佔香港航空界的數十年間,國泰在1960年,為首家國際航空公司開辦前往大阪的航線;
1982年,推出首個香港直飛加拿大溫哥華的不停站服務;之後再先後推出香港直飛英國倫敦的不停站航班。
1986年,國泰正式晉身藍籌股之列。
2019年8月14日,大批「黃絲」在香港機場接機大堂集會,最終造成香港機場運作癱瘓2天,嚴重影響旅客來港信心。
曾4度獲評全球最佳航空公司
踏入2000年後,國泰多次獲獎,更分別於2003年、2005年、2009年,及2014年,獲Skytrax評為年度全球最佳航空公司。
另外,2006年,國泰成功收購競爭對手港龍航空。
雖然風光數十載,但國泰亦不時爆出工潮,也並非首次大規模裁員。
1981年6月,1500名地勤人員就加薪問題,與資方談判破裂,於是發起3日罷工,當時所有乘客行李因此毋須過磅。
1992年底,國泰出現人手不足,勞資就此談判,空服員工會拒絕加班,資方解僱3名員工,結果到1993年初引發員工大罷工。
此事件歷時17日,最終由當時香港立法局介入,設立監察會,確保員工不被秋後算帳,3名員工復職,終化解工潮。
2019年8月23日,組織發起機場罷工的亂港小頭目,所謂的國泰港龍航空公司空勤人員協會主席施安娜,召開記者會講述她被公司解僱的事情。
屢爆工潮,勞資關係長期成焦點
到1999年,國泰空中服務員工會指,國泰單方面更改機艙服務員的薪酬架構,暫停一年增薪點等,就此入稟高等法院,官司持續多年,直至2005年3月,工會獲得勝訴,國泰需賠償3.5億元。
到2007年,勞資雙方就醫療自付診金政策再起爭拗,計劃於聖誕節旅遊旺季罷工,事件由勞工處介入協調,最終雙方達成協議。
之後2012年底,250名國泰員工在機場示威,抗議加幅僅2%,並發最後通牒,再次計劃於聖誕節期間罷工,最終雙方達成協議,化解工潮。
國泰裁員亦絕不手軟。在香港回歸後,旋即面對亞洲金融風暴,旅遊業受重創,國泰當時亦受到打擊,決定裁員760人。
到2017年5月,由於之前燃油對衝錄得85億元的巨額虧損,最終國泰由盈轉虧,需裁員600人;
2017年11月,國泰被剔出恆指成份股之列,失去逾30年的「藍籌股」地位。
2019年8月13日,亂港分子再發起香港機場集會行動,一批暴徒圍堵了《環球時報》記者付國豪,並用索帶將其綁手後,搶走了他的隨身物品,並對其進行了毆打。
因「黃絲」職員捲入「修例風波」
到2019年,國泰捲入「修例風波」,機場曾舉行多次示威,另有包括國泰在內的部分航空業職員,響應8月5日的大罷工。
期間,還有不少國泰的「黃絲」職員刻意搞出安全事件,如偷偷釋放氧氣瓶氧氣等,引發輿論廣泛譴責。
為此,中國民航局於2019年8月9日,向國泰發出安全風險警示,要求禁止參與和支持非法遊行示威的人員飛內地航班,並要求國泰報送所有飛往內地和飛越內地領空的機組人員身份信息,如未經審核,會拒收該航班。
時任國泰行政總裁的何杲,事後就事件辭任。
國泰之後再解僱多名「黃絲」職員,包括亂港小頭目,所謂的國泰港龍航空空勤人員協會主席施安娜(曾組織發起香港航空業罷工)等等;
踏入2020年,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各國設入境限制,航空業首當其衝,國泰多月載客量按年跌逾九成,即使推無薪期等措施,亦無補於事,最終港府於6月宣布,向國泰注資273億港元。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稱,若國泰出事,可能觸發系統性風險,政府遂決定打救,保護香港國際航空樞紐地位。
不過,國泰始終難免裁員重組命運,至於前景如何,仍然難料……(來源:香港新聞網)
本平臺(ID:zhongguosirenfeiji)是一個集私人飛機購買、租賃、維修、三證辦理的服務平臺。提供各種維修工具航材等。提供私人飛機生產、銷售、運營的最新信息。您可添加私號qixiang96實時溝通,為您服務。
每天帶給您最新的通航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