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by Deniz Caglar, Matt Mani, and Josh Peters
C18有兩個謎團,其一是我們畢業以前,究竟能誕生多少奧林寶寶(恭喜Lucy&William迎來小Giuliano),其二是娃娃臉Laurence Shu童鞋究竟多少歲。後一個謎團我最近在震驚中得到了答案。借著匯率風險管理的引子,我向laurence請教了他怎麼看待CFO的職責,這些內容我未必以原話形式展現,但給了我很大啟發,我們叫他「舒皇」不無道理。中國經典的管理學體系中其實沒有CFO,在以往的國有體系中,大多數是以「總會計師"的形態出現,這個名稱已經決定了它的定位,關注帳目、報表和合規,離戰略 、投資、運營、業務遠一些。但真正優秀的CFO會對CEO產生很大的影響,在一些比較成熟的體系裡,有些業務成長期的企業會選擇銷售和營銷背景出身的人做CEO,當業務形態在穩定期或放緩的時候會選擇CFO出身的人來擔任CEO。Officer一詞決定了一旦到了C-suite就不再是某一個具體的技術動作,而是在認可企業的文化的基礎上,相信長期,確保財務組織的獨立、有擔當,在目前確定的戰略框架下尋找一個全局最優解。
[舒皇PK託帝](侵刪)
做了那麼多投融資業務,我有一個越來越深刻的感觸就是上市並不是投融資的重點,相反,在 資本市場越來越開放和成熟的背景下,它變成越來越多公司成長中的常規化操作,而重點是在每一個階段都能找到正確的融資結構,因為除了股權融資以外有太多的財務工具可以使用,而股權融資是最金貴的一種,即使選擇了股權融資,也要選擇正確的投資人結構。Running a company像是一個長跑,stakeholders並不會在乎這100米你跑得比別人慢,而是誰跑得比別人久,所以優秀的CFO花很少的時間為『seeing around the corner』擔心,而是更專注於「understanding the multiple corners」。
Gartner Survey中總結了現代企業發展中一些對CFO的新挑戰:制定戰略性的財務計劃以促進能夠推動企業生產力、創新和增長的財務舉措;為塑造競爭性差異提供足夠的資金;還有,讀懂數據。12月課「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Global Markets」中企業匯率風險管理的問題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撇開前面提到的那些新挑戰,且不說高瞻遠矚的戰略性財務計劃問題,光是企業匯率風險這樣的老生常談,根據我的身邊的觀察似乎很多企業也並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其實做好這一件事也足以體現CFO及其團隊的風險判斷、制度化管理、反應速度和決策擔當。
魔幻2020一言難盡,我們只講匯率。這一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先貶後升,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由6.9762升至6.5249,總體升值了6.5%,年內最大漲幅8.5%。雖然由於疫情恢復較其他國家更開快一些,出口有了正增長,但是這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升了6.5%以後(雙利差)基本很多企業就賠本賺吆喝了。所以企業的匯率風險管理非常重要。人說在一個房間裡如果有9個經濟學家,對匯率問題會有10種看法。為什麼總說匯率問題在事前難以預測,事後難以解釋,因為影響匯率的因素實在太多,且升值因素和貶值因素往往同時存在,誰也算不清此消彼長。匯率本質上是兩國貨幣之間的一種比價、替代關係。如果從資產配置的⻆度出發來看,投資者考慮不同貨幣在不同國家商品市場、金融市場中的回報率差異(或者說一國的潛在經濟增⻓率),在兩國貨幣之間選擇,從而影響外匯市場上兩國貨幣的供求關係,進而決定匯率水平。但一國匯率的供求不僅受到實體經濟的影響,同樣也受到國內信貸擴張與收縮、資產回報率漲跌等金融因素的影響。一時間目眩神迷。企業匯率⻛險管理理念常常存在的誤區,比如對風險中性認知不全面,持有「多做多錯、不做不錯」/「套保合約一定要盈利」觀點的仍較為普遍。其實對企業財務管理而言,與市場對賭絕不應是重點,如何合理地規避不該承受的市場⻛險才是應該考慮的內容。匯率風險應對應當成為涉外企業日常經營中重要的管理事項。準確界定風險屬性是有效管理風險的前提。匯率風險主要包括了市場交易風險、會計報表折算 風險和經濟風險。市場交易風險為運用外幣進行計價收付的交易中,企業因匯率變動而蒙受損失的可能性;會計報表折算風險指企業在並表的會計處理中,將經營貨幣轉換成記帳貨幣時,因匯率變動而導致帳面損失的可能性,這在寫交易文件的時候其實很少動心思。聽了舒皇一席話後,我回想之前做過的併購交易,很少有專門做匯率風險管理的,但是其實這件事情對國內資本而言應該尤其重要。因為在國際併購市場上,「換股併購」是很常用的一種方式,但受制於相關法律、法規,中資要真正實現「跨境換股」仍有很大難度,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中資海外併購都是「現金收購」。但現金收購對中資企業在資金層面的要求就相對更高,少有企業在帳上留有足夠的現金用於海外併購,由此,「貸款」和海外融資對於想要尋求海外併購的企業極為重要。
但實際上其複雜程度遠不止放一筆貸款就能順遂,比如在收購前期需要資金證明、履約擔保、分手費保函等;交割前需要將自有資金進行匯兌,準備匯劃路徑以確保順利交割;有時需要銀行做資金監管;而交割後,利率匯率⻛險管理等複雜的需求更是需要提前安排。以2016年海爾收購GE旗下家電業務部⻔為例,1月14日,海爾集團與GE籤署了《股權與資產購買協議》,通過現金方式購買GE及其子公司所持有的家電業務資產,交易金額為54億美元。現金對價由海爾自有資金和銀行併購貸款構成,初步估計貸款比重為60%,採取境外美元融資(3-5年中長期借款),同時籤訂全球範圍內品牌使用權40年(20+10+10年,前20年不需支付任何費用,之後需要商議)。由於此次交易付款貨幣為美元,而2015年811匯改以後人⺠幣兌美元匯率波幅擴大,匯率⻛險上升,且美元進入加息周期,因此將購匯的人⺠幣資金總額控制在預算範圍內,成為海爾本次跨境併購交易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後來經過一系列分析(那時離岸人⺠幣兌美元匯率⻛險的管理成本相對2015年大幅增加。境外市場已經過度預期了人⺠幣的貶值幅度,3個月遠期成本達1.2%,即離岸人⺠幣對美元匯率需在3個月內由當時6.50大幅下跌至6.58以上,通過遠期鎖定匯率⻛險,在經濟上才是有利可圖的),海爾選擇了運用期權組合鎖匯的方案,買入美元看漲期權@6.60同時賣出美元看漲期權@6.80的(6.6—6.8Call Spread)的期權組合產品。2016年上半年離岸人⺠幣先升後貶,5月底期權到期時,人⺠幣兌美元匯率相對年初小幅下跌至6.55左右,交易對手放棄行權,海爾通過即期買入美元,為交易鎖定了成本,相比遠期鎖定方案,節省了0.45%的財務成本,總計為海爾節省了約上億元人⺠幣的財務費用(參見海雲匯方案)。
2016年6月6日,海爾發布公告,收購GE家電業務已正式進行資產交割,支付總額約為55.8億美元,全部人⺠幣價款在預算內準備完成,並已兌換為美元向GE支付完畢。6月7日, GE家電正式更名為「GE Appliances a Haier Company」。前面說的都是一些技術性內容,但是我記得的最重要的話是,組織發展到一定階段 ,需要學的不是管理技巧,而是讓你的內心足夠正直。正直到能夠讓你在利益面前保持清醒,正直到能夠讓你在做組織結構設計的時候更加人性,正直到能夠讓你在做戰略選項的時候保持長期。我舉雙手同意。已開啟讚賞賞功能,與本專題有關的讚賞金額會全額月結入C18班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