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稱「生病」的吸血蝙蝠會與同伴「保持社交距離」

2021-01-19 太平洋電腦網資訊中心

  據外媒報導,在COVID-19大流行出現之前,蝙蝠長期以來就「名聲不佳」。這些生活在群居地的高流動性生物是眾所周知的病毒庫,包括冠狀病毒,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這些病毒可以蔓延到人類身上。但這些無辜的動物卻被不公平地對待。它們是重要的傳粉者和害蟲控制者。 而一項新研究顯示,當蝙蝠感到不舒服的時候,它們會自然而然地表現出自己的保持社交距離行為形式 ,類似於我們不得不採取的減緩COVID-19傳播的措施。

  這項研究讓科學家們在貝里斯拉馬奈的一個聚落中標記了一群野生蝙蝠,並在幾天內每隔幾秒鐘追蹤它們的社交遭遇。當他們給蝙蝠注射了一種觸發其免疫系統的物質時,這些「生病」的蝙蝠明顯改變了它們的行為,變得不那麼社交。

  「在野外,(我們觀察到)吸血鬼蝙蝠--它們是高度社會化的動物--當它們生病或與生病的群友生活在一起時,它們會保持距離,」來自俄亥俄州立大學的蝙蝠研究人員Simon Ripperger說。「而且可以預期,它們會因此減少疾病的傳播。」

  這組研究人員之前的工作曾表明,在圈養環境中,生病的蝙蝠會睡得更多,活動更少,與同伴相互梳毛的時間更少,發出的社交叫聲也更少(通常會吸引它們的配偶)。研究人員稱這種行為為「生病行為」。

  「我們真的想看看這些行為變化是否也發生生活在自然的社會和物理環境中的蝙蝠,」Ripperger告訴ScienceAlert。

  如果研究人員想預測疾病行為如何減少這些動物的疾病傳播,收集蝙蝠之間的社會互動數據也會很有用,就像保持社交距離在人類中的作用一樣。

  因此,研究人員分析了短暫捕獲的一組31隻普通吸血蝙蝠(Desmodus rotundus)的數據,這些蝙蝠原產於拉丁美洲,來自一個棲息在空心樹內的殖民地。隨機挑選的16隻雌性蝙蝠被注射了一種物質來激活它們的免疫系統,這讓它們在幾個小時內感到不適,但並沒有引起任何真正的疾病。另外15隻蝙蝠則被注射了一針鹹水作為安慰劑。

  在將 「生病 」和健康的蝙蝠送回它們的棲息地之前,研究人員還在它們的身上粘上了微小的傳感器,每個傳感器的重量不到一便士。

  「這些傳感器讓我們有機會自動跟蹤整個社會群體的行為,而不是每次聚焦樣本個體,通常在實驗室環境中做的事情,」Ripperger說。「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由Ripperger和他的同事設計的定製傳感器的工作原理是每2秒廣播一個信號,「喚醒 」5到10米內任何鄰近的傳感器(連接到蝙蝠)。

  在蝙蝠被捕獲並釋放後的三天內,每次發生這種情況,傳感器都會記錄一次遭遇。從配對信號的強度和持續時間,科學家們可以判斷兩隻蝙蝠何時彼此親密接觸,以及接觸時間有多長。

  俄亥俄州立大學的行為生態學家Gerald Carter 說:「我們重點研究了病態蝙蝠行為的三個衡量標準:它們遇到了多少其他蝙蝠,它們與其他蝙蝠相處的總時間有多長,以及它們與整個社會網絡的聯繫有多緊密。」

  網絡分析顯示,「生病」的蝙蝠與健康的、社會性的棲息地夥伴的社會聯繫確實較少。在治療後的前6小時窗口中,一隻「生病」的蝙蝠比對照蝙蝠平均少了4次相遇,「生病」的蝙蝠與每個夥伴互動的時間更少(少了25分鐘)。

  正如預期的那樣,48小時後,一旦治療效果消失,「生病」的蝙蝠感覺好了,它們大多恢復了正常的社交行為。「令人驚訝的是,效果如此清晰可見,」Ripperger告訴ScienceAlert。「即使沒有複雜的統計分析,你也僅僅從查看社交網絡中直接看到了發生了什麼。」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研究人員沒有用真正的病毒或細菌感染吸血蝙蝠,他們沒有測量實際疾病在蝙蝠群中的傳播情況,這可能會以其他方式影響蝙蝠行為。

  「重要的是要記住,行為的變化也取決於病原體,」Carter 說。「一些真實的疾病可能會使互動變得更有可能,而不是更少,或者它們可能會導致生病的蝙蝠被避免。」該研究也只考察了單一巢穴內的一小批蝙蝠。

  該研究發表在 《行為生態學》 上。

  【來源:cnBeta.COM】

相關焦點

  • 通過保持社交距離避免被感染,野生動物早就這麼做了
    三刺魚, 人通過保持社交距離阻斷病原體的傳播,動物也會我們不禁想問,社交動物為了群體健康安全,是否也會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答案是肯定的。在動物王國中,諸如龍蝦、蜜蜂、魚類等也會通過保持社交距離來避免被感染。甚至,一些動物發現自己被病原體感染之後,會主動與同伴保持距離。比如,研究人員在野外實驗中發現,吸血蝙蝠(Desmodus rotundus)生病後(無精打採、嗜睡、少動等特徵)會減少與同伴接觸,保持社交距離,直至康復。
  • 科學家給吸血蝙蝠貼上迷你「背包」追蹤器,監測其社交活動
    去年萬聖節期間,一項關於吸血蝙蝠的有趣研究顯示,這種外表可怖的動物也會形成親密友誼,與飢餓的同伴分享食物,互相梳理毛髮等。4月2日,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PLOS Biology)上的一篇論文詳細介紹了蝙蝠社交研究背後的功臣:一種用於監測小型動物的 迷你「背包」。
  • 吸血蝙蝠居然也獻血
    因為新冠病毒,曾經SARS病毒宿主蝙蝠又進入了大家的視野。蝙蝠除了是很多病毒的宿主外,傳說中的吸血鬼,創作者的很多靈感也來源於蝙蝠中的吸血蝙蝠。這個物種有許多奇特的地方,一起來看看吧。蝙蝠都吸血嗎?吸血蝙蝠居然也被吸血在已知的近1400種蝙蝠中,只有三種是吸血鬼。
  • 吸血蝙蝠交朋友 反芻血液餵對方
    【新華社微特稿】美國一項研究發現,吸血蝙蝠會反芻「吃下去」的血液並口對口餵給陌生蝙蝠。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19日報導,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人員觀察巴拿馬的吸血蝙蝠行為得出上述結論。他們從巴拿馬兩個地方捕捉多隻雌性吸血蝙蝠,讓它們分組相處,一些組中只有兩隻蝙蝠,分別來自那兩個地方;另外一些組有多隻分別來自那兩個地方的蝙蝠。每組蝙蝠中有一隻處於「禁食」狀態,其他蝙蝠則吃飽。研究人員發現,這些蝙蝠會彼此試探、建立「友誼」。最初,它們會為彼此梳理毛髮,最後則發展為吃飽的蝙蝠把吃下去的「血液大餐」、口對口餵給剛結識的蝙蝠。
  • 吸血蝙蝠竟然用帶血的「法式舌吻」來交朋友
    最新研究表明,吸血蝙蝠通過與其它棲息地成員分享血液來形成社會紐帶。這聽起來可能有些噁心,但這種行為向科學家表明了吸血蝙蝠竟也是一種親社會的動物。,但它們的特殊之處在於,吸血蝙蝠的反芻對象是不熟悉、甚至完全陌生的成年蝙蝠。」
  • 看看動物們的「社交隔離」
    為了生存而與自己的同類保持距離,看起來很彆扭,甚至有些不堪忍受,可事實上,隔離在動物界普遍存在。這不僅僅發生在那些習慣獨居的動物身上,對於很多群居性動物來說,社交隔離也同樣根植於其基因中。從我們熟知的蜜蜂、螞蟻,到老鼠、猿猴、蛙類……每當病毒、細菌或寄生蟲意外來襲,它們都會為了減少集體感染,自然而然地遠離危險。
  • 看看吸血蝙蝠的做法就知道了
    近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雜誌上的一項對吸血蝠(Desmodus rotundus)的研究表明,隨著時間推移,動物個體間的信任是通過逐漸增加的相互投資得以建立的,該結果支持了合作關係發展的「提高賭注」模型。 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從兩個相距數百英裡的地理種群採集了吸血蝠,並將彼此陌生的個體以2隻或4隻為一組單獨飼養。
  • 倭黑猩猩性愛和吸血蝙蝠借貸
    如果兩群互不相識的倭黑猩猩碰到一起,一開始會先表現出恐懼和敵意,叢林裡吼叫和尖叫聲不絕於耳。但很快,其中一群的雌性倭黑猩猩會走出來,邀請陌生的倭黑猩猩做愛,從而防止兩群倭黑猩猩打架。通常另一方都會接受這項邀請,於是不到幾分鐘,原本可能的戰場就成了歡場,倭黑猩猩用各種姿勢性交,甚至還會倒吊在樹上。
  • 萬聖節看到蝙蝠別怕!遇到請全部送給我!
    奇怪的長相讓人們心生恐懼,心想,它們可能會掠過我們的頭髮,可能還會吸血,甚至還會傳播狂犬病毒!雖說「吸血」和「傳播狂犬病毒」是有事實依據的,但是!只有3種蝙蝠嗜血而生,也只有1%的蝙蝠會傳播狂犬病毒。吸血蝙蝠分布於美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我們中絕大部分人是沒有機會遇到的。
  • 吸血蝙蝠是怎麼接近目標的 森林驛站12.9今日答案大放送
    吸血蝙蝠是怎麼接近目標的 森林驛站12.9今日答案大放送時間:2020-12-09 12:44   來源:遊俠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吸血蝙蝠是怎麼接近目標的 森林驛站12.9今日答案大放送 吸血蝙蝠是怎麼接近目標的?
  • 萬聖節看到蝙蝠別怕!遇到請全部送給我
    奇怪的長相讓人們心生恐懼,心想,它們可能會掠過我們的頭髮,可能還會吸血,甚至還會傳播狂犬病毒!雖說「吸血」和「傳播狂犬病毒」是有事實依據的,但是!只有3種蝙蝠嗜血而生,也只有1%的蝙蝠會傳播狂犬病毒。吸血蝙蝠分布於美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我們中絕大部分人是沒有機會遇到的。大部分情況下,它們對掠過我們的頭髮也絲毫沒有興趣,有這閒功夫,它們一定更願意去吃點水果或小昆蟲。
  • TED:接種吸血蝙蝠可以給我們帶來哪些流行知識
    在這篇關於前沿科學研究的演講中,生態學家丹尼爾·斯特雷克帶我們來到秘魯的亞馬遜雨林,他在那裡追蹤吸血蝙蝠的活動,以便預測和預防狂犬病爆發。通過研究這些疾病模式,斯特雷克向我們展示了如何從源頭上切斷下一次大流行。
  • 世界上最大蝙蝠,馬來大狐蝠,翼展達到1.83米,吸血嗎?
    哈嘍,小夥伴們關注「愛仕達奇聞說」每天為您報精彩    說到蝙蝠這種動物以前我們可能對此不太熟悉但今年因為新冠疫情的原因,可以說讓我們對蝙蝠有了很深層次的認識神奇的哺乳動物:作為唯一一種會飛的哺乳動物,那必然只有蝙蝠這樣的動物了這是一種很神奇的動物,且特殊,有大有小,種類還多在我們很多人對蝙蝠這種群體不了解的時候,會認為所有的蝙蝠都是吸血的在我們看過西方的電視劇吸血鬼
  • 為何西方人會將蝙蝠當成惡魔?吸血鬼傳說是怎麼出現的?
    ,蝙蝠顯然是醜陋的,尤其是吸血蝙蝠,就被普遍借指為吸血鬼。從形態特徵而言,蝙蝠看似鳥類,有翼會飛,但實際上蝙蝠卻屬於哺乳動物,並有專門的分類,叫翼手目動物,蝙蝠的翼也不同於鳥類的翅膀,是由前肢演化而來,翼膜原是爪子之間相連的皮膚。
  • 就在你身邊「恐怖」的10大動物,吸血蝙蝠僅排第二,一旦被它咬傷就...
    第二種是吸血蝙蝠。人如其名,這種蝙蝠以吸血為生,且較一般蝙蝠來說身形偏小,具有敏銳靈活的飛行能力和判斷能力,能夠在短時間內捕捉到食物,並且可以迅速躲避人類的抓捕。第三種是水蠎。水蠎的體形要超出普通蛇類的數倍,光是其龐大的身形就可以讓人兩腿哆嗦。水蠎常潛伏在水中,一旦發現目標,就能一招致命。
  • 舒服的社交狀態應該是,保持聯繫,保持距離
    最新一期《脫口秀大會》的主題,是保持聯繫,保持距離,說的是一種社交狀態,在現在這樣的快的生活節奏裡,我們怎麼樣才能找到一種讓我們覺得舒服的社交狀態?相信經過了這次突如其來的疫情,我們有了一些不太一樣的認識。
  • 吸血蝙蝠是怎麼接近目標的 森林驛站12.9答案助你輕鬆領獎勵
    原標題:吸血蝙蝠是怎麼接近目標的 森林驛站12.9答案助你輕鬆領獎勵   吸血蝙蝠是怎麼接近目標的?這是今日微博森林驛站的問題,答對問題的小夥伴可以領取180g飼料,那麼今天的問題答案是什麼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認知偏差:為什麼一些人拒絕保持社交距離?
    在疫情擴散期的危險時期,世界範圍內仍有不少人會選擇放棄保持安全的社交距離外出聚會,嚴重影響了那些遵循安全社交距離的人們的生活,甚至是生命安全。針對該問題,本文從認知偏差的角度切入,探討了5個邏輯思維上的常見錯誤,並認為這些外出聚集的人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相關的認知偏差,才導致他們不願意與他人保持安全的社交距離。
  • 疫情下的雪梨:保持社交距離
    【來源:中新網】當地時間4月8日,雪梨國際會展中心的廣告牌出現保持社交距離的提示。隨著澳大利亞政府採取一系列措施,抗擊新冠疫情取得一定成效。政府呼籲市民在即將到來的復活節長周末待在家並繼續保持社交距離至關重要。
  • 四川蝙蝠動物學家:蝙蝠是人類的好朋友
    此消息一出,朋友圈迅速跟上,圖文並茂的網文《一隻蝙蝠的自述》在自媒體刷屏。在這裡,蝙蝠自述為「長得醜、脾氣怪、性格孤僻,全身還攜帶了100多種病毒」的「毒王」。一時間,不少人都對蝙蝠產生了恐懼情緒,甚至談「蝠」色變。蝙蝠是不是真如網文所描述的那樣可怕?我們該怎樣與它和平相處?記者採訪了四川專門研究蝙蝠的動物學家、綿陽師範學院教授石紅豔,讓我們一起更科學地認識蝙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