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我國科學家新力作!從結構上揭示分枝桿菌能量代謝機制

2021-01-08 生物谷

2018年11月7日/

生物谷

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饒子和(Zihe Rao)院士、Quan Wang研究員、孫飛(Fei Sun)研究員及其同事們分離出恥垢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smegmatis)的呼吸鏈超級複合物(respiratory supercomplex),並且利用低溫電鏡(cryo-EM)技術在3.5 Å的解析度下可視化觀察它的三維結構。這種細菌與結核分枝桿菌存在著密切的親緣關係,而且是一種用於研究許多

細菌

物種的流行模型。這種詳細的結構揭示出電子如何在一種迄今為止觀察不到的過程中在細胞內傳遞。相關研究結果於2018年10月25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n electron transfer path connects subunits of a mycobacterial respiratory supercomplex」。

通常,在細胞呼吸期間,能量來源(糖、脂肪酸和胺基酸)的氧化與電子受體(氧氣、硫、硝酸鹽和硫酸鹽)的還原偶聯在一起,從中可獲得化學能來合成三磷酸腺苷(ATP)和驅動細胞反應。在有氧細胞呼吸中,這種化學能的產生方式是當電子供體通過電子傳遞鏈(electron transport chain, ETC)傳遞到末端電子受體時產生一種稱為質子動力勢(proton motive force, PMF)的跨膜質子梯度,這種質子動力勢可驅動ATP合成。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揭示了酶之間的電子傳遞存在直接關聯性,這代表著一種新的呼吸鏈催化模式。

圖片來自Science,doi:10.1126/science.aat8923。


醌和細胞色素是電子傳遞鏈中的兩種類型的電子

載體

,用於在嵌於膜中的較大的大分子結構之間傳遞電子。四種膜氧化還原酶參與線粒體呼吸鏈的電子傳遞。它們包括複合物I(NADH:泛醌氧化還原酶, CI),複合物II(琥珀酸:泛醌氧化還原酶, CII),複合物III(bc1型泛醇;細胞色素c氧化還原酶,bc1型CIII)和複合物IV(aa3型細胞色素c氧化酶,aa3型CIV)。從功能上說,複合物CIII能夠將泛醇氧化成泛醌並將電子傳遞給可溶性的細胞色素c。電子隨後被傳遞到複合物CIV,在那裡氧氣被還原成水。跨膜PMF通過複合物CI、CIII和CIV中的質子泵浦產生。

在原核生物的呼吸鏈中,情況更為複雜。由於這種複雜性,尚未在原核生物的細胞中確定完整的電子傳遞途徑。因此,有必要了解參與

細菌

電子傳遞的一種呼吸鏈超級複合物的完整結構。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從恥垢分枝桿菌中提取出並純化了這種呼吸鏈超級複合物,並利用低溫電鏡技術在3.5 Å的解析度下可視化觀察它的結構。這種結構為揭示這種呼吸鏈超級複合物中的電子直接傳遞機制提供了重要的見解。這種呼吸鏈超級複合物的尺寸在200×70×120 Å的範圍內,以一種對稱的線性結構存在著,這完全不同於之前報導的呼吸鏈超級複合物。從組成上來說,線性的CIV1-CIII2-CIV1二聚體如此排列著以至於單個複合物CIV1位於中央的複合物CIII2二聚體的兩側。這種信息揭示了在電子傳遞過程中酶之間存在著直接的關聯性,這代表著一種新的呼吸鏈催化模式。這種詳細的結構發現有潛力協助開展抵抗分枝桿菌的藥物發現工作。

在細菌細胞培養實驗期間,這些研究人員使用類似於結核分枝桿菌的過氧化氫抵抗性恥垢分枝桿菌突變株。培養這些細菌細胞,隨後按照之前描述的方法(Microbiology, 2006, 152:823-829, doi: 10.1099/mic.0.28723-0)分離它們的細胞膜。在細菌細胞培養、收集和裂解後,收集它們的細胞膜沉澱,接著提取出細胞膜中的呼吸鏈超級複合物。他們隨後利用光譜學方法、質譜法和3,3'-二氨基聯苯胺(DAB)染色法描述了這種呼吸鏈超級複合物的特徵。為了鑑定出血紅素基團,按照之前的方法(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015, doi:10.1074/jbc.M114.624312),他們在連二硫酸鹽還原之前和之後通過記錄光譜來分析所選的部分樣品。他們使用天然質譜法分析純化的呼吸鏈超級複合物樣品以便研究它的結構,並且使用之前建立的

實驗方法

分析這種呼吸鏈超級複合物中的單個結構組分。

在低溫電鏡分析期間,這些研究人員使用乙酸雙氧鈾(1%, w/v)對5μl的濃度為0.05 mg/ml的恥垢分枝桿菌呼吸鏈超級複合物樣品進行負染色,隨後利用在120kV下運行的FEI Tecnai Spirit顯微鏡上拍攝圖片用於初始的結構模型構建。他們通過處理來自負染色的呼吸鏈超級複合物樣品的53張顯微圖片,重建出這種呼吸鏈超級複合物的低解析度結構。為了完全重建這種呼吸鏈超級複合物的結構,他們在低溫電鏡圖片處理期間從8200張原始圖片中手工選擇出7600張。這項研究中的所有圖片都是利用PyMOL或UCSF chimera構建出來的。

這些研究人員揭示出恥垢分枝桿菌CIII-CIV呼吸鏈超級複合物的低溫電鏡結構。這種呼吸鏈超級複合物內部的電子傳遞途徑的範圍從複合物CIII中的醌醇(quinol)氧化到複合物CIV中的氧氣還原。這些研究結果顯示了一種新的分叉電子傳遞機制,從而確保完成醌循環(Q cycle, 即質子穿過脂質雙層的淨運動)而實現能量轉換。氧化物歧化酶(SOD)直接參與這種呼吸鏈超級複合物的組裝,能夠讓它免受活性氧(ROS)的氧化損傷。醌結合位點的分布也為在未來開發基於結構的抗微生物藥物提供了一種框架。(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Hongri Gong1,*, Jun Li2,3,*, Ao Xu et al. An electron transfer path connects subunits of a mycobacterial respiratory supercomplex. Science, Published Online: 25 Oct 2018, doi:10.1126/science.aat8923.

<

相關焦點

  • SHMFF用戶破解分枝桿菌能量代謝奧秘
    近日,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SHMFF)用戶南開大學饒子和研究組領銜的聯合研究團隊首次報導了恥垢分枝桿菌呼吸鏈超級複合物III2IV2SOD2原子解析度結構,並聯合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極端條件電子自旋共振實驗室應用SHMFF低溫電子自旋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ESR)設備,揭示了生命體內一種新的醌氧化與氧還原相偶聯的電子傳遞機制
  • 2018年11月30日Science期刊精華,我國科學家同期發表4篇Science論文
    2.Science:我國科學家新力作!從結構上揭示分枝桿菌能量代謝機制doi:10.1126/science.aat8923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饒子和(Zihe Rao)院士、Quan Wang研究員、孫飛(Fei Sun)研究員及其同事們分離出恥垢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smegmatis)的呼吸鏈超級複合物(respiratory supercomplex),並且利用低溫電鏡
  • 營養物質實現跨分枝桿菌外膜轉運的機制
    營養物質實現跨分枝桿菌外膜轉運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18 13:40:34 美國國立過敏與傳染病研究所Clifton E.
  • Science:利用小分子SMARt-420逆轉結核分枝桿菌的抗生素耐藥性
    在他們發表在2017年3月17日的Science期刊上的論文中,該團隊描述了他們如何篩選激活用於活化ethionaide的不同通路的化合物。Ethionaide是一種被用來治療肺結核的前體分子,在體內經過代謝後產生一種真正有療效的藥物。開發治療細菌性感染的抗生素已明顯地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健康。
  • 苯達喹啉結合的分枝桿菌ATP合酶結構
    苯達喹啉結合的分枝桿菌ATP合酶結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2 19:24:51 加拿大兒童病醫院John L.
  • 中國科學家揭示分枝桿菌蛋白泛素化抑制免疫
    中國科學家揭示分枝桿菌蛋白泛素化抑制免疫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6 16:58:32 同濟大學醫學院戈寶學和上海科技大學饒子和研究組合作,揭示了宿主介導的分枝桿菌蛋白泛素化抑制免疫。
  • 新研究揭示結合桿菌「自殺」機制
    相關研究結果發表於最近的《Molecular Cell》雜誌上。目前該團隊現在正在尋求將這種「自殺」機制用於治療目的。細菌合成對自身有毒的分子。當暴露於惡劣環境時,這些毒素會減緩細菌種群的生長,直至形成更有利的條件。有些毒素甚至會殺死產生這些毒素的細菌。這種「自殺」的生物學目的仍然是一個爭論的主題。它可能起到抗病毒防禦機制的作用,殺死受感染的細菌以避免未感染的鄰居。
  • 2020年2月7日Science期刊精華,我國科學家同期發表兩篇Science論文
    1.Science:浙大科學家揭示小膠質細胞在記憶調節中起著關鍵作用doi:10.1126/science.aaz2288小膠質細胞是大腦中的常駐免疫細胞,它們是第一反應者,總是在尋找發生差錯的地方。它們大約佔我們腦細胞的10%。在過去,它們被認為是大腦中的被動旁觀者,僅在受傷或感染時,它們才起作用。
  • 人免疫轉錄因子T-bet的遺傳缺陷揭示抵抗分枝桿菌的新免疫學機制
    責編 | 兮人是結核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的唯一自然宿主【1】。在人類歷史中,結核分枝桿菌導致了超過十億人的死亡【2】,是導致死亡人數最多的感染性疾病,西方將結核稱為「白色瘟疫」 (white plague)【3】。當人初次接觸結核菌時,個體反應存在巨大差異。
  • Science:從結構上揭示核小體依賴性的cGAS抑制機制
    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9月10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tructural basis of nucleosome-dependent cGAS inhibition」。蛋白cGAS(藍綠色,頂部)與核小體結合在一起時的首個高解析度結構,圖片來自UNC-Chapel Hill。
  • Science:我國科學家從結構上揭示人胰高血糖素受體的G蛋白特異性...
    但是,確定單個GPCR如何識別不同G蛋白亞型的分子細節仍然難以捉摸,因此限制了對GPCR信號轉導機制的理解。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復旦大學和上海科技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利用低溫電鏡(cryo-EM)技術解析出人胰高血糖素受體(GCGR)與它的同源激動劑和不同類型的G蛋白(Gs或Gi)結合在一起時的三維結構。
  • Science:重大突破!我國科學家領銜揭示抗結核藥乙胺丁醇的作用機制
    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4月23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tructures of cell wall arabinosyltransferases with the anti-tuberculosis drug ethambutol」。導致結核病的結核桿菌的掃描電子顯微照片,圖片來自NIAID。
  • Nature:鑑別出結核分枝桿菌抑制宿主機體免疫力的新型分子機制
    2020年1月18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題為「Host-mediated ubiquitination of a mycobacterial protein suppresses immunity」的研究報告中,來自中國同濟大學醫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宿主介導的分支桿菌蛋白泛素化或能抑制機體免疫力。
  • 【學術前沿】人免疫轉錄因子T-bet的遺傳缺陷揭示抵抗分枝桿菌的新...
    MSMD是一組以對微弱毒力的分枝桿菌(結核分枝桿菌、卡介苗、非典型的或非結核性的分枝桿菌)和沙門菌易感為特點的原發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PID)。MSMD在人群中發病率比較低(1/50,000 - 1/100,000),並且往往以家族性的形式發病,有明顯的遺傳學特徵。
  • Science:中美科學家聯手從結構上揭示RSC複合物作用機制,有助產生...
    RSC及其相關複合物是染色體結構和基因表達的關鍵調節因子。一旦RSC複合物與基因組結合,它就會執行類似機器的運動,暴露染色體中的DNA片段,從而引發基因表達。大約20年前,Cairns發現了RSC複合物,後來通過鑑定出它的許多蛋白組分並揭示了它的類似機器的行為,從而進一步證實了他的發現。如今,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確定了這種複合物如何與染色體協同發揮作用。
  • 科學家揭示線粒體鈣離子單向轉運蛋白MCU的結構機制
    科學家揭示線粒體鈣離子單向轉運蛋白MCU的結構機制 來源: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6-05-06   今日/總瀏覽:1/3267
  • Science:揭示大腦中關鍵電學開關的結構
    2019年4月14日訊 /生物谷BIOON /——科學家們已經揭示了大腦中和學習、記憶、行為和心情有關的關鍵受體的結構。這項新研究發表在《Science》上,研究人員第一次揭示了AMPA受體處於天然狀態下的結構。這項發現將為揭開一系列神經系統障礙和疾病背後的機制帶來新思路。
  • 你的咳嗽也會被「控制」:結核分枝桿菌分泌糖脂,誘導咳嗽
    Shiloh教授團隊在Cell上發表題為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Sulfolipid-1 Activates Nociceptive Neurons and Induces Cough的文章,首次揭示了一種致命的人類病原體——結核分枝桿菌誘導咳嗽的分子機制
  • 天津工生所揭示穀氨酸棒桿菌抵禦低酸脅迫的生理機制
    然而,在穀氨酸、丁二酸以及丙酮酸等酸性生物基化學品的發酵生產過程中,穀氨酸棒桿菌時常面臨著低酸環境的脅迫壓力,嚴重影響菌株的正常生理狀態以及相關目標代謝產物的積累。因此,深入探究和解析穀氨酸棒桿菌對低酸脅迫環境的生理適應策略,以期利用這些知識對生產菌株進行生理性能改造,提高菌株在酸性脅迫環境下的存活能力和耐受性,從而充分發揮其工業價值,具有重要理論和現實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