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中美科學家聯手從結構上揭示RSC複合物作用機制,有助產生...

2020-12-13 生物谷

2019年11月5日訊/

生物谷

BIOON/---控制染色體結構的細胞機器,比如RSC複合物,在大約五分之一的人類癌症中發生突變。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美國猶他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首次構建出RSC複合物的高解析度視覺圖,闡明了這種多蛋白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在健康細胞和癌細胞中的作用。論文通訊作者為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長聘副教授陳柱成(Zhucheng Chen)博士、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高寧(Ning Gao)博士和猶他大學醫學院亨斯邁癌症研究所癌症研究員Bradley Cairns博士。相關研究結果於2019年10月31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tructure of the RSC complex bound to the nucleosome」。

RSC-核小體相互作用的可能模式,圖片來自PNAS, 2002, doi:10.1073/pnas.162504299。

基因表達是所有活的有機體中每個細胞行為的基礎。基因表達為細胞提供了協調其行為--包括生長、死亡和對細胞環境變化作出反應---的藍圖。基因表達對於活的健康細胞和癌細胞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癌細胞表達的基因攜帶著有缺陷的指令,這經常導致生長失控。RSC及其相關複合物是染色體結構和基因表達的關鍵調節因子。一旦RSC複合物與基因組結合,它就會執行類似機器的運動,暴露染色體中的DNA片段,從而引發基因表達。

大約20年前,Cairns發現了RSC複合物,後來通過鑑定出它的許多蛋白組分並揭示了它的類似機器的行為,從而進一步證實了他的發現。

如今,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確定了這種複合物如何與染色體協同發揮作用。這些發現將會對某些癌症的產生方式提供非常重要的新見解。鑑於RSC複合物在健康細胞和癌細胞中都起著重要作用,如今他們可以準確地可視化觀察RSC複合物的高解析度圖,包括它的所有組分。他們能夠觀察到這種複合物如何與染色體和DNA相互作用以及如何移動。這提供了至關重要的信息,有助於人們了解RSC類似的複合物如何參與癌症的產生。

先前的研究揭示了RSC複合物的較低解析度模型,但許多問題仍未得到解答,包括這種複合物的亞基如何組裝並與染色體基因組相互作用。這些研究人員選擇了酵母細胞---一種用於研究染色體和基因表達的經典模型系統---作為研究對象。他們使用了新的複雜顯微技術,從而使得他們可以高度詳細地可視化觀察染色體結構。他們開發出多種含有正常和突變形式的RSC複合物的細胞系,這樣他們就能夠深入地研究RSC複合物。接下來,他們使用低溫電鏡技術研究了

酵母

RSC複合物。這種技術使得他們可以在高解析度的分子水平上觀察到大型複雜細胞組分的結構。

這些研究人員如今正在使用這些信息來進一步了解RSC複合物及其在癌症中的作用。他們表示,「這項研究對我們理解健康細胞和癌細胞中的染色體基因如何被暴露和表達的能力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這類信息是科學家們用來開發新藥物和了解

腫瘤

基因組特徵的過程中的一個關鍵步驟。」(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1.Youpi Ye et al. Structure of the RSC complex bound to the nucleosome. Science, 2019, doi:10.1126/science.aay0033.

2.Complex cellular machine visualized to yield new insights in cancer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19-10-complex-cellular-machine-visualized-yield.html

相關焦點

  • Science:我國科學家新力作!從結構上揭示分枝桿菌能量代謝機制
    這種詳細的結構揭示出電子如何在一種迄今為止觀察不到的過程中在細胞內傳遞。相關研究結果於2018年10月25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n electron transfer path connects subunits of a mycobacterial respiratory supercomplex」。
  • Nature:從結構上揭示一種新型基因編輯複合物的作用機理
    2019年12月24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捕捉到一種由對現有的基於CRISPR的工具進行改進而產生的新型基因編輯工具的首批結構圖片。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利用低溫電鏡技術凍存正在發揮作用時的這種基因編輯複合物,從而揭示它的工作原理的高解析度細節。Sternberg說,「我們在我們之前的研究中展示了如何利用INTEGRATE在細菌細胞中進行靶DNA插入。這些新的圖片以令人難以置信的分子細節揭示這種基因編輯複合物的生物學機制,這有助於我們進一步改進這種基因編輯系統。」
  • 《科學》:揭示哺乳動物線粒體複合物I的作用機制
    線粒體是我們細胞的能量工廠,它產生的能量支撐著生命。一種稱為複合物I(complex I)的巨型分子質子泵至關重要:它啟動了一連串的反應,構建出質子梯度來驅動ATP產生。儘管複合物I發揮著核心作用,但是它跨膜運輸質子的機制至今仍不為人知。
  • Science:我國科學家從結構上揭示人胰高血糖素受體的G蛋白特異性...
    這些結構首次提供了GPCR與不同G蛋白亞型之間相互作用模式的詳細分子圖,並且出乎意料地揭示了許多調控G蛋白特異性的分子特徵,從而極大地加深了對GPCR信號轉導機制的理解。GCGR是B類GPCR家族的成員,通過觸發肝臟中葡萄糖的釋放而對葡萄糖穩態至關重要,這使得成為2型糖尿病和肥胖的潛在藥物靶標。
  • Science:利用基因相互作用圖譜確定蛋白複合物的整體結構
    每種蛋白的表面都有各種旋鈕、褶皺和裂縫,決定了它能做什麼。科學家們可以相當容易地在單個蛋白上可視化觀察這些特徵。但蛋白並不是單獨行動的,科學家們還需要知道蛋白在一起工作時形成的複合物的形狀和組成--他們稱之為結構。有了關於蛋白複合物結構的精確信息,科學家們就有更大的機會設計出高效的藥物來阻斷或提高這種複合物的活性,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 Science:重大發現!從結構上揭示基因特異性轉錄激活蛋白工作機制
    2016年6月13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羅格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基因特異性轉錄激活複合物的三維結構,並且首次在結構上和機制上描述了細胞用來開啟或者說激活特異性基因以應對細胞形狀、發育狀態和環境的變化的過程
  • Science:從結構上揭示核小體依賴性的cGAS抑制機制
    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9月10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tructural basis of nucleosome-dependent cGAS inhibition」。蛋白cGAS(藍綠色,頂部)與核小體結合在一起時的首個高解析度結構,圖片來自UNC-Chapel Hill。
  • 中澳科學家合作揭示靶向NS1的黃病毒廣譜保護性抗體作用機制
    Young及Daniel Watterson研究組合作,在Science發表了題為A broadly protective antibody that targets the flavivirus NS1 protein的研究論文,發現了一株對多種黃病毒都有保護效果的單克隆抗體1G5.3,並首次揭示了NS1廣譜保護性抗體的作用機制,指出黃病毒非結構蛋白NS1可以作為通用疫苗設計的新靶點,有效避免ADE
  • 《科學》:施一公團隊揭示剪接體的複合結構以及催化機制
    對pre-mRNA剪接過程內在機制的理解離不開對其內部結構信息的揭示,尤其需要獲得剪接體活性位點中心的結構以及ATPase /解旋酶的作用。自2015年以來,很多研究已經先後揭示了剪接體幾乎所有主要功能狀態下的超高解析度冷凍電子顯微鏡結構。然而,由於解析度的限制,剪接體中的ATPase /解旋酶的源自結構仍未得到揭示,因此無法進一步獲得pre-mRNA識別過程的信息。
  • 2018年11月30日Science期刊精華,我國科學家同期發表4篇Science論文
    從結構上揭示分枝桿菌能量代謝機制doi:10.1126/science.aat8923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饒子和(Zihe Rao)院士、Quan Wang研究員、孫飛(Fei Sun)研究員及其同事們分離出恥垢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smegmatis)的呼吸鏈超級複合物(respiratory supercomplex),並且利用低溫電鏡
  • ...科學家從結構上揭示瑞德西韋抑制新冠病毒RNA依賴性RNA聚合酶機制
    因此,RdRp一直是結構生物學研究的重點。科學家們已解析出nsp7、nsp8以及nsp12-nsp7-nsp8複合物的結構,並提供了RdRp複合物的整體結構。然而,由於沒有SARS-CoV-2 RdRp與RNA模板或核苷酸抑制劑所形成的複合物的結構,藥物發現工作受到阻礙。
  • 科學家闡明剪接體激活過程的摺疊機制
    科學家闡明剪接體激活過程的摺疊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4:48:52 德國哥廷根生物物理化學MPI Reinhard Lührmann和Holger Stark
  • Science|遺傳相互作用圖譜可確定蛋白質複合物的整合結構
    大家好, 今天分享的是發表在science上的一篇關於遺傳相互作用圖譜輔助蛋白複合物整合結構確定的文章,題目是Genetic interaction mapping informs integrative structure determination of protein complexes
  • 線粒體呼吸鏈膜蛋白複合物Ⅰ的結構揭曉
    德國科學家成功揭示細胞線粒體呼吸鏈膜蛋白複合物Ⅰ的結構,並發現了分子複合物中的全新能量轉換機制,細胞可通過該機制使用儲存在營養中的能量。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7月1日的《科學》雜誌網絡版上。 有氧呼吸是動植物進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細胞在氧的參與下,通過酶的催化作用將糖類等有機物徹底氧化分解,產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出大量能量。
  • 2020年2月7日Science期刊精華,我國科學家同期發表兩篇Science論文
    1.Science:浙大科學家揭示小膠質細胞在記憶調節中起著關鍵作用doi:10.1126/science.aaz2288小膠質細胞是大腦中的常駐免疫細胞,它們是第一反應者,總是在尋找發生差錯的地方。它們大約佔我們腦細胞的10%。在過去,它們被認為是大腦中的被動旁觀者,僅在受傷或感染時,它們才起作用。
  • 2020年1月31日Science期刊精華,我國科學家同期發表一篇Science論文
    定位於神經纖維網中的轉錄本(即神經纖維網轉錄本)表現出比胞體轉錄本更高的單核糖體偏好性,從而潛在地允許利用突觸中有限的可用核糖體數量產生一組多樣化的蛋白。因此,這一發現彌合了神經元突起中可視化觀察到的翻譯複合物的相對匱乏與局部翻譯的實際測量值之間的差距。
  • Nature、Science和Cell三大期刊低溫電鏡解析蛋白結構重大研究
    結構生物學領域有一條不成文的觀點:結構決定功能。只有知道生物分子的原子排布,科學家們才能了解這個蛋白的功能。幾十年來,分析蛋白結構有一個無冕之王——X射線晶體衍射。在X射線晶體衍射中,科學家們讓蛋白結晶,然後利用X射線照射,隨後根據X射線的衍射來重建蛋白的結構。
  • 中國科學家首次解析T細胞受體複合物結構
    中新網哈爾濱8月29日電 (記者 史軼夫 王琳) 哈爾濱工業大學生命學院黃志偉團隊於29日凌晨在《自然》上在線發表了題為《人T細胞受體-共受體複合物組裝的結構基礎》的研究文章,首次解析了人T細胞受體-共受體(TCR-CD3)複合物的高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
  • Cell:從結構上揭示新冠病毒複製/轉錄複合物中解旋酶-聚合酶偶聯機制
    在體內,這些結構域在nsp13功能中的作用尚不清楚,但是這些結構域中或它們之間的界面發生的替換突變對體外螺旋酶的活性以及病毒傳播有破壞性影響。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學研究提示著nsp13和nsp12相互作用,但是它們之間形成的一種穩定的複合物尚未通過生物化學手段分離出來,也未從結構上加以表徵,而且這種螺旋酶在SARS-CoV-2複製-轉錄中的機製作用尚不清楚。
  • Nature子刊 | 華中科技大學馬聰團隊揭示SNARE複合物組裝的調控機制
    -2調控,但其機制尚不清楚。Syb 2/MUN複合物的晶體結構為了探究Syb 2的膜近端LR是否與MUN結構域的相互作用和功能有關,研究人員在Syb 2(殘基29-96)上產生了多個突變,並利用穀胱甘肽探討它們與MUN結構域的相互作用。結果表明,在Syb 2的LR中,R86/K87和W89/W90殘基是MUN結構域相互作用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