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華生命學院楊茂君研究組首次報導線粒體呼吸鏈超級複合物結構...
清華生命學院楊茂君研究組首次報導線粒體呼吸鏈超級複合物結構清華新聞網9月27日電 9月21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楊茂君教授研究組在《自然》(Nature)期刊發表題為《哺乳動物呼吸體結構》(The architecture of the mammalian respirasome)的研究長文(Article)(1),首次報導了迄今為止解析度最高的線粒體呼吸鏈超級複合物
-
《科學》:揭示哺乳動物線粒體複合物I的作用機制
線粒體是我們細胞的能量工廠,它產生的能量支撐著生命。一種稱為複合物I(complex I)的巨型分子質子泵至關重要:它啟動了一連串的反應,構建出質子梯度來驅動ATP產生。儘管複合物I發揮著核心作用,但是它跨膜運輸質子的機制至今仍不為人知。
-
線粒體呼吸鏈複合物V活性檢測方法原理
通常稱為ATP合成酶(ATP synthase)、F型ATP酶(F type ATPase)和F1F0 ATP酶(F1F0 ATPase),是線粒體氧化磷酸化的終極反應。其分子量為500KD,含有十六個亞單位,其中兩個:ATP酶6和8為線粒體DNA編碼的。ATP酶主要有兩個結構域:F0為質子通道,由幾個膜蛋白構成,包括a、b、c、d、e、F6、A6L、OSCP(oligomycin sensitive conferring protein)等;和F1催化活性結構域,由水溶性的α3β3γδε蛋白構成。其最特徵性的酶活性是寡黴素敏感的ATP合成酶。
-
科學家解析了γ-管蛋白環形複合物的結構
近日,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等科研機構的科研人員在Cell上發表了題為「Asymmetric Molecular Architecture of the Humanγ-Tubulin Ring Complex」的文章,解析了人類γ-管蛋白環複合物的不對稱分子結構。
-
Science:利用基因相互作用圖譜確定蛋白複合物的整體結構
但蛋白並不是單獨行動的,科學家們還需要知道蛋白在一起工作時形成的複合物的形狀和組成--他們稱之為結構。有了關於蛋白複合物結構的精確信息,科學家們就有更大的機會設計出高效的藥物來阻斷或提高這種複合物的活性,從而達到治療目的。他們還可以更好地預測突變如何可能破壞一種複合物並導致疾病。但確定蛋白複合物的結構是一項艱苦的工作。
-
清華楊茂君研究組於線粒體呼吸鏈研究領域再次取得突破
楊茂君研究組長期致力於線粒體呼吸鏈蛋白的結構與功能研究,此前曾於2012年在《自然》期刊報導了II-型線粒體呼吸鏈複合物I(NDH2)的結構,揭示了其調控及電子傳遞機制,為設計針對II-型線粒體呼吸鏈複合物INDH2為靶點的藥物奠定了良好基礎。
-
揭開呼吸鏈 超級複合物的「廬山真面目」
經過十年如一日的潛心研究,楊茂君團隊在這條探索之路上終於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攻克了哺乳動物線粒體呼吸鏈超級複合物的原子解析度結構這一難題;首次從體外培養的人源細胞中分離、純化出高純度的呼吸鏈蛋白複合物,並且首次發現並解析了人源超超級複合物I2III2IV2的高解析度三維結構。相關研究成果「線粒體呼吸鏈蛋白的結構與功能研究」獲得了2018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
Nature:線粒體裂殖需要蛋白DRP1,但不需要動力蛋白
2019年6月28日訊/生物谷BIOON/---線粒體裂變(mitochondrial fission,有時也譯作線粒體分裂)是維持線粒體網絡所必需的,並且依賴於一種稱為動力蛋白相關蛋白1(dynamin-relatedprotein 1, DRP1,也稱為DNM1L)的GTP酶。DRP1形成螺旋寡聚體,包裹線粒體外膜並將其分裂。
-
複合物I是氫氣作用的分子靶點(J3)
線粒體分解氫氣【新進展】我們前面文章中討論了線粒體可能是氫氣的靶器官,但線粒體是一個複雜的結構,氫氣最可能產生作用的分子是那些,這就是本文要討論的問題。線粒體複合物I輔酶Q結合位點的結構特徵,複合物I是細胞內最有可能的氫氣代謝部位,也是最可能的分子靶點。複合物I( complex I)又稱NADH脫氫酶(NADH dehydrogenase)或NADH-CoQ還原酶複合物。
-
非視覺阻遏蛋白與GPCR複合物的三維結構解析獲進展
阻遏蛋白包括視覺阻遏蛋白(Arrestin1和4)和非視覺阻遏蛋白(Arrestin2和3)。視覺阻遏蛋白主要轉導視紫紅質受體信號通路,早在2015年,徐華強團隊利用世界最強的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技術得到了高解析度的Arrestin1-視紫紅質複合物晶體結構。該三維結構第一次展現了阻遏蛋白與GPCR的結合模式,與G-蛋白與GPCR相互作用截然不同,為深入理解GPCR下遊信號轉導通路奠定了重要基礎。
-
生命學院楊茂君課題組合作報導CLC-7/Ostm1轉運蛋白複合物的結構和...
該研究首次解析了CLC家族蛋白與輔助亞基的複合物結構,並且通過結構分析和電生理試驗,詳盡闡明了CLC-7/Ostm1複合物的門控機制,研究結論將為骨硬化病臨床治療策略的研發提供新的思路。其中CLC-7蛋白屬於氯離子轉運相關的CLC家族蛋白,CLC-7蛋白主要分布在溶酶體和破骨細胞褶皺膜上,Ostm1可以作為CLC-7的輔助蛋白來維持骨重吸收和溶酶體生理功能。目前研究表明,人源CLCN7和Ostm1的基因突變能夠導致嚴重的骨硬化疾病和溶酶體貯積紊亂疾病。雖然目前已經報導解析了大腸桿菌和紅藻的CLC轉運體蛋白,但對於人源的CLC-7/Ostm1蛋白複合物的結構仍然未知。
-
清華生命學院楊茂君連續發文 探討呼吸鏈II型複合物I
這兩篇論文應用量子化學計算(Quantum Mechnical, QM)方法結合生物物理及生物化學方法揭示了酵母呼吸鏈II型複合物I NDH-2(Ndi1)催化電子傳遞的具體機制,並發現Ndi1中電子傳遞通路間存在反鐵磁量子行為;並首次報導了全新抗惡性瘧疾藥物靶點呼吸鏈II型複合物I(PfNDH2)與藥物前體分子複合物的高解析度的晶體結構,在蛋白結構和生化水平上解釋了這種藥物分子抑制惡性瘧原蟲線粒體呼吸鏈工作的機制
-
Science|楊涵婷等人發現線粒體翻譯相關質量控制新體系
真核生物的線粒體中存在獨立的翻譯體系,人體的線粒體核糖體(mitoribosome)負責合成13個組成氧化磷酸化複合物的基本蛋白亞基。異常翻譯蛋白聚集物對線粒體功能也是有害的,會破壞向它們向所在的細胞提供化學能,並對某些神經元產生毒性從而導致神經病症例如阿爾茲海默病和帕金森氏病的產生【2】。
-
線粒體分選和組裝機器由β-桶轉換操縱
線粒體分選和組裝機器由β-桶轉換操縱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7 13:57:41 日本京都產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Toshiya Endo研究組取得最新進展。
-
蛋白質複合物結構解析
解析複合物的結構,闡釋和深刻認識PPI,開發阻斷PPI的化合物作為藥物也是一種新的思路。 結合本人多年來的科研工作中閱讀文獻的思考及本人多次的實戰,談談對生物大分子複合物的結構解析。在解析生物大分子複合物的結構中,Cyro-EM越來越發揮著重要的優勢和作用,技術和算法在進步,樣品製備和圖像的採集的技術瓶頸的突破等等都推動其整個的發展。
-
PNAS:葉克窮博士再發文章解析膜上MitoNEET蛋白結構功能
生物谷綜合:來自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結構與分子生物學中心生物國家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National Laboratory of Biomacromolecules)與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Biological Sciences,NIBS)的研究人員通過揭示存在於線粒體膜上未知功能的蛋白MitoNEET
-
關於線粒體的重要作用,這些研究值得一讀!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義大利帕多瓦大學的研究人員證實一種存在於線粒體中的蛋白複合物介導ATP依賴性鉀電流,這種蛋白複合物稱為mitoKATP。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Identification of an ATP-sensitive potassium channel in mitochondria」。
-
某些生物的線粒體核糖體竟由蛋白主導
布氏錐蟲的線粒體中存在著非常不同尋常的核糖體。核糖體是細胞內最重要的分子機器之一,在進化過程中幾乎沒有變化。它們的功能是讀取我們的基因的轉錄物,並將這些轉錄物翻譯為蛋白。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和伯爾尼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低溫電鏡技術首次解析出這種非常特殊的線粒體核糖體在原子解析度下的結構。
-
線粒體小蛋白決定能量的產生!
2020年5月8日訊 /生物谷BIOON /——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和他們的同事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報告說,線粒體中新發現的一種小蛋白對能量的產生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