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71歲的日本人川崎廣人拿到了河南省外國專家局認定的「工作許可證」。這意味著,他可以放心地推廣循環農業了。
川崎廣人出生於日本鹿兒島縣,碩士學歷,迄今已在河南原陽縣一家農場當了4年「農民」。他主張使用堆肥方式種植農產品,希望種出「健康、安全、好吃」的農產品。這些故事,也陸續被央廣等媒體報導過。
在外界眼中,川崎廣人執拗、堅持,有一種堂吉訶德式的自我獻身精神。但依然有很多人驚奇又困惑,為什麼他會對這樣一個偏遠的中原小農場如此熱忱?
「農場主應該同吃同住同勞動」
其實,對於李衛的農場,川崎並非「一見鍾情」。2014年春節前夕,川崎廣人到小劉固農場住了一個月,他把農場裡的豬場、堆肥地、大棚一個個看過去,最後給李衛畫了一個圖,告訴她怎麼給小麥加液肥,就走了。
其實,此前川崎已在中國走了很多地方。他的想法聽的人多,真正去做的人少。可這次,他剛離開不久,就收到了回信。信中李衛按他的想法對農場做了改進。這讓多次碰壁的川崎看到了一點兒希望,所以他決定先留下試試。
川崎剛來農場的時候,李衛過著中國式農場主的生活。她一般早上9點到農場,喝個茶;中午外面吃個飯,下午再轉一轉就走了。
但是,川崎看不慣。他覺得農場主應該「同吃同住同勞動」,所以李衛一走,川崎就寫郵件給她,跟她報告「你不在的時候,沒有人工作。」
川崎廣人(左)和小劉固農場主李衛(右)。
再後來,川崎有時間就跟李衛探討怎麼建農場。2014年9月,他還主動邀請日本種子公司專家、堆肥專家等朋友在上海見面。一群人討論了一整天,半夜都在講工作,而招待的機票、餐費都沒讓李衛掏。川崎認真工作的態度逐漸打動了李衛,從上海回農場不久,她就「從城裡搬到村裡」,朝著「同吃同住同勞動」努力。
當時農場只有臨時翻譯,而且幹活的時候有很多專業知識,翻譯水平不夠,川崎只能求助李衛。李衛從沒學過日語,可川崎稍微一比劃,她就理解了。表達不出來,就手寫中文交流。這些細節都讓川崎覺得李衛「值得信賴」。
特殊的精神支柱
除了李衛的理解和配合,對川崎來說,這個農場還有自己的「精神支柱」,那就是李衛的父親李敬齋。李敬齋是小劉固村人,從河南省農業廳退休後回到家鄉辦了養殖場,這就是小劉固農場的前身。父親去世後,李衛回鄉繼承父親遺願。李敬齋墓在農場附近,碑文上寫著父親「心繫农桑、養殖辦場」的故事。
川崎第一次來農場時,了解到李父的故事,激動地跟李衛寫信,說「你父親太偉大了。」他也在微博上曾經這樣寫道:「我常常去李敬齋墓地,他的墳墓上記錄了他的簡歷和為農民服務的想法,我感動得哭起來。」小劉固村的村民們也經常見他騎車去李敬齋的墓地,有時候會帶上一瓶酒。
川崎和李敬齋相差三四歲,李衛有時喊他「老川」。在李衛心中,川崎就像一個略顯任性的長輩。「大部分人不理解他的想法,我能理解。」李衛說:「我父親也是做了一輩子農業,他倆的理念差不多。」
李衛說,「有一次我不開心,川崎就騎電動車叫我,李衛跟我走,去李敬齋墓」。到了墓地,他就對著墓碑說,「我讓農場成功,我會保護李衛!請你放心!」
川崎有了名氣以後,也有不少人前來遊說,甚至「挖牆腳」。對此,她覺得應該尊重川崎老師自己決定。「他應該去更好的地方,願意留在小劉固,我會努力配合好他的工作,幫助他推廣堆肥製作栽培,也會好好照顧他,讓他安度晚年!」
「在這兒他比誰工作的時間都長」
川崎不是站著說道理的專家,他是真正下地幹農活的農民。西紅柿苗需要加水,農場的雞要餵白菜,進溫室大棚修枝剪葉,川崎每天都會做。有次培訓會前,檢查廁所後發現不乾淨,川崎就帶上手套蹲在地上拿刷子和抹布來回地刷。「他比我們這兒任何一個年輕人的工作時間都長,我都超不過他。」李衛說。
河南的冬天很冷,川崎除了穿很多層衣服,旁邊還要立個電暖扇。去年冬天,他的羽絨服破了洞,執意用膠帶粘住。李衛給他買新的,他也不讓,最後就把衣服拿到鎮上去修補。李衛說,「他知道農場的經濟不行,不想亂花錢。」
川崎70歲生日時,李衛給他買了一個蛋糕和一個紙做的壽星帽。壽星帽老往下歪,川崎拿手扶了好多次,還幽默地說,「我前面頭髮太少」。點燃生日蠟燭,學生們人手一張歌詞紙,上面寫著現學的日語歌詞。唱生日歌時,大家日語不熟練,第一遍唱得參差不齊。一群小夥子又熱熱鬧鬧地重唱一遍,終於有了個完整版。聽完歌曲,川崎深深地點頭,用中文說著「感謝你們。」
「我來推廣循環農業,不是來找工作的」
川崎成為微博紅人後,不少媒體去小劉固農場採訪,採訪報導川崎都會看,有時一邊讀一邊笑,還偶爾做點評「這個寫得不嚴謹」。
不過,最近他有點鬧情緒。川崎說,自己到中國來是推廣循環農業的,可一些媒體把他寫成是來河南找工作的,他說,「我不是沒工作!」
川崎廣人收到的「工作許可證」。
今年,是川崎在小劉固農場呆的第四個年頭。
他說前三年是「三年困難時間」,直到今年4月份銷售金額進帳,他才相信農場真的有了好轉。其中,川崎的微博粉絲是帶動消費的主力之一。2016年春節前,川崎微博粉絲劇增,銷售也增加了700多份,假期快遞休息,單子都要手寫。網上客人等不及,又退了100多單,川崎心疼地說,「損失太大了。」
2016年5月,川崎和李衛應邀在成都浦江縣考察。當時同行的神田教授對川崎說,如果你到85歲不能工作,農場賺錢了你怎麼辦?川崎扭頭問李衛,「你說怎麼辦?」李衛說,「設立川崎農業基金,幫助學習農業技術的年輕人,你覺得怎麼樣?」
川崎答,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