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專家:看不懂中國,寧願給日本9隻熊貓,也不願給印度1隻

2020-12-17 欣觀四海

說到熊貓,相信大家都並不陌生。熊貓是我國的國寶,許多民眾都對熊貓非常喜愛,毛茸茸的身軀,大大的黑眼圈,憨厚的動作,經常逗笑許多遊客,給我們帶來了極大的歡樂。而熊貓是中國獨有的物種,在別國見到的許多熊貓,都是從中國租借出去的。

全球圈養的熊貓僅僅只有6001隻,可見熊貓的稀有程度了,中國租借熊貓的方式,被人們稱之為「熊貓外交」,能夠很好促進兩國之間的友誼。但印度專家卻評價中國說:看不懂中國,寧願給日本9隻熊貓,也不願意給印度1隻,著實無法理解!

熊貓在世界各地都非常受歡迎,日本人更是對熊貓非常狂熱,所以日本前前後後總共租借了9隻熊貓之多,參觀熊貓的遊客數不勝數。但我國寧願借給日本9隻,卻從未給予印度一隻熊貓過,所以印度專家才會如此評價中國。

對於印度專家的看法,許多國人也是哭笑不得。雖然印度人同樣喜歡大熊貓,但是印度的環境實在讓人一言難盡,熊貓需要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並且需要足夠的竹子進食,這兩項重點都是印度所不存在的。

所以如果隨意將熊貓租借給印度,在較為惡劣的環境,熊貓的生活狀態無法得到保障。試想一下,誰會願意將自己的「寶貝」,送到安全、環境和食物都無法得到保障的地方呢?所以我國1隻熊貓都未曾租借給印度,令印度人慾哭無淚。

印度雖然借不到大熊貓,但印度人可謂是天馬行空,將其他動物「打扮」成熊貓的樣子,當成自己擁有著「熊貓」,實在讓人無奈。對於這件事情,你是怎麼看待的呢?歡迎在評論區說出你的看法和見解,與感興趣的讀者一起探討一下吧!

相關焦點

  • 印度人不解,為啥中國都借給日本9頭熊貓,卻1隻都不肯借給印度?
    熊貓,是我國的國寶,它不僅數量十分稀少,雖然熊貓在地球上已經存在了800多萬年,但如今全球圈養的熊貓數量僅有6001隻,這是中國獨有的物種,並且中國在很早以前就不允許買賣熊貓,所以現在其他國家動物園中的熊貓,都是和中國借的。
  • 日本租了10隻大熊貓,印度連一隻都沒,為何印度始終借不到熊貓?
    租借大熊貓價格高昂,日本租借最勤快,如今在日本的就有10隻事實上中國的大熊貓是不允許贈送和買賣的,截止2019年11月,全球圈養大熊貓也就600隻,自然是不準買賣的。所以想要將大熊貓請回他們國內,就需要和中國籤訂大熊貓租借協議,並且提供最高的待遇,造價特別不菲,但依舊還有著大量的國家想要和中國租借熊貓。
  • 寧願在印度生產,也不願來中國建廠,雷克薩斯到底在打什麼算盤?
    雷克薩斯作為日本豐田集團旗下全球著名豪華汽車品牌,其僅用了十幾年的時間,銷量在北美地區便超過了奔馳、寶馬,畢竟它擁有著日本的高端技術。但是前不久雷克薩斯卻傳出了一個令人吃驚的新聞,那就是雷克薩斯決定在印度生產雷克薩斯包括ES在內的車型。因此,印度也成為在日本本土以及北美之後的第三個雷克薩斯的生產基地。
  • 中國借給別的國家的9隻熊貓,現在它們怎麼樣了,看完你就知道了
    熊貓是中國的國寶,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可愛、最成功的國寶之一, 可愛的外表,不僅徵服了中國人,全世界的人,不僅不被熊貓吸引,中國的「熊貓外交」也異常成功,熊貓是中國獨有的物種,繁殖非常少,所以數量非常少,很多國家有熊貓,但中國的熊貓只允許長期租用, 不允許贈送也不允許買賣。
  • 印度專家:印度與中國「脫鉤」只會傷害自己
    參考消息網7月17日報導 日本《日經亞洲評論》雜誌網站7月15日發表印度經濟諮詢公司首席經濟學家裡特什·庫馬爾·辛格的題為《印度試圖與中國「脫鉤」的錯誤行動只會傷害消費者》的文章,內容摘編如下:印度深知自己依賴中國的投資、產品及移動應用軟體,導致其他領域也易受攻擊,因此決定必須與中國經濟「脫鉤」,並努力發展本國工業。
  • 印度專家:看不懂中國,號稱「基建強國」,火車頭卻要用美國的?
    印度專家:看不懂中國,號稱「基建強國」,火車頭卻要用美國的?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在很多方面的領域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其中,在基建領域上,我國超過了很多西方國家,成為了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基建強國,很多國家也都紛紛請求中國幫忙打造基建。
  • 日本花14年入侵中國,為什麼只入侵印度一次,就放棄了?
    侵略完我國之後,他們甚至又對東南亞國家發動了侵略,包括朝鮮、越南、印度等等。說到這裡,有一點很多人搞不明白,為何日本只侵入印度一次就放棄了呢?在解釋這個問題之前,大家必須要知道日本當初是懷著什麼心理去侵犯,很顯然,日本不是心甘情願的去侵犯,是受到了德國的要求。
  • 印度專家:看不懂中國,不在藏南大河建水電站,還自稱基建大國?
    例如我國的科技領域、勘探領域、貿易領域、基建領域、製造業領域等,都讓許多國家為之刮目相看,可見中國發展速度之快了。眾所周知,印度是一個民族榮譽感非常強烈的國家,許多事情都希望能與別國進行比較。而就有一位印度專家評價中國說:看不懂中國,不再藏南大河建造水電站,還自稱是基建大國?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日本人出國工作:選中國還是印度?
    日本最大的綜合交流社區2ch曾做了一項調查,題為「如果公司派你到國外分公司工作,你會選擇中國還是印度?」,日本網友反饋踴躍。那麼,面對現時日中關係趨於緊張,日印關係和諧友好,對此選擇,日本網友究竟會作何選擇?先來看看選擇去中國的日本網友怎麼說。
  • 印度專家:印度曾3次「超過」中國,是毋庸置疑的亞洲第一
    其實這些年印度的發展還是很不錯的,也有了長足的進步,這也讓他們更有底氣了,印度網友甚至還自己做了一份比較,把雙方個方面的實力都進行了一番對比,最後的結果表示:印度更加優秀一點!但大家也都知道,印度網友做出來的這一個對比顯然是不準確的!
  • 為何印度始終租不到中國熊貓?有這幾點因素,難以租給他們
    地球上的動物種類繁雜,有的動物不挑生長棲息之地,被廣泛養殖,而有的動物卻只適合生長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中,所以也體現出它們的珍貴。這樣的例子很多,中國大熊貓便是其中一員,它們對周圍的生長環境條件十分敏感,稍有改變便難以生存下去。中國曾向某些國家出租過大熊貓,但為何印度卻始終租不到中國熊貓?有這三點原因,中國難以租借給他們。
  • 印度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美國人:中國造的394億隻口罩真好
    印度已經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了嗎?最近有個新聞刷爆了各大平臺,說是咱們中國目前為止已經向美國出口了394.3億隻口罩。這是個什麼概念呢?美國現在有3.3億人,按照這個數據來計算,平均每個美國人要用大約120隻中國生產的口罩。
  • 印度和日本為何志趣相投?本來是道不同
    起初日本人還對這個傳統的海洋霸主心存畏懼,但幾次試探之後發現對方徒有其名,英軍在面對日軍進犯時達到風聲鶴唳的地步。最終新加坡一戰,包括英國、澳大利亞和印度三方在內的官兵共計13萬,幾乎未發一彈就做了日軍的俘虜。此後在緬甸戰役當中,英軍的表現簡直就是新加坡戰役的翻版,作為緬甸宗主國的英國針對日軍的抵抗甚至還不如遠道而來的中國遠徵軍。
  • 印度專家疑惑:中國人口14億,都沒貧民窟,為啥印度卻貧民窟遍地
    中國和印度,相似又不同不知道大家了不了解印度呢,世界上,中國的人口是世界之最,那世界第二多的就是印度了,而且同樣都屬於是發展中國家。這兩個國家的人口都是數一數二的,所以,難免會被大家拿出來比較。但是在小編看來,中國和印度,是完全不一樣的。對印度呢,我們不太了解,但是我們了解中國啊。
  • 不學美國了?印度、日本接二連三「拷貝中國」,創業者:理所當然
    中國已經成為了這個世界上非常強大的存在,而且這些年來中國的進步很多國家都看在眼裡,所以一直以來對美國的發展模式進行模仿的國家,現在都不學美國了,比如印度和日本,他們就接二連三的開始拷貝中國,對此,創業者表示:理所當然。
  • 印度公共廁所越來越普及,但當地女性寧願露天也不去,為什麼?
    印度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是一個非常奇葩的國度,除了它開掛式的火車現象和不用紙的上廁所方式以外,好像再也沒有什麼能夠讓人印象深刻了。這些年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走出國門,探索更為遼闊的世界。
  • 印度專家:印度長城世界第一,中國長城比我們差,網友:自取其辱
    印度專家:印度「長城」世界第一直到現如今,世界很多遊客來中國旅遊的時候,萬裡長城也是100%要去參觀的一個經典,尤其是對於一些喜歡中國文化的世界名人來說,長城就是世界一大奇蹟,比如剛去世沒多久的阿根廷「球王」馬拉度納,他就曾多次來到中國旅行參觀,並4次登上了中國長城,他對中國長城也是相當的欽佩,中國長城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也是無人能出其右,已經到了人盡皆知的地步了
  • 全球獨角獸企業500強:美國84隻,印度13隻,中國如何?
    導讀:全球獨角獸企業500強:美國84隻,印度13隻,中國如何?具體來看的話,這一次美國又是當之無愧的霸主,因為在全球獨角獸企業500強裡,美國就佔據了84隻,排名第一!
  • 中國進口了哪些印度製造?可以抵制嗎?專家:沒必要,無關大局
    中國進口了哪些印度製造?可以抵制嗎?專家:沒必要,無關大局最近一段時間,印度因為615衝突,法起了抵制中國製造的群眾運動。相當多的中國品牌門店被砸,不少人走上街頭要求全面禁用中國的產品,一些代言中國製造的印度本土明星,瞬間成了賣國賊。
  • 中國終於KO了印度-水稻,起源,中國,印度,考古 ——快...
    2013年,全世界水稻產量排前十位的國家中有9個都是亞洲國家,其中前五位分別是中國(2.05億噸)、印度(1.59億噸)、印度尼西亞(0.71億噸)、孟加拉國(0.51億噸)和越南(0.44億噸),唯一的非亞洲國家巴西(0.12億噸)僅排第九位。無怪《水稻知識大全》裡說:在亞洲,「稻米」和「食物」可視為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