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有這樣一則公益廣告:
老太太做了一桌子菜,翹首以盼,等待兒孫回來,可是電話一個個響起,孩子們都告訴她:有事,不能回來。
她微信著一一應答,放下電話後,喃喃道:忙,都忙,忙點好啊!
隨後,鏡頭轉到桌上一口未動、早已涼透的飯菜,那臺已經沒有信號的老式電視機,發出嗡嗡的聲響。
老人獨自坐在沙發上,背影落寞又孤獨。
現在為了讓生活更好,許多年輕人不得不外出工作,好一點的能把父母接到身邊幫忙照顧孩子,不好一點的就只能把孩放在老家給父母照顧。
因為生活壓力巨大,基本就能一年回家一次,一次待個8天左右,很多時候我們都忽略了父母和孩子感受。
現在出現了更多的留守兒童和老人,特別是在農村。
01
在我的老家有個老人已經癱瘓十幾年了,第一次發病的時候我還在念高中,老伴照顧她十來年也離開了人世,而後家庭聚會時常有爭吵,無非是老人的子女下一年輪到誰來照顧。
有時候他們吵得很兇,她就用祈求的聲音說:
「你們乾脆一把火把我連同屋子一起燒了,誰都不會被連累。」
每一次老人被粗魯的餵飯、餵藥,躺在一間不開燈,很幽暗,開了燈又很刺眼的屋子裡,盯著天花板發呆,沒有人的時候是孤獨,有人的時候是爭吵,以她而言,沒有什麼區別?
以前我覺得人類所能理解孤獨的極限是宇宙,一切都是黑暗與安靜的,具有無窮的吞噬力。可現在我才明白過來,最大極限的孤獨不是黑暗與寧靜,而是刺眼與喧鬧。
那些獨居的老人,多數都與子女,甚至其他人缺乏交流,就那樣長年累月,孤獨的活著,像一座活著的墳墓。
獨居老人的晚餐是水餃,案板和鍋,放在電視機前,包一個,煮一個,吃一個,他們包的很慢的,煮的很慢,吃得也很慢,等吃飽了也該睡覺了,一晚上終於過去了。
02
德威是來自一個偏遠農村的男人,因為小時候的調皮搗蛋,小學都沒有上完就回家務農,後來到了結婚的年齡,家裡給操辦了婚事。因為自己沒有文化,也沒有一門手藝,不得不選擇外出打工。
結婚後的第二年,他迎來了上輩子的小情人,這時候的他不得不更努力的去工作,這樣才讓他的孩子過上更好的生活。
孩子斷奶後,把孩子丟在老家給父母照顧,兩口又繼續到外工作。
沒有陪伴的愛,換來的卻是不相識。
孩子也一天一天長大,也有了自己的思想。雖然現在科技發達了,可以視頻電話,但是感情卻沒有變的更好。
想都不用想,孩子第一個會叫的是奶奶,第二個會叫的是爺爺。然後是隔壁鄰居。
那一年,德威兩口知道孩子會叫人了,對回家的日子充滿了期待。
然而孩子第一次見到他的時候,沒有開心,沒有激動,而是害怕。孩子沒有見過這個陌生的男人,一看見他就躲到奶奶的背後,然後小聲的問道:
「奶奶,這個人是誰啊?我不沒有見過他!」
我想沒有任何一句話有這麼傷人,自己的孩子不認識自己,是人生多大的悲哀。
那個春節,孩子也沒有叫過他兩口子,爸爸,媽媽。
就這樣春節過完了,又得踏上打工的道路。
直到後來孩子長大些了,對這些能懂些了,才讓他兩口聽到久違的爸爸,媽媽。
我相信在生活中像德威這樣的人不少。因為自己沒有文化,也沒有學會一門手藝,只能在外打工為生。
作為父母的我們總是希望孩子別再重蹈覆轍,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孩子得到更好的生活與教育。但是卻忽略了陪伴他們的童年,讓他們體會到那種父愛如山,母愛如水。
在《朗讀者》中有這樣一句話:
陪伴很溫暖,它意味著在這個世界上有人願意把最美好的東西給你,那就是時間。
現在的我們都很忙,忙於工作,忙於那沒有用的社交,忙於每天擠上末班車。但是沒有沒有忙於多點時間陪陪孩子和老人,甚至來一通電話。
我們現在的努力是想讓孩子以後別再像自己一樣奔波,是想讓父母能安享晚年。但是我們不能保證以後孩子是否也會像我們這樣而生活著。
生活是很累,很苦,但是也很甜!
希望在你忙的時候也別忘記給孩子,給父母一個電話,一句關心,一句我想你了。
一直都是我們以為孩子要這樣,父母要這樣。但是卻沒有考慮過孩子要的是童年的陪伴,父母要的是末年的陪伴。
忙吧,忙點好,但是等忙完了別忘了給孩子、父母說一句:
「我想你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