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邏輯語文」
「邏輯語文」這一概念,讓很多人感到疑惑甚至有人會有不適,「邏輯」是理性的,而「語文」一直以來在人們心中是感性的,這兩個詞湊到一起,似乎水火不容,總感覺有些彆扭,所以有人認為「邏輯語文」是製造噱頭,博人眼球,也就不難理解了。當然事實並非如此, 「邏輯語文」這一概念是我們經過長期深入細緻的研究慎重思考提出的,有著科學的邏輯依據,並非信口開河。
「邏輯語文」包含「邏輯」和「語文」兩個子概念,按語法上中心詞優先的原則,我們先來認識「語文」。
從本原上講,語文就是語言文字,語言文字的基本功能是表達信息。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人們的生活內容逐漸豐富,勢必需要一種便於掌握,人人可用的表達信息的載體,這就是語言文字。語言文字,表達信息,這是思考一切語文問題的起點。但現實是,我們的學生在思考語文問題時,一味地跟著感覺走,即使是語文成績很優秀的孩子,也沒有擺脫感覺的支配。找到思考問題的起點,意義是非凡的,有了起點,再明確方向,走到終點便是順理成章的事,要讓語文學習輕鬆,思考問題思路清晰,回歸本原是關鍵所在。一切將語文複雜化,碎片化,甚至妖魔化的做法註定是事倍功半的。切記:學習語文,一定要回歸本原!
語文的一切價值都建立在表達信息這一基本功能之上,缺乏了對基本功能的認識與分析,對語文的學習就總是陷入各種尷尬的境地。費時費力不見效,老師很努力,學生很佛系,甚至乾脆實施道家的「無為而治」。其實問題並不出在學生身上,一門課程,如果學生缺乏獲得感與成就感,勢必在心理上被學生拋棄。
認識了語文的本原,再來看「邏輯」。這裡的「邏輯」特指規律,並非邏輯學上的形式邏輯。語文的規律從何而來呢?還是要回到語文的本原上去思考問題,語文是表達信息的載體,這就引入另一個概念,叫「信息」。信息歸根結底是客觀存在經過人的主觀認知的反映,客觀存在更通俗地說就是生活,語言所表達的一切信息源於生活,但生活需要經過人的主觀認知才能呈現出信息,也就是說「信息」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有相應的客觀存在,二是必須經過人的主觀認知,我們知道,從哲學角度看,客觀存在必有規律,人的主觀認知也自有其規律,而語文正是信息的載體,信息本身的規律性決定了語文一定是有規律的。在熟知規律的前提下去認知語文,一切都會變得清晰明了,輕鬆高效。
雖然, 邏輯語文所說的邏輯並非嚴格的形式邏輯,而邏輯語文課程之所以輕鬆高效,就在於使用了遵循邏輯的科學的方法。傳統語文教學強調通過大量閱讀來積累,總結,從邏輯上講,這用的是歸納法,其實就是在語文廣闊的外延中去尋找語文的內涵,而語文的外延等於生活,廣闊無邊,其難度和效果可想而知。同時歸納法本身對歸納者的思維能力及各方面要求是極高的,一般人很難歸納出語文中具有普適價值的規律。我們知道,一個概念的外延越大,其內涵就越小,語文的外延極廣,這就意味著語文的內涵很小,「邏輯語文」正是從語文的內涵入手,通過認知符合語文內涵的通用規律去分析語文的外延,這些通用規律本身就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和接受,不需要論證,從內涵到外延,從規律到一般,這使用的是演繹法,以少制多,以簡馭繁,語文自然就變得輕鬆高效。
邏輯語文使用的通用規律有哪些呢?我們公眾號已推送的38期中都有介紹,即是主幹和枝葉,概括和具體,主要和次要,主觀和客觀這四組概念內在和外在的固有關係,這些固有關係不因為具體的語文文字內容的變化而變化,所以可稱之為規律。所有語言文字表達的信息都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總是處在各種關係中,根據這些關係來彼此推斷,就可以根據已知信息,推斷隱含信息,準確地找到需要的信息,而不會被眾多繁瑣的信息幹擾。
基於對「邏輯語文」中「語文」和「邏輯」的認識,我們不難發現,表達信息,這正是語文工具性的體現,語文除了工具性,還有人文性,這是大家都熟知並認可的,但人文性建立在工具性的基礎之上,沒有工具性,語文的人文性便無從實現,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語文除了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還有科學性,語文並不是一個可以隨心所欲憑感覺去理解的學科,如果不承認語文的科學性,語文教學便很難走出現有的尷尬境地。
語文的基本功能是表達信息,但表達信息,並非語文這一學科的需求,各學科表達信息都主要靠語言文字,這就決定了「邏輯語文」所使用的語文思維在別的學科中也有價值。對理科學科來說,最主要體現在快速準確地審題;對文字性學科來說,邏輯語文的思維方式很多時候可以直接用於解題分析。這就大大促進了學生對其他學科的學習。不難看出,「邏輯語文」的思維方法用於學習與考試無疑是高效的,可以最大可能地優化學習,但其意義又並非止於考試,這些思維方法可以伴隨一個人的一生,用於工作,處理生活事務,思考人生等,都是有獨特價值的。所以我們說,邏輯語文,講語文邏輯,改變的不僅僅是語文!
語文學什麼
語文學什麼?這似乎是一個很複雜很難回答的問題,其實不然。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回到語文的本原上去思考,語文的本原簡單地說就是語文是因為什麼而產生的。
語文並非天然存在,而是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而產生的,當人類生活內容逐漸豐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日漸頻繁,在交往中必然需要一種便於掌握,人人可用的信息載體,這就是語言文字,語文的本原就是語言文字。
語言文字是基於生活的必需而產生的,尤其是在生活內容更加豐富的今天,假如我們的一切生活內容沒有相應的語言文字指稱,那麼生活將無法進行。
從產生的根源上可以看出,語言文字是為了滿足人們表達生活內容的需要,而紛繁複雜的生活內容就是信息,所以表達信息是語言文字的基本功能。
語文的本原是語言文字,語言文字的基本功能是表達信息,脫離了本原和基本功能,語文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根之草,無源之水,思考問題「跟著感覺走」也就在所難免。所以,語言文字表達信息是語文學習中思考一切問題的起點,找準起點,明確方向,達到終點便是水到渠成的事。
所以語文歸根結底就是學習如何用語言文字表達信息,包括準確獲取別人語言文字中所表達的信息和自己精準地表達信息兩個方向,前者是輸入,後者是輸出,輸入輸出都通暢了,語文的問題自然就好解決了。
語文考什麼
語文考什麼?對這個問題,我們只是做宏觀分析,而不是微觀預測,不探討會考什麼題,也不討論考什麼題型,而是總體上研究語文到底在考什麼。
語文不管考什麼,都得用語言文字來考,而語言文字的基本功能是表達信息,答題信息就需要在這些信息中去確定,當然並非所有的信息都是答題信息,實際這些語言文字所表達的信息中只有約10%的答題信息,還有約90%的信息是會對我們產生幹擾的。
答題信息和幹擾信息混雜在一起,考試無非就是對信息進行判斷篩選,再將篩選出的信息進行表述答題,判斷篩選是獲取他人表述的信息,這個過程是輸入,明確為具體的行為就是會聽會讀。
將篩選出的信息表述答題,就是將獲取的信息按照題中要求重新組織語言文字準確表達出來,這個過程是輸出,明確為具體的行為便是會說會寫。
輸入固然是輸出的來源,輸出也決定著能否將輸入的信息精準表達。
在這整個過程中,涉及到動詞「判斷」「篩選」「表述」「輸入」「輸出」「聽說讀寫」,它們有一個相同的賓語,就是「信息」。用一句話概括,語文其實就考處理信息的能力。
在這個過程中很關鍵的一步就是對信息的判斷篩選,到底什麼樣的信息才是滿足題幹要求的?如果有一些可借鑑的通用的信息評判標準,使用這些標準來對信息進行評判,問題是不是就簡單多了呢?邏輯語文研究的幾組核心概念及其內在的邏輯關係就是評判信息的通用標準,這些關係因為有著固有的規律,所以能通用。
另外,幹擾信息對答題並非毫無價值,這些幹擾信息和答題信息之間有著某種特定的關係,我們可以通過這些關係來找到和幹擾信息關聯的答題信息。
總之,任何信息都不可能孤立存在,而信息之間的固有關係其實並不複雜,語文就是藉助這些信息間的固有關係來對信息做恰當處理。
信息是什麼?
上期我們討論的結論是語文考處理信息的能力。那麼信息是什麼?這是語文學習中一個必須弄透徹的重要問題。
2018年天津卷高考語文試題中的一篇閱讀對信息做了這樣的定義:信息是事物存在方式和運動狀態的屬性,是客觀存在的事物現象,但是它必須通過主體的主觀認知才能被反映和揭示。
客觀存在,簡單地說就是現實生活中真實存在的一切,這是信息的原始來源。
客觀存在要成為信息,必須經過主體的主觀認知才能被反映和揭示為具體的信息,主體籠統地說就是人類,只有人類認識到了這些客觀存在,才有可能呈現為信息。
比如,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前,這塊被稱為「新大陸」的土地是客觀存在的,但它沒有名稱,有關它的一切情況,如位置、面積、地形、氣候等,人類一無所知,因為這些客觀存在並沒有進入人類的主觀認知,自然無法被反映和揭示,也就沒有相應的信息產生。
現在我們之所以知道關於「新大陸」的相關信息,是因為它已經被人類發現,經過了人類的主觀認知。
再比如,我們可可以清楚地表述有關自己水杯材質、形狀、容量、顏色等方面的信息,卻不知曉某個陌生人的水杯信息,就是因為陌上人的水杯並沒有進入我們的主觀認知。
當然,並非所有的信息都需要每個人親自去認知,信息是可以傳遞的,我們也可以從他人的認知中間接獲知客觀存在,這也是語言文字表達信息的價值所在。
客觀存在在經過主觀認知被反映或呈現為信息,若反應或呈現信息時儘可能遵循客觀存在本來的存在方式或屬性,這樣的信息就是在運用語言文字記錄真實的客觀世界,我們稱其為客觀信息。
客觀存在進入主體的主觀認知,會引發認知主體的主觀反應,在表述信息時,認知主體往往會自覺不自覺地在語言文字中把主觀反應表達出來,這些主觀反應表達的是有關認知主體內在世界的信息,是主觀性的,我們稱之為主觀信息。
比如:桌子上放著一杯水,第一個人看到後表述:桌子上放著一杯水;第二個人看到後表述:桌子上放著一杯救命的水;第三個人看到後表述:桌子上放著一杯要命的水。
同樣的客觀存在,三個不同的認知主體表述的信息卻不盡相同,第一個人表述的信息只是陳述了一個客觀事實,沒有明顯的主觀傾向。
第二個人的表述不僅陳述了桌子上有一杯水的客觀事實,還表露出了他的主觀反應:急切地需要這杯水,看到這杯水所產生的希望,激動等。
第三個人也表述了基本的客觀事實,所產生的主觀反應卻和第二個人截然不同。這是因為不同的主體或同一主體在不同情形下的認知水平和認知狀態有差異。
信息從產生上就天然地分為了客觀信息和主觀信息,主觀信息是客觀存在經過人的主觀認知時所產生的主觀反應,故主觀信息歸根結底來源於客觀存在。
客觀信息和主觀信息的關係
客觀信息和主觀信息有著內在固有的關係,這是一種邏輯關係。
「狼來了」和「孔融讓梨」是眾所周知的兩個小故事,故事本身講述的是真實發生的客觀事件,從故事本身來看,呈現了客觀信息。
但故事所表達的信息則不限於陳述事件本身的客觀信息,還有隱含於其中的主觀信息。這也是表達的重點所在。
法國維果茨基說:一個詞的意思是該詞在我們意識中引起的一切心理事件的總和。
語言文字表達的客觀事件所引起的認知主體的心理反應,也屬於語言文字表達的信息,這就是主觀信息,主觀信息往往隱含在客觀信息中。
我們可以根據客觀信息去推斷可能的主觀信息,從而窮盡語言文字表達的所有信息。
「狼來了」講的是放羊的孩子謊稱狼來了戲弄村民取樂的事,其中虛構事實的行為符合人類認知中對不誠實的定義。這樣的客觀事件自然能引起認知主體心理上對誠實的思考。
「孔融讓梨」中小孔融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們吃,這種行為符合人類認知中對謙讓的定義,所以故事可以引起認知主體主觀上對謙讓的思考。
故事都是如此,藉助故事中的客觀事件來引起認知主體主觀上的心理反應,而這些心理反應屬於主觀信息,讀懂了主觀信息才是讀懂了故事。
認知主體產生什麼樣的心理反應,取決於客觀事件本身,客觀事件決定心理反應,在信息上則表現為客觀信息決定主觀信息。
客觀信息決定主觀信息,反過來即是主觀信息來源於客觀信息。這種決定是內在必然的邏輯關係,所以是嚴格意義上的因果關係。在很多閱讀中都會用到客觀信息和主觀信息的這種因果關係。
客觀信息和主觀信息的關係(二)
客觀存在決定主觀反應,體現在信息上就是客觀信息決定主觀信息。而人的客觀行為又是受主觀意識支配的,這意味著主觀也會對客觀產生作用。
同樣一件事,不同人的客觀對待方式不一樣,究其原因就是人的主觀心理不同,比如學習,有的學生認真聽講,積極互動,按照老師的要求完成作業等,而有的學生卻各種拖延、逃避。這些客觀表現上的差異源於學生對待學習的主觀心理不一樣。所以我們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才能使其學習有更大的進步。
高考曾考過一道銜接排序題,其恰當的順序是:聽到樹上黃鸝叫,心裡高興,視線就移了過去。
「聽到樹上黃麗叫」,這是客觀存在進入了主體的主觀認知,引發了主體「心裡高興」的主觀反應,因為「心裡高興」,就去尋找聲音的來源,自然就有了「視線就移了過去」的客觀行為。
主觀意識對客觀行為的這種支配作用我們稱之為反作用,因為主觀都來源於客觀,所以主觀對客觀產生的作用是反作用。體現在信息的關係上就是主觀信息反作用於客觀信息。
總之,認知主體的一切主觀反應都來源於客觀,一切客觀行為都受主觀意識支配。所以客觀決定主觀和主觀反作用於客觀都是嚴格的因果關係。
語言文字承載的信息自然地保留了這種主客觀邏輯上的因果關係,在閱讀中我們就可以藉助客觀信息和主觀信息內在的因果關係建立信息間的聯繫或根據顯性信息推斷隱性信息。
客觀信息和主觀信息的關係(三)
客觀決定主觀,主觀反作用於客觀,這是客觀與主觀內在必然的邏輯關係。
但在閱讀中我們會遇到客觀信息和主觀信息既不是決定關係,也不是反作用的關係的情況。
如:全國卷曾考過一篇小說《馬蘭花》,有一道題這樣問:小說三次寫馬蘭花流淚,每次流淚的表現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樣。請結合小說內容進行具體分析。
這裡馬蘭花流淚及其具體表現是客觀,而心情則是主觀,很明顯,馬蘭花的心情是由流淚之外的特定客觀事件決定的,流淚也並非由心情支配,支配意味著可控,而流淚則是不可控制的,是人有某些特定心情時的本能反應。
流淚其實是內在主觀心情的外在表現,我們可以稱之為外顯或外化,主觀心情是抽象不可感知的,外顯則為我們提供了揣測心情的外在依據。
而這種外在表現往往是無法人為控制的本能反應。如人傷心到一定程度會抑制不住情緒地哭,而極其高興時又會情不自禁地笑。
當客觀是主觀的外顯時必須完善主客觀內在的因果關係才能使思路清晰,要點完備。也即是要依據主觀來源於客觀的規律尋找決定主觀心情的客觀事件。
馬蘭花的三次流淚,先在原文對應每次哭的具體表現,每次哭的心情需要明確,但心情的明確取決於引發心情的客觀事件,所以找準每次流淚背後的客觀事件至關重要。
答案示例:
第一次是「眼淚在眼眶裡打轉轉」,強忍淚水的背後,是受到丈夫指責後的委屈與隱忍;
第二次是「眼裡含著淚」,含著淚水的背後,是對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計較的氣憤與不滿;
最後一次是「滿眼的淚水」,滿眼淚水的背後,是對麻嬸去世的惋惜,對麻嬸女兒知恩圖報的感激,以及對丈夫終於不再嘮叨埋怨的釋然。
答案示例中引號內是流淚的具體表現,「受到丈夫指責」「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計較」「麻嬸女兒知恩圖報」「丈夫不再嘮叨」是決定心情的客觀事件,「委屈與隱忍」「氣憤與不滿」「惋惜」「感激」「釋然」是客觀事件引發的主觀心情。
客觀信息和主觀信息的關係(四)
有一首耳熟能詳的《上學歌》這樣唱到:太陽當空照,花兒對我笑,小鳥說早早早,你為什麼背上小書包?我去上學校,天天不遲到,愛學習愛勞動,長大要為人民立功勞。
看似簡單幼稚的一首兒歌,包含著客觀和主觀之間非常重要的一組關係,也是在閱讀中很常見的主客觀之間的關係。
在這首歌裡並沒有直接抒發「我」的內心情感,但我們很容易得知這個上學的「我」是開心愉快的。怎麼看出來的呢?其實就是從「太陽當空照,花兒對我笑,小鳥說早早早」中獲得的信息。
「太陽」「花兒」「小鳥」是客觀存在,而對這些客觀對象的描寫則充滿了人物的主觀情感,
但主觀情感並非由這些客觀事物決定,「太陽」「花兒」「小鳥」只是情感的載體。
換句話說就是將主觀情感投射於客觀事物,通過分析客觀事物的特徵就可以揣測人物的主觀情感。
這種方法在詩歌中尤其多見,詩歌中的借景抒情就是典型的將主觀投射於客觀對象,這也是王國維《人間詞話》中所說的「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這種方式最突出的表達效果在於增強作品的藝術性,具有含蓄委婉之美。
而從邏輯的角度看,決定主觀情感的則另有其事,這裡是 「我去上學校」這一客觀事件,故在答題時,需要完善其邏輯關聯。
概括和具體的關係
概括和具體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兩個概念。在語文學習中也很常見,故研究概括和具體的內在關係尤其重要。
概括和具體從表面看就是信息範圍大小不一樣,是包含和被包含的關係,類似於人事管理中的上下級關係,概括是上級,包含下級,具體是下級,屬於上級。
概括和具體之間還有著 「對應互解」的關係。語文實質就是考信息之間的關係,概括和具體則是信息間非常重要的一組關係,「對應互解」有助於快速準確地處理信息。
「對應」即是說同一組概括和具體表述的是相同的信息,比如蔬菜和白菜、黃瓜、芹菜、絲瓜,蔬菜是概括,白菜、黃瓜、芹菜、絲瓜是具體,一個人說喜歡吃蔬菜和說喜歡吃白菜、黃瓜、芹菜、絲瓜所表述的信息沒有實質差異。
蔬菜是一個籠統的稱謂,如果需要招待一個喜歡吃蔬菜的人,自然是在蔬菜的範圍內具體為某些蔬菜,比如白菜、黃瓜、芹菜、絲瓜等,如果第三人轉述某一個說自己喜歡吃白菜、黃瓜、芹菜、絲瓜的人的特點,我們會簡要地說這個人喜歡吃蔬菜。
概括和具體兩種形式的信息表述既是表達與獲取信息的需要,也是適應人的認知規律的需要。
「互解」就是說我們可以在概括和具體間自由切換,如果給了概括,可以根據概括對應具體,如果給了具體,同樣可以對具體進行概括。「互解」源於「概括」。
概括和具體對學習語文的意義
在閱讀中,總是會遇到概括信息和具體信息。概括和具體又有著對應互解的關係,利用概括和具體的關係,可以極大地提升閱讀的精準度和速度。
概括因在信息範圍上覆蓋了具體且集中簡要,便於快速獲取信息,具體是對概括的解釋說明或細化明確,便於理解信息。
具體信息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解釋概括信息,便於讀者更準確地理解。
通常說來,有概括信息就有對應的具體信息,因概括信息範圍大,可對應的具體眾多,這就決定了概括信息的模糊性,難以理解,若沒有具體信息則讓閱讀變得艱難。
而有具體信息則不是一定有對應的概括信息,這時就需要自己進行概括。
當然,作為文學類作品,具體信息其實是寫作中很重要的部分,文學作品的藝術性主要依靠具體信息來體現的,所以具體信息也是增加作品審美性與吸引讀者的關鍵所在。
概括和具體之間的層級關係是複雜的,對這一信息來說是概括的信息,相對另一個信息也許就是具體,比如議論文中的分論點,對於論證分論點的論據來說是概括,但對於總論點來說卻是具體。
一定要理清整篇文章的信息在層級上的關係,不能越層級對應,那樣就會導致信息的對應失衡,最終讓理解產生太大的偏差。
主觀與客觀和概括與具體的關係
概括是對具體的提煉、精簡,在範圍上涵蓋了具體。
具體明確詳細,是對概括的解釋,包含於概括,比概括範圍小,這也意味著具體較分散。
主觀是對客觀的濃縮、升華,這意味著主觀的凝練、精簡。
客觀對應生活內容,具體、形象、接地氣,易於理解,但生活內容本身繁雜多樣,這決定了客觀的零散、膚淺。
由此可見,主觀和客觀是一組特殊的概括和具體。
主觀是對客觀的高度概括,這種概括的層次高於客觀上的概括。
閱讀一篇文學類作品,特別是故事性強的文學作品,首先是從客觀層面進行概括,然後根據客觀層面的概括做主觀上的升華,這樣對文章信息的把握就容易做到精準高效。
比如閱讀《孔融讓梨》,文章具體講述了「孔融讓梨」詳細經過,而題目「孔融讓梨」因具備了句子的主幹成分,恰恰就是對正文內容客觀上的概括。
而有了「孔融讓梨」這一客觀層面的概括信息,我們需要將其升華為一種概括性更強,信息涵蓋範圍更廣的主觀信息。「讓梨」這一行為很直觀地體現了「謙讓」的品質。
「謙讓」是從「孔融讓梨」這一客觀事件中升華而來的,可以包含無數類似於「讓梨」的客觀事件。
概括是閱讀中最核心的能力,但概括一定要遵循其內在的層次,先是客觀上的概括,再上升為做主觀概括。
既不能只停留在客觀上,也不能跳過客觀概括直接到主觀。不然,要麼理解膚淺,不能領會文章的真實意圖,要麼對文章的理解產生嚴重偏移。
主要與次要的關係
利用主次關係來優化表達在寫作中是極其常見的,所以在閱讀時要學會分析主次關係。
《愛蓮說》是大家熟悉的篇目,從題目可知文章的寫作對象是蓮,而文中又寫到了菊和牡丹,顯然菊和牡丹與蓮的地位是不一樣的,蓮是主要對象,而菊和牡丹則是次要對象。
菊和牡丹既然出現了就要為主要對象服務,這就要求有關菊和牡丹的信息必須和有關蓮的信息有某種關係。若沒有任何關係,就不能成為文章的一部分。
從內容的角度看,主次之間常見的關係是對比和襯託。
從結構的角度看,若先寫次要對象,再先主要對象,則是典型的鋪墊。
無論是內容上的對比、襯託,還是結構安排上的鋪墊,其效果都是使主要對象更加鮮明突出,以此達到優化表達的效果。
不僅文章寫作的不同對象可分主次,句子的結構也有主次,通常主幹為主,枝葉為次。
不同類型的信息間也有主次之分。如主觀、概括是主,客觀、具體是次。
分析主次關係,不僅可以明確手法,還有助於準確鎖定信息,在閱讀和寫作中都是不可忽視的。
信息的載體
我們從三個不同的維度將信息進行了分類:主觀和客觀,概括和具體,主要和次要。
通過這些不同類型信息間的關係就可以暢通無阻地在各類信息間自由切換,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但信息必須藉助媒介才能存在。信息是從生活中抽象出來的內容,內容本身無法當然地呈現出來,需要藉助便於大眾掌握並使用的載體,這個載體就是語言文字,語言文字承載信息內容。
我們都有吃米飯的經歷,米飯是需要有載體來盛放的,放在鍋裡,鍋就是載體,裝到碗裡,碗就是載體,米飯則是載體上承載的內容,我們需要的是米飯這個內容,但若離開載體,內容也就無法存在了。
信息就好比是我們吃的米飯,而語言文字則起著鍋和碗的作用,盛放信息,是信息能夠得以呈現的載體。
語言著眼於聽覺,文字則著眼於視覺,文字是可以固定下來便於流傳的符號系統。語言和文字都是表達信息的工具。
所以,語文學習中要分析信息,就需要對信息載體有足夠充分的認識。
下期話題:信息和載體的關係
信息和載體的關係
信息是內容,載體是形式,信息和載體的關係符合內容和形式的關係
內容的表達需要恰當的形式,恰當的形式有助於內容的準確表達。內容決定形式,形式適應內容,內容和形式是統一的。
這就好比是人和衣服的關係,衣服是形式,人是內容。一個人穿什麼樣的衣服是由這個人的身材、體型、年齡等自身因素決定的,自然,衣服需要適應人才能穿起來舒適,看起來美觀,整體上和諧。
若衣服不適合人的身材或年齡等自身條件,穿上去就會讓人難受或顯得怪異。
同樣,表達信息的形式不適合相應的內容,就會妨礙內容的呈現。
內容和形式的統一對語文學習的意義在於可以根據形式反推內容。
反推內容並非是反推具體內容,而是反推內容的類型及相互關係。
這也好比一個人穿的衣服,單獨看一件衣服,我們並不能知道是誰穿的,但可以根據衣服的型號樣式風格等反推穿衣服的人的身材、體型、年齡和風格等特徵。
同樣,我們也可以根據語言文字形式上的特徵對內容做反向推斷,比如主幹對應的是一句中的核心信息,這個信息概括且側重於客觀。
內容和形式的關係,可以幫助我們更準確地把握信息,進行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