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邏輯問題引發的語文慘劇

2020-12-25 騰訊網

可能誰也想不到,一個錯誤竟然持續近三十年,最後卻成為人所稱誦的經典。

1996年5月,著名教師寧鴻彬在北京第八十中學初一1班進行了一次教學展示,篇目是茅以升的《中國石拱橋》。上課伊始,寧老就要求學生朗讀課文並領會中國石拱橋的特點,蘇立康評價「這樣會使學生的閱讀思考因明確而積極活躍」(1)。自此以後,幾乎所有老師都把尋找中國石拱橋的特徵作為了教學的起點與重點,甚至該課課後思考探究一也認為本文旨在說明中國石拱橋的特徵。而中國石拱橋的特徵通常被概括為歷史悠久、形式優美和結構堅固。

閱讀說明文需「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徵」,這是現行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單元目標的明確要求。所謂特徵是指能夠把一事物與其他事物區別開的標誌。「歷史悠久、形式優美和結構堅固」不能實現區分之目的,便不能稱為特徵。因為外國的石拱橋同樣歷史悠久,我國的石拱橋反而出現較晚(2);基於石拱橋的基本原理,外國石拱橋的形式也必然優美,結構也一定堅固。

概括特徵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下定義。下定義的一般方法是在屬概念內表明種差。中國石拱橋是石拱橋這個大概念下一個分支,與石拱橋是種屬關係,除了具有石拱橋(以天然石料為主要建築材料,在豎直平面內以拱作為結構主要承重構件的用來跨越障礙的大型構造物)的一般特徵外,還有必須有中國石拱橋的特別之處。如果茅以升的文章著眼於此,便應該概括「趙州橋」「盧溝橋」「長虹大橋」的共性,以及它們與其他國別石拱橋的差異性。但文章卻如蜻蜓點水般,點到為止。換而言之,茅以升並沒有試圖給中國石拱橋下定義,只是做出了「歷史悠久」「形式優美」「結構堅固」三個評價,而評價不需要具備區分的功能。

那麼,三十年來,老師們為什麼固執地把對「石拱橋」評價當做特徵強加於「中國石拱橋」?犯下這種錯誤的原因與邏輯有關。

第一個錯誤是混淆了觀點與事實。(3)

所謂觀點即人類的主觀判斷,因此「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事實則不以人意志為轉移。顯而易見,「悠久」「優美」「堅固」具有強烈的主觀性:悠久參照其所屬的文明,優美與文化背景相關,堅固則應對比具體的對象。即便這些判斷可能是人類的普遍共識,但也只能觀點,因為始終存在著不被認同的可能。說明文需要的是不會因人而異的事實,容易遭到反對的觀點就不能成為被說明對象的特徵。這就像人臉識別不會把美醜作為特徵,所以混淆觀點與事實便導致了老師把易變的評價當做普遍的特徵。

第二個錯誤是把集合概念當做了非集合概念。(4)

集合概念強調的是一個群體,其組成個體未必具有集合概念的屬性,而且個體所具備的屬性,群體也未必具有,如森林、舟山群島等。非集合概念是對某一類別事物的概括,其具有的性質在組成類的個體上一定也能發現,如無論白人黑人都具有人的特徵。有時候一個語詞可以是集合概念,也可以是非集合概念。

如果我們把茅以升的評價視為中國石拱橋所共有的特徵,那麼中國石拱橋就是一個非集合概念,文章便應該從其定義開展言說。然而茅以升只是通過「旅人橋」「趙州橋」說明歷史悠久,通過「趙州橋」「盧溝橋」說明形式優美,通過「盧溝橋」說明結構優美。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茅以升所說的「形式優美」主要是指其結構形式,而非藝術形式,這一判斷從文章第五段可以明顯看出,而藝術形式只是盧溝橋的顯著特徵。這些能夠說明,「中國石拱橋」在茅以升眼中只是一個集合體,把集合概念當做了非集合概念就導致了老師理所當然地以為那三點評價是中國石拱橋共有的特徵。

茅以升創作本文,初衷應該是大致介紹中國的石拱橋。其行文邏輯是先總體評價石拱橋」,然後分說中國的石拱橋歷史同樣悠久,形式同樣優美,結構同樣堅固,而且還有獨特的創造。文章的標題,如若以準確為標準,應該更改為「中國的石拱橋」。老師的錯誤理解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因此而起。這不可謂不是一個天大的慘劇。但即使茅以升的題目不夠準確,也不構成為語文老師這樣集體犯錯的理由。歸根結底,原因還是在於語文老師缺乏基本的邏輯素養。

說明文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理解語言的條理性、嚴謹性和準確性,學習閱讀和創作說明文的基本方法,建立正確的思維方式。然而目前的教學就像馬克斯向火星發射的特斯拉,最終偏了三千萬公裡。可以想見,在這種情況下,學生能否真正得到發展,是一個大大的問號。

參考文獻:

(1)寧鴻彬.《中國石拱橋》教學實錄(上)[J].中學語文教學,1998(04):26-29.

(2)茅以升.《中國石拱橋》的創作[J].初中生世界,2009(08):18-19.

(3)於明波.正確辨別事實與觀點在閱讀英語評論性文章中的重要作用[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12):283-284.

(4)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邏輯學教研室.形式邏輯[M].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上海,2016:14-25.

相關焦點

  • 邏輯語文——語文學習新思路
    邏輯語文走近「邏輯語文」「邏輯語文」這一概念,讓很多人感到疑惑甚至有人會有不適,「邏輯」是理性的,而「語文」一直以來在人們心中是感性的,這兩個詞湊到一起語言文字,表達信息,這是思考一切語文問題的起點。但現實是,我們的學生在思考語文問題時,一味地跟著感覺走,即使是語文成績很優秀的孩子,也沒有擺脫感覺的支配。找到思考問題的起點,意義是非凡的,有了起點,再明確方向,走到終點便是順理成章的事,要讓語文學習輕鬆,思考問題思路清晰,回歸本原是關鍵所在。一切將語文複雜化,碎片化,甚至妖魔化的做法註定是事倍功半的。切記:學習語文,一定要回歸本原!
  • 深夜,兩條棉被引發的慘劇…
    深夜,兩條棉被引發的慘劇… 2020-12-22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數學邏輯與語文邏輯之比較
    數學邏輯與語文邏輯之比較:數學和語文一樣屬語言學科。數學是數字語言,語文是文字語言。語言屬於人設人定人解人用人描人表。數學有數學邏輯,語文有語文邏輯,比如:1,數學,人設「1,2,3,4,5,6,7,8,9,10」,那麼就存在「1+1=2」的數學邏輯關係。人設「圓周長,圓半徑」,那麼就存在「周長=2半徑ⅹ3.14」的數學邏輯關係。
  • 【先鋒】語文教材中議論文文本選材及刪改中的邏輯問題
    很顯然,議論文的選材在其事實真實、價值判斷沒有問題的前提下,邏輯力量方面所達到的水準就成為至關重要的選材標準。而如果因為篇幅過長等原因必須進行技術處理或者適當刪改的時候,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應該就是不能傷害原文的邏輯,因為邏輯是議論文的生命線,傷害其邏輯,等於剝奪其生命。 但是我們的語文教材在這方面的狀況並不理想。原因就是某些教材的編寫者並不重視邏輯。
  • 邏輯混亂的語文教科書「四大論證方法」
    可惜的是,這種無邏輯的類比,在理性未昌的舊時代,曾深入到民眾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比如,《漢書》裡說「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其實,天有沒有兩個太陽,和國家可不可以有二主,並無任何邏輯關係,從前者無法推導出後者。今天,天上仍然沒有兩個太陽,國家早已不妨三權分立。②可惜的是,今人在討論社會問題時,仍然很喜歡使用對比推論。
  • 語文教材裡的「四大論證方法」邏輯混亂,是有害的
    這「四大論證方法」,在語文教科書中存在了數十年,極大地塑造了他們的思維模式,塑造了他們寫作和言說的邏輯。可惜的是,這「四大論證方法」,本身並不是一個有邏輯的東西,有些甚至與邏輯背道而馳。大有問題的「四大論證方法」試分別言之。(1)舉例論證。所謂「舉例論證」,指的是列舉諸多相似事例,來證明論點的成立。
  • 兩個「隨意」釀成慘劇,請切記「荷式開門」
    隨意把車停在非機動車道上,又不留意後方隨意開啟車門,兩個「隨意」釀成犧牲一條生命的慘劇。7月14日張家口警方對外公布一起典型的開車門致人死亡交通事故。避免陋習致事故發生,釀成慘劇。其實,開車門引發的悲劇還少嗎?↓↓↓
  • 【時評】我們邀請了幾位老師來談談語文中的邏輯
    編者按:昨天本報評論員戎國強老師寫了一篇題為《中學是否應該教一點邏輯知識了》的文章,希望引起語文教育界對高中生寫議論文需要邏輯思維能力的探討。今日,我們也邀請了三位老師來談語文中的邏輯,將探討延續,以饗讀者。歡迎大家留言,做進一步的探討。王瑾(杭州師範大學 小學語文教學法研究所):這些年來,在教師專業成長中,論文、課題,公開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 高考語文,考場作文邏輯嚴密的兩個管用方法
    不管答案是什麼,有一條是肯定的,如果你的文章體現了充分的邏輯力量,一定會距離高分很近。今天這幾十分鐘,就要講一講,如何在論證顯出邏輯,也就是,想教教大家,如何秀思想的肌肉。文章擺在那裡,就是顯示出思維的流動,展現邏輯的張力,呈現出力與美來。「邏輯」這一詞語,按說得解釋一下好。但是這文章以實用為主,如概念之考證與闡釋,這般結構上有必要,功能上體現不多的部分,從略。本文以講解為主,舉例示範,乃至分析,一定不會少。就是想讓抽象的邏輯,以嚴密而流動的方式顯現。
  • 小學生質疑課本錯誤,當修辭遇上邏輯,語文該有標準答案麼
    在沒有人注意到之前,恐怕很少有人會去想這個問題,畢竟教材都是經過千挑萬選找出來的經典文章。反過來說,課本一旦發現有問題,就可能是大家關注的焦點問題。這幾天一則小學生質疑羿射九日的消息上了熱搜。8歲小學生質疑語文課文不合邏輯福州一位8歲的二年級小朋友向媽媽提出了問題:(人教版小學二年級下冊)語文課文《羿射九日》,前一段剛提到「江河裡的水被蒸乾了」,下一段又提到「他蹚過九十九條大河,來到東海邊」。羿是怎麼蹚的?
  • 大學生校外家教被學生砍殺 慘劇引發安全關注
    晚報訊 近日,北京的一名大學生在校外做家教時被學生殺害,大學生家教安全問題也因此引起了廣泛關注。記者昨日對本市部分高校學生和家教中心進行了採訪,有專家分析認為,受害者是一名非師範類大學生,缺少必要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
  • 南京:家庭失和引發慘劇 兒子揮刀殺父母親服毒身亡
    兒子護母揮刀殺父,母親離家服毒自殺——昨天(7月20日),南京市雨花臺區發生一起因家庭矛盾激化引發的慘劇。  7月20日上午8時29分,南京市公安局110指揮中心接到報警,報警人稱在西善橋某小區家中殺了自己的父親。接報後,雨花臺公安分局迅速抽調刑警大隊、西善橋派出所警力,火速趕赴現場。
  • 高考語文作文如何得高分:不得不知的邏輯規律
    高中語文是叫很多同學頭疼的一門學科,而作文更是難中之難。作文寫了千萬遍,分數帶我如初戀。其實明白了以下四點邏輯規律,作文也就不再難了。看似很有文採的一句話卻存在著致命的邏輯錯誤,把幸福比成牽掛、收貨、閒適、追求,四個詞語代表截然不同的四個邏輯對象且不存在嚴密的邏輯關係。我們認為很好的句子在判卷老師看來就是錯誤的,自然就不會給高分了。在一句裡是這樣,在一段和一篇文章中更是如此,寫作文時常犯的一個問題就是跑題,這不就是違背了同一律嗎,一篇文章隨意變換邏輯對象,中心不集中,這就是跑題的病根。
  • 小學數學,簡單的邏輯推理問題,不同題型解題方法不同
    邏輯推理問題考驗的是學生對事物的推理能力,它需要做題者有清晰的思路。在小學初期簡單邏輯推理常見的有:是非型的邏輯推理以及真假型邏輯推理。這兩種類型的題目,解題思路不一樣,各有各自的特點。比如說一一對應的是非邏輯推理,我們一般使用表格法來解題。這樣我們根據能確定下來的以及一些不可能的東西先把它標註出來。一個人只有一種職業的那種,就屬於一一對應的邏輯判斷。例如:甲、乙、丙三位老師均為單門課程老師。一位是生物老師,一位是語文老師,一位是外語老師。
  • Integer引發的生產問題
    Integer引發的生產問題生產上有一個批量任務,有一天突然不執行了,感覺很怪異,就調查了代碼,發現是Integer引起的,具體往下看代碼。batch實體類一個服務類在執行業務邏輯的時候,會判斷傳入的id是否和資料庫中的Batch的id是否一致,如果一樣才執行業務邏輯。具體看看代碼:
  • 小學奧數邏輯推理問題,奧數老師:推理方法是關鍵
    孩子們進入到小學五年級,數學奧數課程中明確要求需要具備基本的邏輯推理能力。我們這裡所說的邏輯問題,通常指的是不是主要靠通過計算來解決的數學問題,而是通過推理來解答的數學問題我們稱為邏輯推理問題。在同一推理過程中,對同一對象的兩個互相矛盾的判斷,至少有一個是錯的,舉個簡單的例子:「這個數大於8」和「這個數小於5」是兩個互相矛盾的判斷,其中必定有一個是對的,有一個是錯的。3、排中律。在同一推理過程中,對同一對象的兩個恰好相反的判斷必定有一個是對的,他們不能同時都錯。例如這個數大於8和這個數不大於8是兩個恰好相反的判斷,其中必有一個是對的,一個是錯的。
  • 洛杉磯華人區5天發生2起慘劇
    原標題:洛杉磯華人區5天發生2起慘劇  洛杉磯市郊華人聚集的羅斯米德市5天之內發生2起涉及華人的慘劇:24日凌晨,一名駕駛保時捷跑車的中國男子因醉駕引發6車相撞,導致1死6傷。27日凌晨,一名華裔女子在賓館內開槍射殺自己17歲的兒子。
  • 邏輯得分高招
    下面提供的是邏輯考試時的一些注意事項,供考生參考。一、答題策略MBA邏輯試題都分為:題幹、問題和選項三部分,解答邏輯試題首先要審清題幹的內容和意義,然後注意問題提出的角度和方式,在此基礎上,通過邏輯推理,對選項進行選擇。
  • 小升初奧數:排他法解邏輯推理問題,常用列表法判斷更直觀!
    我們這裡所說的邏輯問題,是指那些主要不是通過計算,而是通過邏輯分析、判斷和推理,得出正確結論的問題。邏輯推理必須遵守四條基本規律:(1)同一律。在同一推理過程中,每個概念的含義,每個判斷都應從始至終保持一致,不能改變。
  • 上海商學院火災續:因使用「熱得快」引發慘劇
    事發上海商學院,因在寢室內使用「熱得快」引發慘劇  14日早晨6時10分許,上海商學院徐匯校區學生宿舍樓發生火災,4名女生從6樓宿舍陽臺跳下逃生,當場死亡,釀成近年來最為慘烈的校園事故。當天下午上海市公安局對外發布消息稱,事故原因初步判斷為寢室裡使用「熱得快」引發電器故障並將周圍可燃物引燃所致。  遇難學生均為上海商學院流通經濟學院大三學生,其中兩名上海生源、兩名外地生源。目前,遇難學生遺體已運往殯儀館。校方與遇難學生家長正在協商處理善後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