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黔州行政區劃。
彭水的航運從古自今都很發達。
鬱山鎮境內的古鹽井——倒鹿井。
成語黔驢技窮,比喻有限的一點本領也已經用完了,「黔驢」是外強中乾、實無所用的龐然大物的代言詞。
此成語源於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寓言《黔之驢》。因貴州省簡稱「黔」,大家都認為黔是指貴州無疑。
雖然貴州人也默認了這頭驢與貴州的關係,有的甚至明確以「貴州黔之驢」為網站名。但,「黔之驢」中的「黔」真是如今貴州嗎?有一說法是,「黔之驢」的「黔」實乃現在的重慶彭水。
日前,記者專程赴彭水,欲驗明「黔驢」正身。
唐代的黔到底指哪裡
蔡盛熾,78歲,彭水縣作協主席,黔中文化研究先行者,《彭水縣誌》主編。
「對『黔』的考證不能脫離柳宗元時代的歷史。唐宋文學作品中的『黔』,是當時黔州或黔中道的簡稱。」在蔡老家,從任何角度看出去,滿目都是書,甚至床上。13日,蔡老就坐在這書堆中道開「黔」的奧秘。
記者在1988年版《彭水縣誌》上看到:「南北朝北周保定四年,置奉州,治所在今彭水鬱山鎮;建德三年(公元574年)改奉州為黔州。」黔州地理偏僻,在唐宋時經常成為官僚文人的貶謫之地。
作為黔州州府和彭水縣衙的所在地,鬱山,一個現今名不見經傳的小鎮,為何在當時竟有如此重要地位?
彭水縣政協常委、重慶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簡文相介紹說,彭水文化的古老載體就是「鹽丹文化」,其來源就是鬱山。從上古時期,鬱山就產鹽和丹砂,鬱山是中國最早發現丹砂的地方,漢時就有記載。古人從丹砂從提取一種物質用於屍體防腐,即水銀。
因為這兩項資源,鬱山在當時聞名全國。隨著經濟發展,唐初,黔州府和彭水縣衙才遷往如今彭水縣城所在地漢葭鎮。
為什麼叫「黔州」?也與鹽有關。何為黔?現代詞書上的一個解釋是:「黑色、曬黑」。看似與鹽無關。但記者發現,在《黃帝內經·素問》和《史記·貨殖列傳》中,均有以下表述:「在古代有黑色的鹽,吃多了,人的皮膚會變黑。」所以有學者認為,「黔」字與鹽有關,而彭水地區之所以叫黔州,就是因為有聞名天下的鹽井,而當時貴州境內並沒有像鬱山這種規模的鹽井,也就不能稱其為「黔」了。
彭水縣誌又記載:「唐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唐玄宗置黔中道,為全國十五道之一。」
當時的黔中道北到湖北建始,南到廣西凌雲,西到貴州畢節,東到湖南沅陵,面積約30萬平方公裡。設有18個經制州(朝廷直管),和50個羈縻州(少數民族地區自治),黔州是18個經制州之一。彭水為黔中道、黔州、彭水縣三級治所駐地,為今渝、黔、湘、鄂、桂結合部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因此,無論是從『黔』的由來,還是從歷史建制上看,唐柳宗元時代的『黔』,指的就是現在的彭水。」蔡老說。
貴州稱黔是從何而來
那貴州簡稱黔又是如何來的呢?
記者查閱了大量歷史文獻發現,在唐黔中道時期,現在的貴州不叫貴州,而叫矩州,只是黔中道所轄的一個州,包括現在貴陽一帶。元初正式命名為貴州,明設貴州布政使司,清設貴州省。有一種說法是,因曾屬黔中道,境內有黔靈山、黔靈河,明清以後,貴州才簡稱黔。
蔡老和簡文相認為:「按常理來說,《黔之驢》中的黔應該是指當時黔中道或黔州的治所所在地(彭水),而不可能是指黔中道所屬的一個偏遠的州(矩州)。」
就連貴州財經學院文化傳播學院教師、文學博士楊經華也對《黔之驢》寓言地點進行過考證,認為指的是當時的黔州:「柳宗元《黔之驢》寫於他被貶湖南永州時期,為其寓言《三戒》中之一。《三戒》為《臨江之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其『臨江』、『永』、『黔』都是州縣一級的地區:『臨江』,唐縣名(今江西清江縣),屬吉州;『永』,指永州(今湖南零陵地區);『黔』,當然是黔州。」(該論文發表於《圖書館雜誌》2008年第1期)
他還認為,唐宋文學作品中,提到「黔」地的也很多。如杜甫《送王判官扶侍還黔中》、孟郊《贈黔府王中丞楚》、劉長卿《送任侍郎黔中充判官》等等,這些詩歌中的「黔」地,都是指當時的黔州,即今彭水一帶。
用船運驢不能入貴州
對傳統「黔之驢」就是「貴州驢」的觀點,蔡老還提出一個疑點——柳宗元說驢進入黔地的運載方式是「有好事者,船載以入」,既然是「船載」,那他所說的「 黔」肯定是個航運較為發達的地方。顯然彭水比貴州的水系交通發達得多。彭水縣誌記載,因鹽丹文化的發達,彭水很早以前就存在「鹽水」(運鹽的水路),航運四通八達。
楊經華先生也說:「無論是現在還是古代,貴州的水系交通並不發達,與長江並無通航的歷史,所以『船載』不可能進入貴州腹地。相反,黔州的府治彭水,正處於烏江邊,直接在涪陵與長江相連,完全符合『船載以入』的條件。」(摘自楊經華「《黔之驢》之'黔'與貴州無關考論」)
記者 周立 任潔 攝影報導
黔之驢
柳宗元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稍近,益狎,蕩倚衝冒,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㘚,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噫!形之龐也類有德,聲之宏也類有能,向不出其技,虎雖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小貼士
鬱山古鎮距彭水縣城38公裡。這裡是鹽丹文化的誕生地,也是黔中文化的發源地。
鹽渣高壘的深宅大院,光滑油亮的石板街,以漢磚為牆,以古代柱礎為凳,漫步在古鎮的老街上,千年前的歷史遺存隨處可見。境內現存有李承乾太子墓、黃庭堅衣冠冢、開元寺、南宋雞冠城遺址等歷史遺蹟。境內鬱江、中井河、後皂河各具特色,更是形成了集青山、鹽水、峽谷、奇洞、怪石於一體的奇特風光。
遊歷之後,別忘了品嘗這裡的特色小吃——晶絲苕粉、擀酥餅、雞豆花、燒白、三香……走時,更別忘了給親友帶一份回去。(周立)
- 唐宋文學作品中的黔,是當時黔州或黔中道的簡稱。而黔州州府,就在彭水縣鬱山鎮。
- 「有好事者,船載以入」,既然是「船載」,那他所說的「黔」肯定是個航運較為發達的地方。顯然彭水比貴州的水系交通發達得多。
來源:重慶晚報
責任編輯: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