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微觀奇趣」,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2017年,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手術臺上,躺著一個特殊病人,展文蓮。展文蓮是中國第一位主動請求對自己進行低體溫速凍保護的女士。手術臺邊,數位醫生和十多位護理人員忙忙碌碌,體溫監測儀,急救呼吸系統,心臟復甦系統和整套意外搶救設備待命,低溫冷凍這種之前一直停留在理論上和動物實驗上的技術,在這次手術中面臨巨大挑戰和複雜的風險。
低溫冷凍技術,儘管技術難度極大,但技術原理簡單:通過逐漸降低溫度,使得人體器官、細胞、蛋白質分子等活性物質,逐漸冷卻和休眠,最終達到一個溫度與活性生物體休眠的平衡閾值,在這個閾值正負一度之內,幾乎所有人體主要活性物質都能進入非永久損傷性休眠狀態。目前閾值溫度為零下196攝氏度,在這個溫度下,以目前的醫學技術水平,可以保證人體活性物質不至於永久性失去效能。
雖然技術原理簡單,然而實際操作起來,會遇到很多困難。例如,人體內部所有活性成分,如骨骼、肌肉、器官、神經系統、免疫系統,等等,都十分複雜。組成這些系統的基質,如各種活性蛋白質,也十分複雜和多樣。從理論上看,沒有任何兩個完全一致的蛋白質分子,其它基質也是如此。這意味著不同分子的生物活性和物理特性之間可能有著巨大差別,不能按照統一的降溫程序對生物體進行降溫,只能通過差異性降溫方法。
1967年,美國人詹姆斯·阿爾科進行了冰凍實驗,實驗期限50年。由於當時的技術遠不如今天,在降低溫度的過程中,沒有用到精細化的差異降溫方法,導致應該在不同溫度下存活的不同生物細胞,被進行了幾乎相同的降溫方法,於是,一些細胞永久性壞死了。再如,紅細胞需要低溫保存,通常需要低於四攝氏度,但詹姆斯體內的紅細胞被迅速降溫到了零下一百多度,全部死亡。
冷凍技術面臨的第二個技術難題在於個體差異。即便一套成熟的低溫保存技術,也不可能完全忽略個體差異。例如,擁有一些特殊基因位點的人,在體溫下降到一定溫度後,會導致各種誘發疾病,那麼相對於大多數人合適的降溫技術,就不能用在這種人身上。展文蓮在2017年被成功冷凍後,如今已經過去了三年。按照50年的冷凍期限,她應該在2067年醒過來。然而屆時展文蓮能否成功被喚醒,取決於當時的醫療技術發達程度。
因此許多人對展文蓮的決定非常不解,為什麼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要做這種高風險的嘗試。其實,這與展文蓮的一段經歷有關。2015年,展文蓮突然感到呼吸急促困難,醫院檢查後,得知肺部有囊腫狀物質,需要拍攝肺部影像,影像圖片展示,展文蓮長了肺部腫瘤,在隨後對腫瘤的穿刺切片中,發現腫瘤已經到了晚期,隨後又對展文蓮進行了全身腫瘤擴散情況排查,發現癌細胞已經嚴重擴散了。換句話說,展文蓮活不久了。
展文蓮的丈夫是一位生意人,有些資本,又深愛妻子,於是兩人決定嘗試冷凍技術,希望通過今後發達的醫學技術,喚醒自己,然後拯救自己,這樣自己就能在解凍後,再次與家人團聚,夫妻二人也依然有可能相見。正是這些緣由,讓展文蓮堅定地走上了手術臺。如今,展文蓮已經進入了冷凍的第三個年頭,依然在山東大學齊魯醫院裡保存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