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編輯工具FaceApp近日在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但一些程序開發人員對其隱私條款提出擔憂,質疑該軟體私自上傳用戶其他照片,並濫用照片數據。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7月17日報導,FaceApp是一款圖片編輯軟體,可以通過人工智慧(AI)識別,一鍵將照片中面無表情或憤怒的表情變成笑臉,還可以調整人物的化妝風格。
該軟體的基本原理是通過算法獲取照片中人物臉部的圖像,並根據資料庫中的其他圖像進行表情調整。例如,它可以調整嘴唇、下巴和臉頰周圍的線條,使其在看起來更自然的同時,編輯出露齒的笑臉。
2017年,FaceApp就曾登上各大新聞頭條,原因是該軟體包含一個名叫「種族過濾器」(ethnicity filters)的功能。BBC稱「種族過濾器」能把一個種族的面孔變成另一個種族的,這一功能引發了社會的強烈反對,很快就被取消了。
最近,軟體開發人員約書亞·諾齊(Joshua Nozzi)在推特上稱,FaceApp未經許可就從人們的智慧型手機上上傳了大量照片。
一位化名埃利奧特奧爾德森(Elliot Alderson)的法國網絡安全研究員調查了諾齊的說法。他表示未發現諾齊所說的批量上傳現象,FaceApp只獲取用戶決定提交的特定照片。
但是,BBC報導稱,其他人推測,FaceApp可能會從用戶照片中收集數據,用來演練人臉識別算法。這樣的數據收集行為甚至可以在刪除照片後完成,因為軟體可以提取一個人面部特徵的測量值,並用於數據分析。
該公司的執行長雅羅斯拉夫·貢恰羅夫(Yaroslav Goncharov)向BBC表示:「我們沒有使用照片進行面部識別演練,只用於編輯圖片。」
BBC在報導中表示,事實不完全如此。有些人質疑為什麼FaceApp需要上傳照片,因為從理論上來說,此類軟體在智慧型手機上只需要在本地處理照片,無需將照片上傳到雲端。
網絡安全研究員Jane Manchun Wong在推特上表示,這可能只是給了FaceApp一項競爭優勢,因為對於其他開發類似應用程式的人來說,很難(從智慧型手機中)發現算法是如何工作的。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史蒂文默多克(Steven Murdoch)對此表示贊同:「在智慧型手機上處理照片更有利於保護隱私,但速度可能會更慢,耗電量也會增大,而且FaceApp的技術更容易被盜。」
美國律師伊莉莎白波茨溫斯坦(Elizabeth Potts Weinstein)辯稱,該軟體的用戶條款已經表明,用戶照片可能被用於商業目的,比如FaceApp自己的廣告。
但科技網站Lifewire的主編蘭斯烏蘭諾夫(Lance Ulanoff)指出,Twitter的用戶條款也包含類似的內容。
對一些用戶來說,這是個重要的問題。隱私保護的倡導者帕特沃爾什(Pat Walshe)指出,FaceApp的隱私政策中有幾行文字暗示,一些用戶數據可能會被追蹤,用於定向廣告。
貢恰羅夫表示,FaceApp隱私政策中的條款是通用的,公司不會分享任何用於廣告定位的數據。他補充說,該軟體的盈利途徑是用戶付費訂閱高級功能。
默多克表示:「FaceApp的條款允許該公司用自己的方式處理用戶的照片,這令人擔憂,但這種現象是非常普遍的。
「那些公司都知道,幾乎沒有人閱讀隱私政策,所以他們會爭取儘可能多的權利,也許某一天就能派上用場。即使按照目前的計劃來看,公司並不需要這些權利。」
貢恰羅夫分享了一份公司聲明,稱FaceApp只上傳用戶選擇的照片進行編輯。「我們從未轉移過任何其他圖片。」聲明補充道。
「我們可能會把上傳的照片存儲在雲端,主要是出於執行速度和通信量的考慮。大多數圖片會在上傳後的48小時內從我們的伺服器上刪除。」
聲明稱,目前FaceApp接受用戶刪除數據的請求,該公司的技術支持團隊正 「超負荷」工作。
FaceApp建議用戶通過「設置—支持—報告bug」並在標題中添加關鍵詞「隱私」來提交此類請求。
英國信息專員辦公室(ICO)向BBC表示,他們已經了解到有關FaceApp的報導引發了人們的擔憂,ICO將會考慮可能存在的問題。
ICO的一位發言人表示:「我們建議人們註冊任何一款應用軟體時,都要查看有關個人信息的條款,同時在弄清楚這些信息的去向之前,不要提供任何個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