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昱汝報導
據了解,當前不少APP利用各類優惠誘惑和「薅羊毛」潛規則進行市場推廣來吸引用戶。消費者掏錢辦了會員,但是規則說改就改,當初承諾的優惠不復存在。有律師認為,一些APP打著「創新」「升級」的幌子,單方面隨意更改規則,涉嫌虛假宣傳和欺詐消費者。
「花樣」頻率繁多
劉麗(化名)去年10月為孩子購買了某線上教育APP「打卡0元學課程」,當時頁面說明中明確一年之內打卡306天全額退款,且可成為其終身VIP。
然而今年6月,劉麗發現,該APP擅自更改了打卡規則。「強迫客戶更新,否則不可打卡。但更新之後難度升級,體驗感與以往相比相差太多。」
7月1日,系統再次要求升級。劉麗發現,不僅打卡難度再次上升,而且原來承諾的終身VIP也被取消,自己變成普通用戶。劉麗多次打電話向該APP客服反映,一直沒有得到回應。
不僅是在線教育平臺,一些視頻、遊戲、購物等APP也存在未經消費者知悉或同意便擅自修改服務條款,導致其權益受損的情況。
不少APP都是一個套路,宣傳的是打卡一年成為其終身VIP,但系統升級後,承諾的終身VIP卻被取消;說好了抵扣金可直接抵扣50%的總金額,等實際購物時卻發現只能抵扣20%。APP運營商在單方面修改規則時,理由往往都是「創新」「升級」等。吸引用戶時是一套規則,用戶「上鉤」後就「升級」出另一套規則。在各類購物、娛樂、教育等APP盛行的當下,不少消費者被商家單方面擅改規則搞得團團轉。
籮筐APP李汾向《中國產經新聞》記者分析,出現「花樣頻多」亂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從軟體設計開發的角度來看,是由於功能設計方面存在問題。作為一個面向用戶群體的應用軟體,在功能方面應考慮到軟體對用戶產生的影響,而對用戶產生不良影響的功能應儘量避免。至於付費內容方面,可以採用消費者實名制註冊,如需消費要通知消費者,如需充值消費的內容應有明確的提示說明,以免操作失誤等。APP運營商不應該要求消費者強制安裝、強制付費,不應該造成「商業綁架」。
是否涉嫌詐騙
APP運營商事先沒有任何說明和通知,擅自變更使用規則,涉嫌虛假宣傳。有用戶反映:「誘騙老客戶幫其拉新,又不兌現承諾,欺騙消費者,平臺理應給出合理合規的解決方案。」
廣東廣和(長春)律師事務所律師王雨琦表示,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經營者與消費者進行交易,應當遵循自願、平等、公平、誠實信用的原則,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
同時,《合同法》第8條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合同。王雨琦認為,APP運營商單方面做出的變更,對用戶不能直接發生法律效力。未經用戶同意,不能直接強制要求先前的用戶直接適用,應當按照舊規讓用戶有權選擇。
此外,《電子商務法》第34條也規定,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修改平臺服務協議和交易規則,應當在其首頁顯著位置公開徵求意見,採取合理措施確保有關各方能夠及時充分表達意見。修改內容應當至少在實施前7日予以公示。
「中途擅自修改或者停止服務的行為,已經構成違約並涉嫌欺詐。遇到這種情況,消費者可以根據以上法律的規定,要求平臺退款並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商家不能既是規則的制定者,又是裁判者。」王雨琦補充道。
有業內人士表示,這其實是打著幌子在割消費者的「韭菜」。事實上,商家不管是做廣告營銷,還是完善系統,前提都要遵守法律規定,保證消費者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加強維權意識
記者了解到,我國APP總數目前已達360萬款,擁有大量用戶。部分APP服務條款「變臉」,損害了不少消費者合法權益,但是有維權意識、維權行動的用戶佔比很低。原因之一是,多數用戶在權益受損後,認為損失不大,而維權成本較高,維權不划算。
據悉,很多消費者對APP運營商擅改規則的投訴大多涉及金額不大,有的幾百元,有的只有幾十元甚至是十幾元。這些投訴的消費者中,部分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能成功維權更好,一旦維權成本變高就可能放棄維權。更多的消費者不會為幾十元、十幾元去投訴,認為「麻煩」「價值不大」。
不願維權,是對問題APP的縱容。如果因為APP服務條款「變臉」而權益受損的每個用戶都敢於維權,直至維權成功,恐怕沒有APP運營商再敢無視契約無視用戶權益。我們不能因為權益價值微小而縱容APP服務條款「變臉」。
從用戶角度而言,維權要會算帳。表面看,為價值微小的問題維權不划算,但換一個角度看,如果多數消費者依法維權,會倒逼商家集體規範,改變消費大環境,最終受益的是廣大消費者。也就是說,消費者維權不能只算眼前小帳,要有長遠眼光和寬闊視野,要算「大帳」。
有專家認為,當個體維權不划算時,可以通過集體訴訟實現目的、降低成本,還可以委託消協去維權。各級消協組織要發揮自身作用,通過公益訴訟等方式為消費者維權。對於價值微小、影響面廣的侵權現象,有關部門要重視起來,用《合同法》《電子商務法》有效規範APP服務條款。
李汾強調,科技是把雙刃劍,維護純淨的網絡空間,打造綠色健康的應用軟體,也需要相關行業的共同努力。
「不過從根本上講,最好的解決方法還是要商家守法、誠信經營,商業模式的健康發展終究要建立在遵循法律和商業條款、尊重用戶感受的基礎上。沒有信譽的平臺,最終會透支自己積累的信譽。」王雨琦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