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協:網路遊戲經營者應切實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2020-12-18 中國消費者協會

  防疫期間,消費者在家掀起「宅經濟」風潮。在此背景下,網路遊戲成為眾多消費者的娛樂選擇,一些付費類網路遊戲的消費糾紛也逐漸凸顯。


  近期,中國消費者協會收到眾多消費者對有關網路遊戲消費糾紛的反映,經初步梳理,主要問題有:

  問題1:實際效果與宣傳不符。一些網路遊戲經營者通過文案、視頻等形式宣傳遊戲產品的賣點,如人物形象、道具及其功能、特效等,但是其在遊戲中的實際效果與宣傳不符。

  分析:《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三條第二款規定,「經營者以廣告、產品說明、實物樣品或者其他方式表明商品或者服務的質量狀況的,應當保證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的實際質量與表明的質量狀況相符。」

  網路遊戲經營者利用文案、視頻等宣傳方式直觀詳細地展現遊戲人物、道具及其功能、特效等的,所作說明和展示應與消費者購買遊戲產品的實際情況一致。


  問題2:以不公平規定為經營者免責。一些網路遊戲經營者對上線遊戲產品的展示視頻中加貼「最終效果以遊戲內為準」的聲明,涉嫌利用不公平規定,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

  分析:《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經營者不得以格式條款、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費者權利、減輕或者免除經營者責任、加重消費者責任等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定,不得利用格式條款並藉助技術手段強制交易。」《電子商務法》第十七條規定,「電子商務經營者應當全面、真實、準確、及時地披露商品或者服務信息,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第四十九條規定,「電子商務經營者發布的商品或者服務信息符合要約條件的,用戶選擇該商品或者服務並提交訂單成功,合同成立。……。」

  網路遊戲經營者銷售給消費者的人物形象、道具及其功能、特效等應當和上線推銷時的宣傳展示一致,不能以消費者購買後的實際為準。消費者看到遊戲產品的文案、視頻等具體說明,購買了相關遊戲產品,雙方形成了消費合同關係,經營者應當按照約定履行義務,不能藉助「最終效果以遊戲內為準」的聲明,使雙方約定處於不確定狀態,甚至以此為自己違反約定開脫和免責。網路遊戲經營者的這種聲明不符合相關法律規定,也違背公序良俗。


  問題3:選擇權、財產權受損害問題。一些消費者反映,網路遊戲經營者未經其同意,以遊戲產品的優化、升級等名義,擅自變更已售出的人物形象、遊戲道具及其功能、特效等。

  分析:《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九條規定,「消費者享有自主選擇商品或者服務的權利。消費者有權……自主選擇商品品種或者服務方式,自主決定購買或者不購買任何一種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項服務。」第十條規定,「消費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權利。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時,有權獲得質量保障、價格合理、計量正確等公平交易條件,有權拒絕經營者的強制交易行為。」《民法總則》第一百二十七條規定,「法律對數據、網絡虛擬財產的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消費者購買的網路遊戲人物形象、道具等產品,具有財產屬性,是民法總則確認保護的財產權利。由於網路遊戲產品的虛擬性,其佔有、使用均在遊戲之中,消費者對已購產品的控制能力有限。網路遊戲經營者不應藉助自身優勢,未經消費者同意,以升級、優化等名義,擅自變更消費者已購產品的實際功能和效果。實踐中,一些網路遊戲經營者還在服務協議中以單方格式條款要求消費者概括授權,同意公司對遊戲中的任何內容或構成元素(包括但不限於消費者已購買或正在使用的角色、遊戲裝備、遊戲道具的美術設計、性能及相關數據設置等)所作調整、更新或優化,且不會追究公司任何法律責任,這種做法剝奪了消費者的選擇權、公平交易權和索賠權,侵害了消費者合法權益。


  在此,中國消費者協會希望網路遊戲經營者嚴格遵守法律規定,切實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並提出如下要求:

  1、誠實守信經營,拒絕虛假宣傳。網路遊戲產品的文字、視頻等宣傳材料應當符合《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合同法》《電子商務法》等相關法律規定,確保遊戲產品的實際效果和宣傳一致,對可能出現的特殊情況,應實事求是作出說明,並以顯著方式提請消費者注意,不得虛假宣傳,或者誤導消費者。


  2、尊重消費者權益,提升保護意識和水平。網路遊戲經營者應當尊重消費者的各項權利,對遊戲中付費產品的優化、升級,應當徵得消費者同意,明確告知升級後產品的具體情況和新舊差異,為消費者提供是否升級的不同選項,嚴禁未經消費者同意,擅自更改消費者已購產品,或者強制消費者接受升級產品,切實提升消費者權益保護意識和水平。


  3、加強自律自查,刪除不公平規定。網路遊戲經營者應當嚴格自查,對於排除或者限制消費者權利、減輕或者免除經營者責任的不公平、不合理規定,應儘快予以改正,避免觸及法律底線。如「最終效果以遊戲內為準」,要求消費者概括授權同意經營者單方隨意變更消費者已購遊戲產品的設計、性能且不追究其任何法律責任等。


  4、重視消費者訴求,妥善解決消費糾紛。網路遊戲經營者在產品開發、銷售、運維等各環節,應加強與消費者溝通,傾聽消費者意見,重視消費者訴求,及時改進存在問題,妥善處理相關糾紛,努力提升消費者的滿意度。

相關焦點

  • 中消協:加強網絡消費領域算法規制,保障消費者權益!
    如果任其無序發展,一方面不利於市場經濟的公平有序競爭,不利於經濟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也會使消費者面臨數據算法壓榨,成為技術欺凌的對象,甚至被算法扭曲價值取向和道德觀念,淪為平臺經營者的掌中「玩物」。中消協意見和建議為更好保護網絡領域消費者權益,有效規制算法應用中的問題,切實解決消費者維權難現象。
  • 中消協點名海豚家等平臺:「砍單」涉嫌侵犯消費者合法權益
    近日,「海豚家」等商家在消費者下單並且支付成功後採取單方「砍單」行為,涉嫌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受到廣大消費者質疑。中消協初步了解分析,部分商家「砍單」是因為貨物來源中斷、運輸受阻等原因,導致無法正常履行合同,這部分商家應依法合理承擔相應責任。
  • 中消協發布2011年老年消費者權益保護現狀調查報告
    另一方面,由於老年商品的相對不足,部分經營者誠信缺失,使得一些不良商家有機可乘,在經營活動中對老年消費群體設置了消費陷阱,導致其權益受損,老年消費者的消費環境亟待改善。再者,老年消費群體權益受到損害後,需要有更加完善的制度來維護。老年消費者權益保護,需要全社會給予高度關注。
  • 山西省消費者協會舉辦《民法典》與消費者權益保護專題法律講座
    全面學好用好民法典 依法保護消費者權益《民法典》將於2021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為了促進《民法典》在消費維權工作中「落地」,加強經營者在向消費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過程中應履行的義務,營造恪守社會公德、誠信經營、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良好社會氛圍
  • 中消協:算法不能「算計」消費者
    中消協秘書長朱劍橋綜合近期消費者投訴、有關調查和相關媒體報導,將網絡消費領域的算法問題總結為6大類,包括網路遊戲抽獎概率不明、大數據殺熟、網絡促銷規則繁複、網絡搜索競價推薦、網絡直播推送違反法律規定和公序良俗、刷好評隱差評使評價結果失真。算法變成了經營者「算計」消費者的工具。
  • 預付卡亂象與消費者權益保護途徑
    以「不退費」條約為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三條「經營者以預收款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應當按照約定提供。未按照約定提供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履行約定或者退回預付款」,明確規定了經營者的退款責任。但是在實踐中,要麼接受(霸王條款),要麼被拒(不得享受服務)。在這種二選一的條件下,消費者很難保護己方權益,而消費者權益保護協會對經營者並無強制力的管轄,大量此類糾紛最後不了了之。
  • 華爾街英語:用品質培訓與規範合同切實保護消費者權益
    - 華爾街英語攜手中國消費者報舉辦「2018年社會教育培訓行業與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座談會」 上海2018年9月28日電 /美通社/ -- 2018年9月19日,由中國消費者報社主辦,華爾街英語(中國)協辦的「品質培訓·美好人生2018年社會教育培訓行業與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座談會
  • 網絡消費者權益的法律保護—從網絡消費者的「反悔權」角度闡述
    由此便可以對上述四種形式做劃分,則只有在C2C、B2C模式下的消費者方為網絡消費者。(二)《消法》規定之「反悔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條第一款規定:國家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那麼,消費者的權益具體有哪些呢?
  • 當前長租公寓領域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問題
    中國消費者報北京訊(記者任震宇)12月9日,中國消費者協會在京召開「長租公寓經營模式消費者保護相關法律問題」專題研討會,圍繞長租公寓經營模式中消費者合法權益保護涉及的相關法律問題進行了交流研討。
  • 中消協提出五點意見
    切實加強風險管控,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擅自挪用應承擔相應責任,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應當從重處罰。出臺相關司法解釋或者審判指導意見,從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經營者是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第一責任人消費者在自身權益受損後,可及時與商家溝通、協商,也可向當地消協組織、相關執法監督管理部門投訴,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 中消協:支持消費者起訴預付卡商家
    本報訊 記者佘穎報導:中國消費者協會日前表態,支持消費者對廣聚福卡提起訴訟。今年6月份,消費者蘇先生向中國消費者協會投訴,2013年初,相關部門獎勵蘇先生一張「北京廣聚福企業商務服務有限公司」購物卡,金額為5000元人民幣。
  • 優勝教育被中消協點名,家長追討的學費還是沒著落
    (三)培訓質量參差不齊培訓行業市場準入門檻低,經營者管理水平不一,師資力量千差萬別,培訓質量參差不齊,不僅嚴重影響服務品質,還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引發消費者投訴。中消協提醒:經營者應當對其提供的商品和服務質量負責。
  • 毒APP退貨需先付費,這是違法規定,損害了消費者合法權益
    從法律角度說,毒APP規定的退貨需先付費之類規定,顯然不合法,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屬於名副其實的「霸王條款」,不具有法律效力。所謂的品控服務成本,並不能成為毒APP違法侵權的藉口。一方面,《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五條明確規定:經營者採用網絡、電視、電話、郵購等方式銷售商品,消費者有權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內退貨,且無需說明理由,但下列商品除外:(一)消費者定作的;(二)鮮活易腐的;(三)在線下載或者消費者拆封的音像製品、計算機軟體等數位化商品;(四)交付的報紙、期刊。消費者退貨的商品應當完好。
  • 《吉林省消費者權益保護條例》將於3月15日正式實施
    在 "315" 國際消費者權益日來臨之際,長春市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邀請長春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的相關負責人詳細介紹長春市 2019 年度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成果、現階段疫情防控工作進展情況,以及 2020 年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安排。
  • 中消協發布2020年十大消費維權輿情熱點 你中招了嗎?
    各級消協組織認真履職,加大涉疫消費糾紛處理力度,切實保障了消費者合法權益。輿論呼籲,電商平臺能切實履行監督責任和行業責任,商家應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誠信經營。二、「直播帶貨」新問題層出不窮2020年,直播帶貨頻頻「翻車」,不僅產品質量低劣、虛假宣傳、售後服務不到位等老問題依然突出,公眾人物帶貨刷單造假、流量造假、虛假舉報等新問題也層出疊現。
  •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網購無理由退貨需買家自付運費
    一些相關部門因「協會」之名,認為該組織應自行解決經費等問題,拒絕為其提供相關支持。草案一審稿規定增加消協提起公益訴訟等職能,二審稿又明確了消協履行公益性職能,三審稿明確了由社會團體改為社會組織,且各級人民政府對消協履職應予以經費支持的規定。
  • 《吉林省消費者權益保護條例》亮點解讀|贈品出問題怎麼辦?不免責
    目前,一些商家為了促銷商品,經常採用搭贈銷售吸引消費者,而這些贈品往往價格不高,質量可靠性不強,容易產生糾紛。2019年2月,李女士在某超市購物,購物總價超過了500元,超市遂送給李女士一份價值近百元的洗面奶作為贈品。
  • 論消費者權益保護理念的升華與制度創新
    由於人人皆是消費者,消費活動涉及千家萬戶,量大面廣的消費者群體的合法權益不僅是私權和民事權利,更具有社會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特點。積萬家之私乃成天下之公。因此,國家向消費者適度傾斜不僅有助於保護弱勢群體,也有助於捍衛社會公共利益,是推進市場經濟法治建設,構建和諧市場秩序的重要舉措。
  • 《電子商務消費者保護建議準則》發布倡議提高電子商務消費者保護水平
    發布方表示,發布《電子商務消費者保護建議準則》主要目的是,為電子商務經營者合規經營提供指引,提升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意識和能力,促進電商企業依法合規,健康發展,在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 消保委將代替消協依法履職(圖)
    從今年省消協發布的《2016年年度消費者投訴分析》可以看出,網絡消費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1.質量問題,主要表現為商品在收到拆包後發現存在質量問題、有瑕疵甚至是「三無」產品;2.經營者不履行承諾,消費者通過網絡購買商品,商家承諾假一賠十或其他更多售後保證,但消費者收到商品後發現是假冒產品,要求退貨時商家卻拒絕履行承諾;3.雖然網絡交易有七日無理由退貨的規定,但部分電商平臺與入駐商家之間互相推諉扯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