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空間組成是離散的還是連續的?

2021-01-07 科技領航人

圖註:越來越小的距離尺度揭示了自然的更多基本觀點,這意味著如果我們能夠理解和描述最小尺度,我們就可以建立對超大尺度的理解的方式。我們不知道"空間組塊"的體積是否有下限。如果嘗試將物質分成越來越小的塊,最終將得出我們所知的基本粒子:那些目前無法進一步分解的粒子。標準模型的粒子——夸克,帶電荷的輕子,中微子,玻色子及其反粒子——是不可分的實體,解釋了我們宇宙中每個直接測量的粒子。它們不僅在本質上是量子的,而且是離散的。

如果使用由物質組成的任何系統,你可以直接計算出系統中量子粒子的數量,最終得到的答案總一樣。但是,據我們所知,這些粒子所佔據的空間並不正確。從觀察和實驗上,沒有證據表明宇宙中的「最小」長度標度,但存在更大的理論異議。如果空間是離散的,則相對論就錯了。

圖註:我們在宇宙中與之互動的物體範圍從非常大的宇宙尺度降至約10 ^(-19)米,並由LHC創下了最新記錄。無論是大爆炸所達到的尺度,還是普朗克標度(大約10 ^ (-35)米),在尺寸(大小)和能量(能量)上都有很長的路要走。正如可以通過將事物分成較小的塊,直到得到不可分割的東西來了解事物的本質一樣,可能會暗示可以對空間做同樣的事情。也許有一個最小的比例尺,我們最終可能會達到無法進一步劃分的程度:最小的比例尺上的最小空間單位。

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對連續宇宙的概念只會是一種幻想。相反,粒子可能會從一個離散的位置跳到另一個位置,也可能是在離散的時間段內。光速將是發生這些跳躍的宇宙速度極限:在給定的時間內,我們運動的速度不能超過一個單位的空間。它們似乎沒有在空間和時間上,自由地從一個位置和一個時刻流向另一個位置,而是僅僅在我們能夠感知的巨大的,多次跳躍的尺度上運動。

圖註:如今,費曼圖用於計算跨越強、弱和電磁力的每個基本相互作用,包括在高能量和低溫/冷凝條件下。粒子和場都在量子場論中進行了量化,β衰減進行得很好,沒有最小長度標度。也許引力的量子理論將消除所有量子計算中對最小長度標尺的需求。今天,我們有兩個獨立的理論來控制宇宙的運作:量子物理學,它控制電磁力和核力,廣義相對論,它控制引力。儘管我們完全期望有一個量子引力理論,但如果我們希望回答「電子穿過雙縫時的引力場會發生什麼」之類的問題,那一定有,但我們不知道它是什麼樣子。

但有一種可能性經常被提出,那就是量子引力理論可能會導致空間和時間的離散結構,這種結構類似於量子引力所要求的「環量子引力」結構。但是,空間和/或時間被分解成有限的、不可分割的塊的概念並不是從這裡開始,這個想法最早出現於近一個世紀前,海森堡發現它起源於量子宇宙本身。

圖註:在量子水平上位置和動量之間固有的不確定性之間的說明。同時測量得出這兩個量的能力有一個極限,因為將這兩個不確定性相乘可以得出一個必須大於某個有限量的值。當一個被更準確地知道時,另一個天生就不太可能以任何有意義的準確度被知道。海森堡因不確定性原理而聞名,這是我們可以同時精確地測量和了解系統的兩個不同屬性的基本限制。例如,這些基本限制適用於:

位置和動量,能量和時間,和兩個垂直方向上的角動量。但是海森堡還證明,當我們試圖將單個粒子的量子理論提升為完全量子場論時,我們執行的某些概率計算會給出無意義的答案,例如某些結果的「無限」或「負」概率。 (請記住,所有概率必須始終在0到1之間。)

正是在這裡,他的妙招出現了:如果我們假設空間不是連續的,而是具有固有的最小距離標度,那麼這些無限性就會消失。

圖註:如果將粒子限制在一個空間中,然後嘗試測量其性質,則會出現與普朗克常數和盒子尺寸成比例的量子效應。如果盒子很小,低於一定的長度比例,則無法計算這些屬性。這就是物理學家所說的「重正化(Renormalization)」和「不可重正(non-renormalizable)」之間的區別,前者可以使所有可能結果的概率總和為1,而任何一個結果的概率都不在0到1的範圍內,後者則給出了被禁止的無意義答案。有了可重正化理論,我們可以理智地計算事物,並獲得有物理意義上的答案。

但是現在我們遇到了一個問題:相對性原理。簡而言之,它說宇宙所遵循的規則對於每個人都應該是相同的,無論它們在何處(在空間中),何時(在時間上)或相對於任何其他事物移動有多快。這句話的時間和地點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我們移動的速度有多快」是事情開始崩潰的地方。

圖註:如果一個理論在相對論上不是不變的,那麼不同的參照系,包括不同的位置和運動,就會看到不同的物理定律(並且在現實中會不一致)。我們在「加速」或速度變換下具有對稱性,這一事實告訴我們,我們有一個守恆的量:線性動量。一個理論在任何形式的坐標或速度變換下都不變的事實稱為洛倫茲不變性,任何洛倫茲不變對稱性都可以保持CPT對稱性。 但是,C,P和T(以及CP,CT和PT的組合)可能單獨被違背。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中,一個相對於另一個觀察者移動的觀察者,似乎被壓縮了長度,並且似乎時鐘運轉緩慢。這些現象稱為長度收縮和時間膨脹,甚至在愛因斯坦之前就已知道,並且已經在各種各樣的條件下被實驗驗證到了極高的精度。所有的觀察者都同意:物理定律對每個人都是一樣的,不管你的位置、速度,或者在宇宙歷史上什麼時候進行測量。

但如果宇宙有一個最小的長度標度,這個原理就消失了,導致了兩件事的悖論,每件事都必須是真的,但不能同時是真的。

圖註:對於以不同相對速度移動的觀察者來說,「光鍾」的運行方式似乎不同,但這是由於光速的恆定性所致。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定律決定了這些時間和距離變換如何在不同的觀察者之間發生。如果一個參考坐標系中有一個基本長度標度,那麼另一個參考坐標系中的觀察者將測量該基本標度,使其具有不同的收縮長度。想像一下,有一個靜止的人來說,有一個最小的長度標度。現在,有人以接近光速向他走來。根據相對論,他們所觀察的距離長度必須收縮:該長度必須小於靜止人的長度。

但是,如果有一個基本的最小長度標度,則每個觀察者都應看到相同的最小長度。這意味著每個人,無論他們移動多快,所有觀察者的物理定律都必須相同。

這是一個巨大的問題,因為如果真的有一個基本的長度標度,那麼以不同速度相對移動的不同觀察者將觀察到該長度尺度彼此不同。如果支配宇宙的基本長度對每個人來說都不一樣,那麼物理定律也不一樣。

圖註:我們可以想像,在我們的世界裡有一個鏡像世界,同樣的規則也適用。如果上圖所示的大紅色粒子是一個具有一個方向的動量的粒子,並且它通過強、電磁或弱相互作用衰變(白色指示),當它們衰變時產生「子」粒子,這與反粒子的鏡像過程相同,其動量反轉(即,在時間上向後移動)。如果三種對稱(C,P,T)下的鏡像反射與我們宇宙中的粒子表現相同,那麼CPT對稱守恆。對於理論和實驗而言,這都是一個挑戰。從理論上講,如果每個人的物理定律都不相同,那麼相對論就不再有效。CPT定理,它指出我們宇宙中的每個系統都演化為與我們相同的系統:

用反粒子替換所有粒子(翻轉為C對稱),通過一個點反射每個粒子(翻轉P對稱性),並顛倒了每個粒子的動量(翻轉了T對稱性),現在無效。洛倫茲不變性的概念(所有觀察者都看到相同的物理定律)也必須走出窗外。在廣義相對論和標準模型中,這些對稱都非常完美。如果宇宙有一個基本的長度單位,那麼在某種程度上,它們中的一個或兩個都是不對的。

圖註:已在介子、輕子和重子狀粒子上進行CPT不變性的最嚴格測試。從這些不同的測量途徑來看,CPT對稱性在所有這些方面的精度均優於十億分之一(十億分之一),而介子測量途徑的精度在10^18分之一左右。在實驗上,對所有這些違反行為都有極其嚴格的約束。粒子物理學家已經在廣泛的實驗條件下研究了物質及其反物質對應物的性質,以求獲得穩定、長壽命和短壽命的粒子。事實證明,CPT具有良好的對稱性,質子和反質子的對稱性超過100億分之一,電子和正電子的對稱性超過5000億分之一,而K介子和反K介子的對稱性超過500萬億分之一。

同時,從天體物理約束到能量超過1000億個GeV,或大強子對撞機達到的能量的1000萬倍,發現洛侖茲不變性一直保持對稱性。就在上個月發表的一篇有爭議但引人入勝的論文,將洛倫茲不變性違背問題的能量限制在了普朗克單位之外。量子引力試圖將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結合起來。如果將「標準模型」擴展為包括引力,則描述CPT的對稱性(洛倫茲對稱性)可能僅成為近似對稱性,從而可能會引起衝突。 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實驗觀察到這樣的違背。

在廣義相對論中,物質和能量決定了時空的曲率,而時空曲率則決定了物質和能量在其中的運動方式。在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場論中,物理定律在任何地方和每個人都是相同的,而不管它們在宇宙中的運動如何。但是,如果空間從根本上具有最小的長度標度,則存在諸如優選的參考系之類的問題,並且相對於該參考系運動的觀察者將服從於該優選的參考系不同的物理定律。

這並不意味著引力並不是天生的量子。在量子宇宙中,空間和時間可以是連續的,也可以是離散的。但這意味著,如果宇宙確實具有基本的長度標度,那麼CPT定理、洛倫茲不變性和相對論都錯了。可能是這樣,但是如果沒有證據支持,基本長度標度的想法充其量仍將只是推測。

相關焦點

  • 世界是離散的,還是連續的呢?
    世界到底是連續的還是離散的?下面我們就從量子微觀的角度重新認識這個世界。所謂世界的連續性主要就是各種物理量分布的連續性,特別是時空的連續性。得根據許多人的直覺,這個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你的身體,身邊的桌椅,手上的手機等等,這些物質組成的世界。如今我們可以放大身邊的那些物質,發現這些物質其實是有更小的分子或原子組成,是離散的。杯子裡的一堆水物質看起來是連續的,但如果放大,其實是一個個離散的水分子。手機屏幕看起來毫無顆粒感,放大了是一個個不同顏色的顆粒。如今你越深入地了解物理學,你會發現物理學所描繪的世界和我們常識中的世界非常不一樣。
  • 採樣定理:溝通連續與離散信號的橋梁
    採樣定理:溝通連續與離散信號的橋梁  在討論採樣定理之前,首先給出採樣定理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函數。這些基礎知識將在採樣定理中用到。1 基本概念  連續時間信號:自變量是連續可變的,且在自變量的連續值上,信號都有定義。
  • 意識是連續的還是離散的?心理物理學家給出了新的回答
    兩種主要理論推動了由Saint Augustine發起的長達1500年之久的爭論:意識是連續的(即我們在每一個時間點都有意識),還是離散的(即我們只在特定的時刻有意識)?9月3日發表在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旗下期刊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上的一篇文章中,心理物理學家用一個新模型回答了這個古老的問題,該模型結合了連續的時刻和離散的時間點。「意識基本上就像一部電影。我們認為自己所看到的世界是真實的,沒有差距、沒有中間地帶,但這不可能是真的。」
  • 意識是連續的還是離散的?心理物理學家給出了新的回答
    兩種主要理論推動了由Saint Augustine發起的長達1500年之久的爭論:意識是連續的(即我們在每一個時間點都有意識),還是離散的(即我們只在特定的時刻有意識)?9月3日發表在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旗下期刊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上的一篇文章中,心理物理學家用一個新模型回答了這個古老的問題,該模型結合了連續的時刻和離散的時間點。
  • 從一道題目說開去——淺談連續和離散的聯繫
    我猜測他是憑記憶重寫的,因為就這道手寫的題目我是沒法作出回答的——兩個式子應該都存在著錯漏:第1個式子像是求傅立葉變換,但手寫原式實際上就是求f( t )δ( t - nT )=f( nT )δ( t - nT )的傅立葉變換,這很簡單,但意義似乎不大;第2個式子像是求序列的離散時間傅立葉變換(DTFT),但這個憑回憶手寫的式子卻將連續和離散信號(序列)不很恰當地揉到了一起,使人更感困惑,無從下筆求解
  • 意識是連續還是離散的?科學家給出答案—新聞—科學網
    意識是連續的(即我們在每一個時間點都有意識),還是離散的(即我們只在特定的時刻有意識)?這個長達1500年之久的爭論最近有了新的結論。
  • 老郭帶你學數學,什麼是離散量和連續量?
    不過今天老郭想用一種比較溫柔的方式,以離散量和連續量為例,療愈這種數學頭痛。一、多少個和多少我們可以說書架上有多少本書,但不能說杯子裡有多少個水,對於水只能說多少而不能說多少個,因此多少個和多少的意義是不一樣的。
  • 研究表明,我們的意識和知覺可能不是連續的,而是離散的
    意識知覺中離散時間框架的論證。一旦在我們的環境中出現了刺激,我們如何去感知它?從表面上看,我們不會收集周圍世界的每一個無關緊要的細節。因此,我們對世界的感知是連續的,而我們的大腦忽略了不重要的刺激嗎?或者它是離散的,我們只是沒有感知到某些刺激?
  • 信號系統實驗報告4-連續及離散信號的可視化及時域運算
    信號採集實驗四:連續及離散信號2、學習和掌握基於MATLAB的離散信號可視化方法。3、掌握運用MATLAB繪製基本連續信號和基本離散信號二維圖形的常用命方和方法。4、掌握基於MATLAB的連續和離散信號時域運算和變換實現方法。
  • 統計學中離散變量與連續變量 - CSDN
    接上一期的分享,今天繼續學習統計學的相關知識,今天涉及到的五個知識點主要包括離散型概率分布、連續型概率分布、假設檢驗、假設檢驗的運用(一類錯誤與二類錯誤)以及相關、因果以及回歸關係。樓主整理了網友們分享的知識並加上自己的一些理解,匯集成這篇文章,歡迎大家批評指正,所有的引用在文中已經標出並附上了作者和連結,也歡迎大家查閱原文。
  • 從「連續」到「離散」,「量子世界」與「宏觀世界」到底有何不同
    我們處於一個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人們對這個世界的描述總的來說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這個世界的「時空」是「連續」的,另一種是:這個世界的「時空」是「不連續」的,即「離散」的。關於這兩個問題的深度思考,早已經從遙遠的古代就開始了。也正是這些深刻的思考,人類才走出了與野獸博鬥的原始大森林,在這顆蔚藍色的星球上創下了一個又一個輝煌燦爛的文明。
  • 數位訊號處理系列(離散信號的頻域分析之二)——離散傅立葉級數(1)
    2.1 離散時間周期信號的傅立葉級數重點1:對照連續時間周期信號的FS的思想,理解離散時間周期信號的FS,對照二者的相同之處(離散譜)和不同之處。重點2:理解離散時間周期信號的FS展開式為何只有N項,理解離散時間周期信號頻譜的周期性。
  • 時空不是連續的?這些科學家在實驗室裡模擬量子時空
    來源:環球科學圖片來源:quanta magazine我們所處的空間與時間,或許不是連續的?一個名為「圈量子引力」的量子理論,就提出了離散時空的概念。現在,一項由多位華人科學家主導的研究,讓該理論進入全新的階段——在實驗室中模擬圈量子引力中的時空量子態。
  • 「離散數學」是一門什麼樣的學科
    以學習數理邏輯為目的學習離散數學,而一般的以學習計算機為目的的學習還是有相當的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以數理邏輯為目的的學習,應當以「證明」 — — 形式證明為目的,這其中包括了關於形式證明的理論 — — 一階理論的句法和語義,以及關於形式證明的實踐 — — 證明框架和策略。
  • 離散系統零極點物理意義
    實質上,離散系統的零極點問題和連續系統的零極點問題是一樣的,不一樣的是所在域不一樣,連續系統是在所謂的s域,而離散系統在z域,連續系統(連續系統的衝激響應)被拉普拉斯變換從時域搞到了s域,離散系統(離散系統的單位衝激響應)則是被z變換搞到了z域。
  • 《離散數學》知識回顧
    離散數學是現代數學的一個重要分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的核心課程,是整個計算機學科的專業基礎課。
  • 數位訊號處理系列串講(離散信號的頻域分析之一)——離散時間傅立葉變換
    離散信號的頻域分析,分為5節。本文對第一節:離散時間傅立葉變換DTFT(Discrete-Time Fourier Transform)的內容進行總結。當然,首先要需要理解英文縮寫DTFT的含義:離散D、時間T、傅立葉變換FT,連起來就是DTFT。注意第二個T(也就是Time),至關重要。它是「離散D」這個特性所描述的主體:也就是,時間是離散的。本節內容包括下列內容:
  • 離散混沌傳奇
    他注意到了比利時數學家Pierre Verhulst 在1845-1847年期間建立的描述人口數目變化的連續時間Logistic方程。這裡的單詞Logistic來自法文logistique,描述部隊的後勤供需及宿營管理。
  • 算法筆記-1:算法、離散數學碎碎念
    答案是我在看一本書,名字叫《離散數學結構》(《離散數學結構》第五版,Bernard Kolman等著,羅平譯,高等教育出版社)為什麼要看這本書呢?繼上回我說完哈希算法之後,想為大家帶來更多算法和數據結構知識的介紹,於是我又登進了VisualGo的網站。
  • 宇宙空間無限大星球何其之多,可怕的費米悖論——它們到底在哪?
    宇宙空間無限大星球何其之多,可怕的費米悖論——它們到底在哪?每當你悠閒地躺在陽臺座椅上,仰望著浩瀚無垠的宇宙空間時,你會不會產生一種孤寂感和疑惑。在深邃的宇宙空間中除了我們還有其他智慧生命存在嗎?如果沒有的話,那是多麼的神奇,多麼的不可思議,甚至讓我們感到驚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