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代周報
電子菸產業「大風歌」:東莞老闆細述蝴蝶效應
時代周報記者 陳佳慧 發自深圳 東莞
洛杉磯與東莞,相距一萬公裡的兩座城市,因為一場電子菸紛爭被拴在了一起。
當地時間9月24日上午,東莞電子菸生產廠商、廣東思格雷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思格雷」)旗下SNOWOLF(雪狼)分公司的20餘名員工,出現在美國洛杉磯政府就「調味煙油禁止令」的聽證會現場。
6月28日,美國伊利諾州出現全美第一例因吸食電子菸導致死亡的案例。隨後,美國各州陸續出臺電子菸的相關禁令。
6月,舊金山市成為美國首個禁止電子菸銷售的地區;9月4日,密西根州政府宣布禁售調味型電子菸;9月15日,紐約州宣布禁售調味型電子菸。
洛杉磯想成為又一個禁售電子菸的城市。
「全球電子菸看美國,美國電子菸看加州,加州電子菸看洛杉磯。」10月12日,思格雷創始人歐俊彪告訴時代周報記者,「洛杉磯是全球電子菸的風向標,我們必須爭取。」
思格雷員工Alesha和Allen均在聽證會上發言。「沒有任何證據表明,此前發生的七起死亡事件與電子菸製品有關,」Alesha認為,「事實上,其死因均與大麻相關,禁止調味煙油沒有任何意義。」而Allen繼續補充:「成年人可以自由選擇吸菸或不吸菸,同樣,成年人也應該享有選擇電子菸口味的權利,不僅僅是菸草口味,也包括所有調味電子菸。」
「我們的『抗爭』勝利了。」但歐俊彪說這話時,不見多少興奮之情。雖然洛杉磯政府原計劃全境90天後啟動的「調味煙油」禁菸令已延長為180天後生效,「全境」也讓步為「僅在Unincorporated區域禁止」,但思格雷的全球銷量已遭攔腰斬半。
一萬公裡之外的東莞思格雷工廠,真切感受到了銷量銳減的寒意。
75秒生產一支電子菸
1800平方米的車間裡安裝了六條生產線,滿負荷一天能產近2萬個電子菸套機(霧化芯和主機)。如今,六條生產線僅開三條,每日生產1萬餘套。
L5生產線主要負責霧化芯的生產。25歲的熊國花負責第一道工序,將一片5層的腐蝕片棉分層,包住一個腐蝕片,再將其塞進7.5釐米高的霧化芯支架內,確保牢固後,將其放在面前的傳送帶上,整個過程大概需要23秒,是該車間裡工序最複雜、耗時最長的一道。負責下一道工序的人將熊國花做好的腐蝕片棉多餘的部分剪掉,再將其放上傳送帶。
40秒,九道工序,一個約2釐米長的霧化芯完成了。
熊國花剛到這裡兩個月,之前在附近的絹花廠和鞋廠做工。「這裡發工資不按計件按工時,壓力沒那麼大。最近比較閒了,每個月還是可以拿4000多塊錢。」熊國花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採訪時說。「不計件主要是為了保證生產質量,這邊的工資比周邊工廠要高10%左右,」思格雷生產部經理黃方富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採訪時說,「新員工基本上3天左右就可以達到生產需求。」
電子菸主機生產按相同流程,將線路板、電池、外殼等供應鏈上遊提供的物料組裝起來,最後將霧化芯和主機組裝起來後進行包裝和防偽。每個步驟都需要八九個工序,也就是說,生產一個電子菸套裝需要近30個工序,但只需「75秒」,黃方富強調。
「電子菸的原理很簡單。」歐俊彪說,「電子菸剛開始的門檻很低,2011年我創業時,只用了6萬塊錢就做起來了。」
「很多人倒了,但也有人活著」
2011年9月,31歲的歐俊彪創立深圳思格雷科技有限公司,就做電子菸。先從供應商處拿物料,再通過電商平臺接單,「我帶著四個普工,一天做一兩百個套裝,一個賺五十到一百塊,一天就能掙萬把塊錢。」歐俊彪回憶,「供應商給我兩個月的貨款帳期,客戶給的是現金,基本上不用錢就能把生意做起來。」
此前,歐俊彪和從事五金行業的哥哥歐俊傑合夥創業。歐俊傑的五金廠在東莞,有員工三四十人。見生意一直沒起色,歐俊彪轉道深圳做起了電子菸,歐俊傑留在東莞做五金。
自2003年第一款電子菸「如煙」在中國面世後,電子菸行業一直以一次性小煙為主。2011年,一款名為EGO的電子菸面世,比一次性小煙的煙霧更大,同時可以更換霧化芯持續使用,但只有4瓦的功率。此時,因為機械杆電子菸的出現,一股大煙霧風潮興起。機械杆電子菸沒有電路板,阻值很低,可以瞬間爆發出很大的煙霧。至此,電子菸吹起了大煙的風。
2013年,歐俊彪正好站到了大煙的風口上。因為壟斷了大煙霧電路板技術,思格雷很快做到大煙市場全球銷量第一,95%的產品出口國外。「2012?2015這四年就是大煙的天下,2015年我們天下第一,最好時候的銷售額,就比麥克韋爾去年的低一點。」經時代周報記者查詢,麥克韋爾2018年的年營收達34.34億元人民幣。
思格雷靠大煙瘋狂吸進外匯,而國內做小煙的企業倒下一大片。「一支代加工的小煙只能賺一毛錢,而我一個大煙就可以賺200元,因為我有絕對的定價權。我賣一支大煙,小煙代工廠要做2000支小煙,我只需幾百個工人,小煙代工廠需要上萬人。」歐俊彪回憶,「很多人倒了,但也有人活著。」
就在這一年,歐俊彪收購了哥哥的東莞市深溪五金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兩家公司合併後更名為東莞市深溪電子科技有限公司,2017年更名為廣東思格雷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登陸新三板。
但電子菸市場的風向又變了。
2015年,美國電子菸公司Pax Labs推出一款名為Juul的電子菸。正是這款Juul,將電子菸的市場風向再次從大煙轉為小煙。「2016年,小煙突然又流行起來了,我一下子傻眼了,反應也遲鈍了,公司的發展慢下來。」
「電子菸市場就像在高速公路上開車,都在往前跑,沒有倒退,只有某個時候誰深踩了一腳油門,跑得更快而已。」歐俊彪說。2018年,思格雷銷量下滑嚴重,員工從最多時的1300多人,減少到現在的300多人。此次洛杉磯的「調味煙油禁止令」雖然「打折」出臺,但仍舊給了思格雷以嚴重一擊。
核心原材料價格上漲
思格雷的式微,和全球電子菸資本市場的火爆背道而馳。
2017年,Juul從Pax Labs中分拆出來,成了如今的Juul Labs。拿下美國7成市場份額後,2018年年底,Juul Labs被萬寶路的母公司Altria以128億美元的價格正式收購35%的股權。
這一次,電子菸被資本瘋狂追逐。據《ec電子菸世界》不完全統計,2019年上半年,國內電子菸產業投資案例超過35筆,投資總額超10億元。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同時擔任中國電子商會電子菸行業委員會會長的歐俊彪算帳,「全球有10億菸民,每人買一支就是10億支,而霧化芯數量需求是這個的10倍,煙油數量是這個的20倍,這些99.9%都由中國生產。其中,廣東省電子菸企業的銷量佔全國九成。」
在資本的誘惑下,電子菸行業湧入大批網際網路品牌。「90%的網際網路品牌找到我們這些工廠做代加工產品,將自己的logo打在上面就成了自己的品牌,再拿著去酒店、KTV、酒吧等鋪貨。」歐俊彪反問,「你見過傳統的品牌在中國大力宣傳過?沒有。」
「有人說500萬元就能打造一個電子菸品牌,很扯。」歐俊彪分析,「一個一次性小煙,打上自己的logo,大概10塊錢一個,往市場上鋪20萬個,剩下的300萬元用來做廣告。成功的話,這算品牌嗎?不成功的話,就當丟水裡,什麼都沒有。算上煙油和電池的損耗,可能還沒賣出去電就耗光了。」
電子菸網際網路品牌的大肆宣傳和瘋狂的市場投放,已經讓歐俊彪很不安:「去年尼古丁價格為500塊左右一公斤,現在買則需要3000塊左右。」
轉戰醫療器具
「現在的電子菸市場和2005年的智慧型手機市場很像,產品遍地開花,但質量參差不齊。」34歲的任忠楊在看了今年3·15晚會曝光不合格電子菸產品後,毅然從任職7年的聯想手機離職進入思格雷,「我看好電子菸市場,它未來的市值將跟智慧型手機一樣大。」任忠楊說。
任忠楊在思格雷任產品品質經理,主要負責產品的可靠性驗證和功能性驗證,同時,電子菸要入口,因此菸嘴要進行食品級檢測。任忠楊舉例,當前高低溫試驗的溫度範圍是零下20?80攝氏度,若該款電子菸要賣至俄羅斯,那麼低溫試驗就會調至零下30攝氏度,以適應市場需求。
在電子菸國家標準出臺前,「電子菸的品質管控只能靠自覺,」歐俊彪說,「國標規範電子菸勢在必行,尤其是對煙油的規範,不能像美國那樣加THC和維生素E在裡面。」
在諸多電子菸品牌等待國標出臺時,歐俊彪已經計劃在電子菸技術的基礎上拓寬市場。「準備做醫療器具,」歐俊彪解釋,有些疾病要通過吸藥來解決,「那我就可以配套生產相應的器具。目前正在與合作方談,這已經不屬於電子菸行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