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榜案:朱元璋明知有冤情,仍殺兩位狀元,帝王之術,書生不懂

2021-01-08 博史通今

中國的科舉制度起源於隋朝,在唐朝得到了發展,宋朝時期,科舉制度已經成為封建社會選取人才的主要途徑。到了明朝中後期,已經有了「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規定。很多考生幾十年寒窗苦讀,就為了一朝能夠進士及第,光耀門楣。殊不知,在明朝洪武年間,曾發生過一次著名的「南北榜案」,導致兩位狀元被殺,從此,中國科舉制度迎來了分區錄取時期。今天筆者就來和大家分享「南北榜案」背後,朱元璋的帝王之術。

一、中斷14年的明朝科舉

朱元璋雖然出身草莽,但他非常重視人才培養,公元1367年(朱元璋稱帝的前一年),當時朱元璋還是吳王時期,朱元璋就已經開始籌備科舉考試。待到至次年,朱元璋登基,朱元璋下令各州縣籌備童生考試。

到了洪武四年,明朝第一場科舉會試終於揭榜。但是,由於明朝立國不久,局勢並不穩定,許多年紀大的讀書人或隱居,或觀望,來南京參加考試的考生大多是年輕人,最終錄取了120名進士,朱元璋通過測試,覺得這些人不堪大用,因此這場會試考試草草了事。

此後明朝的科舉考試一度中斷14年,朱元璋按照漢朝的舊例,讓地方官推舉人才。但這種推舉制度,存在許多弊端,直到洪武十八年,朱元璋再次開科取士。此後,明朝科舉會試終於恢復了三年一考的節奏,洪武二十一年、洪武二十四年、洪武十七年都順利地完成了殿試錄取。但是,到了洪武三十年,發生了極大的變故,最後,朱元璋大開殺戒,兩位狀元人頭落地,這就是著名的「南北榜案」。

二、「丁丑科」——劉三吾攤上事了

洪武三十年,正逢丁丑年,因此,這一年的科舉會試又稱「丁丑科」。這一年的科舉主考官名叫劉三吾。在明朝初年,劉三吾是個很了不起的人。

根據《明史紀事本末》記載,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標病逝,朱元璋十分傷心,但具體把明朝的江山交給誰,朱元璋很猶豫。朱元璋曾問大家:「燕王英武似朕,立之何如?」

意思是:燕王朱棣最像我,立他為太子怎樣?眾人都不敢反對,只有80歲劉三吾質問朱元璋:

「皇孫年富,世嫡之子,子歿孫承,適統禮也。即立燕王,置秦晉二王何地?」

劉三吾的意思是:朱標既然是長子,他死了,他還有兒子,你應該把皇位傳給長子一脈。如果立四子燕王為太子,那你讓秦王(二皇子朱樉)、晉王(三皇子朱棡)怎麼辦?

朱元璋覺得劉三吾的話有道理,最終立朱標之子朱允炆為繼承人。

從這個事件可以看出,劉三吾為人正直,而且敢作敢言。

正是因為劉三吾有如此品格,朱元璋才讓他擔任丁丑科主考官,沒想到的是,等科舉放榜之後,劉三吾就攤上事了。

丁丑科狀元陳,福建人;榜眼尹昌隆,江西人;探花劉仕諤,浙江人。換句話說,他們都是南方人。不僅如此,這次科舉一共錄取52名進士,其中49人是南方人,南方人佔比高達94.2%。

註:這裡的「南北」,是以「淮河-秦嶺」為界。所謂的北方,是北方5行省,指當時的山西、陝西、河南、山東和順天(後來演變為北直隸)。

這樣一來,北方的學子不幹了。科舉落榜,本就無處發洩,北方的學子們抓住這個機會,不僅大鬧貢院,還集體上書,認為這是主考官劉三吾在偏袒南方人。

考生們這麼說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劉三吾祖籍湖南茶陵,他也是南方人。

三、殺狀元,重新考

朱元璋雖然相信劉三吾的為人,但也覺得這事有蹊蹺,立即派洪武二十七年的狀元、侍讀學士張信成立一個十一人的調查組,重新對會試、殿試試卷進行評閱。

張信帶著另外10個人忙了兩天兩夜,到了第三天,張信滿臉疲憊地來回稟朱元璋:

「北方學子文理不佳,甚至有犯禁忌之語,新科進士名單,並無不妥。」

其實,明朝的科舉制度已經非常成熟,評卷是採用糊名謄抄制度,在公布結果之前,閱卷人根本不知道考生的姓名、籍貫。若說主考官一味偏袒南方人,劉三吾的確冤枉。

張信為了讓朱元璋相信自己的調查結果,還特意把挑選了南北方考生的試卷呈給朱元璋,想讓朱元璋自己判斷。

沒想到的是,等調查結果公布,北方考生更加憤怒,他們群起激憤,認為不僅主考官劉三吾有問題,就連「調查組長」張信也在偏袒南方人(張信祖籍浙江,也是南方人)。光腳的不怕穿鞋的,考生們反正落榜了,就毫無顧忌地鬧騰,最終,朱元璋為了解決問題,下令將新科狀元陳、「調查組長」張信(洪武二十七年甲戌科狀元)兩人斬首示眾。並將主持本次科舉的副主考一併處死,只有主考官劉三吾,朱元璋念及他已經85歲了,饒他一死,改為充軍發配。85歲充軍發配,其實和判死刑沒有區別。

前後兩屆狀元,張信只是實事求是地調查此事,而陳的新科狀元身份還沒暖熱乎,就無端橫遭慘禍,身首異處。朱元璋難道不知道張信、陳是冤枉的?其實,朱元璋明知道張信、陳是冤枉的,他也要殺,這就是帝王之術。

四、科舉制度的南北不平衡

其實,隋唐時期,國家政治經濟重心都在北方,北方的文化發展一度比南方優越。例如,在安史之亂爆發之前,唐朝可以查到籍貫的狀元一共有8個人,其中7個都是北方人。安史之亂之後,唐帝國衰微,中國的經濟文化重心逐漸從黃河流域轉移到了長江、淮河流域。

到了唐朝滅亡,五代十國時期,北方動蕩不安,大量的士族遷徙到了南方。特別是在石敬瑭把燕雲十六州獻給契丹人之後,趙匡胤的宋朝就只剩下南方的半壁江山。因此,北宋文化雖然繁榮,其實,繁榮的也只是南方。而北方長期受遊牧民族的統治和影響,文風大不如前。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南方考生全面崛起。

例如,北宋有詳細籍貫的進士共有9630人,其中有9164人的籍貫在南方,北方人僅佔4.8%。唐宋八大家北宋佔了6人,這6人都是南方人(「三蘇」是四川眉山人,王安石是江西撫州人,曾鞏是江西南豐人,歐陽修是江西吉安人)。

元朝時期,忽必烈等統治者雖然也舉辦科舉考試,但對讀書人的尊重大不如前。但蒙古人畢竟統治了中原近百年,對漢人,特別是北方士族影響深遠。即使在朱元璋登基之後,仍有許多漢人仍對元朝念念不忘。很多書生仍以元朝臣民自居,或曰「身在江南,心思塞北」,或曰:「不忘故國(元朝)也。」

因此,朱元璋所考慮的問題,不僅僅是科舉考試的公平性問題,而是政治問題。即:如何解決科舉制度中南北不平衡問題,如何籠絡北方讀書人的心。

五、朱元璋的帝王之術

在朱元璋的心目中,他之所以再次恢復科舉制度,不僅僅是選拔人才這麼簡單,更是要實現文化的繁榮,特別是籠絡全國的讀書人,包括南方人,也包括北方人。

然而,偏偏在這個時候,發生了科舉南北榜案,北方讀書人群起抗議,在全國範圍內鼓譟明朝科舉不公平。如果是別的事情,或許可以理解,但這件事事關明朝和元朝文化的對抗,朱元璋不能不採取犀利手段。朱元璋云:

「北方人士服屬於元較久,慮遺民猶有故元之思,頗欲以假科舉名以籠絡之。」

因此,朱元璋最終用兩位狀元的人頭,來徹底安撫北方5省的人心。而對於秉持公平考試的劉三吾、公正調查的張信等人來說,朱元璋的帝王之術,他們是不懂的,這就是書生和帝王的區別。

鑑於該事件影響巨大,為了儘快糾正這種失衡的局面,朱元璋決定親自閱卷,親自主持殿試,讓北方考生重新考一遍。最後,錄取61位北方學子。因為第一次錄取的52人大部分為南方考生(南榜),而第二次錄取的61人全部為北方考生(北榜),因此,人們稱洪武三十年的可見考試案件為「南北榜案」,也有人諷刺稱之為「南北榜糊塗案」。

六、南北榜後續影響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駕崩,科舉考試的南北失衡仍然沒有解決,例如,建文帝時期共錄取106名進士,其中有89人為南方人。朱棣時期,南方考生佔進士總人數高達83%。直到明仁宗時期,大學士、「三楊」之首的楊士奇提出南北分區考試,明仁宗覺得這個主意不錯,只可惜,明仁宗在位10個月就駕崩了,南北分區考試被擱置。

明宣宗時期,科舉分區終於實施,按照「南六北四」的名額,對南北考生分別錄取。明代宗時期,考慮到西南諸省的文化事業發展緩慢,讀書人有倦怠之意,明代宗規定除了「南卷」「北卷」外,另設「中卷」。按照景泰五年的劃分:

南卷:應天及蘇、松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廣、廣東;

北卷:順天、山東、山西、河南、陝西;

中卷:四川、廣西、雲南、貴州及鳳陽、廬州,滁州、徐州、和州。

在這種「南北中」分區錄取的制度下,明朝的科舉區域公平問題得到了有效的均衡。

清承明制,清朝順治年間,科舉仍然按照南北分區錄取,到了康熙年間,南北分區被廢除,實行了分省錄取制度,這估計是今天高考分省錄取制度的起源(下圖為清代科舉放榜圖畫)。

朱元璋的帝王之心,書生們不懂。歷史的每一次前進,背後都有很深刻的故事,甚至流淌著無辜者的鮮血。

相關焦點

  • 李三光:從「南北榜案」到「南北分卷」——名為「公平」的千古難題
    電視劇《朱元璋》中,將南北榜案的時間演義為洪武朝初年明朝自創製以來,便將戶籍制視為國之根本,官民所行公事皆因戶籍而定,人們會關注新科進士的籍貫所在,也是情理之中。可當榜進士的出身籍貫竟如此集中,自行科舉以來未曾見聞,以至北方學子大規模抗議。
  • 李三光:從「南北榜案」到「南北分卷」——名為「公平」的千古難題
    是年五月,涉事的副主考官白信蹈與調查小組張信等人,以徇私舞弊之罪,「俱磔殺之」(凌遲處死);劉三吾因年事過高,責令流放戍邊;新科狀元陳䢿、探花劉仕諤,因調查報告批語含糊,責令發配戍邊,次年被召回復職,旋即又以其他罪名處死;涉事人員中,僅有新科榜眼尹昌隆以及調查小組中的戴彛,逃過了此劫。事後,朱元璋又「謂三吾信蹈藍黨,餘皆胡黨」,將此事定性為黨案。
  • 他73歲才開始在明朝做官,85歲時做了會試主考官,引發了南北榜案
    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洪武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的年號,明朝發生了一件大事件,稱為南北榜案。先解釋個詞會試,會試在明朝是由禮部主持的全國性考試,考中者為貢士。然後再由皇帝對這些貢士們進行面試稱為殿試,貢士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再重新排名。
  • 陳安為何做狀元二十幾天就被車裂而死?
    在封建帝王時代,有時候並不是因為你犯罪而有罪了,有時候是因為需要你有罪,你就必須有罪,就得有人來背這口鍋,陳安的遭遇也不外如是。整個事件的發生是處在一個大的環境中,也被後世稱謂「南北榜案」。南北榜案----朱元璋最後舉起的一次屠刀南北榜案:也稱之為「春夏榜案」,主要是因為在洪武三十年這一年,舉行了兩次科考,一次是二月份科考,中舉的全部為南方士子,也就成為「春榜」,一次是同年六月份科考,中舉的全部都是北方士子,也稱之為
  • 兩屆狀元為此砍頭,明代高考也有地域不公?
    早在明朝時,就有這麼一樁因為高考公平問題,導致兩屆狀元被砍頭,多名官員貶職的案件,歷史上稱為南北榜案。於是立馬命上屆狀元,翰林院侍講張信等十一人成立聯合調查組,每人「各閱十卷」重新審閱試卷。經過二十多天的鎖院查卷後,張信等人回報朱元璋,本次考試並無不公之處,北方考生的試卷「文理不佳,甚至有犯禁忌之語」,全方面不如南方考生。
  • 一代傳奇明太祖朱元璋,如何一步一步走到鐵血帝王
    朱元璋、字國瑞原名朱重八,明朝的開國皇帝,即為名太祖,濠州鍾離人。朱元璋的一生可以說相當傳奇的一生,縱觀古今,有誰能做到朱元璋這樣從一個要飯的背景做到皇帝的位子?又有誰能夠一字不識就當了皇帝?只有朱元璋一人是也。有人說劉邦也很厲害,也是農民出生。
  • 明朝會試有南北榜,清代會試分省定額,高考為什麼選擇分省錄取?
    宋太祖趙匡胤是個典型的地域歧視者,曾有「 南人不得坐吾此堂」的政治囑託,這雖然很可能是則謠言,但借皇帝之口廣為散布足以體現宋代南北地域歧視到了何種猖獗的程度。另有一則真實得多的政治軼事,陝西渭南人寇準在一次選狀元時,硬是以「 南人下國,不宜冠多士」為由,把原定的江西人蕭貫換成了一個山東人。據說寇準還廣為宣揚,聲稱自己又為中原人奪了一個狀元。
  • 古代「高考」南北之爭,為何要這樣劃「分數線」?
    於是,就有了江西人歐陽修上書當庭對峙司馬光。歐陽修表示,歷來科舉取,就應該量才錄用,不能談論所謂的平均主義。兩位殿堂級人物的針鋒相對,不僅是當時南北方學子的利益,也是突出人才錄取的矛盾。任人唯賢固然是考試的最終目的,但地域教育水平發展不均衡,導致一些落後地區長期享受不到科舉帶來的福利,不利於國家的統一。
  •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幾位帝王,朱元璋未上榜,第一位爭議頗大!
    但朱棣並非馬皇后所生,他的生母只是朱元璋後宮中的一個嬪妃,朱棣只能是燕王。太子朱標去世後,朱元璋將皇位傳給了朱允文,號稱建文帝。但朱棣認為建文帝不足以稱帝,遍通過「靖難之役」奪取了帝位。明朝作為中國唯一不對外和親的朝代,朱棣繼承了太祖劉邦對外不妥協的政策。
  • 朱元璋下令舉行科舉考試,一共錄取了52名考生,一查籍貫,悲劇了
    太祖朱元璋於同年三月親自主持廷試進行了策問考查,最終欽定福建陳安為狀元,應天尹昌隆為榜眼,浙江劉仕諤為探花,此次考試的錄取榜被稱為南榜或春榜。 這場考試看上去似乎沒有什麼問題,不過是正常流程的科舉取士罷了,但是考試的結果卻出乎很多人意料。為何呢?因為所錄取的這52人,全部都是南方學子,北方學子一個都沒有。
  • 要說過河拆橋,論誰都比不上這三個帝王,一個比一個狠毒
    帝王心術是自古以來就飽受爭議的皇帝處事原則,其中包括著駕馭臣下、治國理政等多方面。 在我國古代,有許多精通馭下之術的帝王,他們既能夠讓賢臣充分為自己所用,也能夠排除許多奸臣可能帶來的威脅。這種能力,在開國君主身上最為常見,他們能夠建立政權,自然又特別之處。不過,即使是他們,也難以光靠馭下之術便穩定政權。
  • 皇帝是天下最好職業,若不掌握帝王之術,容易成為龍椅上的吉祥物
    也因此,作為帝王必修課帝王之術,從誕生之初就讓很多人心生好奇,甚至每朝每代都有很多著名君王、政治家為帝王之術的修改和完善,做出極大的貢獻;本篇文章就帶大家追溯帝王之術的奧秘所在。他們就是這幾千萬人中唯一的「另類」;更有甚者則稱帝王之術好似一本絕世武功,然而這功法卻有兩面性,要麼犧牲自己,成功掌握;要麼走火入魔,社稷崩塌。關鍵點就在於君王能否自我犧牲;那麼帝王之術究竟是什麼樣的?
  • 朱元璋大肆誅殺開國功臣的動機是什麼?並非完全是為了鳥盡弓藏
    明太祖朱元璋在歷史上的諸多帝王中有個著名的標籤,即殘酷殺戮開國功臣,歷史愛好者凡是談到這一類帝王,總會把劉邦和朱元璋拿出來並列舉例,不過,相比起劉邦只誅殺幾個異姓王,朱元璋是葷素不忌,殺掉的功臣及其附屬者數以十萬計。
  • 帝王之術:最會作秀的光武帝,哥哥被殺,不哭!感動敵人熱淚盈眶
    他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影響頗大的一個帝王,也是最會作秀的一位皇帝。現將光武帝劉秀的作秀之術,作如下略述,以饗讀者。一,本胸懷大志,卻裝著喜歡種地。光武帝劉秀九歲時,父親去世,後由叔父撫養長大,所以,從小就品嘗到了寄人籬下之苦。生活在失去父愛的屋簷下,劉秀為了生存,只能硬著頭皮將叔父家裡的所有農活一人攬下。
  • 明朝「南北卷」制度,和現在的高考制度相比,淺談教育公平與平等
    南北卷的由來—南北榜案南北卷的區分並不是統治者某一日醍醐灌頂的結果,而是一起矛盾激化的結果,這起矛盾的表現形式就是歷史上記載的科舉考試中的重大事件—南北榜案。事情發生在洪武三十年。據《明朝小史.第二卷》記載,當年二月份的科舉錄取的結果是:五十一人全部是南方人。
  • 朱元璋與愛新覺羅 玄燁的八字對比賞析
    朱元璋與愛新覺羅.玄燁都是歷史上傑出的皇帝,一位是明朝開國皇帝,一位是清朝入關後奠定康乾盛世基礎的千古一帝。這兩位帝王知名度都比較高,也經常被搬上螢屏。故而今天筆者就拿這兩位帝王的八字進行對比,與廣大讀者們一起賞析。
  • 歷史上最霸氣的五首「帝王詩」,朱元璋一首詩讓人膽戰心驚!
    【歷史上最霸氣的五首「帝王詩」,朱元璋一首詩讓人膽戰心驚!】漢高祖劉邦寫的《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三句,卻氣勢磅礴盡顯英雄氣概!西楚霸王項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 王者必須懂得帝王之術,不懂者上位幾年、懂者上位百年
    統治幾年與統治幾十年到上百年的王者誰更懂得帝王之術?道可道非常道。我國曆朝歷代凡能統治幾十年以至延續幾百年的統治者皆是懂得帝王之道的。那麼什麼是帝王之道?而《西遊記》中同樣告訴了統治者,怎樣做一個帝王什麼才是帝王之術。
  • 明朝"南北卷"制度,和現在的高考制度相比,淺談教育公平與平等
    就如甲乙一樣,同年考生,只是所生地域不同,導致兩人應試的卷子有區別。這其中的地域分為南北兩個或是南北中三個,之後再統一參加殿試,決出&34;、&34;等。這樣的制度在明朝科舉制度上延用了兩百多年,最早是在洪熙年間被提出的。
  • 朱元璋出上聯:老子天下第一,才子接出下聯,為何被殺?
    和尚的日子也並不是吃穿不愁,朱元璋也要自己出去化緣,說白了和叫花子要飯沒什麼區別。有一天,朱元璋來到舊縣獅龍橋酒館要飯,碰巧有幾位舞文弄墨的書生在酒館吟詩喝酒,見到門口來了一個化緣的和尚,有人提議大家圍繞化緣和尚進行即興作詩,輸的要罰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