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起廣場舞、下象棋這些傳統玩法來說,打桌遊、做紙藝等備受孩子青睞的新玩法,正在走進老人們的生活。
東城區34個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內,都將引入16款樂齡遊戲,開闢專為老人打造的「遊樂園」。而專注於精神養老服務的耆樂融長者關愛中心也引入臺灣的文創產品,為老人們開展「故事卷」老年紙藝懷舊益智計劃,讓老人用立體紙雕塑留住兒時的記憶。
樂齡遊戲
攻克難關 老人為自己鼓掌
上午九點半,東花市南裡東區養老驛站,69歲的趙惠英和幾位年齡相近的老夥伴正圍坐在桌前,新奇地打量著桌上形形色色的卡牌。趙惠英平時唯一的娛樂就是打撲克,這一回,大家要玩的雖然也是牌,但卻是有別於撲克的一種「樂齡遊戲」。
「我們玩的遊戲叫『五甘心』,大家看看桌上的牌有什麼特點?」在指導員焦大姐的帶領下,老人們紛紛發言。「角上有數字!」「中間有圓點!」……看到大家積極活躍,焦大姐進一步解釋遊戲的規則,這是一個運算類的遊戲,每個人都要用自己手上的牌算出規定答案,算好後就可以把牌打出。
規則並不複雜,老人們適應得也很快。打出每張牌時,作為裁判的焦大姐還要求出牌的人說出得到答案的過程,防止有人「偷偷糊弄」。老人們玩得十分投入,都在為了算出答案左思右想。相比之下,趙惠英算是參加者中運算能力最強的,出牌也更快更準。看到旁邊的老人還在思考,趙惠英還不忘給對方支招:「你這麼一除,再一加,不就出來了嘛……」
五甘心遊戲玩了幾輪之後,焦大姐又拿出了一款新遊戲「積戰」。規則同樣不難,每位參加者要憑藉手中的四塊積木拼接出規定的不同圖形。這一回,剛剛在算術上出了些風頭的趙阿姨可犯了難,怎麼也拼不上,她也仿佛跟眼前的幾塊小木頭較上了勁兒,非要把它們打敗不可。經過不斷地思考和擺弄,趙阿姨終於完成了積木的拼接,她甚至情不自禁地為自己鼓起了掌,臉上寫滿了成功的喜悅。
專業指導 和老人們一起玩
樂齡遊戲指的是為老人專門設計的一類遊戲。作為遊戲的主要推廣者之一、北京開心果老齡產業促進中心執行理事長王富青曾經親身參與過遊戲的設計。在他看來,老人玩的每一款遊戲都需要一個由易到難的梯度。當老人已經能熟練掌握當前遊戲模式時,可以通過製造小的挑戰來增加難度,看到老人可能有挫折感之後就停止。
「今天老人們玩的兩款遊戲,既有對運算和辨識能力的鍛鍊,也有對方向感和手指操控能力的考驗。在驛站推廣的其他遊戲中,每一款對於老人的能力訓練都有不同側重。」王富青表示,一款好的樂齡遊戲一定要有改善老人健康的作用,遊戲設計時也應該儘量將醫學、保健康復、心理學等多方面的內容考慮進去。在遊戲的種類上,除了具有競爭性的遊戲,有些遊戲還應該鼓勵老人們共同完成一項遊戲目標,增進老人之間的感情與合作意識。
老人們玩遊戲的過程中,來自臺灣的遊戲專家葉明養一直在旁觀察,指導員焦大姐如果有了小差錯,他也會第一時間上前糾正。葉老師在臺灣就專門負責遊戲指導員的培養,「其實玩遊戲的過程中,指導員應該融入這個氛圍,跟老人一起快樂才對。」
樂齡遊戲剛剛在東城區的各家驛站開始推廣,對於遊戲指導員的培訓也只是處於起步階段。葉明養表示,當一名樂齡遊戲指導員最需要的是愛心和熱誠。除此之外,指導員在遊戲中也不能緊張生氣,要多給老人一些時間,「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把自己當成老師,指導員應該是和老人一起玩的朋友。」
紙藝懷舊
只教基本手法
具體創意由老人自己發揮想像
「瞧,這就是我當年在驗酒組工作的場景,看著特親切。」「這臺灌裝機也是大功臣,效力二十多年呢,做得可夠逼真的!」一大早,建外街道北郎東社區二層活動室就熱鬧起來,「閃閃紅星」社區歷史與傳承項目迎來最後一次活動,二三十位大爺大媽紛紛將自己精心製作的紙藝作品擺到桌上。
與傳統摺紙不同,由耆樂融長者關愛中心推出的「故事卷」老年紙藝懷舊益智計劃採用從臺灣引進的文創產品瓦楞紙,做出來的紙雕塑立體感十足。考慮到社區不少老人退休前在酒廠工作,這期項目的主題也圍繞酒來展開,老人們切磋技藝之餘,更多的是對往事的追憶與回想。
「這是冷凝器,這是粗鎦塔,酒精罐要分上中下三段取樣化驗,油水分離以後要進入這個雜醇油儲罐裡。」作為老廠長,80歲的李傳林對整套酒精蒸餾工藝依舊爛熟於心,而這些跟他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設備,如今都被他用紙卷呈現出來,就連吸管做成的管道都十分精細。
「一開始接觸這些紙,想著是給孩子做手工用,後來偶然讓老人嘗試,發現他們不僅感興趣,而且很擅長。」作為老師,喬立傑總會在活動中收穫意外和驚喜,「通常我只是教給他們基本的手法,具體創意都由老人自己發揮想像,他們很享受這樣的過程,一邊做一邊重溫青春歲月。」
儘管已經完成了燒酒系列的作品,但82歲的徐秀琴仍在繼續她的創作。她用鑷子夾起瓦楞紙,纏繞成卷後,輕輕向外一推,再用膠水粘合固定,一個小人兒腦袋便有了雛形。在她身邊,擺放著跟老伴兒共同設計完成的一組作品,「老頭今年92歲了,參加革命的時候,他曾經到前線送槍枝彈藥,在老區砍柴燒炭,我就照著他的回憶做了兩個場景,連草鞋、配槍這些細節都一樣不落,對他來說是份寶貴的紀念。」
基於敘事療法和藝術療法
老人精神得到滿足
「社區裡做手工,最常見的是帶著老人穿珠子、剪紙,鍛鍊手眼靈活性,但『故事卷』並不局限於此,更側重結合老人的故事和經歷,藉助紙藝這種工具,幫助老人把人生記憶留下來。」耆樂融長者關愛中心創始人卞學忠表示,「故事卷」老年紙藝懷舊益智計劃恰恰是基於心理學中的敘事療法和藝術療法,同時藉助社會工作中的人生回顧法。
「活動初期,我們會教老人卷、推、粘,做一些小動物練練手。之後,會安排一個特殊的環節,在一個房間裡關上燈,放一些舒緩的背景音樂,引導老人回憶,分享他們人生中印象深刻的片段。在此基礎上,讓他們設計具體的場景。」為了幫助老人精確備料,卞學忠設計了一份表格,讓老人填寫場景中打算做幾個人物、穿什麼顏色衣服等內容,進而提供相應的瓦楞紙,「每個人拿到的材料都是量身訂做的,作品也是獨一無二的,老人還會把家裡的藥瓶蓋等閒置物品用上。有一年秋天,一位老人為了做出年輕時候談戀愛,在銀杏大道上漫步的畫面,還專門去小花園撿了落葉粘上去。」
卞學忠希望,「故事卷」今後可以更加主題化,「過去,很多老人對交通安全了解比較有限,關於老人的交通安全知識非常少,方法也比較單一,通常都是講座、視頻或掛圖。我們就嘗試讓老人圍繞交通安全做『故事卷』,除了藉此機會普及交通安全知識,還有不少老人為了完成作品,主動到路口去觀察,包括信號燈、路口標誌、來車方向等,從而觀察和理解哪些位置比較安全,這比被動灌輸效果要好得多。同樣道理,在居家安全主題中,老人也通過做『故事卷』,對防跌倒、無障礙設施更有體會。」
在不同社區推廣「故事卷」老年紙藝懷舊益智計劃以來,卞學忠欣慰地發現,不少老人在精神上得到滿足,「有的老人總覺得自己『沒用』,可當他們創作以後,會發現自己潛能無限,也會得到家人的誇讚和認可,讓老人很有成就感。還有的老人上門幫助高齡老人,一起完成作品,這比簡單陪聊天更有意義。」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宗媛媛 莫凡 文並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