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期 「起搏器」植入大腦 身體不再亂動 這是科幻片嗎?NO!

2020-12-19 騰訊網

將電極植入大腦,然後用「遙控器」控制,讓身體失控亂動的病人恢復正常,讓久坐輪椅的患者重新站起來……這是科幻電影中的劇情嗎?NO!這些故事正在手術室裡真實發生。近日,一位患帕金森病長達12年的患者,在重醫附二院神經外科,接受了腦深部電刺激術(DBS,俗稱腦起搏器),病人生活因此重新開啟。這到底是什麼樣的手術,為何如此神奇?

深夜120送來一位「身體失控的病人」

深夜十二點左右,一輛120救護車呼嘯著從石柱一路飛馳駛往重醫附二院江南院區。車上的病人戴著呼吸機,已經昏迷數天,到了附二院,立馬被送往ICU重症監護室。神經外科主任謝宗義教授前往會診,病人家屬表示,王女士今年56歲,幾天前在家突然身體像失控了一樣手舞足蹈,呼吸急促,譫妄,神志不清。家人從來沒見過這樣的情況,擔心恐懼,不知所措,趕忙呼叫120,緊急送入當地醫院重症監護室搶救。但經過兩天的治療,王女士的病情並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反而繼續加重,為此轉入重醫附二院進一步診治。

僅憑家屬描述很難確診,謝主任建議逐漸停掉麻醉藥,讓病人醒來,只有親眼看到發作的情形才能作出準確的判斷。當病人甦醒後,身體立馬開始出現失控般的亂動,面部也出現齒牙咧嘴的詭異表情,不能正常對答,而且不配合檢查。在詳細了解病人有12年的帕金森病病史,反覆觀察王女士的發作情況後,謝主任考慮為帕金森病並發嚴重異動症。

植入「腦起搏器」讓她大腦重新「開機」

告別12年不能自理的生活

謝主任表示,要有效控制異動症,只有做「腦深部電刺激術」,俗稱腦起搏器,而沒有其他方法,這是目前治療中晚期帕金森病的最主要手術方式。

經過詳細的術前評估和檢查後,王女士被送進了手術室,在神經外科主任謝宗義教授和文榮博士的共同努力下,精準地將電極植入腦內靶點,同時植入腦起搏器,術中測試王女士症狀改善明顯,完美地完成了手術。

一個月後,王女士再次回到神經外科,正式將腦起搏器開機。在文榮博士的精細程控下,王女士在沒有藥物時都能很好的行走,吃藥過後更是幾乎回到了十年前剛吃藥的狀態,生活也完全能夠自理。王女士一家對此欣喜不已。家屬表示,自從12年前王女士患上帕金森病後,隨著病情的不斷發展,藥物逐漸失效,她的四肢開始僵硬、行動遲緩、難以走路和起床。不論白天和晚上,疾病折磨著她難以入睡,生活無法自理,全家人都無法過上正常的生活。

這次手術就像是讓王女士的大腦重新「開機」了,她現在不僅能正常行走,生活也完全可以自理了,生活也因此重啟。

神經外科最精密的手術 全程300多個步驟

「這是一種非常精細的手術,不用開顱做大手術,只要在頭上鑽兩個小孔,在立體定向技術和電生理監測引導下,將2根直徑1毫米的電極植入到大腦深部特定部位,同時在病人胸部皮下安放一個刺激器。術後通過電刺激來改善震顫、肌肉僵硬、運動遲緩等症狀。」謝主任解釋稱,腦起搏器是一種基於立體定向技術,將電極精準地植入到腦內特定的神經核團,由神經刺激器發放電脈衝,抑制過度興奮的神經元的電信號,從而緩解疾病的症狀。

謝主任表示,這項手術從術前安裝頭架到手術結束,全程有三百多個步驟,是神經外科最為精密的手術之一,因此對神經外科醫生的要求極高,要求必須將電極精準地植入腦內黃豆大小的核團才能達到效果,植入的位置哪怕偏差1mm,效果都會大不相同。而且整個手術過程需要團隊默契配合,多個科室協調推進,「精準」始終貫穿在整個過程中。

據悉,這項技術2002年就已被美國FDA批准,在美國、歐洲各國,腦起搏器成為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的首選治療。重醫附二院神經外科自2017年引進此項技術,率先在西部地區運用於帕金森病、痙攣性斜頸等疾病的治療,目前已經開展了近30例,均獲得了非常明顯的效果。如今,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腦起搏器不僅運用於治療帕金森疾病,還在梅傑症候群、癲癇、抑鬱症、強迫症、厭食症、植物人促醒等多種疑難疾病中逐漸開始運用。

不是所有帕金森患者都能做

那麼,是不是所有帕金森病患者都適合做腦起搏器手術?「只有適當的病人,在適當的時機做手術,才有望獲得滿意療效!」謝主任表示,只有滿足以下條件的病人才適合做腦起搏器手術:

1.原發性帕金森病,病史≥5年;

2. 既往服用左旋多巴有良好療效,但是目前療效已明顯下降,出現嚴重的運動波動、或異動症;

3. 藥物無法控制的震顫;

而且在術前還會做詳細的術前檢查和評估,包括:

1.腦MRI/CT檢查,檢查是否存在可能構成手術禁忌或增加手術難度的其他異常,如腦萎縮;評估選擇手術靶點。

2. 運動評估---左旋多巴衝擊試驗

• 是判斷 DBS 療效的重要預測指標;

• 運動評分改善≥33% 提示 DBS 治療可能有良好療效;

3. 認知測試

4. 精神測試

而對左旋多巴反應差、或無反應,已經出現痴呆和嚴重的精神疾病、頻繁跌倒的病人則不適合做這項手術。

就醫指南》》

1.可在「重醫附二院」官微預約掛號神經外科門診:周三上午謝宗義主任,江南院區。

2.需要住院嚴格進行術前評估,醫生再做出精細的手術計劃;

3.術後乘坐高鐵、飛機等需要過安檢門時,有醫生提供的免檢卡片,若必須安檢則可以關閉起搏器,安檢完畢後再開啟即可。

相關焦點

  • 動畫演示起搏器植入
    由於電極縫在胸壁,使電刺激起搏心臟的同時也刺激胸部肌肉,引起局部肌肉的抽動和疼痛,但這一創舉立即受到醫學界和工程技術界人士的廣泛重視,迎來了心臟病學的又一個變革時期,臨時性心臟起搏器術逐漸被醫學界廣泛接受,成為一種常規的緩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療方法。Paul M. Zoll被尊稱為「心臟起搏之父」。1952年,瑞典的Senning醫生和Elmqvist工程師研製出第1臺可植入人體的心臟起搏器。
  • 因感冒患上暴發性心肌炎 3歲男童起搏器植入胸肌
    &nbsp&nbsp&nbsp&nbsp湖北日報訊(記者餘瑾毅、通訊員田娟)因一次感冒,3歲男孩祥祥(化名)患上暴發性心肌炎,生命垂危,需要植入心臟起搏器。然而,起搏器太大,身體太小。12月11日,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心內科和整形外科一改傳統手術術式,在祥祥胸肌處植入起搏器。
  • 病態竇房結症候群植入起搏器,真的只為緩解症狀嗎?
    起搏器是病態竇房結症候群的主要治療手段。但多部指南均強調,只有在合併心動過緩相關症狀時,才能植入起搏器。病態竇房結症候群植入起搏器,真的只為緩解症狀,而不能降低死亡率嗎?什麼時候需要植入起搏器?發生了病態竇房結症候群,需要進行相應的治療,起搏器是主要治療手段。但關於病態竇房結症候群時起搏器植入的指南均強調,只有在合併心動過緩相關症狀時,才能植入起搏器。
  • 起搏器植入的相關問題——王炎
    1、安裝或植入起搏器的手術切口多大?國內外安裝起搏器的手術,絕大多數醫院一般須在上胸部須切開4-5 cm;2、安裝或植入起搏器的手術時間多長?國內外安裝起搏器的手術,絕大多數醫院手術時間一般大約1-2小時。3、安裝起搏器的手術需住院多長時間?
  • 威海首例Micra無導線起搏器植入完成
    日前,山東大學附屬威海市立醫院心內科成功完成威海市首例Micra無導線起搏器植入,標誌著該院起搏器植入技術達到國內先進水平。該患者為91歲女性,因「病態竇房結症候群、心房纖顫」已先後植入及更換起搏器3次。
  • 起搏器植入術後的那些事
    自1932年第一臺體外起搏器植入至今,起搏器歷經了83年的發展歷程,從龐大的體外儀器,逐步變成小巧的體內植入裝置,從單純的心室起搏,變成三心室起搏,並具有抗心動過速功能、心室同步功能,起搏器的不斷完善與優化,極大的改善了人們的生活質量。
  • 心率常低於40次 植入起搏器
    「心臟起搏器是目前公認的最安全有效的治療心跳過慢的方法,但我國每年植入起搏器的人數只佔到整個應該植入患者的一成。」這是記者日前在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舉辦的「媒體健康日」之「醫院體驗營」活動上獲悉的。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心內科羅義主任告訴新快報記者,我國心臟起搏器安裝率如此之低,一方面是經濟因素和醫療保險覆蓋不足。
  • 國內兒童首例,4歲女孩植入3.0T心臟永久起搏器
    童童媽媽回憶,這也讓她開始下定決定給童童進行手術。但是一段時間過後,依然不見好,醫生跟我們說考慮是Ⅲ度房室傳導阻滯,唯一的解決辦法是安裝心臟起搏器,不然過慢的心率有可能影響正常的心臟功能。「當時我整個人都懵了。」
  • 無導線心臟起搏器植入手術成功實施
    據悉,1 名小患者成為了河南省第一位成功接受全球最小 " 膠囊 " 起搏器的患者。據邱春光主任介紹,小患者有先天性心臟病,心跳嚴重過緩,引發了心慌、疲勞、頭暈、眼前發黑等一系列症狀,嚴重影響了她的正常生活。目前最科學有效的治療方法就是植入心臟起博器,這也是患者恢復正常生活的最佳選擇。
  • 運用三維標測植入心臟起搏器
    近日,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心律失常亞專科病區黃石安教授帶領電生理團隊,利用三維標測系統成功為一名70歲女性患者植入心臟永久雙腔起搏器。這是粵西首例在三維標測系統下完成的幾乎接近零射線起搏器植入術。
  • 小小膀胱起搏器,解決頑固尿失禁大問題
    據了解,這已經是該院近期(1月內)植入的第三例膀胱起搏器了。而在全國乃至全世界,膀胱起搏器已使數以萬計的病人恢復了正常的排尿功能,開始了嶄新的生活,其療效長期穩定。膀胱起搏器治療手術創傷小,安全性高,不破壞身體組織,並可根據病人的病情進行體外無創性參數調整,以獲得最佳療效。
  • 4歲女童植入長壽命心臟起搏器
    今天,記者從北京華信醫院(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獲悉,該院心臟中心李小梅教授團隊日前成功為一名4歲女童萌萌(化名)植入了3.0T抗核磁長壽命心臟永久起搏器,使用周期可達17至19年。這也是該款起搏器全國首例兒童植入病例。
  • 媒體聚焦 | 市一醫院完成上海首例全自動抗磁共振起搏器植入手術...
    媒體聚焦 | 市一醫院完成上海首例全自動抗磁共振起搏器植入手術 「一鍵開啟」14天核磁檢查「窗口… 2020-12-02 17: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藝高人膽大,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為103歲老人植入起搏器,從此不用再擔...
    近日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 成功為103歲超高齡患者 植入雙腔永久性心臟起搏器 術後患者症狀明顯改善 心率已恢復到60次/分以上 目前康復良好,擇期拆線出院 幾天前,103歲的戚老於家中突發乏力、頭暈,自測脈搏僅30次/分左右,家屬將其送至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起搏器患者急診,心電圖檢查發現戚老高度房室傳導阻滯,經過藥物治療後房室傳導功能仍未恢復
  • 尿失禁兩年苦不堪言 膀胱起搏器輕鬆解決
    至此,常師傅的膀胱起搏器植入手術二期已經完成。今年68歲的常師傅, 2004年得了腦梗,從2017年開始,常師傅經常出現尿失禁或是無法正常排尿的情況。針對常師傅的情況,孫大夫決定為患者做膀胱起搏器植入手術。「大部分腦梗的人都會覺得是自己身體各項機能下降,導致前列腺出現問題,於是做一個膀胱造瘻,插一個尿管,湊合生活。但其實,腦梗會造成身體各項神經的紊亂,比如這次安師傅的情況,是由於腦梗導致其骶神經出現問題,才會發生排尿不暢等情況。因此我們要對症下藥,為其安裝膀胱起搏器,刺激骶神經。」
  • 梅州市人民醫院完成粵東西北首例 無導線起搏器植入
    近日,梅州市人民醫院成功完成粵東西北首例世界最小的心臟起搏器植入手術——無導線起搏器(Micra)的植入,這標誌著該院心血管內科的心臟器械植入水平邁入國際先進行列。 植入最小心臟起搏器 解決心率問題 患者賴伯今年75歲,因患有間歇性三度房室傳導阻滯到市人民醫院入院治療。
  • 美小護優質護理九旬植入心臟起搏器老人!
    由于于奶奶病情極重,隨時都有生命危險,心內科秦緒光主任團隊經過全面的檢查和討論,認為於奶奶的病情還可以通過安裝心臟起搏器的方式來緩解。第一可行微創手術,幫助者減輕術後痛苦,第二,關於起搏器安裝手術,秦緒光主任團隊非常有信心!同樣我們護理團隊也有信心為於奶奶的起搏器安裝術保駕護航。
  • 海慈心臟中心心內二科成功為患者植入抗核磁共振起搏器
    崔國方主任醫師經過仔細查房認為患者有明確的心臟起搏器植入適應症,同時考慮到患者有過腦梗死病史,今後做核磁共振檢查的可能性較大,故建議患者植入抗核磁共振起搏器,1月5日,崔國方主任醫師、範廣慈副主任醫師順利為患者植入抗核磁共振起搏器,目前心臟中心已成功植入2例抗核磁共振起搏器,臨床效果良好。
  • 14歲男患怪病身體如s 顱內植入起搏器成功治癒
    原來,醫生在其顱內成功植入起搏器,肌張力障礙症狀得到好轉。  神經內科邵明主任任說,經過熱心人和醫院幫助,3天前,醫生在彬彬顱內植入起搏器,肌張力障礙症狀明顯得到好轉,今天就可以出院,再過兩周康復治療,完全可以像普通孩子一樣生活自理,繼續完成他夢寐以求的學業。  「病好以後,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繼續上學讀書。」彬彬看到記者到來,特地挺直腰板、脖子,興奮地走了幾步。
  • 河南首例無導線起搏器在鄭大一附院植入成功,無形之間,心跳如常!
    因目前最科學有效的治療方法就是植入心臟起博器,這也是患者恢復正常生活的最佳選擇。 鑑於患兒處於快速生長發育期,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邱春光教授團隊綜合考慮患者家屬意願,經過仔細評估、制定了周密的治療方案,最終選擇給患者植入無導線(Micra)起搏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