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教育問題可以通過花錢解決,但花錢解決不了孩子的問題。
許多家長發來私信,苦惱地表示自己家孩子有問題,他們給孩子花錢上了最好的學校,買下了很貴的學區房,但孩子的問題仍然解決不了。
我逐一詢問後驚異地發現:99%的孩子其實是不存在任何問題的。
問題實際上是發生在家長身上,家長們用單一甚至唯一的標準,判斷孩子的優缺點,而他們眼中的缺點,實際上是孩子的個性。
所以,家長們花錢想解決的是孩子教育問題嗎?並不是,是改變孩子的個性。
我統計了私信中孩子的「缺點」,被提到最多的三個缺點是:敏感、膽小、多動。
這些缺點,在許多兒童性格特質相關的書籍都有過解析,每一項都對應著不同的閃光點:
敏感的孩子有著極為豐富的內心世界,更有藝術氣質;
膽小的孩子更能發現身邊的危險,思考時的邏輯性更強;
多動的孩子體力充沛,行動力強,會更勇敢。
藝術、邏輯、勇敢,多麼稀缺的特質,為什麼有些家長會因此苦惱?
原因在於外界的評價體系中,這些稀缺特質的另一點,都是缺點,是需要被家長幹預矯正的。
敏感就會玻璃心,孩子從小就會介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他有任何不滿對家長說起時,家長往往會反駁:「你一小孩想那麼多多幹嘛?」
膽小的人會不爭不搶,學習、工作還是日常生活中,都很難會去爭搶資源,家長會責怪:「為什麼不勇敢大膽一些?」
你多動好動,課堂上無法讓端坐45分鐘,這時老師也會去說你:「怎麼就你坐不住,別人都能坐好聽課?」
我的一個發小,前幾年在美國讀書,是全班裡課堂表現最佳的孩子,經常得到老師的讚美。
可是他小時被親戚們評價「這小孩很奇怪,不會說話」。他與親戚們說學校的趣事,家人告訴他要多關心學習,他說校園裡受到的委屈,家人告訴他「這不算啥」。他不是沒有與親戚溝通,當談話習慣性被對方否定時,他就開始沉默了。
如何才能堪稱「完美兒童」呢?
很遺憾,在我國的主流價值觀裡,完美兒童的最主要特徵就是可以坦然接受各種的外界羞辱。
他們沒有任何的閃光點,因為任何閃光點的另一面都會有個或大或小的缺點。但他們可以做到大人們想要的模樣——但願我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這種輕視與侮辱,也延伸到成年人的世界。
比如股市跌了,就會產生一群人得意洋洋的羞辱另一部分賠錢的人。其中搞金融的人會嘲笑其他人,不懂金融才中了圈套。等過段時間,搞生物的又會在疫苗問題上反擊搞金融的人。
孩子本應該有各種各樣的特質,是百花齊放的,不應該因為個人的特質而平白遭受侮辱。
更不要相信模板式完美兒童能幸福的鬼話,當家長能夠真正喜歡、認可他的特質,眼中看到缺點的同時也能發現他的優點,這樣才是孩子獲得幸福的基礎。
羞辱不是改變孩子個性的方法,而是讓孩子壓抑自己。孩子的自我壓抑,會給你一種孩子有進步的錯覺,但不要高興的太早,這只是假象。因為在壓抑之下,是沒有幸福的。
每一代孩子的生活環境都不夠理想,各有各的苦痛,癥結在於每一代父母都知道自己曾經的苦痛,卻忽略了由於時代發展,孩子們新生成的苦痛。
我知道,這些話很洩氣,會讓為人父母的我們反思,是不是自己做錯了。
沒關係,我們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環境。就算我們不能改變環境,也不要因為這種環境而去懷疑、羞辱自己,以及自己的孩子。
鴨鴨思維,3-8歲數學啟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