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在孩子三歲以前陪伴對他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於是越來越多的女性放棄了事業成為了全職媽媽,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
《中國全職太太生活調查報告》統計:我國已婚女性選擇成為家庭主婦的比例為26%
雖然說照顧孩子應該是夫妻兩個人共同的責任,但似乎更多的工作都是由寶媽來完成的,爸爸們卻總是能想出各種各樣的理由。
而這種情況不僅是寶媽特別的疲憊,也讓夫妻感情以及家庭和諧逐漸步入更加危險的境地,於是「喪偶式育兒」這個詞彙就產生了。
我們經常聽到「喪偶式育兒」這幾個字,而其中真正的含義恐怕只能當我們用生活中的一些細節進行體現的時候,才能展現出它的形象具體。
小學生的一道連線題引起了大家的關注,這個連線題左邊是爸爸,媽媽,右邊是洗衣,拖地,做飯,買菜等各種生活內容。看到孩子的答案後有不少寶媽都表示:說多了都是淚呀!
但讓人感覺心酸的是小女孩把媽媽連接到了所有的任務上,而爸爸這個角色卻好像什麼都與之無關,讓大家不禁為媽媽這個角色感覺心酸不已。
其實「喪偶式育兒」的含義到底是什麼,我們通過這道連線題就已經明確答案,可能是受中國傳統思想的影響,大家普遍認為做家務照顧孩子就應該是媽媽的責任,但這反而不利於一個家庭的和諧。
有人針對北京3-6歲兒童的父親做過調查,81.2%的父親都聲稱自己工作太忙,沒有時間陪孩子。
孩子的成長經歷,性格的塑造,心理形態是否都呈正向發展,其實和父母所創建的家庭環境有很大關係。
都說孩子叛逆多麼不好,但是家長們又是否知道每個叛逆的寶寶背後,都有著一個「失語」的爸爸,和一個累壞了的媽媽,這些因素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
◆內心缺少安全感
父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起到的作用真的太大了,父親是一個家庭的頂梁柱,也是責任的擔當,更是給孩子提供安全感的重要角色。
如果孩子的成長缺少了父親的陪伴,孩子內心的安全感會減少,他們就會變得膽小怯懦不自信,和父親的關係也自然會不好。
◆性格缺陷
我們通常會發現一些性格較為內向,不懂得人際交往的孩子都是缺少父親的陪伴的,或者說從小到大和父親交流不多,父親也沒有太去顧及過孩子。
這樣就容易給孩子造成一種性格缺陷,父親是力量感的一種體現,也是給孩子生活播撒陽光的那個人,如果這些都沒有,孩子就會變得自卑。
◆與父親關係生疏
最為直接的一點就是父親要是缺席了孩子的成長,一般來看兩個人的關係都不會好,這樣的例子太多了。
父親本身就是威嚴的代表,不去和孩子近距離接觸,孩子也無法主動靠攏,或者說即使有意靠攏,但是爸爸也未必接受,久而久之,父子關係就冷漠了。
「喪偶式育兒」是一種不可取的育兒方式,父母盡職盡責才能讓孩子更好的發展,關注孩子的成長,幫助孩子塑造健康的成長環境。
今日話題:你覺得怎樣才能更好的避免「喪偶式育兒」狀況的發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