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無關,圖片已獲授權)
喪偶式育兒,顧名思義,就是撫育孩子過程中一方的顯著缺席。現在很多家庭當中的丈夫,一天天忙著工作、打遊戲、在外應酬,獨獨在撫育孩子方面什麼都「不忙」。妻子除了工作家務,還得從娃睡醒開始一直忙著他們的日常飲食,上學放學,作業學業等等。這樣的現象非常普遍,以至於很多妻子都感覺不堪重負。
然而,除了老婆扛不住,你知道這種育兒方式也會對孩子心理健康帶來影響嗎?那到底什麼樣的育兒模式才能促進寶寶的心理健康發展呢?
與喪偶式育兒相對應的概念,是「共同撫養」(co-parenting)。這個術語除了經常用來指一些已經結束夫妻關係的雙方,為了共同撫養孩子的目的,彼此仍相互聯繫,也可以用來指任何兩個成年人共同努力撫養一個或更多的孩子的關係。「養育」指的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一種縱向關係,而「婚姻」、「伴侶」、「合作」或「浪漫」指的是兩個成年人之間的橫向關係,而共同撫養則是兩個成年人在養育孩子方面的行為、態度和信念方面所經歷的橫向與縱向交互的過程。
共同撫養是一個過程,它包括了親子關係中的不同溝通方式、伴侶彼此支持水平的差異以及父母與孩子互動時的模式。研究人員已經證明,在由已婚異性父母的家庭中,孩子的心智發展和情感成熟程度受到父母自身個性特質、和孩子互動方式以及父母與孩子之間互動質量的影響。
現今我們的文化如此強調養育子女的重要性,那麼除了關注「詐屍式育兒」「喪偶式育兒」這些負面的概念,我們關注正面、積極的共同撫養過程的獨特影響是否有其價值呢?有的,因為共同撫養關係能夠在家庭中創造一個積極的動態關係的環境,並能在以下幾個方面促進孩子的心理成長。
1、研究發現,健康的共同撫養過程能夠預測兒童的良知和道德決策能力的發展;
2、令人滿意的共同撫養更可能讓孩子發展出隨和、開朗的個性;
3、研究人員發現,在不健康、消極的撫育關係下成長的孩子,更有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和不當行為;
4、也許最令人驚訝的是,一些實證研究證據表明,一個人在成為父母之後,他很可能會重複自己童年時期受到過的父母共同養育自己的方式(不管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
在這個社會,很多父母其實都在拼破頭逼著孩子上各種興趣班,做作業,拿好的成績,因為出於愛,怕孩子長大落後於其他同齡人,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落於下風。然而,作為父母能夠帶給孩子最寶貴最長遠的財富,不是金錢,不是教育,不是優秀,而是健康的心理。
當孩子的父母能夠積極參與共同撫養過程時,孩子真的會受益匪淺。除了為孩子提供一個滋養的家庭環境,父母也應該努力獲得和維持以支持、團結、共情和溫暖為特徵的共同撫養的關係。
作者:Lynn
編輯:唐詩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或支持其觀點。本公眾號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
【歡迎關注我們微信公眾號:廣州伊理雅通心理諮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