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愛情能夠鼓舞人,喚醒他內心沉睡著的力量和潛藏著的才能。」愛情是一種神秘的力量,能夠讓人不顧生死為之一搏。真正意義上的愛情,可以激發一個人的潛力,雙方形成一種互相鼓勵,共同進步的局面。兩個人相互促進提升,共同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
婚姻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其實結婚不僅僅是涉及到兩個相愛的人,還涉及到雙方的家庭。常言道,沒有父母祝福的婚姻是不會幸福的。父母是最希望子女過的幸福的人,如果父母雙方都對這段婚姻表示反對,那真的應該好好思量一下這樁婚事,畢竟父母見人識人的日子很長,在判斷事情上還是有一定的經驗。
英國有一個女子,不顧家人的反對執意要嫁給中國人,她的母親預言,如果你們兩個執意結婚,你們的孩子就會自殺。這其中發生了什麼故事,會讓一個母親說出如此惡毒的詛咒?
這名女子名叫戴乃迭,她所嫁的人是我國的著名翻譯家楊憲益。兩人曾一同翻譯過《紅樓夢》和《儒林外史》等中國歷史名著。楊憲益1915年出生,他的父親是天津中國銀行的行長,而楊憲益是父親的獨子。本來出生富貴之家,奈何楊憲益五歲的時候父親便撒手人寰。楊憲益的兩個叔叔都是好吃懶做的人,在兩人的揮霍之下,家中的經濟狀態日漸蕭條。
楊憲益從小學習成績優異,21歲時他去到英國牛津大學讀書,他只用了五個月的時間就學會了拉丁文和希臘文,還順利的通過考試。學校的老師則認為楊憲益能夠通過這次考核,完全是因為巧合,於是要求他推遲一年再入學。楊憲益其實不太喜好上學,面對這樣的要求他反而很高興。利用這一年的空檔期,他遊覽了整個歐洲大陸。
他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到各種各樣的地方品嘗美食、美酒,見識到了國外的一些娛樂場所。在旅遊的同時,楊憲益還不忘看書充實提升自己。楊憲益享受著優渥家境的庇護,過著吃喝玩樂的享受生活。這樣豐富的遊覽經歷對楊憲益之後的翻譯事業,起到了鋪墊作用。一年的時間很快就過去,楊憲益回到牛津讀書,他依舊保持著從前灑脫的個性,在學校惹是生非,學習成績也不太突出。
可楊憲益在牛津大學知名度還挺高,因為他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他在讀大學的時候,將千古名篇《離騷》翻譯成英語。楊憲益翻譯這部作品的時候才24歲,他抱著玩一玩的心態翻譯了這篇文章。但這篇文章的影響力卻不小,仍保存在歐洲各名校的圖書館中。他在學校雖然成績很普通,但翻譯水平卻得到眾人的認可,震驚整個牛津學院。
他開闢了中國名著翻譯成外語的先河,讓外國人有第一次機會能夠了解中國文學。正是因為這樣楊憲益的才氣逼人,才吸引了他的夫人戴乃迭。戴乃迭是一個出生在中國的英國人,她七歲時才從中國回到倫敦。戴乃迭一直對北京很有感情,她覺得北京的東西很有色彩感,而家鄉倫敦總是暗淡的。回到英國後,她一直對中國文化念念不忘,為此她特地選擇了中國語言文學專業。
在一次偶然的機遇她通過朋友,認識了楊憲益。經過相處,戴乃迭發現楊憲益對中國文化了解頗深且博覽群書,對中國古典文化更是研究很深。於是,兩人在一次次的文化交流過程中情愫漸生走到一起。楊憲益1940年大學畢業回到中國,戴乃迭也隨同他一起回到中國。這樣的愛情本該受到家長的祝福,可他們兩個的結合不僅沒有換來家長的祝福反而遭到了戴乃迭母親的激烈反對。
戴乃迭的母親說,如果他們兩人結婚,孩子以後會自盡身亡。戴乃迭聽到母親這樣惡毒的話語,依舊沒有改變她嫁給楊憲益的決心。而楊憲益家中的光景已經不復從前,他不再是那個衣食無憂的貴公子,他回來的船票錢都只能靠當掉書籍來湊。戴乃迭和楊憲益雖然在經濟上遇上瓶頸期,但完全沒有影響兩人之間的感情。
隨後楊憲益找了一份翻譯工作養家餬口,他將一部分中文書籍翻譯成外語。編譯館負責人梁實秋,認為這對夫妻很適合這個工作。戴乃迭的母語是英文,楊憲益母語是中文,兩人在翻譯工作上可謂是如魚得水。楊憲益翻譯過《資治通鑑》,只不過這本翻譯在戰爭的過程中已經丟失,夫妻二人在共同翻譯了好幾本經典名著時,楊憲益發現了妻子的過人之處,他認為妻子已經具備翻譯《楚辭》的能力。
這對夫妻間,已經不能用單純的愛情去比擬,更像是一種默契十足的搭檔情。兩個人相互吸引共同進步,一起翻譯《紅樓夢》等作品。只不過兩人的愛情結晶,確實像戴乃迭母親預料的那樣,因精神分裂自殺身亡。有算命先生說楊憲益會剋死父親兒子也會夭折,他會成為家中唯一的男子,不過,這番沒有科學依據的說辭,還有待分析。
參考資料:
《薄伽丘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