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鉀電池採用非易燃電解質 打造下一代儲能系統

2020-12-25 騰訊網

(圖源:Wollongong官網)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澳大利亞科學家研發一種不易燃電解液,可應用於鉀和鉀離子電池,促進鋰技術以外的下一代儲能系統發展。新型電解質基於有機磷酸鹽,使電池更加安全,而且可以在低濃度下運行,這是大規模應用的必要條件。

目前,鋰離子電池技術在儲能市場佔據主導位置,但是,這種電池存在價格、環境問題和電解液易燃等固有缺點。在開發下一代電池技術時,科學家們嘗試用鉀離子等更豐富、更便宜的材料,來取代鋰離子。然而,鉀和鉀離子電池也存在安全問題,比如電解質易燃。

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University of Wollongong)的材料科學家Zaiping Guo及其團隊,開發了一種基於阻燃材料的電解質,找到新解決方案。新型電解質以磷酸三乙酯為單一溶劑組分。之前在鋰離子電池中進行測試時,這種阻燃劑材料需要達到非常高的濃度,才能長期保持穩定,工業應用成本過高。所以,電池行業需要更便宜、性能更好的稀電解質。在研究過程中,研究人員發現,可以用鉀離子來降低相關濃度。他們將磷酸鹽溶劑與一種常用的鉀鹽混合,從而獲得一種不會燃燒的電解質,可使組裝電池的濃度穩定循環在0.9-2mol/L,適合較大規模應用,比如智能電網。

研究人員表示,形成均勻穩定的固態電解質間相層,是確保性能的關鍵。根據他們的觀察,只有採取這種磷酸鹽電解質,才能生成間相層,傳統碳酸鹽電解液無法形成此類層體。另外,新型電解質具有高循環穩定性,而在相同條件下,傳統碳酸鹽基電解液會發生分解。

研究團隊已經證明,新型無機磷酸鹽電解質,可用於製造性能安全的下一代鉀離子電池。他們認為,可進一步開發基於阻燃劑的電解質,並將其應用於其他非易燃電池系統設計。

相關焦點

  • 可列印的高性能固態電解質薄膜,用於下一代電池
    doi/10.1126/sciadv.abc8641 鋰離子(鋰離子)電池廣泛應用於可攜式電子設備、電動汽車和電網級儲能系統。然而,由於傳統的有機電解質在許多情況下引起火災和爆炸,鋰離子電池的安全性在過去幾年中屢屢受到質疑。陶瓷固態電解質 (SSE) 薄膜有望通過阻斷導致短路和熱失控的鋰樹突,同時為下一代鋰離子電池提供高能量密度,解決安全問題的可行解決方案。
  • 中科院青島能源所開發出多體系硫化物固體電解質及高性能固態電池
    它憑藉其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耐高溫、長壽命等優點,開創性的解決了傳統有機電解液電池存在的壽命短、易燃、易爆等一系列問題,成為造福人類的一項顛覆性的突破技術。在新能源汽車急需提升續航裡程的市場需求下,眾多車企紛紛投入全固態電池研發戰場。日本豐田是全固態(硫化物)電池開發的龍頭企業,已完成中試階段的電池樣品。三星、寶馬、大眾等企業也在固態電池的布局上表達了積極的態度。
  • 日內瓦大學開發不易燃固體電解質 助力打造鈉電池
    蓋世汽車訊 鋰電池可以為電動汽車和電子設備提供動力,但此類電池存在諸多缺點,例如,其電解質(使電子和正電荷在電極之間移動的介質)是易燃液體;此外,鋰是有限資源。
  • 固態電解質電池具有怎樣的魅力呢
    眾所周知,電解液是鋰離子電池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鋰離子電池獲得高電壓、高循環性能等優點的必備條件。鋰離子電池通常採用有機溶劑作為電解液,而這類有機溶劑極易燃燒,電池一旦由於內短路產生高溫或者火花,電解液將在瞬間被點燃並導致整個電池發生爆炸。新的思路是,將易燃的液態電解液,變成固態電解質,降低因為易燃而導致的安全風險,同時也能獲得更好的性能。
  • 24M電池將用於住宅儲能系統,2020年秋全面量產
    總部位於麻薩諸塞州劍橋的電池公司24M開發了一種新穎的SemiSolid電極製造工藝,並與京瓷公司一起從試驗階段進入了商業化階段。這家日本公司於2019年6月首次推出24M SemiSolid電池技術的試生產,來驗證其在日本市場的住宅儲能系統中的使用。
  • 能源新方向:鉀電池是不實際的美夢,還是光明的未來?
    於是,一些電池研究人員開始把目光投向長期被忽視的鋰的近親——鉀。鉀電池的發展空間與其他電池材料相比,鉀含量豐富,價格低廉,並且理論上可以用來製造高功率電池。但事實上,在鋰電池和鈉電池的研究方面還有留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 不需金屬電極、易燃電解質,瑞典研發環保有機質子電池
    有沒有一種電池,不含任何金屬材料,也不採用易燃電解質?最近瑞典烏普薩拉大學(Uppsala University)研發出有機質子電池,不僅環保,還能在短短幾秒內充滿電,充放電500次以上也不影響容量。那麼什麼是質子電池呢?
  • 電解質和非電解質 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
    非電解質:在水溶液裡或熔融狀態下都不夠導電的化合物,如非金屬氧化物、酒精、蔗糖等。從樹狀分類這個角度上可以把化合物分為電解質和非電解質兩類。電解質可分為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兩類。,也不是非電解質。(7)不導電的物質不一定是非電解質,能導電的物質不一定是電解質。電解質、非電解質均指化合物。O2不導電,鐵、鋁能導電,但它們既不是電解質,也不是非電解質。(8)電解質溶液的導電能力與溶液中離子濃度及離子所帶電荷多少有關,離子濃度越大,離子所帶電荷越多,導電能力越強。
  • 人體:什麼是電解質?
    我們的身體是巨大的生化電池,為了保持我們的神經活動、肌肉運動和心臟跳動,我們需要保持離子的平衡,也就是電解質。其中最重要的是鈉(Na+)、鉀(K+)、鈣(Ca2+)、氯(Cl-)和碳酸氫鹽(HCO3-)。鈉和鉀與泵系統有關,泵系統通過神經和肌肉壁維持電勢。當神經觸發時,門打開,離子衝進來,觸發電脈衝。
  • 無氟低聚醚羧酸離子液體電解質的結構和離子動力學行為
    標   籤:學科前沿關鍵詞:離子液體 無氟低聚醚羧酸 電解質傳統鋰離子電池(LIBs)中使用的液體電解質通常由六氟磷酸鋰鹽(LiPF6)或四氟硼酸鋰鹽(LiBF4)組成,這些鹽可溶於易燃的碳酸酯基有機溶劑,回收困難。此外,最關鍵的問題是它們本身電化學穩定性窗口不理想,而且熱穩定性較差。
  • 東芝開發出不易燃、安全性更高的新型鋰電池
    原標題:東芝開發出不易燃、安全性更高的新型鋰電池   東芝開發出不易燃、安全性更高的新型鋰電池解決鋰電池電解液易燃問題   東芝近日宣布開發出可在零下
  • 高考化學模擬練習:電解質和非電解質
    電解質和非電解質、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都是高中化學中十分重要的概念,正確理解非常重要,因此必須準確把握其內涵和外延,為了讓同學們更好地、更準確理解,歸納如下:   電解質:在水溶液裡或熔融狀態下能夠導電的化合物,如酸、鹼、鹽等。
  • 重磅總結:固態電解質-從材料到電池
    綜合考慮以上因素,發現目前大多數經過充分研究的固態電解質難以同時滿足所有這三個標準。而在不同類型的固態電解質中,石榴石型Li7La3Zr2O12(LLZO)固態電解質因其具有高離子電導率(10-4至10-3 S / cm)、對鋰金屬具有良好的穩定性,較大的電化學窗口以及良好的環境處理性,自2007年發現以來,隨著認識不斷加深,逐漸被認為是固態電池最有前途和最重要的電解質之一。
  • 王春生:用於鋰離子電池的新型安全電解質
    我主要講一下電解質。這個是一般的鋰電池,鋰電池我們都知道,它是不安全的,怎麼辦?我們就做固態的,它的問題是界面問題,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就是薄膜電池,但是能量密度太低了,怎麼辦?變成三維的,你只是增加了它的界面,再一個辦法就是三維的多孔結構。我們採用的辦法是用一種材料,電解質是一樣的,電解質在這裡和在這裡是一種材料,不同的就是中間放上碳。
  • 研究人員開發新型電極結構 可用於全固態二次電池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韓國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可用於全固態二次電池的新型電極結構。如果這項技術得到採用,與現有技術相比,電池的能量密度將顯著提高,極大促進高性能二次電池的發展。
  • 柔性高性能電池將很快進入智能手錶
    美國萊斯大學的研究員創造了一種特薄的高性能柔性電池
  • 上海矽酸鹽所在新型氟基固態電解質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鋰金屬電池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但面臨著鋰負極枝晶生長等問題。固態鋰金屬電池由於能量密度和安全性的雙重潛在優勢,是下一代電化學儲能體系的研究熱點。作為關鍵組分的固態電解質的性能優劣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固態電池能否成功運行。
  • 研究人員開發出可用於全固態二次電池的新型電極結構
    聯合研究小組的成員分別來自韓國電子通信研究院(ETRI)和大邱慶北科學技術院(DGIST)。他們發現鋰離子在活性物質之間容易擴散的機理,並針對全固態二次電池設計了一種新型電極結構。   與只能使用一次的原電池不同,二次電池可以充電並重複使用。對於機器人、電動汽車、儲能系統(ESS)和無人機等應用來說,二次電池技術的重要性正在逐漸提升。全固態二次電池通過固體電解質在電池電極內傳輸離子,與液態電解液相比,固體電解質更加安全,不易引發火災。
  • 電解質平衡,身體平衡
    圖片來自pixabay臨床上電解質的測定是通過抽血來進行的,主要檢測的是血清中鉀、鈉、鈣、鎂、磷等對人體比較重要的離子。血鉀、血鈉、血鈣含量等的測定,可以為補充電解質、維持體內滲透壓及酸鹼平衡提供依據,是臨床治療嚴重脫水、心力衰竭等必不可少的檢驗項目。
  • UCSD:鋰金屬電池失效的主要原因在於非活性鋰
    這一發現挑戰傳統觀點,即鋰金屬電池失效是因為鋰負極和電解質之間形成的固態電解質界面膜(SEI)。研究人員開發一種技術,測量負極上非活性鋰的數量,並研究其微納米結構,從而得出這一結論。這在電池研究領域尚屬首次。這些發現或將為實現可充電鋰金屬電池商業化鋪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