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資源和教育資源的集中,最終導致了農村鄉鎮醫院和學校的落幕。
昨天在網上看到一個有意思的話題「在農村,為什麼去鄉鎮衛生院看病的人很少,去私人診所看病的人卻很多呢」?
老實說看到這個話題,宋安之感觸還是很深的,就以自己的家鄉山西來說說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現在農村的就醫情況,一般來說,小病是去私人診所看,嚴重一些起步就是去縣醫院,或者再往上去市醫院,再是省城,最後去一線城市的大醫院。
而鄉鎮醫院的確很尷尬,大家都有默契的不去鄉鎮醫院看病,最多去輸輸液什麼的,因為鄉鎮醫院沒什麼好大夫,即使醫療設備上比私人診所齊全,但是看病技術真不如那些私人診所的醫生,於是乎就形成惡性循環,好的大夫都想辦法去了縣醫院,而鄉鎮醫院沒有好的大夫,大家越發不會去看病。
而在這種情況下,私人診所就開始興起,當然也有一些村醫本身醫術很好,所以去看病的人也不少,這類看病地方是相當方便快捷,不需要掛號什麼的,去了排隊就好。
而且這類診所往往有著人情味,像我老家有個老大夫看病幾十年,看得特別好,甚至還有人專門從城裡到他那裡看病,看小孩子的病也是不錯,有時候有人帶著小孩子去看病,看完往往會問家裡有藥嗎,如果有藥並且符合他要開的藥就不用拿了,回去按照人家囑咐喝就好了,也不用問診費什麼的,還有人拿著在醫院的檢查單子讓大夫看看情況如何,再讓其開藥。
正因為大家願意去私人診所看,而且開私人診所也是收穫頗豐,畢竟買東西可以搞價,但是你見過看病和買藥搞價嗎,所以很多有醫術的人,圖個自由或者離家近,也喜歡在農村開私人診所,因此久而久之,去私人診所看病的人越來越多,私人診所也慢慢多起來,形成了一種循環。
至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究其原因還是在於現在醫療資源集中在城市的情況,越大的城市醫療條件越好,反之越小的城市醫療條件越差,所以到了農村,鄉鎮醫院的地位是越來越尷尬,沒有好的環境,也留不住好醫生。
不過現在隨著國家對於新生兒的重視,鄉鎮醫院擔負著打疫苗的任務,每次到了打疫苗的日期,平常冷清的鄉鎮醫院也會短暫的熱鬧起來;就這點來說,比城裡打疫苗還要方便一些,之前在市裡的疫苗站,本人可是見過排隊的人可謂足有一裡多長的景象,好多人都是提前五六點就過來排隊的,是相當熱鬧的,而農村鄉鎮醫院相當來說人少一些,不至於出現這麼長的隊伍。
而再往前二十多年,農村的醫療系統相對來說比較完善,根據本人與多位老輩人的交談來看,在九十年代,農村人生孩子大多是靠本村接生婆來接生,鄉鎮醫院的醫療條件也不錯,在十幾年前,還有人在鎮醫院生孩子,這在今天是不可想像的,可以說那時的鄉鎮醫院才是真正的醫院,遇有一些不是太嚴重的急病,都可以看好或者先暫時抑制住,為病人爭取時間,也就是一些大病,才有人出遠門去大城市看。
而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加上鄉鎮醫院的沒落,所以都是去城市裡生孩子,而如果到了晚上,遇有一些急病,私人診所是指望不上,因為晚上人家不開門,即使有敲門的,也不敢開,害怕萬一真是自己治不了的急病,耽誤了時間要承擔責任的。而鄉鎮醫院更不用說了,更沒人去看,至於村醫,如今的村醫也是良莠不齊,有的甚至連普通感冒都看不了,結果都是要大老遠去縣城乃至市裡去看,中間路上就要耽誤不少時間,而且有些病其實不算嚴重,私人診所的醫生就可以看了,可是大晚上的沒地方看,只能去城市裡看。
說到這裡不由得想起本人上初中時的光景,那時候的民辦學校誇張一些來說如雨後春筍一般,出現了不少學校,像曾經創建了樂視的賈躍亭,據說就屬於其中一員,只不過經營學校失敗以後,才去北京創建了樂視,開啟了自己的「傳奇」之路。
雖然當時農村教育已經跟城市裡有所差距,但還是有活力的,再看如今,當年不少學校都消失了,只剩下一些學校苦苦支撐著。
可以說如今農村的醫療和教育已經全方位落後,所以才出現了去鄉鎮醫院看病的寥寥無幾,私人診所卻異常火爆的情況,更是出現了很多人擠破頭去城市的情況,因為在城市裡紮根,意味著孩子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意味著有著更好的醫療條件,不至於出現晚上看病找不到地方的窘迫情況,即便這城市的高樓大廈,給了過慣炊煙嫋嫋和瓜藤滿架的人太多壓抑感。
時代的發展,往往就是這麼不可捉摸,也許下一個二十年,農村會出現另一種好的光景,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