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藍色字關注「央視新聞」
他的稱謂有很多:院士、名醫……
但在小朋友眼裡他是慈祥的爺爺
退休多年
他仍堅持每周到醫院出診查房
每次給小孩檢查身體時
他會提前把聽診器焐熱
每次看完病
他會起身送患者離開
他就是張金哲
幾十年來為萬餘名患兒操刀手術
今天(25日)是他100歲生日
創新手術治療方式 先拿自己女兒開刀
張金哲是中國小兒外科的重要創始人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也是國際小兒外科最高獎——「丹尼斯·布朗」金獎的獲得者。他1920年出生於天津,1946年畢業於上海醫學院。
1948年前後,全國流行產房皮下壞疽,新生兒一旦感染,兩三天內整個後背皮下化膿,死亡率幾乎是100%。
剛參加工作不久的張金哲做了一個大膽設想:如能搶在發生大面積感染前,把患處切開放出膿血,或能救人。但這一設想與傳統外科原則背道而馳,中西醫老師們均不支持手術治療。
此時張金哲剛出生三天的女兒也不幸被傳染上皮下壞疽。張金哲選擇了自己的女兒來當第一個受試者。「我就那麼一划,好了!」70多年後說起這段經歷,張金哲雲淡風輕,但不難想像他當時下刀時的緊張。
所幸,這輕輕一划,張金哲的女兒很快康復了。而這種手術方式的推廣,使當年新生兒皮下壞疽的死亡率從幾近100%下降到5%,現在已經成為罕見病。
「我所做的是推廣,讓更多的人受益」
有了那次「拿自己女兒開刀」的經歷後,張金哲認真地把目光轉向了當時還是一片荒漠的小兒外科學。1955年,張金哲調入新建的北京兒童醫院,並主持建立了獨立的小兒外科團隊。
△張金哲94歲時,在家中工作。
從20世紀50年代在國內首創小兒外科,到80年代建立全國最大的小兒外科中心,他親手創造和改良了許多適合於小兒疾病診斷和手術的器械。他針對先天性巨結腸設計的環鉗吻合術,由於簡便安全,被稱之為「張氏鉗」,還有「張氏膜」「張氏瓣」。這些簡便易行的發明,幫助基礎差、底子薄的中國小兒外科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
「我所做的是推廣,讓更多的人受益。所以這些器械和方法均是『版權沒有,歡迎翻印』。」張金哲幽默地說,「那時候設備少,現在再用自製的醫療設備就是犯法了。」
「好的兒科大夫必然是愛孩子的大夫」
作為兒科醫生,張金哲說過:「好的兒科大夫必然是愛孩子的大夫。」他自身也是這麼做的。每次出診,他都會溫和地起身迎送患兒;查體時,他一定會先把聽診器焐熱;看完病,他也會起身送患者離開。
△門診時陪小朋友玩耍
為了減少孩子對檢查的抗拒,他還學會了魔術。「有時候小孩怎麼哄,他也會哭,實在沒辦法了,我掏出個東西給他表演一下,他一瞧新鮮,就不哭了。」
「外科張金哲」
要跟患者交託命的朋友
張金哲有一套自己琢磨出來的「接診學」,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注重與患者的平等相處。
「我們看病首先是跟病人交朋友,你交朋友,你連名字都不告訴人家,那有什麼誠意。我們現在有那個小牌,那個字太小了,那不是給病人看的。所以我就在衣服上寫上『外科張金哲』。」張金哲說,「要跟患者交那種託命的朋友。」
為了讓病人一進門就知道誰在為他看病,張老用醒目的字體在白大褂的左前胸描出5個字「外科張金哲」。每次換洗白大褂,字跡模糊了,他就用籤字筆重新描一遍。
從醫70多年,始終堅持在臨床一線
「我手靈活,還能做手術」
從醫70多年來,張金哲一直堅持在臨床一線。即使在他擔任副院長、社會職務最多的時期,也要求自己再忙也不能耽擱出門診。實在不能出診,必提前向已經約好的病人說明情況,更改日期。
常常有人不解,問張金哲:「您都這麼大歲數了,為什麼還堅持出門診?」張老回答:「長壽在於工作,醫生,做的是服務於人民的工作,就必須接觸人民。一個醫生,可以其他什麼都不會,但一定要會看門診!」
2019年9月25日,張金哲99周歲,醫院為他舉行了簡單的生日會。他在現場拿出了一個小小的金屬「拇指帽」,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指尖小魔術。老人得意地說:「我這手啊,靈活,還能做手術!」
就在去年,張金哲依然堅持每周出診兩次。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醫院決定不再讓張金哲出門診,老人其實心裡有點不情願,但他尊重醫院的決定。查房,張金哲覺得沒問題。99歲的老人走在查房隊伍的最前面,旁邊的學生下意識地伸手去攙扶他,張金哲擺擺手,「不用攙,我能走。」
今天是張老的100歲生日
祝這位百歲兒醫
生日快樂!
▌本文來源:央視新聞(ID:cctvnewscenter)綜合北京日報(記者賈曉宏)、光明日報(記者夏欣)、健康中國等
更多新聞
監製/徐冰 主編/王爍
編輯/張志達 校對/高少卓
央視新聞
點讚,祝福張金哲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