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歲醫生仍堅持出診,願「兒無痛,母不悲」

2020-12-24 騰訊網

「小兒外科之父」張金哲院士今天百歲壽誕。

他的稱謂有很多:院士、名醫……

但在小朋友眼裡他是慈祥的爺爺

退休多年

他仍堅持每周到醫院出診查房

每次給小孩檢查身體時

他會提前把聽診器焐熱

每次看完病

他會起身送患者離開

他就是張金哲

幾十年來為萬餘名患兒操刀手術

今天(25日)是他100歲生日

創新手術治療方式 ,先拿自己女兒開刀

張金哲是中國小兒外科的重要創始人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也是國際小兒外科最高獎——「丹尼斯·布朗」金獎的獲得者。他1920年出生於天津,1946年畢業於上海醫學院。

1948年前後,全國流行產房皮下壞疽,新生兒一旦感染,兩三天內整個後背皮下化膿,死亡率幾乎是100%。

剛參加工作不久的張金哲做了一個大膽設想:如能搶在發生大面積感染前,把患處切開放出膿血,或能救人。但這一設想與傳統外科原則背道而馳,中西醫老師們均不支持手術治療。

此時張金哲剛出生三天的女兒也不幸被傳染上皮下壞疽。張金哲選擇了自己的女兒來當第一個受試者。「我就那麼一划,好了!」70多年後說起這段經歷,張金哲雲淡風輕,但不難想像他當時下刀時的緊張。

所幸,這輕輕一划,張金哲的女兒很快康復了。而這種手術方式的推廣,使當年新生兒皮下壞疽的死亡率從幾近100%下降到5%,現在已經成為罕見病。

「我所做的是推廣,讓更多的人受益」

有了那次「拿自己女兒開刀」的經歷後,張金哲認真地把目光轉向了當時還是一片荒漠的小兒外科學。1955年,張金哲調入新建的北京兒童醫院,並主持建立了獨立的小兒外科團隊。

張金哲94歲時,在家中工作。

從20世紀50年代在國內首創小兒外科,到80年代建立全國最大的小兒外科中心,他親手創造和改良了許多適合於小兒疾病診斷和手術的器械。

他針對先天性巨結腸設計的環鉗吻合術,由於簡便安全,被稱之為「張氏鉗」,還有「張氏膜」「張氏瓣」。這些簡便易行的發明,幫助基礎差、底子薄的中國小兒外科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

「我所做的是推廣,讓更多的人受益。所以這些器械和方法均是『版權沒有,歡迎翻印』。」張金哲幽默地說,「那時候設備少,現在再用自製的醫療設備就是犯法了。」

「好的兒科大夫必然是愛孩子的大夫」

作為兒科醫生,張金哲說過:「好的兒科大夫必然是愛孩子的大夫。」他自身也是這麼做的。每次出診,他都會溫和地起身迎送患兒;查體時,他一定會先把聽診器焐熱;看完病,他也會起身送患者離開。

門診時陪小朋友玩耍

為了減少孩子對檢查的抗拒,他還學會了魔術。「有時候小孩怎麼哄,他也會哭,實在沒辦法了,我掏出個東西給他表演一下,他一瞧新鮮,就不哭了。」

「外科張金哲」 ,

要跟患者交託命的朋友

張金哲有一套自己琢磨出來的「接診學」,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注重與患者的平等相處。

「我們看病首先是跟病人交朋友,你交朋友,你連名字都不告訴人家,那有什麼誠意。我們現在有那個小牌,那個字太小了,那不是給病人看的。所以我就在衣服上寫上『外科張金哲』。」張金哲說,「要跟患者交那種託命的朋友。」

為了讓病人一進門就知道誰在為他看病,張老用醒目的字體在白大褂的左前胸描出5個字「外科張金哲」。每次換洗白大褂,字跡模糊了,他就用籤字筆重新描一遍。

從醫70多年,始終堅持在臨床一線

「我手靈活,還能做手術」

從醫70多年來,張金哲一直堅持在臨床一線。即使在他擔任副院長、社會職務最多的時期,也要求自己再忙也不能耽擱出門診。實在不能出診,必提前向已經約好的病人說明情況,更改日期。

常常有人不解,問張金哲:「您都這麼大歲數了,為什麼還堅持出門診?」張老回答:「長壽在於工作,醫生,做的是服務於人民的工作,就必須接觸人民。一個醫生,可以其他什麼都不會,但一定要會看門診!」

2019年9月25日,張金哲99周歲,醫院為他舉行了簡單的生日慶祝會。他在現場拿出了一個小小的金屬「拇指帽」,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指尖小魔術。老人得意地說:「我這手啊,靈活,還能做手術!」

就在去年,張金哲依然堅持每周出診兩次。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醫院決定不再讓張金哲出門診,老人其實心裡有點不情願,但他尊重醫院的決定。查房,張金哲覺得沒問題。99歲的老人走在查房隊伍的最前面,旁邊的學生下意識地伸手去攙扶他,張金哲擺擺手,「不用攙,我能走。」

今天是張老的100歲生日

祝這位百歲兒醫

生日快樂!

來源:醫師報,綜合整理央視新聞、北京日報、光明日報、健康中國等

校對:臧恆佳

責編:潘穎

相關焦點

  • 美國百歲醫生仍堅持出診 認為退休是個錯誤選擇
    美國風溼病專家恩格爾曼已是百歲高齡,仍在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風溼病醫療研究中心出診。美國全國廣播公司26日播出的《夜間新聞》電視節目介紹了恩格爾曼的從醫生涯和長壽之道。  1947年,他成為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臨床醫生,1948年擔任風溼病診所首任負責人,1979年籌備設立風溼病醫療研究中心,在那裡工作至今。  眼下,他每周在風溼病醫療研究中心出診3次。當記者問起他打算何時退休,恩格爾曼說,他沒想過退休,「除非迫不得已」。  「我願意待在辦公室裡,為什麼不?」他說,「我認為退休是一個錯誤。」
  • 百歲兒科醫生張金哲:工作可長壽
    來源:北京兒童醫院 項春梅9月25日,張金哲院士(右二)百歲生日,張金哲院士在「張金哲院士學術思想研討會暨中華醫學會小兒外科學分會第十六次全國小兒外科學術年會」開幕式上,展示他出診時安撫患兒的小魔術。張院士倡導醫生和患者是交命的朋友,要「先交朋友再做手術」。在今年的六一兒童節,他還上直播為腫瘤患兒表演魔術。慶生現場,他也高興地為前來祝壽的小朋友表演了拿手的魔術。聽著張院士幽默風趣的語言,看著他靈巧的雙手,在座的同仁們更加讀懂了百歲院士堅守臨床一線的傳奇。100歲的張院士能工作,愛書畫,會生活。
  • 小兒外科創始人張金哲百歲生日 仍堅持出診
    小兒外科創始人張金哲百歲生日 仍堅持出診 2019-09-26 14:24:15 來源:北京晚報  |  作者:賈曉宏 |醫生爺爺特別開心,在現場表演起自己拿手的小魔術,這也是他哄孩子的「法寶」。張金哲從衣服的口袋裡拿出一個閃亮的金屬小帽子,戴在右手食指上。左手握住右手食指,攥了又攥,食指從左手溜出來;然後他輕輕拍了拍左手,再將左手的手指依次打開,金屬小帽子不見了!兩隻手翻來覆去展示給大家看看,小帽子還是找不到。再拍拍,小帽子又神奇地戴在右手食指上。
  • 美兩位百歲醫生仍出診 兩人均表示不想退休
            美國風溼病專家伊弗雷姆·恩格爾曼已是百歲高齡,仍在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風溼病醫療研究中心出診。美國全國廣播公司26日播出的《夜間新聞》電視節目介紹了恩格爾曼的從醫生涯和長壽之道。恩格爾曼的情況實屬罕見,但並非獨有。美國喬治亞州奧古斯塔市婦產科醫生沃爾特·沃斯頓現年101歲。
  • 北京兒童醫院的張金哲醫生,明迎百歲生日!這些出診細節讓人感動
    9月25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兒童醫院醫生張金哲將迎來百歲生日>從醫70年來他一直堅持在臨床一線已近百歲的他依然堅持每周到醫院上班給小孩檢查身體時他會提前把聽診器焐熱他還很注重保護患兒隱私70年後說起這段經歷,張金哲雲淡風輕,但不難想像他當時下刀時的緊張。所幸,這輕輕一划,張金哲的女兒很快康復了。而這種手術方式的推廣,使當年新生兒皮下壞疽的死亡率從幾近100%下降到5%。現在的新生兒家長甚至根本沒有聽說過這種疾病。目前,國際上有多個以張金哲名字命名的治療方法,包括「張氏鉗」「張氏膜」「張氏瓣」等。
  • 百歲醫生張金哲:一生行醫,一世仁心
    【人物】百歲兒科醫生張金哲【故事】前不久,我國小兒外科創始人之一、國家兒童醫學中心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主任醫師張金哲院士,迎來百歲生日。張金哲認為,做醫生最大的醫德,就是盡心盡力把病人的病治好,既要從治療方面為患者著想,也要從預後、經濟承受能力等方面為患兒和家長考慮,用最簡單的方法、最便宜的藥治好患者的病。張金哲曾在小兒外科設過一個「小基金」,那是他和其他醫生用稿費和科研獎金聚積而成的,用來救助家境貧困的小患者。他還堅持20多年到天津的一家兒童醫院義務出診、查房、手術、講課,沒拿過一分錢。
  • 滿百歲的國醫朱南孫,目前仍出診,長壽秘訣:不吃兩物,做兩事
    朱醫生對婦科疾病的治療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經常能看到她邊詢問病情,邊把脈診治,思維清晰,說話中氣十足,視力和記憶力並未因為高齡而退化太多,只見她一邊敘述病情,她的學生和助手們邊做記錄,不知真相的人怎能猜到她已近百歲高齡?
  • 張金哲醫生,生日快樂!
    張金哲醫生,生日快樂!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希望兒無痛
  • 山西九旬老醫生堅持出診:經常不看完最後一個患者不下班
    山西九旬老醫生堅持出診:經常不看完最後一個患者不下班 25日清晨,中國北方的深秋小雨淅瀝,寒氣襲人。9點30分,97歲的於載畿像往常一樣,由保姆攙扶著走進山西省活血化瘀研究所。
  • 百歲兒科醫生,六一前夕給孩子們送上了這份禮物
    六一前夕,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北京兒童醫院腫瘤外科在京保兩地共同開展關愛惡性實體腫瘤患兒公益活動,百歲兒科醫生、北京兒童醫院張金哲院士揮毫寫下的這十二個字,連同兒童腫瘤科普《育兒寶鑑,家庭自查方案》一文的兒歌版權,作為兒童節禮物,一併贈予了身患實體腫瘤的患兒、家庭和致力於關愛實體腫瘤患兒的機構。腫瘤患兒還將集體創作的「彩虹白大褂」回贈給了張院士。
  • 無痛分娩真的管用嗎?
    生為人母,本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但對於大多數孕婦來說,分娩最大的恐懼就來源於疼痛。那對於十級疼痛來說,無痛分娩就成了他們最後的救命稻草。可無痛分娩真的是生孩子全程都感受不到疼。可事實上並不是這樣的。無痛分娩不可能是一點都不痛,只不過是在第一產程的時候可以通過打麻醉劑來減輕痛苦,這也是為了給後面的生產環節節省力氣。雖然說我國現在的無痛分娩技術非常成熟。可我在舞東風面時並沒有那麼順利,用九死一生來形容當時的情況也不為過。現如今,每次想起那天分娩時的情形,我都忍不住渾身發顫。一年前,我成功生下了我的第一胎。我現在依然清楚地記得當時的情形。
  • 一位麻醉醫生的無痛胃腸鏡體驗
    「他們說做無痛胃腸鏡只要睡一覺,醒來,就完事兒了。」「他們說麻醉之後會有後遺症。」……聽了那麼多「他們說」,想必你還是很疑惑,到底這些「他們說」是不是真的?今天小編邀請到一位有著20餘年麻醉經驗並且近期自身有過一次無痛胃腸鏡體檢的麻醉醫生,進行了一場有關無痛胃腸鏡的專訪,請他來為大家解答這些疑問。
  • 北京兒童醫院的「三寶」:三位91歲老醫生仍堅持工作出診
    如今張金哲院士也堅持在一線出診,當年的小哥倆兒現在成了老哥倆,上午門診結束後,老哥倆兒還會搭伴兒一起回家。潘老說,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小兒骨科的疾病譜和當年相比有了很大的變化。「以前感染性疾病患者特別多,骨髓炎、骨結核的患兒很常見;現在很少能見到感染性疾病骨科疾病患兒了。」如今到潘老的門診來看病的患兒中,先天性髖關節脫位、足外翻或者脊柱側彎的患兒多了。
  • 山西九旬老醫生堅持出診:治療才是活著的意義
    武俊傑 攝中新網太原10月25日電 題:山西九旬老醫生堅持出診:治療才是活著的意義作者 範麗芳25日清晨,中國北方的深秋小雨淅瀝,寒氣襲人。9點30分,97歲的於載畿像往常一樣,由保姆攙扶著走進山西省活血化瘀研究所。年過九旬依卻然堅持出診,這在中國並不多見。從業70多年間,於載畿用不開刀治療宮外孕的方法,讓萬千女性免受手術之苦。
  •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陳周醫生出診時間,怎麼掛號
    2021年01月13日 10:14:45      來源:衡陽房地產信息網    編輯:news_finance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陳周醫生出診時間,怎麼掛號?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陳周醫生1月17日在北京華醫中西醫結合皮膚病醫院出診。
  • 張文娟醫生在北京華醫皮膚病醫院出診時間
    張文娟醫生在北京華醫皮膚病醫院出診時間。張文娟每周一、四在北京華醫中西醫結合皮膚病醫院出診。北京華醫皮膚病醫院聚集眾多各領域皮膚病專家,為了避免掛不到號的情況,有意者可提前預約掛號,北京華醫將為患者全程服務,避免忘記就診時間、號源變動等問題,就診更安心。
  • 媳婦生孩子要命關頭,婆婆堅持不讓用「無痛」,醫生怒斥「自私」
    因為絕大多數男人不明白為什麼生個孩子讓老婆變化巨大。他們更不明白什麼是產後抑鬱,總把老婆的脆弱當成老婆的矯情。很多婆婆的自私覺得自己也經歷過沒什麼大不了。但是要知道現在的孩子們都是家裡的掌上明珠,沒有吃過太多的苦,所以生孩子永遠都是女人獨自掙扎。
  • 99歲最美女醫師堅持每周出診,8點前就到診室等候
    儘管已經99歲,陳老現在仍然堅持在醫院出診。雖已年逾耄耋,但見過陳老的人,無一不讚嘆陳老的狀態。她腰板挺直、步履輕盈,面色白皙紅潤,妝容精緻典雅,看起來讓人很難相信這是一位近百歲的老人。陳老說,養生首先要養心。
  • 兒媳分娩想打無痛,婆婆卻堅持不允,對於無痛分娩這些誤解不要有
    還好現在無痛分娩已經來臨,大大減低的女人對生娃的痛和恐懼,可現在還是有很多的人對此有著誤解而選擇不打。兒媳生孩子想打無痛,婆婆卻說「對孩子不好,忍一忍」小秦是個怕疼的人,在生第一個孩子時,就讓她很是後怕。
  •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張文娟哪天出診,張文娟醫生在華醫坐診時間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張文娟哪天出診,張文娟醫生在華醫坐診時間2020年12月10日 10:49:29      來源:衡陽房地產信息網    編輯:news_finance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張文娟哪天出診,張文娟醫生在華醫坐診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