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兒童醫院 項春梅
9月25日,張金哲院士(右二)百歲生日,張金哲院士在「張金哲院士學術思想研討會暨中華醫學會小兒外科學分會第十六次全國小兒外科學術年會」開幕式上,展示他出診時安撫患兒的小魔術。新華社記者 張玉薇/攝
2020年9月25日,我國小兒外科創始人之一、「寶藏爺爺」、國家兒童醫學中心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主任醫師張金哲院士迎來百歲生日。
他曾在多個場合談起自己的長壽秘訣:「工作可致長壽。其實就是要求自己,今天能做到的,明天儘量也要做到。」
張金哲出生於天津市寧河縣,18歲考入燕京大學醫預系,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我國的小兒外科事業。他被國際同行尊為中國「小兒外科之父」,至今仍是我國小兒外科領域的靈魂人物,各種榮譽加身,卻始終自謙:「我得這些獎,是因為我活得長」。
被患兒和家長稱為「寶藏爺爺「的他,門診日常往往是這樣的:接診,患兒進來必起身相迎;手診,必先洗手並搓熱後再接觸患兒皮膚;談病情,用「三分鐘藝術」告訴家長怎麼回事、該怎麼辦;即便面對哭鬧的孩子,也有變魔術的「絕活」。張院士倡導醫生和患者是交命的朋友,要「先交朋友再做手術」。在今年的六一兒童節,他還上直播為腫瘤患兒表演魔術。
慶生現場,他也高興地為前來祝壽的小朋友表演了拿手的魔術。聽著張院士幽默風趣的語言,看著他靈巧的雙手,在座的同仁們更加讀懂了百歲院士堅守臨床一線的傳奇。
100歲的張院士能工作,愛書畫,會生活。疫情前每周至少到醫院上班兩天,疫情發生後,他揮毫寫下「天有不測風雲,人有科學政策」,為抗疫助力。目前仍堅持每周到院半天。他每天堅持室內自行車上騎行鍛鍊。
「沒有奉獻精神不可能成為一名好醫生。具有奉獻人生觀的醫生,治好一個病人就是最高的榮譽、快樂和享受」,張院士他行醫70餘年,從未收過一次紅包;他28年如一日利用周末到天津兒童醫院義務出診,沒拿過一分錢,他說:「我支持的是兒童外科事業,要講錢,誰也請不動我」;即便老伴剛去世不久,他仍準點到教室授課,他說「不能因為我自己的事情影響教學工作」;為了提高技術和治癒率,他不怕得罪人,曾讓科室秘書設了一個「醫療不滿意」登記;早在上世紀50年代,他就把科普列為工作重點之一,他信奉周恩來總理的「知識要交給老百姓才是力量」,認為病人聽懂、愛聽就是好科普,出診時經常從兜裡拿出科普小紙條……
行至百年,有人問張院士對兒科的展望,他說,我希望兒童醫院打造成一個無痛、無恐的兒童健康樂園,懷揣著這個中國夢,百歲院士張金哲的腳步仍在繼續。
責編:孫寶光
主編:李桂蘭
校對:劉玫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