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都來了,希望不久的將來……人人每周只需要工作一天

2020-12-16 澎湃新聞

世界似乎在做加速運動,輪子轉得越來越快,一日千裡揚長而去,我時有追不上的恐慌。很多宏大力量在塑造世界的未來,最顯眼的是反全球化浪潮和恐怖主義的興起,因為理解的門檻相對低,老百姓大街小巷茶餘飯後都在討論。還有些力量不易覺察,比如西方發達國家和中國長期低生育率將導致人口萎縮,在長時間尺度上會對人類歷史產生難以逆轉的影響。在所有這些左右我們命運的宏大力量中,人工智慧技術突飛猛進呼嘯而來,未來幾十年會深刻改變我們以及孩子們的生活。但是理解它,需要跨越很高的門檻。

王維嘉:《暗知識:機器認知如何顛覆商業和社會》(中信出版社)

王維嘉博士的新書《暗知識:機器認知如何顛覆商業和社會》為非專業讀者跨越這個門檻用最簡單的語言把人工智慧講得清清楚楚,是近年來我讀到的少見的上乘科普作品。這本書其實覆蓋了兩個不同部分,一部分談形而下對個人的意義,講人工智慧的科學原理,主流學派,怎樣顛覆傳統產業,怎樣改變我們未來工作和生活。另一部分是談形而上對人類的意義,關於人工智慧對人類認知方式衝擊的哲學探討。

作者闡釋了人工智慧的基本科學原理和發展史,認為人工智慧迅猛發展得益於三個推動因素:計算能力空前提高,數據量爆炸,科學研究突破。本書澄清了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神經網絡、深度學習常被濫用的概念,用很多生動的例子解釋主要技術流派的理念。貝葉斯學派裡最有意思的例子是疾病判定和垃圾郵件判定的居然是相同的方法。類推學派最有意思的比喻是倫敦1894年的霍亂,每8個人死1個,無人知道原因,內科醫生把霍亂病例標註在地圖上,猛然發現所有病例都靠近公共水泵,推斷出病因是水汙染,從而找到防治辦法。最精彩的是解釋AlphaGo的工作原理,人類下圍棋找最優解,好比在群山間找最低谷底,兩千年一直師傅傳徒弟在小山谷裡轉圈,而AlphaGo相當於同時開著數百萬輛越野車在群山中高速搜索,很快找到比人類兩千年來更低的山谷。作者同時解釋了深度學習卷積神經網絡怎樣化繁為簡大幅減少計算量。

本書對數據價值有非常深入的思考。很多人認為中國在人工智慧發展有不可超越的優勢,因為擁有超大規模海量數據,這個說法似乎有道理。但AlphaZero單機用4個TPU,36個小時訓練,不需要任何人類下棋經驗和過往數據,可以完敗所有人類頂級棋手。而GAN「生成對抗網絡」從少量數據可以自動生成新數據,彌補數據的缺乏。這項技術的發展會在很多領域打破所謂數據量大的優勢。作者認為谷歌和百度在AI技術上非常激進的原因之一是,搜索的用戶數據比社交和電商的用戶數據「淺」,挖掘價值沒有社交和電商用戶高。作者不擔心用戶數據目前都控制在網際網路巨頭手中,這些數據是表面沙土裡的淺層金沙。他認為還有對人類用處更大的數據金礦:人類身體和心理數據、自然和社會環境數據、農業工業服務勞動過程的數據。

作者認為人工智慧行業金字塔尖是算法、晶片、和計算平臺,美國目前領先。人工智慧的商業應用上,中國有巨大的成長空間。人工智慧對民眾心理衝擊最大的應用估計是無人駕駛。自動駕駛本質是一個會自己高速運動的機器人,是四個輪子上的一部電腦,將會顛覆10萬億美元的汽車行業。每個自動駕駛的垂直領域比如農場、建築工地、倉庫等封閉場合,都可以培育出市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企業。共享出行的成本中70%是人工成本,自動駕駛會去掉這個成本,每輛自動駕駛共享車可以減少5輛私家車,大部分傳統車廠恐怕面臨關門的威脅。在醫療領域,美國醫生影像誤診每年高達1200萬人,而中國每年5千萬人被誤診,AI將在醫學圖像識別準確度遠遠超過人類醫生。美歐都有用深度學習發現新藥的公司,進行診斷和慢性病健康管理的企業。在金融領域的AI應用,會導致一大批的高薪金融精英失業,瑞銀認為未來會裁員3萬人,高盛已經把紐約現金櫃檯交易員從600人裁減到2人,把IPO的146個步驟全部自動化。如果可以把人工智慧用在城市管理,計算每個街區的人流,就可以避免2014年末上海外灘的踩踏悲劇。而且人工智慧可以替代記者寫作,替代審計師查帳,替代律師搜索整理文件……幾乎可以替代人類絕大部分腦力工作。

人工智慧替代白領工作,引起中產階級巨大的焦慮。我們以後工作怎麼辦?作者舉了一個有啟發的例子,農業人口在1840年佔美國總勞動人口的70%,目前只有2%。在170年中每年減少大約0.7%。目前美國每年仍然有24萬農業人口離開土地,差不多是美國一個月新增的就業人口。工業革命後機器替代體力勞動,沒有出現大規模就業問題,人類順利從農村出逃,開始城市化生活。因替代時間相對慢,給人類從農業文明演化到工業文明適應新生活方式足夠的時間。但人工智慧來勢洶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出現,今天所有白領工作都可能被替代掉。該怎麼辦呢?

正如作者已經提到,我覺得不斷增加法定假期,是迄今能想到的最靠譜的解決方案之一。人工智慧應用每擴張一大步,公眾就多放一天假。一周工作時間可以從五天減少到四天然後三天。把效率提高對減員的壓力,通過法定假期轉化為工作總時間減少,平均分攤到每個頭上,大家一起承擔效率提高付出的代價並獲得效率提高帶來的好處,避免技術進步的代價只讓一部分人完全承擔。通過逐步消減工作時間,緩解人工智慧大規模應用帶來的衝擊。也許二三十年後,每個人每周只需要工作一天。這麼一想覺得畫面好美,我幾乎能看見聖西門和託馬斯摩爾從歷史遙遠的深處回眸的微笑。

在本書的一前一後,作者對人工智慧做形而上的哲學探討。作者把機器能發現的知識叫暗知識,人工智慧是一場認知革命,其意義會超過文字和印刷術的發明,甚至只有人類產生語言可與之相比。對我來說,暗知識和默知識的存在是不言而喻的,它可以簡潔解釋為什麼光靠讀書學不會遊泳和騎自行車。為什麼考上名牌大學成績最好的學生,不一定總是在人生和工作中取得最好的成就。學校學的考的基本都是明知識。而事業成功與否,人生快樂與否,也需要很多的默知識和暗知識。

王維嘉博士對暗知識定義的兩個特徵,一是不可感知,二是不可表達。這是本書中我唯一沒有被說服的地方。我認同暗知識的存在和重要,也理解人類面對浩瀚未知世界的無力感。但是,我認為暗知識可以感知也可以表達,就如同機器識別發現了一個疾病,圍棋某一步的下法,股票某一種交易策略後,人類沒有理由無法理解。只是象紅外和紫外一樣,沒有輔助工具則難以發現。感知的本質是輸入信號,輸入如果是無邊黑暗中的海量數據,人類的頭腦沒有足夠大的工作內存,也沒有足夠快的運算速度,必然超載而無法工作。而表達就是輸出,一旦人工智慧有足夠大的工作內存和足夠快的運算速度,通過模仿人腦以強大的計算能力就能幫助我們發現各種相關性。按王維嘉博士的思路,他說的似乎是通往暗知識的浩瀚無邊的海洋或者找不到路的暗無天日的叢林,或者連結維度過多過雜,超越了目前人類大腦的容量和能力,這個發現過程難以感知或者表達,而不是暗知識本身不可意會難以言傳。人類三千年前用腳不斷丈量土地,只能量出這是一個很大的平面。假如當時有一個機器人沿著地面瘋狂地跑無數圈,把腳下每個點的信息輸入,人工智慧有足夠大的數據拼出一個球體的樣子。當時的人類是通過月球上的影子和海上的桅杆,猜出了地球是圓的,然後再找其他數據驗證。人類大腦的小容量和低速度註定了,它適合小數據和符號邏輯推理學習。人工智慧是通過大數據和挖掘海量的相關性學習。人腦和人工智慧可以通過不同的路徑,在某些局部區域抵達同樣的理解。

關於機器人能否產生意識的辯論,我傾向於認為能。生命記錄在DNA裡,DNA的本質是可以自我複製和自我表達的信息。從單細胞演化到多細胞到哺乳動物,DNA裡記錄的信息不僅保留原有早期的內容,還不斷加入新的變異信息,並不斷被自然選擇淘汰。記錄在碳基化合物上的能進行自我複製表達的信息序列,後來表達成了高等哺乳動物,發展出了意識,碳基可以,矽基為什麼註定不行?考慮到基因編輯技術和人工智慧都在一路狂奔,兩個加在一起,我覺得,搞得不好我們就是最後幾代野生智人了,眼睜睜看著另一個更高級更強大的物種的登場。

這些憂慮都顧不過來了,還是爭取先實現一個小目標。人工智慧都來了,希望不久的將來,人人每周只需要工作一天。也算踐行了先天下之樂而樂,後天下之憂而憂的理念。

相關焦點

  • 清華教授李稻葵:人工智慧勢必在不久的將來,取代一大批人的工作
    人工智慧的商業運用有著無限美好的未來,在已經取得成果的前提下,刺激著市場的資金大量湧入。「人工智慧」無疑是當下熱錢眼中的「香餑餑」,只要扯上一點關係,一個概念、一本企劃書、一場激情演說,就能換來巨額的投資。但在李稻葵教授看來,人工智慧領域如今已經存在相當大的泡沫,很多產品匆匆推出,都以失敗告終。
  • 預言:在不久的將來,所有的人都不需要再學習外語(包含英語)了
    隨著科技的發展進步,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語言將不再是各國之間的隔閡,全球人都可以實現順暢地交流。屆時,無論是文字還是語音,都可以順暢、準確、快速地譯出。到那個時候,考研不再需要考外語,高考、中考也不再需要考外語,全國乃至全世界所有的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碩士博士生,都不需要再費力耗時去學外語了,可以把精力用到刀刃上了,也就是專注於實質內容的學習和創新方面。
  • 希望兒子好好用功讀書,不久的將來能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
    讓他走進校園,跟同學們多互動,參加一些社團,對他的身心健康都有好處;二工大還是挺不錯,看校門口的標語,既暖心又不失幽默;希望兒子好好用功讀書,不久的將來能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
  • 劉強東清華英文演講:未來人們每周只工作16小時
    演講中,劉強東還提到了東目前的「ABC+XYZ」的戰略構想,涉及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技術到無人機無人倉無人車等前沿科技。在這些手段的幫助下,劉強東相信在未來,人們可以每周只工作16個小時。在最後,劉強東還說道「很多電影在緊急關頭,人們都會有B計劃,但是我希望大家都不要有B計劃。
  • 在不久的將來,最終會被徹底淘汰掉的9個常見事物
    很多人都非常喜歡預測,其實不止普通人,就連許多科技專家也願意做出一些大膽的預測,當然,他們的預測是有邏輯性的,如今有不少專家都表示,在不久的將來,現在讓我們十分熟悉的一些東西,可能最終會被徹底淘汰掉,甚至就是現如今,也已經有了這樣的趨勢,這也算是一種優勝劣汰的自然規律,人們將會進入一個全新的科技世界,新的時代將會呈現,今天我們就來分享一下
  • 馬雲預言:以下三種職業會在不久將來消失!快來看看有沒有你
    商業大佬馬雲曾經預測這三種職業將會在不久將來消失,一起來看看吧!1、職業司機:以前計程車對於我們出門的人非常方便,但是隨著手機網約車的普及,網約車顯得要比計程車更加便利了,再到現在人工智慧的發展和出現,對司機行業將會產生很大影響,隨著科技不斷進步發展,無人駕駛汽車技術將會越來越成熟,在未來,司機消失已經成為了必然!
  • 馬雲預言:不久的將來,最容易失業的6種職業,尤其是最後一種
    隨著進入網際網路時代,人們的生活習慣、消費方式都有了很大的改變,如此同時也有很多傳統行業因為時代的進步而逐漸走向沒落,因此在不久的將來,相信也將會有很多人面臨著「失業危機」。21世紀是一個網際網路的全新世紀,網際網路催生了許多新事物,其中就包括人工智慧,阿里巴巴創始人,中國首富馬雲曾經預言:「未來50%的工作都將被人工智慧所取代」,現在看來,這個預言確實在慢慢實現,很多工作崗位都不知不覺消失了,比如公交車的售票員。
  • 人工智慧在取代人類觸覺之前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技術專家預測,在不久的將來,在許多複雜的任務中,機器將超越人類。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人文未來研究所和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的研究顯示,在接下來的五年裡,金屬將在語言翻譯方面擊敗皮肉,更擅長撰寫高中論文,在2027年之前擅長駕駛卡車,2031年在零售業工作。
  • 在不久的將來,桃花盛開,緣分來了,收穫真愛
    愛情容易受傷,處女座讓戀人感到鬱悶,其實自己的想法很簡單,只想讓兩個人有一個幸福的結局,愛情危機,很難輕易放手,在不久的將來,桃花盛開,緣分襲來,收穫真愛,攜手白頭偕老,選擇追求愛情。白羊座渴望一個人溫暖自己,他們相信在世界上有一見鍾情,他們也在期待中共享真摯的愛,兩個人無緣無故相愛,一直在尋找期待,在不久的將來,命運和桃花不會退縮,真愛足夠深,餘生是幸運的,你愛得越多,不願就會離你而去。
  • 人工智慧,來了!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這群科技少年們——「就差一點,不行,再來!」人工智慧的指導老師施素娟告訴我們,準備一次比賽需要經歷很多步驟:從現場分析任務、構思方案,到用不同組合方式搭建任務零件,再通過編程調試,讓巡線小車按照指定路線完成任務,一切都需要孩子們自己動手完成。
  • 人工智慧新聞主播每周播報5分鐘 人工智慧真的將取代人類?
    打開APP 人工智慧新聞主播每周播報5分鐘 人工智慧真的將取代人類? 發表於 2018-05-03 02:58:00 據日本媒體《產經新聞》報導,日本放送協會NHK電視臺從本月開始在節目中引入了人工智慧主播,它每周播報一次大約5分鐘的晚間新聞。
  • 人工智慧翻譯已達人工水平,再不努力,以後連工作都沒了
    我們可以看到在不久的將來,人工智慧應用領域會越來越廣。那麼我們普通人,如何準備人工智慧參與到自己的生活中呢?今天這篇文章就來聊聊這件事。那麼人工智慧是如何學習並分析問題的呢?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人工智慧的三大核心技術。首先,讓我們來看什麼是機器學習。在上學的時候,我們都聽過老師這樣一句話:「你要是自己不學,神仙都教不了。」老師們這句話強調的是學生對於學習是否具有主觀能動性,只有學生想學,老師才能教的進去。
  • 考研複習期間是否可以每周休息一天
    我想對於馬拉松運動員來說,通過節奏變化來調整自己的狀態是最常見的操作,但是休息這個詞是絕不會出現的。,更需要為自己營造一個較好的複習環境。對於很多同學來說,尤其是在複習進入到中後期之後,會越發感覺時間不夠用,此時每周休息一天是根本不會考慮的事情。當然,對於準備比較早的同學來說,在複習的前期,每周休息一天也未嘗不可。
  • 人工智慧或許在不久的將來能夠直接解讀人腦電波
    接著,研究人員嘗試解讀患者聽到或說出的內容,患者大腦的電活動都轉化成了某種程度上能夠理解的聲音文件。第一篇論文發表在bioRxiv上,描述了研究人員向正在進行腦外科手術的癲癇患者播放語音的實驗。需要指出的是,實驗中採集的神經活動記錄必須非常詳細,才能用於解讀。而且這種詳細的程度必須在十分罕見的條件(比如腦外科手術)下才能達到,此時大腦暴露在空氣中,電極直接放在上面。
  • 張朝陽回應一天只睡4個小時:你努力工作的樣子,真的很傻
    同時,堅持每周發表文章,參加鐵人三項比賽以及各種公益活動。 格林在一篇文章中總結了自己時間管理的8個習慣: 每天完成這些習慣可能只需要幾分鐘,但一周下來能幫你節省起碼五個小時。
  • 結構設計人員的工作會被計算機或人工智慧取代嗎?
    既然是真正的「人工智慧」,人能幹的人工智慧也都能幹。為什麼結構工程設計會是個例外呢? 總有一天,人工智慧會替代你能想到的所有的工作。就像現在已經沒有拉黃包車的駱駝祥子,也沒有印刷廠的碼字師傅了。 只不過,這個「總有一天」對於不同的工作來說,可能並不是同一天。
  • ...認為在疫情過後會存在潛在的需求,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實現。-FX...
    美國總統川普:正與銀行業高管們討論就業和經濟問題;已經做出了一些決定,很快還會做出更多決定;將於當地時間周三晚些時候就新冠病毒問題發表聲明;政府將為小型企業提供貸款;認為在疫情過後會存在潛在的需求,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實現
  • 馬雲說,再不讓孩子學習琴棋書畫,將來會被人工智慧取代,找不到工作了
    上個月參加高考諮詢會,遇到有位考生爸爸來了解會計專業,他有些擔憂地問:「我看新聞報導說,將來的會計工作會被人工智慧取代,老師您怎麼看?」我想了想,如實回答:「的確有這個趨勢。不光是會計工作,很多工作在將來都有可能被人工智慧取代。但是,能被人工智慧取代的大多是比較基層的、操作性的、規範化的工作。
  • 每周工作四天或更高效更科學
    每周工作四天或更高效更科學原作:龔蕾      根據13日在北京發布的綠皮書,建議2030年實現做四休三。咱們國家勞動生產率達到一定水平前提下,實行每天工作9小時,每周工作4天的四天工作制。
  • 人工智慧將來會取代人工翻譯嗎
    打開APP 人工智慧將來會取代人工翻譯嗎 人工智慧實驗室 發表於 2021-01-05 09:58:02   法國科學家蘇埃爾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