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金融教授李稻葵,取得畢業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不僅是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國家研究員,也是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常年深耕於現代經濟學的改革與發展,對中國宏觀經濟的運行、發展模式制度、大國經濟策略等,都頗有心得。
對於當今市場火爆異常、炙手可熱的「人工智慧(AI)」概念也有獨到的見解。在關於人工智慧的大會、論壇上,多次發表演說,從更加學術、理性的角度,向觀眾闡述了人工智慧的交互關係、應用前景、市場現狀、發展趨勢等相關概念。
由此引發了一個發人深省的話題:人工智慧是否會取代人的地位?
李稻葵教授
一、 我們的人工智慧處在什麼樣的發展階段?
人工智慧是當今科幻片中不可或缺的話題,「機器人三定律」、「邏輯與情感」、「人機對戰」等話題,始終為我們所熱議。在衝破人類設定的藩籬後,機器人變得與真人一樣擁有心智,並開始尋求對人類的控制和奴役,《機械姬》、《我,機器人》、《西部世界》等熱門作品,都遵循著這樣的線索。
根據定義,人工智慧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以「智能」為研究對象,其終極目的就是讓機器能像人一樣 「聰明」,用「人」的視角去理解和認知這個世界,並最終用於服務人類。這是人工智慧發展的終極目標。
但是,我們今天所掌握的技術,還遠遠達不到這樣的水準。如果要分類,我們仍處於「人工智慧」最初級的階段,李稻葵教授就斷言,即使距離「無人駕駛」這種入門級的「人工智慧」,我們至少還需要再花上十年的時間,才能實現真正的商用。
想像中的無人駕駛
我們今天既無法真正理解人類的思維模式,也無法準確歸納我們自己編輯的人工智慧。尤其是在文本翻譯、語音識別、視覺辨析等方面,人工智慧就是一個「黑盒」,我們只能通過大量的數據輸入,得到預設結果的輸出,而其中的邏輯過程,就像盲盒一樣無從被掌握。
就像在圍棋界大殺四方的「阿爾法狗」,在大數據處理方面所向無敵,卻無法理解不同語境下,反問、嘲諷、雙關等稍微複雜一點的修辭。
處在「初級階段」的人工智慧,卻已經在「生產側智能化」和「大數據分析」方面嶄露頭角。我國是製造業大國,在近100萬億元人民幣的經濟產量中,有四成屬於製造業的貢獻,所以我國有著40萬億元人民幣的產業,可以或者正被人工智慧改造,應用前景非常廣闊。
阿爾法狗圍棋大戰
另外一個被嚴重低估的領域,是通過大數據的合理算法,針對消費態勢制定合理的商業決策,來實現產品的精準定位。與消費相關的零售行業,已經達到甚至超過我國GDP的一半,達到了可怕的50萬億元人民幣。
人工智慧的商業運用有著無限美好的未來,在已經取得成果的前提下,刺激著市場的資金大量湧入。
「人工智慧」無疑是當下熱錢眼中的「香餑餑」,只要扯上一點關係,一個概念、一本企劃書、一場激情演說,就能換來巨額的投資。
但在李稻葵教授看來,人工智慧領域如今已經存在相當大的泡沫,很多產品匆匆推出,都以失敗告終。所以我們要清楚得認識到,我們對於這一領域的認識還很膚淺,前路漫漫,需要摒棄浮躁和急進的心態,靜下心來繼續埋頭苦幹。
未來人工智慧
二、我們是否應該害怕人工智慧?
影視作品裡的人工智慧,挑戰起人的權威,對人類社會造成了極大的威脅,是我們的頭號公敵。距離「人工智慧」意識覺醒還有相當遙遠的距離,我們並不需要太過擔心,眼下的人工智慧,仍然是一種沒有思維「服務工具」,本質上與斧頭、汽車、手機等並沒有太大的差別。
但是有一點與眾不同的是,人工智慧對於人有著很強的替代性,尤其在一些標準化、大批量、重複性高的行業,人工智慧更加高效和穩定,並且價格更加低廉。
人工智慧勢必在不久的將來,取代一大批人的工作,應該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如果說人工智慧將完全取代人類,則有待商榷了。
可以作為參考的是,在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全球範圍內掀起了兩次工業化的浪潮,更高效的機器作坊一度引起工人的恐慌,他們將失業、壓榨和貧困的根源,歸結到機器的身上,掀起一系列運動,打砸設備和廠房,想以此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其中以1811年-1812年英國的「盧德運動」最為出名,他們形成了嚴密的組織,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破壞。
機械化工廠
「人工智慧」在被大肆宣傳引起全社會關注的同時,傳統的「機器換人」問題又被很多人提起,一批極端的工業化、數位化、自動化、智能化等一切新科技的反對者,又漸漸有了市場。
各種新聞媒介、影視作品,都在大力宣傳著人機關係的「潘多拉魔盒」,從而將人工智慧推向了對立面。
歷史的發展證明了 「盧德分子」認知上的錯誤:機器化大生產的發展,並沒有帶來他們預想中的「失業潮」,相反,勞動力的轉移和升級,帶來了更多新的產業和崗位,養活了更多的人。新技術、新科技帶來了生產力的提高,帶來了生產效率的突飛猛進,也將人從繁重的工作之中解放出來。
我們今天的「8小時工作制」、大量的休假時間,都是工業化帶給我們的福利。如今人類有大量的閒暇時光,去體育賽場拼搏、去進行文化藝術的創作、去進行環球旅行,根本溯源還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
「技術向善」必然是當今乃至往後很長遠的時間裡,人類社會的發展主流。我們無需去懼怕技術的發展,更不應該對人工智慧心存芥蒂,「人機」的友好交互為我們未來社會繪製了美好的藍圖。
與人工智慧的互動
三、人工智慧發展的大背景下,產業工人何去何從?
李稻葵教授認為,現在的人工成本還是相當高的,以快遞行業為例,快遞員的起薪,能達到8000元,如果你勤勞一點,甚至能破萬元。這個工資水準,遠遠高於清華畢業生的平均工資。這些拿著高薪的快遞小哥,反而是最應該有「危機意識」的。
完整的物流運輸,從攬件、分揀,到運輸、投遞,可以說都是流水作業,機械性非常強,因此也最容易被替代。很多快遞公司,已經在這些方面大力開發,實現全部的智能化,過程中幾乎不需要有人參與。這不僅大大提高了效率,還壓縮了成本,讓物流的價格進一步降低。
商業化之下的競爭已經日趨激烈,資金、價格、技術、市場都是白熱化的戰場。任何企業都不會是慈善機構,不會為了所謂快遞小哥的「福祉」,去高薪養著他們。可以想見的是,一旦智能化物流技術成熟,快遞行業無疑將面臨一次大洗牌。
不止是快遞行業,很多產業工人也面臨著相同的問題。可以斷言的是,人工智慧並不能改變人的主體地位,但在短時間內,也一定會奪走一部分人的飯碗。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上漲,勞動力成本也是水漲船高,很多企業已經不堪重負,在積極尋求替代的方法。
快遞行業
作為產業工人,在大浪淘沙之中,要能屹立於時代潮頭,就必須積極擁抱新的技術。根據筆者的調研發現,在一些工業網際網路標杆工廠,在積極推進智能化製造的過程中,雖然減少了勞動密集型生產模式,但對於業務和技術都熟練掌握的複合型人才,相較以往卻更加渴求。
通過主動學習和提升,掌握較高技能的產業技術,非但不用擔心機器人的「搶崗」,反而會被各家企業追捧,將機器人「踩」在腳下。
從政策層面也應該加強引導,在教育領域大做文章。結合人工智慧商用科技,在高校、職校普及「產教融合」的雙元制教育,打造一批能夠適應新時代要求的人才隊伍。
在今天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職業工人的基礎素質,一定程度了決定了國家的工業實力。如今日本、德國的發展,正是依賴了職業教育的發達,培養了一大批素質極高的「藍領工人」。
德國工業生產
在前兩次工業革命中,中國都錯失了機會,導致了近代的落後與挨打。第三次科技革命以計算機為代表的信息技術興起,中國加緊了追趕;而人工智慧、5G為代表的新技術時代也已經到來,我們正在努力實現「彎道超車」。
歷史證明,固步自封的因陳守舊只能帶來失敗,只有銳意進取才有成功的機會,儘管這個過程可能遇到陣痛,但我們並無其他選擇。我們需要發動全社會的激情,去擁抱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
文/陳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