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教授李稻葵:人工智慧勢必在不久的將來,取代一大批人的工作

2020-12-09 易車網

清華大學金融教授李稻葵,取得畢業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不僅是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國家研究員,也是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常年深耕於現代經濟學的改革與發展,對中國宏觀經濟的運行、發展模式制度、大國經濟策略等,都頗有心得。

對於當今市場火爆異常、炙手可熱的「人工智慧(AI)」概念也有獨到的見解。在關於人工智慧的大會、論壇上,多次發表演說,從更加學術、理性的角度,向觀眾闡述了人工智慧的交互關係、應用前景、市場現狀、發展趨勢等相關概念。

由此引發了一個發人深省的話題:人工智慧是否會取代人的地位?

李稻葵教授

一、 我們的人工智慧處在什麼樣的發展階段?

人工智慧是當今科幻片中不可或缺的話題,「機器人三定律」、「邏輯與情感」、「人機對戰」等話題,始終為我們所熱議。在衝破人類設定的藩籬後,機器人變得與真人一樣擁有心智,並開始尋求對人類的控制和奴役,《機械姬》、《我,機器人》、《西部世界》等熱門作品,都遵循著這樣的線索。

根據定義,人工智慧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以「智能」為研究對象,其終極目的就是讓機器能像人一樣 「聰明」,用「人」的視角去理解和認知這個世界,並最終用於服務人類。這是人工智慧發展的終極目標。

但是,我們今天所掌握的技術,還遠遠達不到這樣的水準。如果要分類,我們仍處於「人工智慧」最初級的階段,李稻葵教授就斷言,即使距離「無人駕駛」這種入門級的「人工智慧」,我們至少還需要再花上十年的時間,才能實現真正的商用。

想像中的無人駕駛

我們今天既無法真正理解人類的思維模式,也無法準確歸納我們自己編輯的人工智慧。尤其是在文本翻譯、語音識別、視覺辨析等方面,人工智慧就是一個「黑盒」,我們只能通過大量的數據輸入,得到預設結果的輸出,而其中的邏輯過程,就像盲盒一樣無從被掌握。

就像在圍棋界大殺四方的「阿爾法狗」,在大數據處理方面所向無敵,卻無法理解不同語境下,反問、嘲諷、雙關等稍微複雜一點的修辭。

處在「初級階段」的人工智慧,卻已經在「生產側智能化」和「大數據分析」方面嶄露頭角。我國是製造業大國,在近100萬億元人民幣的經濟產量中,有四成屬於製造業的貢獻,所以我國有著40萬億元人民幣的產業,可以或者正被人工智慧改造,應用前景非常廣闊。

阿爾法狗圍棋大戰

另外一個被嚴重低估的領域,是通過大數據的合理算法,針對消費態勢制定合理的商業決策,來實現產品的精準定位。與消費相關的零售行業,已經達到甚至超過我國GDP的一半,達到了可怕的50萬億元人民幣。

人工智慧的商業運用有著無限美好的未來,在已經取得成果的前提下,刺激著市場的資金大量湧入。

「人工智慧」無疑是當下熱錢眼中的「香餑餑」,只要扯上一點關係,一個概念、一本企劃書、一場激情演說,就能換來巨額的投資。

但在李稻葵教授看來,人工智慧領域如今已經存在相當大的泡沫,很多產品匆匆推出,都以失敗告終。所以我們要清楚得認識到,我們對於這一領域的認識還很膚淺,前路漫漫,需要摒棄浮躁和急進的心態,靜下心來繼續埋頭苦幹。

未來人工智慧

二、我們是否應該害怕人工智慧?

影視作品裡的人工智慧,挑戰起人的權威,對人類社會造成了極大的威脅,是我們的頭號公敵。距離「人工智慧」意識覺醒還有相當遙遠的距離,我們並不需要太過擔心,眼下的人工智慧,仍然是一種沒有思維「服務工具」,本質上與斧頭、汽車、手機等並沒有太大的差別。

但是有一點與眾不同的是,人工智慧對於人有著很強的替代性,尤其在一些標準化、大批量、重複性高的行業,人工智慧更加高效和穩定,並且價格更加低廉。

人工智慧勢必在不久的將來,取代一大批人的工作,應該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如果說人工智慧將完全取代人類,則有待商榷了。

可以作為參考的是,在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全球範圍內掀起了兩次工業化的浪潮,更高效的機器作坊一度引起工人的恐慌,他們將失業、壓榨和貧困的根源,歸結到機器的身上,掀起一系列運動,打砸設備和廠房,想以此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其中以1811年-1812年英國的「盧德運動」最為出名,他們形成了嚴密的組織,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破壞。

機械化工廠

「人工智慧」在被大肆宣傳引起全社會關注的同時,傳統的「機器換人」問題又被很多人提起,一批極端的工業化、數位化、自動化、智能化等一切新科技的反對者,又漸漸有了市場。

各種新聞媒介、影視作品,都在大力宣傳著人機關係的「潘多拉魔盒」,從而將人工智慧推向了對立面。

歷史的發展證明了 「盧德分子」認知上的錯誤:機器化大生產的發展,並沒有帶來他們預想中的「失業潮」,相反,勞動力的轉移和升級,帶來了更多新的產業和崗位,養活了更多的人。新技術、新科技帶來了生產力的提高,帶來了生產效率的突飛猛進,也將人從繁重的工作之中解放出來。

我們今天的「8小時工作制」、大量的休假時間,都是工業化帶給我們的福利。如今人類有大量的閒暇時光,去體育賽場拼搏、去進行文化藝術的創作、去進行環球旅行,根本溯源還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

「技術向善」必然是當今乃至往後很長遠的時間裡,人類社會的發展主流。我們無需去懼怕技術的發展,更不應該對人工智慧心存芥蒂,「人機」的友好交互為我們未來社會繪製了美好的藍圖。

與人工智慧的互動

三、人工智慧發展的大背景下,產業工人何去何從?

李稻葵教授認為,現在的人工成本還是相當高的,以快遞行業為例,快遞員的起薪,能達到8000元,如果你勤勞一點,甚至能破萬元。這個工資水準,遠遠高於清華畢業生的平均工資。這些拿著高薪的快遞小哥,反而是最應該有「危機意識」的。

完整的物流運輸,從攬件、分揀,到運輸、投遞,可以說都是流水作業,機械性非常強,因此也最容易被替代。很多快遞公司,已經在這些方面大力開發,實現全部的智能化,過程中幾乎不需要有人參與。這不僅大大提高了效率,還壓縮了成本,讓物流的價格進一步降低。

商業化之下的競爭已經日趨激烈,資金、價格、技術、市場都是白熱化的戰場。任何企業都不會是慈善機構,不會為了所謂快遞小哥的「福祉」,去高薪養著他們。可以想見的是,一旦智能化物流技術成熟,快遞行業無疑將面臨一次大洗牌。

不止是快遞行業,很多產業工人也面臨著相同的問題。可以斷言的是,人工智慧並不能改變人的主體地位,但在短時間內,也一定會奪走一部分人的飯碗。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上漲,勞動力成本也是水漲船高,很多企業已經不堪重負,在積極尋求替代的方法。

快遞行業

作為產業工人,在大浪淘沙之中,要能屹立於時代潮頭,就必須積極擁抱新的技術。根據筆者的調研發現,在一些工業網際網路標杆工廠,在積極推進智能化製造的過程中,雖然減少了勞動密集型生產模式,但對於業務和技術都熟練掌握的複合型人才,相較以往卻更加渴求。

通過主動學習和提升,掌握較高技能的產業技術,非但不用擔心機器人的「搶崗」,反而會被各家企業追捧,將機器人「踩」在腳下。

從政策層面也應該加強引導,在教育領域大做文章。結合人工智慧商用科技,在高校、職校普及「產教融合」的雙元制教育,打造一批能夠適應新時代要求的人才隊伍。

在今天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職業工人的基礎素質,一定程度了決定了國家的工業實力。如今日本、德國的發展,正是依賴了職業教育的發達,培養了一大批素質極高的「藍領工人」。

德國工業生產

在前兩次工業革命中,中國都錯失了機會,導致了近代的落後與挨打。第三次科技革命以計算機為代表的信息技術興起,中國加緊了追趕;而人工智慧、5G為代表的新技術時代也已經到來,我們正在努力實現「彎道超車」。

歷史證明,固步自封的因陳守舊只能帶來失敗,只有銳意進取才有成功的機會,儘管這個過程可能遇到陣痛,但我們並無其他選擇。我們需要發動全社會的激情,去擁抱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

文/陳昱文

相關焦點

  • 人工智慧新聞主播每周播報5分鐘 人工智慧真的將取代人類?
    打開APP 人工智慧新聞主播每周播報5分鐘 人工智慧真的將取代人類? 發表於 2018-05-03 02:58:00 據日本媒體《產經新聞》報導,日本放送協會NHK電視臺從本月開始在節目中引入了人工智慧主播,它每周播報一次大約5分鐘的晚間新聞。
  • 清華教授李稻葵:三個經濟學原理中的選擇智慧
    在這篇文章中,清華大學李稻葵教授用三個基本的經濟學原理和三個他親身經歷的故事,為我們指明了做出明智人生選擇的方法。 李稻葵認為,今天年輕人面臨的問題不是沒有選擇,而是選擇太多。年輕人應該「消滅選擇,義無反顧,認準長遠,認定自己,然後想方設法找到要奮鬥的那個圈子。
  • 馬雲說,再不讓孩子學習琴棋書畫,將來會被人工智慧取代,找不到工作了
    我們的未來真的會被人工智慧取代嗎?孩子真的會和機器競爭嗎?
  • 李稻葵的宏觀經濟預測模型
    在清華大學經濟學教授李稻葵看來,顯然不能僅僅依靠研究政府的行政行為來預測宏觀經濟走勢,必須尋找一種更加準確的方法  本報記者 侯利紅 發自北京  比起眾說不一的「李約瑟難題」(中國近代科學為何落伍),2005年中國經濟的後續走    勢或許更讓學者們抓撓頭皮。
  • 著名經濟學家李稻葵重回清華大學全職任教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著名經濟學家李稻葵重回清華大學全職任教李稻葵 視覺中國 資料圖著名經濟學家李稻葵重回清華大學。據中國網消息,11月27日,「2020北京國際金融安全論壇」在北京召開,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中國經理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在會上表示,我建議應該成立相對獨立的科技金融,或者是數字金融監管機構,為什麼要相對獨立呢?你的人必須要和這些搞數字金融,跑第一線那幫人的能力匹配,不能落後太多。
  • 人工智慧將來會取代人工翻譯嗎
    打開APP 人工智慧將來會取代人工翻譯嗎 人工智慧實驗室 發表於 2021-01-05 09:58:02   法國科學家蘇埃爾說
  • 人工智慧在取代人類觸覺之前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從維持治安到挑選衣服,專家們說,人工智慧在取代人類觸覺之前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在獨立推理和決策中複製人類智能的一般人工智慧,仍然遙不可及。人工智慧被用於在勞動密集型行動中補充人類,或者從過去的數據中得出公司的結論。
  • 人工智慧都來了,希望不久的將來……人人每周只需要工作一天
    在醫療領域,美國醫生影像誤診每年高達1200萬人,而中國每年5千萬人被誤診,AI將在醫學圖像識別準確度遠遠超過人類醫生。美歐都有用深度學習發現新藥的公司,進行診斷和慢性病健康管理的企業。在金融領域的AI應用,會導致一大批的高薪金融精英失業,瑞銀認為未來會裁員3萬人,高盛已經把紐約現金櫃檯交易員從600人裁減到2人,把IPO的146個步驟全部自動化。
  • 未來15年,50%的人類工作將會被人工智慧取代
    李開復說過,未來15年,50%的人類工作將會被人工智慧取代。由於人工智慧數據分析的速度和準確性遠超人類,在未來一些重複性勞動,不需要與人複雜交流,或者一些數據分析型的工作將會被人工智慧取代。相信不久的將來,無人駕駛將會在我們的生活中普及。
  • 清華取消會計本科招生,金融+人工智慧取代會計?
    突發:清華取消會計本科招生,新增計算機與金融雙學士學位項目最近,清華大學招生辦主任在介紹今年招生政策時,明確表示:今年清華會計學專業停止本科招生!下面還有網友說:人工智慧可以取代會計了。華爾街持續性的大裁員,無疑與人工智慧有關。 人工智慧和人工智慧的子概念顛覆了整個華爾街。36萬小時的人力工作,AI只需幾秒就能完成,一切人類在AI面前都是樹懶。一方面,在人工智慧的衝擊下,會計、金融行業從業人員將飯碗不保;而另一方面,是危機是也是轉機!AI可以賦予金融會計從業人員更多的潛力!
  • 人工智慧統治未來,你的孩子將被取代
    於是劉星和複製人互換了身份,但是他不知道這是複製人取代他的開始。當劉星假裝複製人闖下許多禍以後,父母打算送還給孟教授,這個時候複製人死不承認自己是機器人,而一口咬定劉星才是機器人。最後,劉星發現只是自己的一場夢......
  • 在不久的將來,電動車是否會快速取代燃油車?
    這是否意味著在不久的將來,電動車會快速取代燃油車?首先得考慮的問題是目前燃油車的市場保有量是非常高的,如果電動汽車要在短時間內快速的取代燃油車是不太現實的。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隨著石油的枯竭,傳統的燃油車被新能源車取代是不爭的事實,但並不會被電動車所取代,因為電能根本就不是新能源,而石油枯竭理論間僅是一個理論,到底會不會枯竭、什麼時候枯竭、現今的石油儲量還能堅持多久、還有多少未勘測到的儲量等等至今也沒有個明確說法,所以電動車取代燃油車幾乎是不能存在的。兩者可以並行,但取代燃油車很難,至少目前做不到!
  • 清華教授劉雲浩又寫萬字回復,這92個人工智慧問答可收藏!
    A:任何技術的發展都可能對人類社會產生影響,人工智慧也不例外,縱觀科技發展的歷程,總有一些工作會消失,又有一些新工作會產生。相比較而言,我覺得一些機械性重複性的工作更有可能被人工智慧取代,而像建築設計師這種需要創作的職業就更難被取代。
  • 清華蘇世民書院:用好中國特色 培養世界英才
    蘇世民本人甚至連續給潘慶中發來多封郵件,反覆表達擔心之情:網絡世界如此發達,如果有些工作做不好,學生們會不會通過網絡將抱怨向全世界放大?  「學生剛來的見面會上,確實聽到了一些尖銳的聲音。」潘慶中說,半年過去,越來越多的寬容和理解取代了抱怨,這要歸功於這種打破界限、無處不在的融入。
  • 李稻葵:我的「個人觀點」
    希望有關部門從23萬條意見中獲得動力,在不遠的將來實施個稅改革試點,總結經驗,再上升為法律。我堅決支持法制,但批判不試點,直接立法搞改革。這不是中國成功改革的經驗。其中的教訓要總結。2011年3月7日經濟觀察報 康怡/文 僅僅憑著124條微博就收穫了210多萬的粉絲,這個人就是李稻葵。如今他的頭銜不僅僅是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教授,更讓大家關注的是他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的身份,以及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的頭銜。
  • 清華教授劉雲浩又寫萬字回復,這92個人工智慧問答可收藏
    2004年-2011年在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歷任助理教授、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系研究生部主任(Postgraduate Director)。2013年至2017年任清華大學軟體學院院長。2018年起任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計算機系主任,同時仍擔任清華大學軟體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 清華教授劉雲浩又寫萬字回復,這92個人工智慧問答可收藏
    2004年-2011年在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歷任助理教授、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系研究生部主任(Postgraduate Director)。2013年至2017年任清華大學軟體學院院長。2018年起任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計算機系主任,同時仍擔任清華大學軟體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 傑瑞·卡普蘭:人工智慧不會取代人類
    目前卡普蘭在史丹福大學人工智慧實驗室工作,教授人工智慧與倫理學。  人工智慧是任務自動化的  自然發展結果  無數科幻大片中描繪的場景似乎誤導了人們。很多人對人工智慧的理解是基於還未出現的技術之上的,因而擔心人類創造的機器會越來越智能,最終有一天可能會超過人類的能力,奪走人類的工作,甚至擺脫人類的控制。卡普蘭認為,這是對人工智慧普遍的誤解。
  • 三年估值達百億,或在不久的將來取代快遞員
    三年估值達百億,或在不久的將來取代快遞員每年的雙11,商家都會推出很多的優惠活動,所以大部分喜歡網購的人都會選擇在這一天來買,所以很容易導致快遞大量堆積。有數據顯示,雙11當天全國主要電商企業,一天產生的快遞物流訂單為13:52億元,同比增長了20%,日均10億的包裹量,對於任何一個快遞網絡都是一個十分龐大的挑戰。
  • 馬雲預言:不久的將來,最容易失業的6種職業,尤其是最後一種
    隨著進入網際網路時代,人們的生活習慣、消費方式都有了很大的改變,如此同時也有很多傳統行業因為時代的進步而逐漸走向沒落,因此在不久的將來,相信也將會有很多人面臨著「失業危機」。21世紀是一個網際網路的全新世紀,網際網路催生了許多新事物,其中就包括人工智慧,阿里巴巴創始人,中國首富馬雲曾經預言:「未來50%的工作都將被人工智慧所取代」,現在看來,這個預言確實在慢慢實現,很多工作崗位都不知不覺消失了,比如公交車的售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