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詩:夜雪_白居易的詩_教育_太平洋親子網

2020-12-19 太平洋親子網

  《夜雪》原文

  已訝衾枕冷,

  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

  時聞折竹聲。

  《夜雪》賞析

  在大自然眾多的產兒中,雪可謂得天獨厚。她以潔白晶瑩的天賦麗質,裝點關山的神奇本領,贏得古往今來無數詩人的讚美。在令人目不暇接的詠雪篇章中,白居易這首《夜雪》,顯得那麼平凡,既沒有色彩的刻畫,也不作姿態的描摹,初看簡直毫不起眼,但細細品味,便會發現它凝重古樸,清新淡雅,是一朵別具風採的小花。

  「已訝衾枕冷」,先從人的感覺寫起,通過「冷」不僅點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為生活經驗證明:初落雪時,空中的寒氣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氣溫不會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會加重空氣中的嚴寒。這裡已感衾冷,可見落雪已多時。不僅「冷」是寫雪,「訝」也是在寫雪,人之所以起初渾然不覺,待寒冷襲來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無聲,這就於「寒」之外寫出雪的又一特點。此句扣題很緊,感到「衾枕冷」正說明夜來人已擁衾而臥,從而點出是「夜雪」。「復見窗戶明」,從視覺的角度進一步寫夜雪。夜深卻見窗明,正說明雪下得大、積得深,是積雪的強烈反光給暗夜帶來了亮光。以上全用側寫,句句寫人,卻處處點出夜雪。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這裡仍用側面描寫,卻變換角度從聽覺寫出。傳來的積雪壓折竹枝的聲音,可知雪勢有增無減。詩人有意選取「折竹」這一細節,託出「重」字,別有情致。「折竹聲」於「夜深」而「時聞」,顯示了冬夜的寂靜,更主要的是寫出了詩人的徹夜無眠;這不只為了「衾枕冷」而已,同時也透露出詩人謫居江州時心情的孤寂。由於詩人是懷著真情實感抒寫自己獨特的感受,才使得這首《夜雪》別具一格,詩意含蓄,韻味悠長。

  詩中既沒有色彩的刻畫,也不作姿態的描摹,初看簡直毫不起眼。但細細品味,便會發現它不僅凝重古樸、清新淡雅,而且新穎別致,立意不俗。試想,雪無聲無味,只能從顏色、形狀、姿態見出分別,而在沉沉夜色裡,雪的形象自然難以捕捉。然而,樂於創新的白居易正是從這一特殊情況出發,依次從觸覺(冷)、視覺(明)、感覺(知)、聽覺(聞)四個層次敘寫,一波數折,曲盡其貌其勢、其情其狀。這首小詩充分體現了詩人通俗易懂、明白曉暢的語言特色。全詩樸實自然,卻韻味十足;詩境平易,而渾成熨貼,無一點安排痕跡,也不假纖巧雕琢,這正是白居易詩歌固有的風格。

  《夜雪》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相關焦點

  • 十首白居易詩,你最愛哪一首?
    白居易是唐朝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他的詩歌主張和詩歌創作,以其對通俗性、寫實性的突出強調和全力表現,在中國詩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大林寺桃花》是白居易於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廬山上大林寺時即景吟成的一首七絕。此詩只有短短的四句,從內容到語言都似乎沒有什麼深奧、奇警的地方,只不過是把「山高地深,時節絕晚」 「與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節候,做了一番紀述和描寫。而就是這首平淡自然的小詩,卻寫得意境深邃,富於情趣。
  • 大晚上睡不著,白居易寫下一首詩打發時間,短短20字成就千古絕句
    我們本篇的主角——大詩人白居易,大半夜睡不著,就爬起來寫了一首詩,雖然只有短短20字,但這首詩卻成為了千古絕句!這大概就是我們和大佬的區別吧!說起白居易,那可真是一時半會說不完啊!白居易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有「詩魔」和「詩王」之稱,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又與劉禹錫並稱「劉白」。我們對白居易印象最深的應該就是這兩首作品:《琵琶行》、《長恨歌》,同時它們也是白居易寫得最為成功的作品。歷朝歷代都對他給予了高度評價。
  • 裴度寫信給白居易,白居易調皮地寫了一首詩,千古流傳
    下面介紹的是裴度寫信給白居易,白居易調皮地寫了一首詩,千古流傳。兩人唱和之詩很快就傳到了宰相裴度那裡,他讀完詩,也很喜歡這對白鶴,於是就寫了一封信給白居易,其中還附了一首詩:白二十二侍郎有雙鶴留在洛下,予西園多野水長松可以棲息,遂以詩請之唐代:裴度聞君有雙鶴,羈旅洛城東。
  • 白居易的詩:錢塘湖春行
    《錢塘湖春行》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  作品賞析  這詩是長慶三或四年春(823-824)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所作。
  • 白居易長恨歌非常出名,在這首詩中,白居易恨的是什麼?
    白居易長恨歌非常出名,在這首詩中,白居易恨的是什麼?我們都知道古代的四大美人,分別是西施、貂蟬、王昭君、楊玉環。從白居易的這首長詩中,我們能夠知道楊玉環的傳奇又悲劇的人生,她與天子唐玄宗的愛情悲劇在這首詩歌中千古傳誦。那麼,詩歌為什麼取名「長恨」呢?作者恨的到底是什麼?這首詩歌是我國唐代的著名詩人白居易所作,我們都知道,白居易在唐朝詩壇佔據重要地位,他有很多膾炙人口的名篇流傳,而這篇《長恨歌》,作為一首敘事長詩,更顯得非同一般,尤其是其中名句迭出,令人稱奇。
  • 白居易半夜凍醒後,發現下大雪,寫下一首詩,美得讓人心醉
    古代詠雪的詩歌很多,但是白居易的這首唐詩《雪》,卻別出心裁,用短短的20個字,寫出了一首讓人心醉的夜雪詩。雪白居易(唐)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這樣的天氣,大詩人白居易讀了一會書,烤了一會兒火,就早早上床睡覺了。可是,睡到半夜時分,他從一個哆嗦中醒來,摸了摸被窩和枕頭,仍然是一片冰涼。他不禁咒罵了一句:「這是什麼鬼天氣!」就在這時,白大詩人忽然發現窗戶透出一片若隱若現的亮光,他便拉開窗簾一瞧,哇!原來下大雪了!
  • 「櫻桃口」和「小蠻腰」都出自白居易的詩,白居易到底有多風流?
    在符離,白居易認識一個叫湘靈的女孩。兩人剛認識時,白居易11歲,湘靈7歲,可謂青梅竹馬。白居易23歲那年,暫時離開了湘靈。但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們之間應該訂有盟約的。因為,白居易在分離期間,寫過許多首懷念湘靈的詩。其中的《寄湘靈》、《寒閨夜》、《長相思》等詩非常著名。《長相思》裡還寫:「願作深山木,枝枝連理生。」  兩年之後,白居易如願考上了進士,向母親流露出了要與湘靈結婚的意思。
  • 關於雪的詩句:夜雪
    《夜雪》原文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夜雪》作者簡介  白居易,祖籍山西太谷縣,後遷下邽(今天的陝西省渭南市臨渭區)。  白居易自幼聰穎,讀書十分刻苦,讀得口都生出了瘡,手都磨出了繭,年紀輕輕的,頭髮全都白了。至今還有他出生七個月「略識之無」和初到長安「顧況戲白居易」等典故。他的詩不僅在中國有巨大影響,在日本和朝鮮等國也有廣泛影響,他還與元稹共同發起了「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  白居易晚年長期居住在洛陽香山,故號「香山居士」。
  • 帝裡詩坊:白居易筆下的洛陽城
    午橋莊剛剛建好的綠野堂,白居易和劉禹錫皆有賀詩。「綠野堂開佔物華,路人指道令公家。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白居易的這首《奉和令公綠野堂種花》,讓我見識了他誇人的功夫確實了得。「位極卻忘貴,功成欲愛閒。官名司管籥,心術去機關。」而劉禹錫在《奉和裴令公新成綠野堂即書》裡對裴度的誇讚,悄無聲息間也抒發了自己的胸臆。
  • 有人說白居易看不起李白,白居易用一首詩啪啪打臉
    但是李白受過良好的傳統教育,是他之後大有成就的關鍵所在。李白5歲就啟蒙讀書,所學的都是盛唐時期貴族子弟最流行的文化知識,到了18歲上下,他開始學習縱橫術。不得不說,縱橫術對於李白性格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這一點從李白的詩作中可以看出,他豪情萬丈,一旦文思來了,就如滔滔江水一般,而且擅於通過氣勢恢宏的詩句來描繪大自然的壯觀、秀美,這一切和他接觸縱橫術是分不開的。
  • 每日一詩 | 《問劉十九》(唐·白居易)
    每日一詩 | 《問劉十九》(唐·白居易) 2020-12-16 10: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平易近人,現實兼具諷喻,白居易的這些詩堪稱經典
    他自己將五十一歲以前寫的一千三百多首詩編為四類:一諷諭、二閒適、三感傷、四雜律。四類中,價值最高,他本人也最重視的是第一類諷諭詩。這些諷諭詩,是和他的兼善天下的政治抱負一致的,同時也是他的現實主義詩論的實踐。由於是中唐時期的詩人,白居易詩歌比較親民,非常注重民間的疾苦。寫作的特點也別具一格,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語言樸實和善於使用白描的手法。
  • 韓愈贈詩白居易,既描寫曲江春光的美麗,又責備白居易的失約
    但是這一年春季的一天,早晨天空陰陰沉沉,細雨濛濛,下午慢慢轉睛,風和日麗,詩人興致勃勃,頓生曲江賞春之念,於是就邀約同在長安做官的老朋友張籍和白居易,傍晚時分到長安城南曲江附近去賞春。結果,張籍如約而至,白居易因公務繁忙而未能赴約,韓愈寫了一首詩《同水部張員外籍曲江春遊寄白二十二舍人》,既描寫了雨後晴空的曲江美景,又批評了好友辜負春光失約之錯。
  • 齊名李杜,詩王白居易的傳奇人生(四):樂天知命,獨善其身!
    ——《中隱》節選 這首詩標誌著白居易中隱思想的成熟,也正是這條道路的選擇,使他在六年之後的大屠殺事件中倖免於難。 白居易的詩歌淺顯易懂,被稱為「老嫗能解」,據說白居易作完詩後就請老太婆過來念給她聽,然後問她是否理解。 如果說理解,白居易就把詩抄錄下來,如果不理解就繼續反覆修改,直到能懂為止。 如他為周至縣尉時寫的《觀刈麥》,詩文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 年近古稀的白居易寫下一詩,卻道出了友情的真諦,令人嚮往
    無論是先秦《詩經》中的「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還是北魏詩人陸凱《贈範曄詩》中的「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亦或是唐代詩人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無不向我們展現了友情的真摯、坦率、忠誠。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與夢得沽酒閒飲且約後期》,便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一首關於友情的佳作。
  • 白居易的這首詩通篇就像大白話,卻言淺意深,令人回味無窮
    眾所周知,白居易的詩以淺切平易的語言風格,歷來為人所稱道。不過相較於就像大白話的詩歌語言,白居易詩中所表現出來的那種知足保和、獨善其身的閒適思想,以及效法陶淵明的生活態度,因與後世文人的心理基本吻合而影響更為深遠。
  • 白居易 舟中讀元九詩
    白居易 舟中讀元九詩把君詩卷燈前讀,詩盡燈殘天未明。眼痛滅燈猶暗坐,逆風吹浪打船聲。鑑賞:此詩是詩人在寂寞的謫戍旅途中所作。唐憲宗元和十年(815),白居易因上書得罪朝中權貴,被貶為江州司馬。赴任途中,詩人想起了先於自己遭貶的好友元稹,於是在這個深秋的夜晚,他借著燈光,細細品讀元稹的詩卷,寫下了這首詩。整首詩對詩人在船中燈下捧讀友人詩卷的情景做了細緻入微的刻畫,由此詩人抒發了心中的萬般感慨,表這了詩人對好友深沉、真摯的思念。
  • 白居易信手拈來的一首詩,卻暗合元稹之夢,當真是心有靈犀
    當時的元稹奉命出使東川,而白居易在長安。那一日,白居易和弟弟白行簡好友李杓直外出春遊,最後又到了李杓直家飲酒作樂,在席上他想起遠在千裡之外的元稹,於是便寫下一首詩。而巧的是,元稹在梁州的時候,夢到了白居易和白行簡、李杓直去承恩寺遊玩,醒後也寫下一首詩。這首詩名為《梁州夢》,全文如下:夢君同繞曲江頭,也向慈恩院院遊。
  • 白居易夢到元稹後給他寫首詩,元稹回詩一首,最後7字扎心了老鐵
    白居易顯然是思念元稹的,但是他卻不承認,反倒說元稹思念他,讓人捧腹之餘也能感受到好友之間的那種溫情。元稹在收到白居易這首詩以後,也是回詩一首,不過比起白居易的「傲嬌」,元稹的回詩可謂扎心,尤其是最後7字。《酬樂天頻夢微之》山水萬重書斷絕,念君憐我夢相聞。
  • 白居易的一首趣詩,描寫了天真爛漫的孩子,令人讀後發笑
    富有童心的詩人很多,喜歡孩子的詩人也很多,而白居易就是一個十足的孩子迷。有一天,白居易來到了小池,看到有孩子,白居易心裡都樂開了花,詩興大發,妙筆一點,一幅頗有趣味的動感畫面緩緩展開了,於是他寫了一首趣味十足的詩。《池上》唐·白居易小娃撐小艇,偷採白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