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報發聲:創新戰法須提升技術理解力
■武青平 聶濤
●用技術之鑰開啟戰法創新大門,關鍵是讓技術「因子」植入頭腦、嵌入思維。
技術理解力,通俗地講,就是能夠懂得、明白和感悟技術中所蘊含的全部意義和價值。歷史反覆證明,對技術的不同理解將帶來不同的應用方向,產生不同的結局效應。軍事領域,技術理解程度的好壞,關乎作戰理念、作戰樣式和戰法運用,甚至決定戰爭勝敗。當下,戰爭形態加速演變,「戰法技術化」特徵愈加凸顯,提高對技術前沿的捕捉、理解和感悟能力,已然成為戰法變革的邏輯起點和內在要求,需要我們緊抓不放。
激發技術敏感創新戰法。恩格斯說,在長久的和平時期,兵器由於工業的發展改進了多少,作戰方法就落後了多少。失去技術敏感,戰法創新的發動機就會熄火。當前,人工智慧、高超聲速、新材料等技術紛至沓來,倘若對其軍事價值反應遲鈍,就會錯失「捷足先登」機遇,拉大同強敵的技術差距,引起作戰方式滯後等連鎖反應。激發技術敏感就是基於探尋制勝之法,敏銳判斷技術開拓的新動向、催生的新成果,以及由此帶來的衝擊和影響;準確掌握技術物理特性和功能屬性,以及物化為武器系統的內在機理;科學評估戰法對技術的拉動需求,以及技術研發應用的趨勢走向,確保技術內涵與戰法內核同頻共振。
強化技術思維創新戰法。思維模式影響實踐成敗。用技術之鑰開啟戰法創新大門,關鍵是讓技術「因子」植入頭腦、嵌入思維。強化數據思維,通過數據挖掘「吹沙見石」,掌握敵之作戰企圖、發現其作戰規律,研究針鋒相對之法;通過數據摻假「製造迷霧」,讓敵真假難分,虛實難辨,研究出敵不意、攻其無備之法;強化「網狀」思維,著眼以網聚優,依網釋能,研究基於信息支撐網系,「偵、控、打、保、評」鏈路貫通之法,作戰要素、作戰單元和作戰系統集成之法;運用數學建模、模擬仿真、實操修正等手段,檢驗、論證和完善戰法設計,打通戰法從「紙」上走向戰場的「最後一公裡」。
厚植技術優勢創新戰法。脫離技術支撐的戰法,就像「泥足巨人」,很難經受戰場「風雨」。應注重突出關鍵性技術主導優勢,深入研究人工智慧對未來作戰的影響,將智能力量、智能主導、智能決策、智能保障等功能,移植嫁接到作戰方式手段當中,讓戰法富有智能「基因」;突出多類別技術融合優勢,整合微電子、微納材料、新能源等顛覆性技術,將技術耦合產生的增值、再生功能作為戰法創新突破口,謀求敵無我有之法;突出潛在性技術發展優勢,瞄準太空、深海、極地等特殊領域,跟蹤無人技術、高超聲速技術、生物技術等發展趨勢,預先構設戰法要素變化、內涵延伸、體系擴容等內容,最大限度提升戰法「含金量」。
依託人技結合創新戰法。人技結合,是戰法創新的關鍵。雖然戰場越發透明化、網絡化,讓謀略運用面臨巨大挑戰,但信息化戰爭仍有諸多「存乎一心」的「運用之妙」。應從技術視角籌劃謀略,用技術手段孵化謀略,讓「技」與謀聯袂演繹出全新戰法。另一方面,先進裝備只有在能者手中,才能玩出新花樣,打出新套路,發揮新功效。要熟悉裝備技戰術性能, 開展技術改造、革新和挖潛,在找準性能「頂點」上創新戰法;加強實裝訓練, 嫻熟操縱手中武器, 摸準「脾氣秉性」,開發「外溢功能」,在窮盡裝備使用效能上創新戰法,在新老裝備搭配、優勢互補中優化戰法。
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
責任編輯:焦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