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小山村走出12個博士28個研究生,老村支書:孩子不上學發展前途終歸有限

2020-09-14 楚天都市報

楚天都市報9月14日訊(見習記者曾凌軻 記者劉閃)1978年恢復高考以來,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湖洋鎮古樓村已經走出12個博士和28個研究生。昨日,古樓村老村支書介紹村裡獎學機制的視頻在網上走紅,網友紛紛點讚稱「太厲害了」「這才是理想的學區房」。楚天都市報記者了解到,古樓村1999年就成立了燈下基金會,為學習成績良好的學生發放獎學金。此外,考上大學的孩子名字都會刻進祠堂。

村裡成立基金會發放獎學金

昨日,梨視頻發布的一則短視頻在網絡走紅。視頻中,福建省龍巖市古樓村燈下自然村老村支書梁慶標介紹,他們村裡已經走出了12位博士生和28位研究生。其中僅燈下自然村就有10位博士生。

為了鼓勵學習的的風氣,村裡會把博士生、研究生的名字和就讀的學校用毛筆寫在紅色的紙張上再貼在村裡祠堂的牆上,名為「喜報」。大學生的字還會刻在祠堂的大理石磚牆上。記者看到,這些博士生中既有在清華大學和復旦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的,也有在美國、日本留學獲得博士學位的。

梁慶標說,1999年開始燈下自然村就以外出鄉賢、退休幹部和村民自覺捐款的形式,成立了一個基金會。村委會每年都會把基金會的錢用於獎勵成績優異的學生。2018年開始,村裡考上大專的學生獎勵300元、考上本科的學生則獎勵500元。

記者發現,古樓村的第一位大學生出現在1987年。其中,村民梁瑞鳳在這一年獲得了中科院碩士學位,村民林森春則獲得了杭州大學碩士學位。後來,兩人又先後獲得了博士學位。

網友紛紛評論稱古樓村為「風水寶地」,稱「這才是理想的學區房」。也有網友感嘆,現在不少農村的觀念都認為應該儘早打工掙錢,古樓村能保持如此「村風」實屬不易。

村民堅信讀書才能改變命運

燈下基金會會長、前任村支書梁慶標向楚天都市報記者介紹,古樓村位於山區,距離最近的湖洋鎮有5公裡,距離縣城則有10公裡。以前村裡人都比較窮,村裡學習條件不好,也有不少人輟學種地或者打工。有退休幹部倡導,孩子不上學發展前途終歸是有限的,讀書才能改變個人命運。同時,古樓村此前也有兩位大學生的「成功案例」,因此在1999年成立了這一基金。

1999年以來,基金會共收到5萬元捐款。「捐款人一般捐300元或500元,金額不大,主要是示範意義。」梁慶標說,如果有特別困難交不起學費的孩子,基金會也出面聯繫在外工作的鄉賢進行一對一幫扶,或者幫忙申請縣政府的助學金。

「2014年有個上小學的女生因為父親去世,家中經濟困難輟學。當時我們幫她聯繫到了捐款,不過小學畢業後她因為養家的壓力還是出去打工了。」梁慶標語中不無遺憾。

梁慶標說,現在村裡2800人,大多出去打工了,有條件的村民都把孩子送到城裡上學。村裡的小學也縮減至只有三個年級。不過基金會會趁過年的時候在村裡的祠堂辦座談會,邀請在外上學的大學生分享學習經驗,組織村民學習村訓、家訓。同時,也在這個時候把獎學金送給學子。

2002年,村民梁桂新的兒子梁文淵被中國科技大學錄取,後在該校取得博士學位。目前,梁文淵在北京國家康復輔具研究中心工作,已在北京定居。梁桂新說,以前古樓村地處偏僻,他騎自行車帶兒子去縣城才能買到文具和教輔材料。村基金會能獎勵孩子文具、發放獎學金實屬不易。

他至今還記得,2002年春節,村基金會給自己送了一個300元的紅包。「那個時候一天才能掙10來塊,300塊挺多的了。」梁桂新說,「但想了想沒有急用,還是把紅包又重新捐回了基金會。希望能鼓勵更多孩子吧。獎金、獎品事小,主要是村裡學風好,希望能堅持下去。」

相關焦點

  • 12位博士28位碩士,閩西小山村的孩子為何如此優秀?
    你們生活的村子有多少個博士多少個碩士?我先回答,我們村子幾十年沒出了一個博士,只有一位研究生。再看看這個小山村吧。福建龍巖古樓村是閩西的一個小山村,全村先後走出了12位博士、28位碩士。為什麼優秀的總是別人家孩子?採訪中,這位村支書介紹,村裡從1999年開始就成立獎學基金,村民自發捐款獎給優秀學生,考上大學的孩子名字刻進祠堂,以前村裡窮,讀書才有出路是學生和家長的共識。
  • 閩西小山村考出12位博士28位碩士:因「家風、學風、教風」好
    閩西小山村考出12位博士28位碩士:因「家風、學風、教風」都好【核心提示】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家庭、學校與老師的教育, 好的家庭、好的學校與好的老師,基本上能夠教育出好的學生;同樣的道理, 不好的家庭、不好的學校與不好的老師,基本上能夠教育不出好的學生
  • 村子不大人才濟濟,12位博士28位碩士!福建這個村怎麼做到的
    又是一年開學季,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湖洋鎮古樓村再次引發關注,因為該村33年來走出了12位博士、28位碩士,目前還有2人在讀博士研究生。這一現象為這個小山村贏得了「博士村」的美譽。那麼,這個小山村為何能走出這麼多的博士及碩士?真是讓人羨慕嫉妒恨啊。村子不大人才濟濟,12位博士28位碩士!福建這個村怎麼做到的?
  • 小山村考出12位博士28位碩士
    福建龍巖古樓村是閩西一個小山村,全村走出了12位博士、28位碩士。考上大學的孩子名字刻進祠堂現在民政部直屬的國家康復輔具研究中心工作的中科大博士梁文淵,1997年畢業於古樓小學,是古樓新時代博士的傑出代表
  • 12位博士28位碩士,小山村變火的背後——家校共育,靜待花開
    近日,閩西一個小山村火了,它就是福建龍巖古樓村。小小一個村莊33年來居然走出了12位博士、28位碩士,目前還有2人在讀博士研究生,因此該村被人們譽為 &34;。有網友表示還斥巨資買什麼學區房啊,趕緊去搶佔&34;吧!
  • 走出12位博士28位碩士!這個小山村不一般
    福建龍巖上杭縣的古樓村,是地處閩西的一個小山村,全村2800多人。雖然山村小條件差,但村裡通過設立教學點、成立獎學基金,最大程度改善村裡孩子們的教學條件和環境,三十三年來,村裡走出了12位博士,28位碩士。9月16日一早,在古樓村村祠堂裡,一年一度的獎學金發放儀式正在進行,今年村裡考上大學的年輕人,都能收到來自村裡的一份獎學金,這樣的習慣,古樓村已經堅持了21年。
  • 2000多人的小山村走出12位博士28位碩士,家風影響人一生
    福建龍巖古樓村,三十多年前,它與其他小山村一樣,窮鄉僻壤,交通不便。如今,從這個小山村裡相繼走出了12位博士、28位碩士。是什麼讓這個小山村變成了「人才培養的搖籃」呢?1997年畢業於古樓小學的中科大博士梁文淵分析,「出這麼多博士、碩士,我覺得,除了家庭和個人因素外,氛圍很關鍵。」自己和哥哥、嫂嫂都是博士的梁曉容也持相同觀點:「學風、教風都好。」學校抓得緊,家長重視,學生自覺,在互相「攀比」的學習風氣之下,學生想不學好都難。古往今來,重視學習氛圍,認識到讀書的重要性的家族大有人在。
  • 福建一小山村考出12位博士28位碩士:窮則思變,讀書才有出路
    9月14日據媒體報導,福建龍巖古樓村是閩西一個小山村,全村走出了12位博士、28位碩士。村支書介紹,村裡1999年開始成立獎學基金,村民自發捐款獎給優秀學生,考上大學的孩子名字刻進祠堂,以前村裡窮,讀書才有出路是學生和家長的共識。
  • 福建一小山村考出12位博士28位碩士:窮則思變,讀書才有出路
    9月14日據媒體報導,福建龍巖古樓村是閩西一個小山村,全村走出了12位博士、28位碩士。村支書介紹,村裡1999年開始成立獎學基金,村民自發捐款獎給優秀學生,考上大學的孩子名字刻進祠堂,以前村裡窮,讀書才有出路是學生和家長的共識。
  • 一個2000多人偏僻小山村,竟然出了12位博士28位碩士
    比如福建上杭縣的有一個村子,就創造了不錯的成績,通過讀書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在33年的時間裡,這個僅僅只有2000多人的小村子,累計有12位博士生,28位碩士生還有眾多本科生、專科生從這個村子走向社會 。 日前,有網友爆料稱,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湖洋鎮古樓村,一個總共才2000多人小山村,竟然出了12位博士28位碩士。
  • 小山村不小,33年走出12位博士,28位碩士,怎麼做到的?
    近些年我們流行一句話,叫做「寒門再難出貴子」,這句話背後暴露出的是教育資源的不對等,以及不同家境家庭在孩子教育上投入的天差地別,將彼此間的起跑線拉開得越來越遠。於是寒門學子要想在高考中脫穎而出,就顯得更加艱難。
  • 小山村考出12位博士28位碩士:讀書才有出路是學生和家長的共識...
    虎撲9月14日訊 近日,據媒體報導,福建龍巖古樓村是閩西一個小山村,全村走出了12位博士、28位碩士。新聞發布後引起了網友的熱議,具體內容如下:詳細視頻戳我【#小山村考出12位博士28位碩士#:讀書才有出路是學生和家長的共識】福建龍巖古樓村是閩西一個小山村,全村走出了12位博士、28位碩士。
  • 福建龍巖一小山村走出了12位博士,28位碩士
    福建龍巖古樓村是閩西一個小山村,村裡窮,所以,「讀書才有出路」成了全村人的共識。早在改革開放之初,學校已設有獎學獎教機制,每年學校都會擠出一些辦公經費購買學習用品和生活用品獎給優秀的學生和老師。村裡,從1999年開始成立獎學基金,村民自發捐款獎給優秀學生,考上大學的孩子名字刻進祠堂。我們常說寒門難出貴子,貧窮的山村,沒有雄厚的師資,沒有現代化的教學設備,信息落後,教學滯後,拿什麼跟城市比?
  • 小山村考出12位博士28位碩士
    9月14日據媒體報導,福建龍巖古樓村是閩西一個小山村,全村走出了12位博士、28位碩士。村支書介紹,村裡1999年開始成立獎學基金,村民自發捐款獎給優秀學生,考上大學的孩子名字刻進祠堂,以前村裡窮,讀書才有出路是學生和家長的共識。
  • 小山村考出12位博士28位碩士,農村的老鄉們抱團教育吧
    由於條件有限,他們往往比常人更飽嘗一份艱辛。最近,閩西一個小山村——福建龍巖古樓村,卻成為了12位博士28位碩士的故鄉,村裡人都覺得他們有骨氣,爭了光。這些村裡走出的博士和碩士,背後寄託著全村滿滿的希望和祝福。據村支書介紹,村裡1999年開始成立獎學基金,村民自發捐款獎給優秀學生,考上大學的孩子名字還會刻進祠堂。
  • 小山村考出12位博士28位碩士,這裡的孩子為何這麼出色?
    福建龍巖古樓村是閩西一個小山村,全村走出了12位博士、28位碩士。視頻截圖村支書介紹,村裡1999年開始成立獎學基金,村民自發捐款獎給優秀學生,考上大學的孩子名字刻進祠堂氛圍很重要現在民政部直屬的國家康復輔具研究中心工作的中科大博士梁文淵,1997年畢業於古樓小學,是古樓新時代博士的傑出代表。
  • 小山村考出12位博士28位碩士,他們是如何改變命運的?
    近日,據媒體報導,在福建一個小山村,全村872戶2743人,從1987年至今,33年間,一共走出了12位博士、28位碩士,目前還有2人正在讀博士研究生。窮則思變,新中國成立後又迎來了改革開放,越來越多的村民意識到子女要改變命運就必須讀書。在此觀念的主導下,每家每戶都開始重視教育,從恢復高考後走出首位大學生和博士後,古樓這個小山村就「一發不可收拾。」
  • 小山村走出12位博士、28位碩士,博士村的存在,有什麼秘密?
    福建龍巖古樓村,33年間,全村走出了12位博士、28位碩士。這一信息引起群眾廣泛關注,大家在豔羨、頌揚「博士村」的同時,也在討論別人家孩子成功的秘密,更有網友以玄學角度剖析,認為博士「量產」得益於風水學說……
  • 小山村考出12位博士28位碩士,令人驚嘆
    我們都知道,其實在很多比較貧窮的地方,學生們學習都非常刻苦,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生活是非常不容易的,自己家裡的大人們供養自己去讀書也是非常辛苦的。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可能會更加懂事,在學習的時候會更加用心,然後就會做出非常漂亮的成績,讓很多人為之驚嘆。而最近有個新聞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小山村考出12位博士28位碩士,我們來看看具體情況。
  • 小山村考出40名研究生,教育秘訣4個字,背後原因值得家長反思
    在福建閩西有這樣一個小山村,村民非常重視學生考學,凡是本村考上大學的孩子,都可以把孩子的名字刻到祠堂的石碑上。從石碑上一連串的名字,能夠看出這些年村裡考了不少大學生。所以,很多人家的孩子,初中一混完就出來闖社會了,但是真正闖出名堂的沒有幾個。 毫無疑問,讀好書、上大學,依然是多數孩子改變命運的最佳捷徑。高考,是農家子弟實現人生蛻變的一次大考驗。不重視高考,不重視教育,最終傷害的還是孩子。沒有學歷的孩子,沒有技能的孩子,沒有人脈的孩子,想混好太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