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9月14日訊(見習記者曾凌軻 記者劉閃)1978年恢復高考以來,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湖洋鎮古樓村已經走出12個博士和28個研究生。昨日,古樓村老村支書介紹村裡獎學機制的視頻在網上走紅,網友紛紛點讚稱「太厲害了」「這才是理想的學區房」。楚天都市報記者了解到,古樓村1999年就成立了燈下基金會,為學習成績良好的學生發放獎學金。此外,考上大學的孩子名字都會刻進祠堂。
村裡成立基金會發放獎學金
昨日,梨視頻發布的一則短視頻在網絡走紅。視頻中,福建省龍巖市古樓村燈下自然村老村支書梁慶標介紹,他們村裡已經走出了12位博士生和28位研究生。其中僅燈下自然村就有10位博士生。
為了鼓勵學習的的風氣,村裡會把博士生、研究生的名字和就讀的學校用毛筆寫在紅色的紙張上再貼在村裡祠堂的牆上,名為「喜報」。大學生的字還會刻在祠堂的大理石磚牆上。記者看到,這些博士生中既有在清華大學和復旦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的,也有在美國、日本留學獲得博士學位的。
梁慶標說,1999年開始燈下自然村就以外出鄉賢、退休幹部和村民自覺捐款的形式,成立了一個基金會。村委會每年都會把基金會的錢用於獎勵成績優異的學生。2018年開始,村裡考上大專的學生獎勵300元、考上本科的學生則獎勵500元。
記者發現,古樓村的第一位大學生出現在1987年。其中,村民梁瑞鳳在這一年獲得了中科院碩士學位,村民林森春則獲得了杭州大學碩士學位。後來,兩人又先後獲得了博士學位。
網友紛紛評論稱古樓村為「風水寶地」,稱「這才是理想的學區房」。也有網友感嘆,現在不少農村的觀念都認為應該儘早打工掙錢,古樓村能保持如此「村風」實屬不易。
村民堅信讀書才能改變命運
燈下基金會會長、前任村支書梁慶標向楚天都市報記者介紹,古樓村位於山區,距離最近的湖洋鎮有5公裡,距離縣城則有10公裡。以前村裡人都比較窮,村裡學習條件不好,也有不少人輟學種地或者打工。有退休幹部倡導,孩子不上學發展前途終歸是有限的,讀書才能改變個人命運。同時,古樓村此前也有兩位大學生的「成功案例」,因此在1999年成立了這一基金。
1999年以來,基金會共收到5萬元捐款。「捐款人一般捐300元或500元,金額不大,主要是示範意義。」梁慶標說,如果有特別困難交不起學費的孩子,基金會也出面聯繫在外工作的鄉賢進行一對一幫扶,或者幫忙申請縣政府的助學金。
「2014年有個上小學的女生因為父親去世,家中經濟困難輟學。當時我們幫她聯繫到了捐款,不過小學畢業後她因為養家的壓力還是出去打工了。」梁慶標語中不無遺憾。
梁慶標說,現在村裡2800人,大多出去打工了,有條件的村民都把孩子送到城裡上學。村裡的小學也縮減至只有三個年級。不過基金會會趁過年的時候在村裡的祠堂辦座談會,邀請在外上學的大學生分享學習經驗,組織村民學習村訓、家訓。同時,也在這個時候把獎學金送給學子。
2002年,村民梁桂新的兒子梁文淵被中國科技大學錄取,後在該校取得博士學位。目前,梁文淵在北京國家康復輔具研究中心工作,已在北京定居。梁桂新說,以前古樓村地處偏僻,他騎自行車帶兒子去縣城才能買到文具和教輔材料。村基金會能獎勵孩子文具、發放獎學金實屬不易。
他至今還記得,2002年春節,村基金會給自己送了一個300元的紅包。「那個時候一天才能掙10來塊,300塊挺多的了。」梁桂新說,「但想了想沒有急用,還是把紅包又重新捐回了基金會。希望能鼓勵更多孩子吧。獎金、獎品事小,主要是村裡學風好,希望能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