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桓大司馬
上個月大司馬參加了新亞文化舉辦的二里頭遺址遊學活動,考古界大佬許宏老師親自給我們講解二里頭文化的意義和地位,許老師的助手趙海濤老師則帶我們下二里頭考古現場,講解考古學的常識,並且任由我們提問,可以說是一場考古的盛宴,有備而來的同學可以說收穫極大,大司馬結合許老師的講座,許老師對大司馬提問的解答,以及大司馬自己的一些思考,寫一篇文章介紹下二里頭。
許宏老師是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也是二里頭工作隊的隊長。許老師著作等身,除了五卷本的《二里頭》等大部頭學術著作外,還出過《最早的中國》、《何以中國》、《大都無城》等影響很大的通俗性書籍,在考古學普及上先行一步,後兩本大司馬已經拜讀完畢,強力推薦,對考古學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通過看這兩本書來入門。
現實中的許老師不但學識淵博,而且學品正大,不為時論所搖,說話還幽默風趣,也很「潮」,聽他的講座實在是一種享受。另外,許老師文武雙全,不光坐而論道,自己也是考古現場的挖掘主力,而且據說能完成很多高難度的動作,令人嘆服。
在講座中,許老師最先給我們介紹的是科技發展對考古的影響。比如這些年興起的浮選法,把遺址的土層放到浮選機的水裡,水的浮力會把土層裡的植被等成分自動分層,比以前手工揀選要省力和準確得多;又比如使用新興的無人機來拍照,可以節約大量時間,也可以選擇比人更多的角度,這些新技術都能夠強力的推動考古學的發展。
此外,許老師還介紹了考古學與多學科交叉,共同促進的現狀。化學、生物學、地質學、工藝美術……先後有多學科專家進駐二里頭,輔助二里頭的考古研究,考古隊保證考古資料的準確性,而這些專家則將專業性極高的檢測結果反饋給考古隊。
關於二里頭遺址,最熱火的話題就是「二里頭是不是夏朝的首都」。歷史上對這個話題的爭論可謂汗牛充棟,有的學者認為是夏都,有的學者認為是商都,也有的認為兩者都不是,互相都不能說服。近年來考古學界對於「以證史為考古的終極目的」的做法已經開始反思,考古不一定非要把某遺址嚴絲合縫的跟文獻對上,而應更多的考察遺址本身表達了什麼。
許老師也作此想,故而從來不簡單粗暴的把二里頭等同於「夏朝」,而是專注於考察二里頭遺址本身。無論二里頭遺址是不是夏朝遺址,它都在距今3800年前顯示出了廣域王權國家的特點,已經可以說中國進入文明時代了。至於是不是夏朝,當然可以繼續討論,也許將來也會有新的考古證據支持二里頭是夏朝的觀點,但是目前不可以輕率的定論,也不應成為考古的終極目標。
大司馬數年前拍攝紀錄片時對人類學和新石器時代有所接觸(該紀錄片未能拍攝完成),此後也一直關注,不過因為對於資料來源鑑別力有限,也被一些資料帶過節奏,深為所苦。許老師知道我的煩惱後,推薦了新書《中國考古學》,這本書是史丹福大學的劉莉和社科院的陳星燦合著,是最新的對中國上古時代的全景式描繪,讀完獲益匪淺,大司馬在此強烈推薦。
據大司馬的對比,距今六千多年的仰韶文化時代出現了初級的藝術品、大型公共建築和禮儀中心、成規模的農業,社會發展水平大約能與九千年前的兩河流域持平。仰韶文化-龍山文化(6500年前~4000年前)的時代,也被許老師稱為文明時代之前滿天星鬥格局的「邦國時代」。
「仰韶時代」的提法是以中原的仰韶文化概括整個時代,「龍山時代」則是以中原、晉陝和山東的龍山文化來概括整個時代,實則在「仰韶-龍山」的兩千多年中,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黃河下遊海岱地區的大汶口文化、黃河上遊甘青地區的馬家窯文化、黃河中遊晉陝地區的石峁文化、長江中遊江漢地區的屈家嶺、石家河文化,長江下遊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均獲得極大發展,各文化圈都發展出了獨具特色的文化成果。
不過,到了公元前二千紀也就是四千年前,因為氣候變化、環境惡化及應對不當等原因,中原周邊高度發達的史前文化全部陷入了衰落,農業產量降低,聚落變小或被放棄,藝術品變粗糙,有些地方甚至從農業變成了牧業乃至狩獵採集。而處於各文化圈交匯處的中原地區,則因為頻繁的戰爭推動了政治組織的發展,以及得益於與周邊各文化的大量交流,最終破繭而出,出現了中國最早的廣域王權國家,這個廣域王權國家的中心就是二里頭遺址。這一段歷史在許老師的著作《何以中國》中也有論及。
關於中國文明的形成,有幾種網絡流行的觀點是錯誤的,大司馬在這裡一併談一下。
第一種觀點是,因為中國文明的產生受到內亞(內陸亞洲、中央亞洲)的巨大影響,所以靠近內亞的西部地區比遠離內亞的東部地區發達,西部是文明的源泉,東部是一無是處的「大闌尾」,之後進而推出秦國代表了先進文明(因為靠近內亞),山東六國文明不及秦國的奇特觀點。
中國文明的產生當然是受到經西亞兩河流域到內亞很大的影響,不過在氣候溫暖的4000年以前,內亞文明的輸入不一定要走河西走廊,也可以走後來的草原絲綢之路(當時還是溫帶森林)到達東部,也就是說內亞文明可以越過關中,直接從河套到山西,從燕山到華北,與當地文化融合。
考古資料也證明,燕山以北的紅山文化、山西的陶寺文化、山東的大汶口文化乃至山東龍山文化、江南的良渚文化、江漢的屈家嶺-石家河文化都是非常發達的文化,水平長期在西部之上。若以季風影響的區域劃線(見下圖),東方季風區率先催生了複雜的文化,西北乾旱區的文化則始終相對簡單。
許老師對東亞氣候區域的劃分
許老師談到,山東海岱地區、長江中遊江漢地區、長江下遊太湖流域的史前文化相當發達,具體表現在東部地區陶器的用途分得很清楚,各領域有專用器,西部地區則長期一器多用;東部地區的陶器技術明顯在西部之上,如山東龍山文化的蛋殼黑陶,是中國史前陶器技術的頂峰,陶器的造型藝術也比西部豐富多樣;東部地區的玉器高度發達,從紅山到良渚也非西部可比;東部地區的城寨等設施也遠勝於西部;山東海岱地區最先催生了禮制,如焦家遺址的陶器等級排列,還有棺槨套葬等,均為西部地區所無。
東部地區的本土文化發展到相當高度後,反過來影響了中原地區,雖然在距今4000年前,東部地區的史前文化陷入全面衰落,但在中原的史前文化中留下了顯著影響。距今4000年以後,隨著內亞文化的再度東傳,富含東部文化因子的中原在內亞青銅技術的推動之下,終於催生了中國最早的廣域王權國家。
在二里頭的陶器展館中,大司馬發現二里頭陶器的早期陶爵與山東大汶口文化的鳥形陶鬹頗為相似,就此向許老師提問,許老師肯定爵的器型是山東的鳥形陶鬹演變而來,並且在後來的講座中引美國漢學家吉德煒的評斷:「東部沿海文化因素在後來中原青銅時代文明中是第一位的。」
二里頭文化的陶爵
山東龍山文化的鳥形陶鬹
對於中國文明出現的過程,許老師將之概括為三部曲:「東方先亮,西風東漸,月明星稀」。東部沿海率先發展出高度發達的史前文化,加上內亞青銅文化的東傳,最終在中原催生了遠勝於周邊的二里頭文化,形成「月明星稀」的格局,二里頭文化又迅速將其文化特徵擴散到中國各地,並且通過先進的文化成為中國的中心。
第二種觀點是,中國古代夯土築城是築城技術低下的產物,後來的磚木建築技術也遠不及歐洲的石建築,中國從古到今就是文明窪地,一無是處。
其實,中國上古時代的城牆並不止土城一種,在黃河以北,有以石峁文化為代表的石城;在長江流域,則有四川寶墩文化、江漢石家河文化、江南良渚文化用堤壩圍成的水城;只是在中原和山東是以土城為主,但這是因為黃土的直立性較好,主動選擇的結果,而非缺乏築石城的技術。後世石建築未能成為主流,也是因為森林茂密導致中國先選擇了磚木建築,而將石料用於修墓,使石建築與死亡、陰氣劃上等號,因而未能大興。
對於中西古文明的對比,應該建立在仔細研究之後的實證基礎上,不能夠不分青紅皂白的「理念先行」,更不宜用誇張和漫畫式的渲染來帶節奏,不如的地方要勇於承認,但自身的成就也不能妄自菲薄。
第三種觀點是,上古時代的中國發現了不少黑人、白人的遺骨,所以中國文明是內亞乃至西亞、非洲人殖民形成的殖民政權。
許老師也提到,上古時代中國的國際化程度遠秦漢以後要高,在氣候溫暖的時代,河西走廊和日後的草原商路都是便於行走的通途,不像後世氣溫降低導致環境惡化以後那樣難走,中國的地理閉塞程度不及後世,黑人、白人通過河西走廊或者草原商路來到中國都不足為奇。
大司馬以為,「民族」這個概念本來就是想像的共同體,上古時代不同區域的人群流動遠比我們想像的要頻繁,在上古時代形成民族認同之前,哪裡有什麼華夏人、中國人、外國人之分,就是兩三萬年前中國的土著,不也是非洲遷徙來智人?
一波又一波來到中國的智人共同催生了中國文明,然後無論來自何處,來自何時,商周時代大家逐漸確立了對華夏、中國的民族認同,至秦漢華夏民族初步形成,這之後才能勉強從民族角度談問題。但那之後民族的含義又經過了多次變化,真正的民族主義也只是近代才產生的一種思潮而已,用「民族」的框架來解讀中國歷史必須慎之又慎。
在《何以中國》一書中,許老師詳談了二里頭文化產生的前夜,泛西北文化系統(晉陝高原各龍山文化、甘青地區齊家文化)、泛東方文化系統(海岱龍山文化)、南方文化系統(主要是石家河文化)在中原地區交匯的情況。此後二里頭文化在各區域文化的高度交流中誕生。
二里頭文化的成就是驚人的,有最早的城市幹道網和雙輪車轍;有最早的中軸線、多進院落宮殿,影響一直持續到日後的紫禁城;有最早的工城,即用圍牆圍起來的官營作坊區,包括青銅器作坊和綠松石器作坊;有最早的青銅禮器群;還有十分精美的綠松石龍,顯示了各史前部落圖騰的融合。
許老師親手發掘的綠松石龍
許老師的講座結束後,二里頭工作隊的副隊長趙海濤老師帶我們進入二里頭遺址,講解考古現場的知識。我們的運氣非常好,一般來說史前考古的遺址在做完預定的研究之後會用土回填掉,以免遺址被風雨損壞,我們來的時候正是二里頭遺址一輪研究的尾聲,再遲幾天就要回填了,所以我們有幸見到了1號宮殿的遺址。
在二里頭遺址上,趙老師給我們講解了認土等考古學基本技能,對於標記的柱礎、高臺等基址,以及被後人墓葬破壞的部分,都進行了詳細的介紹。
在我們的要求下,趙老師弄來了一把洛陽鏟,嫻熟的演示了一下洛陽鏟的使用方法,洛陽鏟的長柄和重量,使其很容易打入土中,而半月形結構則能把地底深處的土帶出來,方便盜墓賊判斷是否有墓。趙老師說到今天洛陽鏟依然是世界同類工具中非常好用的,不愧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啊,哈哈。
趙老師是洛陽鏟名手
歡迎關注文史宴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