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 梅
文|排骨
何謂話梅?
有人說,因為「梅」是聊天時常吃的零食,故名。
也有人說,古時候,話梅是說書先生用來潤口的,每到口乾舌燥之時,說書先生要含一顆鹽漬梅子,酸鹹的味道刺激味蕾,使唾液分泌津液,便可繼續說下去。說書先生的「書」稱作「話本」,說書先生吃的「梅」,順理成章叫作「話梅」
01一甌冰水和梅湯
廣西話梅以鐘山縣出產的話梅有名。鐘山話梅創製於清代同治七年(1868年),距今有100多年歷史。在新中國成立前,鐘山話梅分「鹽漬水梅」和「黃糖漬梅」兩種,前者以青梅曬制;後者將青梅經黃糖醃製而成。後來,鹽漬水梅逐漸發展成為今天的話梅,話梅是在鹽漬水梅的基礎上增加了甘草和香草油等配料。
每年夏季去鐘山遊玩,仍可看到民間許多人家做話梅的情形。從現在鐘山縣、賀州市兩地話梅企業數量及規模來看,話梅產量已從鐘山縣轉移到賀州市。在賀州市區的超市裡,櫃檯上的話梅與廣西其他城市的情景大不相同,所擺放的話梅絕大部分是賀州出產,鐘山出產的話梅只佔據一個小小的角落。賀州市八步區委宣傳部的一位幹部就是一位制梅老手,從小玩這個長大,長大後還在玩,玩到近些年因事務忙才歇下來。
到賀州街民家裡做客,主人順手推來一杯茶,然後遞來一盤話梅。話梅排在茶之後,位列第二,是因為現代生活的優越,茶可隨時泡製,而在舊時,泡茶要等水燒開。這時,主人就把話梅先推到客人面前。客人吃一兩顆就收不了嘴,三顆、四顆……換不同品種的話梅品嘗,吃到半途,似乎早已解渴,有沒有後面那杯茶無關緊要。
在賀州,一杯清澈澄亮的茶有時看不到茶葉,卻是一兩粒話梅。話梅被泡得鬆軟如泥,散出細碎之物,或沉杯底,或懸杯中,杯麵的氣流輕輕拂面,酸酸鹹鹹,甜裡藏香。這就是話梅增人食慾的魅力。
「銅碗聲聲街裡喚,一甌冰水和梅湯。」清嘉慶年間經濟學家、訓詁學家郝懿行(1753年~1823年)在《曬書堂詩抄》中寫了這樣一句詠梅湯的詩。賀州人不僅用梅做湯,而且用梅入藥、製酒:頭痛時把梅幹肉敷在肚臍眼上;還把青梅汁煮熟後裝入瓶中,一旦肚痛,用筷子蘸點嘗嘗,就會止痛;用白酒浸泡青梅,需密封一個月,所制青梅酒香醇味美。據說常飲青梅酒,能緩解風溼筋骨痛,其依據是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梅,血分之果,健胃、斂肺、溫脾、止血湧痰、消腫解毒、生津止渴、治久嗽瀉痢……」
02「抽氣」制梅數月成
賀州市有一家經營了數十年的話梅加工廠,是賀州話梅生產規模最大的企業,所產梅製品有幾十種,口味各異,有滿足廣東、香港、東南亞口味的,也有滿足日本、美國及歐洲口味的,其中代表產品是話梅、日式溼梅、脆梅、鹽水梅。
該企業負責人透露,新加坡人喜歡甜的,墨西哥熱喜歡鹹的,無論口味怎麼改變,制梅技術始終不離其本。這「本」就在於配方。話梅配方所用原料很多人都知道,甘草、精鹽、檸檬酸、肉桂、丁香、茴香等少不了,只是怎麼配製只有自己知道。
企業秘密不說也罷,但外人有必要了解話梅的製作過程。總體說來,話梅是曬出來的:每年5月中旬前後,取品相好的青梅(當地出產的大肉梅最佳)醃製於鹽水中,45天後撈出清洗,曬乾水分。把甘草煮成1∶12的甘草液,加入白糖,攪拌均勻,與經過處理的梅坯一同倒入缸內,自然吸汁液一兩小時,反覆翻動五六次,最後撈出,曬乾,添加香草油抖勻即可。
話梅表面的白色,是自然形成的鹽酸。市面上有的梅製品做得像雪花一樣白,很可能用了甜蜜素或者糖精。
在現代企業裡,醃製青梅是一道遵循循環經濟規律的工序,醃製青梅後所留下的鹽水,可以用來醃製酸梅姜、桃、李、梨等果蔬品,鹽水循環用兩三次才「壽終正寢」。醃製青梅要用青石壓住青梅,為的是使青梅沉入鹽水中,不至於浮起來。青梅在浸泡時會產生氣泡,形成浮力,同時使鹽水往下走,水面缺少鹽分,所以隔不多久,工人就要對醃製池「抽氣」——把池底部的鹽水抽上來,使水上下換位。
在梅製品中,最難製作的是溼梅,一要好的青梅原料,二要掌握曬制的火候,三要有耐心。製作溼梅,光醃製時間,就要一年。今年吃到的溼梅,都是去年醃製的。這個漫長過程需要有一定規模的企業才能勝任。溼梅最大的口感特點是「溼」,軟而綿,酸帶甜,有點像蜜棗,但更像桂圓肉的外觀和柔軟。
03妃子一笑家鄉梅
據說賀州話梅跟一位皇太后有關。明憲宗成化皇帝的一位妃子姓紀(後被明孝宗弘治皇帝追封為皇太后)是賀州市桂嶺鎮人。一天,明憲宗巡走後宮,發現紀妃正忙著從缸中取出制好的涼果梅子。明憲宗望著別樣風情的紀妃,取了一個梅子放入口中,頓感一股至純的清甜,地道天然的梅子味沁入心脾,酸甜適口,生津止渴。明憲宗忙問這是什麼。紀妃抿嘴一笑,答道:「這是臣妾家鄉小食,用青梅醃製而成。」
梅在古代有很多典故,如望梅止渴、青梅煮酒論英雄、青梅竹馬等。2006年,南京電影製片廠出品了電影《青梅》,講述了一個令人心酸的故事。該影片沒有涉及到製作話梅的青梅,但用「青梅」的酸甜來概括了影片主人公小梅的不幸——小梅被方家大少爺無情地轉嫁給面目醜陋、心理變態的方家花匠阿福。
據《廣西通志》記載,梅原產西南地區,在廣西種植有2000餘年,興安縣曾發現成片的野生梅林。現在,廣西梅主產區為賀州、南寧等地,分紅梅、青梅、白梅3種,較優的是大肉梅,原產鐘山縣,有「梅中王」之稱,其特點是果實大,肉厚核小,酸甜適度,汁多脆口。賓陽縣也有梅及話梅出產並出口。
【編輯 | 夏巖】
END
作者簡介:排骨,廣西全州縣石塘人,70後,報社記者。人在南寧,心在雲端。第一份工作是生產汽車配件。改行後主要寫、偶爾畫,喜歡讀些閒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