慣性思維壞處大|《道德經》語音文字複習系列(133)

2021-02-15 大倫書院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們接著來聊《道德經》,看看老子又帶給我們什麼樣的智慧了。今天講第27章,我們前邊26章就講完了。第27章很有意思,跟前邊內容完全不一樣,講了另外一個領域的事。我們一點點來看,我們分幾部分給它講完。

 

第一句話是「善行者無轍跡,善數者不以籌策」。有朋友講,中間不還有一句「善言者無瑕謫」嗎?我覺得這「善言者無瑕謫」這句話,雖然帛書甲乙本裡都有,但是我認為這句話是後人加上的,不是老子寫的,因為前後語意不連貫,所以我只講前後的。第一句「善行者無轍跡」,就是善於遠行走路的人,善於出行的人,他經過以後沒有車軲轆印,轍是車軸。這句話講起來可就有點複雜了,有很多人解釋說,這是聖人無為而治,所以他無為就沒有車軲轆印。我說無為,遠行也有車軲轆印,為什麼就沒有車軲轆印、沒車痕呢?其實是這樣,其實老子在講你做事不設分別,不設形名,我們一般人都想,人出門要坐車,您坐車在這泥地裡邊一走就有車軲轆印,這是正常的,所以遠行出行就會有車痕,有痕跡。

 

老子為什麼又講「善行者無轍跡」呢?沒有車軲轆印,為什麼?老子就問你,您說這齣門為什麼就一定坐車呢?您不坐車不也能出門嗎?也就是說我們所有人都認為出行要靠車,這是一個慣性思維,好像一出行就要靠車,沒有車無法出行一樣。在這種習慣性思維的旁邊,有沒有其它一些思維方式?應該是有的,所有的事只要角度一換,立刻就開始變了一個樣了。您說這齣門就不能坐飛機嗎?可以的,您說老子那時候沒有飛機,那您說出門您就不能步行嗎?您步行只有鞋印沒有車軲轆印,憑什麼出門就一定要有車軲轆印?大家說,羅老師,您這不抬槓嗎?老子到底想說什麼,您告訴我們吧。老子就是想說我們如果按照一個習慣性思維就看一個事的話,我們只能得到一個方向的一個結果,你就這麼想,就這樣的結果了,但是這世界上的事您換一個角度,立刻就會有其它的看法,就會不同了。您原來認為出行就要坐車,就會有車軲轆的印,可是您步行就會只有腳印。所以,思維不要用一個慣性的思維。

 

比如說,您說開車快還是騎自行車快?大家一想,這當然是開車快了,可是那天我在飛機上看電視,有一個奔馳的越野吉普,一個Jeep的越野吉普,吉普的詞就是他們公司來的。這兩個吉普車賽手比賽,跟一個騎越野自行車的人比賽,在大雪天裡,坑坑窪窪的,連雪帶泥的,一個山包一個山包拐彎的地方,比賽看誰快,結果這一比上,這奔馳和吉普過山坡要慢慢地過,因為別顛起來把車顛壞了,來回拐彎的時候別怕車翻了,慢慢地,等他慢慢地開到了目的地以後,一看,這自行車人家早就到了。所以這兩個開越野車的選手甘拜下風,我們一般慣性思維會認為,當然是車比自行車快了,可是您換一個角度,您這是在平道上,你換一個角度在崎嶇的山路上一看,人家自行車轉來轉去人家就過去了,就更快。所以老子告訴我們換一個角度看問題,您可能認為那自行車很笨,可是未必,它有它的優勢。老子是讓我們不設分別,因為要知道萬物,換一個角度就會變化,換一個角度您看問題的角度就全變了,觀點也全變了。所以不設形名,該用得到就用,用不到的就不用,你以為無用的東西沒用嗎?這東西笨嗎?可是一換一個角度、換一個條件,它就立刻好用了。所以,不要以為非要車軲轆印,非要坐車出門才行,人家用其它方式一樣可以,冬天下雪天雪橇就一定比您這馬車要快很多。

 

所以老子說「善行者無轍跡,善數者不以籌策」,這個善數就是善於算數的人,籌就是那竹片,頂上竹子頭。策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很寬的竹片,記事的,另外一種說法是一種算命的草,到底是哪種?其實都是比喻,比喻成用來計算的工具,也就是說真正善於算數的人,不一定就靠那個計數的工具,比如用那草棍或者用這算盤等等,我們習慣性思維,尤其是在古代那時候,一想到算數,那掰開手指頭算不過來怎麼辦?拿草棍、拿竹棍,一定藉助工具,甚至出現算盤以後,用算盤。但是老子說你別有這種慣性思維,你這種慣性思維,有的時候你會覺得只有這一條路才能走得通,其實其它路是一樣的。比如說,您說有心算的人,心算的人可了不起,這心算的人厲害,我見過,我這人數學笨一點,您告訴我四位數加四位數我都要想好一陣子,那心算的人了不得,十多位加十多位人家轉眼就說出答案了,多少位乘多少位,一轉身比計算機快,答案出來了,就這麼快,我真見過這樣的數學天才。沒辦法,人就是厲害,邊上過的車看一眼,立馬記住車牌多少,20分鐘以後問他還記得,拿銀行卡給他看一眼,人家從頭到尾看一遍記住了,再過半個小時問他,一樣給你說出來。

 

這要是擱我,我那四個數我都記不住,他那一段一段的四個數我都記不住,我對這數字不敏感,但是真有敏感的人,您說這種人算數他需要用那竹片一個個往上加嗎?不用,人家心算就可以了。所以,老子說不要有慣性思維,您說這算數就一定用工具嗎?人家用其他方式也一樣,有的人用電子計算器,人家沒拿竹片也算出來了,人就別覺得這電子計算器沒用,你看這計算器有什麼用?不如我們竹子好用,可是人家就比你好用。

 

所以,老子說善於查數的人,他不用這個籌策,他不用這些工具來算。有朋友會問了,羅老師,老子到底要說什麼?老子想告訴大家這麼一個道理,我們通常在人生有了一定的閱歷之後,我們會形成一種思維慣性,在這種慣性裡邊我們認為什麼就是對的,什麼什麼就是好的,那個其它的就是不對的,除了這好的之外就是不好的等等,我們會根據我們的基礎作出一個判斷,但是老子告訴大家打破這種思維模式,因為換一個角度很可能你認為不對的、不好那個,是對的或者是好的,因為這世界是多元性的。所以,老子告訴大家要以多元性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舉個例子,比如說著名歌手毛寧,唱《濤聲依舊》的毛寧,毛寧是我一個中學的中學同學,我們父母單位都住隔壁,我們家遼大,他們家遼歌。毛寧在上學時候他是運動員,每天訓練,他的特長是體育好,我們因為是重點中學,我們大多數人就天天拼命看書,考試天天排榜,比誰學的好。我們天天玩命看書做題的時候,毛寧就去訓練去了,所以有一次我記得特別清楚,在自行車庫,上學學生都騎自行車,都放車庫裡邊。我把自行車推進去我準備上課去了,我就想這一天無聊的上課又要開始了,又要做題了,我一看這毛寧,騎個自行車把球鞋往這車前邊鞋帶繫上,往車前邊把上一搭,他就說走嘍,訓練去嘍,你看人家特別得意,訓練去了。然後我心裡就很嫉妒,我就想,你不好好學習,等你將來長大了有一天,你看我們成才了你沒成才,那將來你就慘了。所以我就想這人完了,他不好好學習,將來肯定沒前途。所以,我們的標準是只有學習好才是什麼什麼樣,只有分數高才能成才,但是畢業以後毛寧他就直接去唱歌去了,到廣州去唱歌,結果也唱出了一番天地來,我們學習也學出一番天地來。

 

您說這個有大的區別嗎?實際區別並不是特別大,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他的特長就是唱歌好,所以他練體育什麼的,可能肺呼吸量更高,對他唱歌有好處,最後他發揮了自己的天賦,也可以的。大家看,什麼事情換一個思維,有可能你剛才認為不行的那個、不好的那個,有可能在另外一部分能做的很好。所以,我們要從多元的角度去看問題,不要一個線看,就考試,這考試重要不重要?因為有很多小朋友在聽我的講座,考試也很重要的,考試非常鍛鍊你的智力,提升你的智商,大多數人通過考試可以提升自己的智力水平,這考試是必要的,好好學習是必要的。像毛寧那樣是例外,他因為有特殊的音樂天分。與此類似的還有清華大學的李健,您說清華大學出來不搞土木工程、計算機等等,搞什麼都行,清華也有理工科學校,可是這李健出來卻在唱歌領域發揮了自己的天賦,闖出一番天地來,為我們奉獻了很多優美的歌曲。說明你不要以慣性思維去考慮問題,這李健在他的同學裡邊,學習未必那麼好,未必有其他同學學的那麼好,但是他在唱歌領域卻有很高的天分,所以這叫不同的角度看問題,會有不同的結果。

 

又比如在一個公司裡邊,您說某某員工他這人說話就是很笨,這人小時候怎麼學的?說話怎麼這麼笨?笨嘴笨舌,您覺得這員工不好。可是不要這麼看問題,因為一旦換一個角度,當您把他放到一個特別適合他的位置的時候,您會發現他特別擅長那種認真去做複查、檢查的工作,給大家檢查的一絲不苟,您看他不善於口才去跟外界溝通,但是他善於內部工作,換一個角度就完全不同,可是按照我們思維慣性,這人不善於溝通,就做不好工作,錯的,因為您給他換了一個角度發現,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過去,他是完全符合您的工作要求的,完全可以勝任的,而且可能做的更好。

 

各位朋友,老子告訴我們這智慧,就是說您別一個角度去看問題,這樣看問題會出現很多偏差,生活這種智慧隨處可見。比如說我們吃蘿蔔時我們慣性思維認為就這蘿蔔可以吃,這蘿蔔好吃,這蘿蔔纓、蘿蔔葉怎麼辦?摘掉扔了,可是您換一個角度看,這蘿蔔葉能清咽利喉,在我們中醫裡邊,喉科經常用這蘿蔔纓子,尤其是幹的蘿蔔纓子,放久的,用它熬湯來清咽利喉治療喉症。所以您看您從您的習慣思維認為,只有蘿蔔那東西才能吃,可能您把那蘿蔔纓就給扔了。換一個角度,從中醫的角度一看,這蘿蔔纓子它的清咽利喉作用、它的順氣化痰作用,要比這蘿蔔強多了。

 

所以在這一章裡邊,老子告訴我們一個特別大的智慧,就是我們人到一定年齡以後,會形成一定的慣性思維,認為A就會導致結果B,但是您忘記了從C也可以導致結果B,因為換一個角度就全變了。我們認為很多沒有用的東西,我們認為從慣性思維看很多沒有用的東西,您換一個角度就會發現它有它的優點,所以這是一種智慧。在我們生活中我們經常犯這種一條線思維的錯誤,也就是說我們認為怎麼怎麼樣就是怎麼怎麼樣,可是您如果換一個角度,多元思維的話,您就會發現原來每一件事都有它自己的特點,我換一個角度有可能這個角度對我有用,這事就可以利用。所以,這是老子告訴我們的一個大的智慧。

 

我們在工作中、生活中我們都會發現,很多原來我們認為討厭的東西,您換一個角度看,挺好的,它磨鍊了我,它給我打下了一個什麼樣的基礎。所以,我們如果用這種目光,不設分別、不設形名的、多元化的看一個問題的話,我們人生的糾結就會少很多,很多我們看似沒有用的,甚至是一些有害的東西,反而會轉變成我們的養分,促進我們提升的動力。所以,這是老子告訴我們的大智慧,聽完我講的以後,回去反思一下,在我們生活中一定有很多這樣的事,每一件事從其它角度來看,都會看出新意來,都會看出可以滋養我的養分,可以看出促進我提高的動力等等,都會有的。

 

所以這是今天我們講的老子的智慧,明天這時間我們接著來講,看看老子又帶給我們什麼樣的智慧了。

相關焦點

  • 以德報怨是聖人,以直報怨是凡人|《道德經》語音文字複習系列(278)
    今天我們接著來聊《道德經》第六十三章。前邊老子講了「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的意思,我們上一節課講了「大小多少」並不是說兩個比較,而是以小為大,以少為多叫「大小多少」。 今天講這句著名的話叫「報怨以德」,這句話緊緊接著「大小多少」,大家說,這「大小多少」和「報怨以德」這兩句話沒關係嗎?在老子《道德經》裡邊,就給它放到一起了,意思就是「報怨以德」和「大小多少」是一樣的。
  • 滅掉心中的「賊」|《道德經》語音文字複習系列(256)
    各位親愛的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們接著來講《道德經》。昨天老子說「人多智而奇物滋起」,什麼意思呢?老子說智慧太多了,老百姓把心思都用到智慧上去了,這些稀奇古怪的東西就會特別多,會影響整個社會的正常運行。 今天老子說,「法物滋彰而盜賊多有」。大家看這章裡老子連用了幾個「滋」字,滋生的「滋」。什麼是「法物滋彰」?版本不一樣,寫的不同。
  • 你的「浮想聯翩」也有可能是罪過|《道德經》語音文字複習系列(216)
    各位朋友大家好,非常感謝大家,今天我們接著來講《道德經》,我們看看老子老先生帶給我們什麼樣的人生啟發了。 前面我們講第四十六章,講「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講的是當時的國君,如果你放下自己的欲望為老百姓做事,這叫「有道」,馬都在田裡面耕地,老百姓都忙於從事生產、耕作,人們的生活會富裕。
  • 所謂極致,就在於這點點滴滴|《道德經》語音文字複習系列(156)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們接著來聊《道德經》,第三十二章。昨天非常抱歉,有朋友反映這音響效果不好,確實沒辦法,因為在旅途中不同的場地錄起來,聲音質量會完全不同。實在抱歉,希望以後能夠安定下來,給大家在一個穩定的環境裡錄。 今天我們接著講《道德經》第三十二章最後一句話,老子說「譬道之在天下也,猶小谷之於江海也。」什麼意思?
  • 渙然冰釋,潤物無聲|《道德經》語音文字複習系列(75)
    各位朋友大家好,非常開心跟大家又來聊《道德經》,昨天的留言特別多,我母親看微信了,看完以後大吃一驚,告訴我怎麼這麼多留言,我看了以後也很感動。其實我和大家一樣都是學習《道德經》的人,我每天也在琢磨《道德經》的章句,到底這話怎麼講,這話在生活中應該怎麼做,每天都在想,非常開心與大家同修、同學、共同進步。
  • 不要驅動自己陷入「死地」|《道德經》語音文字複習系列(229)
    今天接著來跟大家聊《道德經》第五十章。《道德經》第五十章是整個《道德經》裡面很奇怪的一個篇章,不大好講,我一點點跟大家講。 前面老子說了,「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我們上周講了這句話的意思,老子說,從生下來到死,生命歷程裡面,最後能夠很好地走完一生,十個裡面會有三個。
  • 眾生芸芸,迴環往復|《道德經》語音文字複習系列(82)
    各位朋友早上好,非常開心又跟大家來一起聊《道德經》了。我覺得每一天多一點學習、多一點啟發,生活慢慢就開始不一樣了。 前邊我們聊了,老子告訴我們要保持一種特別清虛的狀態,「致虛極也,守靜篤也」,然後觀察這個世界,只有這種狀態下您才能看清個世界是怎麼變化的。老子認為這個世界是來回往復變化的,老子下邊講了「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明也。
  • 不要總吃那麼撐|《道德經》語音文字複習系列(115)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們接著來聊《道德經》,看看老子又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發了。 今天老子講的是「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弗居」。這話都什麼意思?後來引申為多餘的東西,比如說樹上長了一個樹疙瘩,這叫贅,蟲子給咬了,然後這樹修復,長了一個大疙瘩,不是樹本身的形體這叫贅,人身上長了一個瘤,這叫贅。所以,說多餘的東西叫贅,累贅就是多餘的東西拖累我的,讓我增加負擔的東西這叫贅。您看,人家古人把這字跟錢扯在一起,這也是很有意思。 這個贅字,什麼叫贅行?
  • 什麼是慣性思維?面對慣性思維該怎麼破?
    最後事實證明,沃德突破慣性思維看問題的方式是正確的。哲理啟示:按照常理出牌很容易,但是往往也會容易出現致命的錯誤。跳出慣性思維,打破思維的習慣,我們也許就能收穫不一樣的奇效。於是,他找人做了數個大牌子,分別豎立在進入花園的幾個必經的路口。上面寫著:「如果在花園中被毒蛇咬傷,離此最近的醫院在十五公裡以外,駕車需要半個小時。」沒想到,這一招果然奏效,從此,再也沒有人進入花園。哲理啟示:豎立籬笆、警示牌無用,用「可能會被毒蛇咬傷」的警示來提醒人們,則非常有效。這告訴我們,當一條路走不通的時候,跳出慣性思維,或許很快就會柳暗花明。
  • 踮起腳尖是站不穩的|《道德經》語音文字複習系列(112)
    今天我們開始講《道德經》的第二十二章了,進度也比較快,今天老子開始回到了人間,給我們講該怎麼去做一個人,做一個好的領導者。「跨」是大踏步的走,這個步伐特別大,這叫「跨」。所以,「跨」和「越」比較類似,所以跨越,跨越什麼,我們總放到一起講,這個「跨」是步特別大,「跨」也指騎在什麼上面,叫「跨」,但是我們這裡邊講的是大踏步的往前走。
  • 朗讀者系列|《道德經》全文-粵語版
    《道德經》全文:粵語朗誦版32:22來自範叔說詠春與洪拳今日溫故而知新,通篇讀一遍《道德經》,從經典之中汲取智慧。自己最喜歡道德經的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自己所修行的武道,是參悟「虎鶴」二形,所編排而成的「虎鶴雙形」。虎屬陽,陽剛至極,卻不失柔弱的一面,雖山中為王,卻不肆意恃強凌弱,濫殺獵食,違天道之行。
  • 作業幫直播課"新匠師"劉瑩瑩:打破慣性意識 建立歷史思維
    作業幫直播課&34;劉瑩瑩:打破慣性意識 建立歷史思維新課改下的歷史思維&34;下現行很多教材,比如人教版、蘇教版等等,其中2017年秋季開學採用教育部重新組織編寫的三科教材(語文、歷史、道德與法制),同時之前人教版、粵教版、蘇教版等不再使用,這個稱為&34;。此次&34;對歷史學科改動很大,也影響到未來教學和考試方向變化。
  • 打亂文字順序為啥照樣讀得懂?慣性思維自動排序
    現代快報記者 吳怡 漫畫 俞曉翔    和看見長發飄飄就推斷是女性一樣    慣性思維讓我們給文字自動排序    南京鼓樓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張均表示,這種現象是由人腦的「閱讀慣性」導致。    張均表示,人眼看文字,並不是一個字一個字地進行,而是有一個掃視的範圍,一眼大約有3—4個字符,跨越兩三行,跳躍著前進。如果閱讀熟練,能夠多看幾行,甚至「一目十行」。當我們看到「研表究明,漢字的序順並不定一能影閱響讀,比如當你看完這句話後,才發這現裡的字全是亂的」這句話時,因為內容常見,並不複雜,眼睛只是粗略做了掃描。之後按照平時的閱讀習慣,自動給這些文字進行了排序。
  • 擺脫慣性思維,跳出問題困境
    其實,世界沒有什麼解不開的難題,走不動的時候,多數是因為我們身在其中,陷入了慣性思維的陷阱跳不出來。這個時候,我們需要沉澱下來,認真思考,擺脫慣性思維困境,換一種思維方式,就可能絕處逢生、柳暗花明。01.慣性思維是把雙刃劍。人的大腦,總是遵循最小阻力的原則,遇到問題就會直接調用以前的經驗、思路、作法,來思考和解決問題,這就是慣性思維。
  • 幼兒讀經系列,道德經、帛書老子、大學、中庸、論語,H5原文
    幼兒讀經系列,道德經、帛書老子、大學、中庸、論語,H5原文、動畫領讀版《道德經》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具有代表性的不少於一千種,從側面說明了《道德經》的巨大影響。
  • 《肖申克的救贖》:突破認知,不做慣性思維的奴隸
    慣性思維,是按照積累的思維活動經驗教訓和已有的思維規律,在反覆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較穩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維。慣性思維,又稱思維定勢。是由先前的活動而造成的一種對活動的特殊的心理準備狀態,或活動的傾向性。
  • 正面思維:避開慣性思維的黑洞
    其實,如果我們仔細觀察現實生活中那些長期經歷失敗的兒童、久病纏身的病人、無依無靠的老人、婚姻離異的男女、四處碰壁的求職者以及總是完不成任務的推銷員時,便會發現人類也常常陷入慣性思維的黑洞,並做出一些相應的消極事情。慣性思維指人習慣性地因循以前的思路去思考問題,仿佛物體運動的慣性。
  • 慣性的人生和人生的慣性
    我賠著笑臉跟人家解釋,不是德性,是慣性。」所以,慣性的定義一下子就被我們記住了:物體具有保持原有運動狀態的屬性。我今天聊的卻不是這個物理範疇的慣性,而是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有五種,分別是貪性、惰性、慣性、盲性、玩性。撇開那幾「性」不談,今天只談慣性。很多人可能意識不到自己慣性帶來的好處或者壞處,在我們行為習慣中,這種不自覺的思考方式叫慣性思維。
  • 慣性思維經驗主義才是影響我們成功的最大絆腳石讓我們惰性和畏難
    前幾天寫過一篇文字,介紹經驗主義害死人的內容。昨天在荔枝開課也重點講了經驗主義和慣性思維的危害性。今天在這裡著重就《思維革命》第三講的慣性思維內容做一個整理和發布,希望能給朋友們帶來一些啟示。思維革命慣性思維對我們的危害慣性思維,來源於人的經驗和過往經歷,真是因為有了很多不好的或者失敗的經歷,讓人們有了一個非良性的思維積累,這些積累會在以後的經歷中提供消極的心態。比如我們創業的時候,會考慮很多失敗因素,會諮詢很多曾經做過的人。
  • 道德經看教育 | 一旦思維偏離了正道,人生必將出軌
    老子《道德經》第三章中有這樣一句話老子在《道德經》第二章開篇第一句中也說到了緣由,就是「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善之為善斯不善矣。「為無為,則無不治」就是說,正是因為努力在做,但大家卻誰也沒有自私自利的目的,所以最後反而能無所不為,讓生命大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