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話是「善行者無轍跡,善數者不以籌策」。有朋友講,中間不還有一句「善言者無瑕謫」嗎?我覺得這「善言者無瑕謫」這句話,雖然帛書甲乙本裡都有,但是我認為這句話是後人加上的,不是老子寫的,因為前後語意不連貫,所以我只講前後的。第一句「善行者無轍跡」,就是善於遠行走路的人,善於出行的人,他經過以後沒有車軲轆印,轍是車軸。這句話講起來可就有點複雜了,有很多人解釋說,這是聖人無為而治,所以他無為就沒有車軲轆印。我說無為,遠行也有車軲轆印,為什麼就沒有車軲轆印、沒車痕呢?其實是這樣,其實老子在講你做事不設分別,不設形名,我們一般人都想,人出門要坐車,您坐車在這泥地裡邊一走就有車軲轆印,這是正常的,所以遠行出行就會有車痕,有痕跡。
老子為什麼又講「善行者無轍跡」呢?沒有車軲轆印,為什麼?老子就問你,您說這齣門為什麼就一定坐車呢?您不坐車不也能出門嗎?也就是說我們所有人都認為出行要靠車,這是一個慣性思維,好像一出行就要靠車,沒有車無法出行一樣。在這種習慣性思維的旁邊,有沒有其它一些思維方式?應該是有的,所有的事只要角度一換,立刻就開始變了一個樣了。您說這齣門就不能坐飛機嗎?可以的,您說老子那時候沒有飛機,那您說出門您就不能步行嗎?您步行只有鞋印沒有車軲轆印,憑什麼出門就一定要有車軲轆印?大家說,羅老師,您這不抬槓嗎?老子到底想說什麼,您告訴我們吧。老子就是想說我們如果按照一個習慣性思維就看一個事的話,我們只能得到一個方向的一個結果,你就這麼想,就這樣的結果了,但是這世界上的事您換一個角度,立刻就會有其它的看法,就會不同了。您原來認為出行就要坐車,就會有車軲轆的印,可是您步行就會只有腳印。所以,思維不要用一個慣性的思維。
比如說,您說開車快還是騎自行車快?大家一想,這當然是開車快了,可是那天我在飛機上看電視,有一個奔馳的越野吉普,一個Jeep的越野吉普,吉普的詞就是他們公司來的。這兩個吉普車賽手比賽,跟一個騎越野自行車的人比賽,在大雪天裡,坑坑窪窪的,連雪帶泥的,一個山包一個山包拐彎的地方,比賽看誰快,結果這一比上,這奔馳和吉普過山坡要慢慢地過,因為別顛起來把車顛壞了,來回拐彎的時候別怕車翻了,慢慢地,等他慢慢地開到了目的地以後,一看,這自行車人家早就到了。所以這兩個開越野車的選手甘拜下風,我們一般慣性思維會認為,當然是車比自行車快了,可是您換一個角度,您這是在平道上,你換一個角度在崎嶇的山路上一看,人家自行車轉來轉去人家就過去了,就更快。所以老子告訴我們換一個角度看問題,您可能認為那自行車很笨,可是未必,它有它的優勢。老子是讓我們不設分別,因為要知道萬物,換一個角度就會變化,換一個角度您看問題的角度就全變了,觀點也全變了。所以不設形名,該用得到就用,用不到的就不用,你以為無用的東西沒用嗎?這東西笨嗎?可是一換一個角度、換一個條件,它就立刻好用了。所以,不要以為非要車軲轆印,非要坐車出門才行,人家用其它方式一樣可以,冬天下雪天雪橇就一定比您這馬車要快很多。
所以老子說「善行者無轍跡,善數者不以籌策」,這個善數就是善於算數的人,籌就是那竹片,頂上竹子頭。策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很寬的竹片,記事的,另外一種說法是一種算命的草,到底是哪種?其實都是比喻,比喻成用來計算的工具,也就是說真正善於算數的人,不一定就靠那個計數的工具,比如用那草棍或者用這算盤等等,我們習慣性思維,尤其是在古代那時候,一想到算數,那掰開手指頭算不過來怎麼辦?拿草棍、拿竹棍,一定藉助工具,甚至出現算盤以後,用算盤。但是老子說你別有這種慣性思維,你這種慣性思維,有的時候你會覺得只有這一條路才能走得通,其實其它路是一樣的。比如說,您說有心算的人,心算的人可了不起,這心算的人厲害,我見過,我這人數學笨一點,您告訴我四位數加四位數我都要想好一陣子,那心算的人了不得,十多位加十多位人家轉眼就說出答案了,多少位乘多少位,一轉身比計算機快,答案出來了,就這麼快,我真見過這樣的數學天才。沒辦法,人就是厲害,邊上過的車看一眼,立馬記住車牌多少,20分鐘以後問他還記得,拿銀行卡給他看一眼,人家從頭到尾看一遍記住了,再過半個小時問他,一樣給你說出來。
這要是擱我,我那四個數我都記不住,他那一段一段的四個數我都記不住,我對這數字不敏感,但是真有敏感的人,您說這種人算數他需要用那竹片一個個往上加嗎?不用,人家心算就可以了。所以,老子說不要有慣性思維,您說這算數就一定用工具嗎?人家用其他方式也一樣,有的人用電子計算器,人家沒拿竹片也算出來了,人就別覺得這電子計算器沒用,你看這計算器有什麼用?不如我們竹子好用,可是人家就比你好用。
所以,老子說善於查數的人,他不用這個籌策,他不用這些工具來算。有朋友會問了,羅老師,老子到底要說什麼?老子想告訴大家這麼一個道理,我們通常在人生有了一定的閱歷之後,我們會形成一種思維慣性,在這種慣性裡邊我們認為什麼就是對的,什麼什麼就是好的,那個其它的就是不對的,除了這好的之外就是不好的等等,我們會根據我們的基礎作出一個判斷,但是老子告訴大家打破這種思維模式,因為換一個角度很可能你認為不對的、不好那個,是對的或者是好的,因為這世界是多元性的。所以,老子告訴大家要以多元性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舉個例子,比如說著名歌手毛寧,唱《濤聲依舊》的毛寧,毛寧是我一個中學的中學同學,我們父母單位都住隔壁,我們家遼大,他們家遼歌。毛寧在上學時候他是運動員,每天訓練,他的特長是體育好,我們因為是重點中學,我們大多數人就天天拼命看書,考試天天排榜,比誰學的好。我們天天玩命看書做題的時候,毛寧就去訓練去了,所以有一次我記得特別清楚,在自行車庫,上學學生都騎自行車,都放車庫裡邊。我把自行車推進去我準備上課去了,我就想這一天無聊的上課又要開始了,又要做題了,我一看這毛寧,騎個自行車把球鞋往這車前邊鞋帶繫上,往車前邊把上一搭,他就說走嘍,訓練去嘍,你看人家特別得意,訓練去了。然後我心裡就很嫉妒,我就想,你不好好學習,等你將來長大了有一天,你看我們成才了你沒成才,那將來你就慘了。所以我就想這人完了,他不好好學習,將來肯定沒前途。所以,我們的標準是只有學習好才是什麼什麼樣,只有分數高才能成才,但是畢業以後毛寧他就直接去唱歌去了,到廣州去唱歌,結果也唱出了一番天地來,我們學習也學出一番天地來。
您說這個有大的區別嗎?實際區別並不是特別大,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他的特長就是唱歌好,所以他練體育什麼的,可能肺呼吸量更高,對他唱歌有好處,最後他發揮了自己的天賦,也可以的。大家看,什麼事情換一個思維,有可能你剛才認為不行的那個、不好的那個,有可能在另外一部分能做的很好。所以,我們要從多元的角度去看問題,不要一個線看,就考試,這考試重要不重要?因為有很多小朋友在聽我的講座,考試也很重要的,考試非常鍛鍊你的智力,提升你的智商,大多數人通過考試可以提升自己的智力水平,這考試是必要的,好好學習是必要的。像毛寧那樣是例外,他因為有特殊的音樂天分。與此類似的還有清華大學的李健,您說清華大學出來不搞土木工程、計算機等等,搞什麼都行,清華也有理工科學校,可是這李健出來卻在唱歌領域發揮了自己的天賦,闖出一番天地來,為我們奉獻了很多優美的歌曲。說明你不要以慣性思維去考慮問題,這李健在他的同學裡邊,學習未必那麼好,未必有其他同學學的那麼好,但是他在唱歌領域卻有很高的天分,所以這叫不同的角度看問題,會有不同的結果。
又比如在一個公司裡邊,您說某某員工他這人說話就是很笨,這人小時候怎麼學的?說話怎麼這麼笨?笨嘴笨舌,您覺得這員工不好。可是不要這麼看問題,因為一旦換一個角度,當您把他放到一個特別適合他的位置的時候,您會發現他特別擅長那種認真去做複查、檢查的工作,給大家檢查的一絲不苟,您看他不善於口才去跟外界溝通,但是他善於內部工作,換一個角度就完全不同,可是按照我們思維慣性,這人不善於溝通,就做不好工作,錯的,因為您給他換了一個角度發現,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過去,他是完全符合您的工作要求的,完全可以勝任的,而且可能做的更好。
各位朋友,老子告訴我們這智慧,就是說您別一個角度去看問題,這樣看問題會出現很多偏差,生活這種智慧隨處可見。比如說我們吃蘿蔔時我們慣性思維認為就這蘿蔔可以吃,這蘿蔔好吃,這蘿蔔纓、蘿蔔葉怎麼辦?摘掉扔了,可是您換一個角度看,這蘿蔔葉能清咽利喉,在我們中醫裡邊,喉科經常用這蘿蔔纓子,尤其是幹的蘿蔔纓子,放久的,用它熬湯來清咽利喉治療喉症。所以您看您從您的習慣思維認為,只有蘿蔔那東西才能吃,可能您把那蘿蔔纓就給扔了。換一個角度,從中醫的角度一看,這蘿蔔纓子它的清咽利喉作用、它的順氣化痰作用,要比這蘿蔔強多了。
所以在這一章裡邊,老子告訴我們一個特別大的智慧,就是我們人到一定年齡以後,會形成一定的慣性思維,認為A就會導致結果B,但是您忘記了從C也可以導致結果B,因為換一個角度就全變了。我們認為很多沒有用的東西,我們認為從慣性思維看很多沒有用的東西,您換一個角度就會發現它有它的優點,所以這是一種智慧。在我們生活中我們經常犯這種一條線思維的錯誤,也就是說我們認為怎麼怎麼樣就是怎麼怎麼樣,可是您如果換一個角度,多元思維的話,您就會發現原來每一件事都有它自己的特點,我換一個角度有可能這個角度對我有用,這事就可以利用。所以,這是老子告訴我們的一個大的智慧。
我們在工作中、生活中我們都會發現,很多原來我們認為討厭的東西,您換一個角度看,挺好的,它磨鍊了我,它給我打下了一個什麼樣的基礎。所以,我們如果用這種目光,不設分別、不設形名的、多元化的看一個問題的話,我們人生的糾結就會少很多,很多我們看似沒有用的,甚至是一些有害的東西,反而會轉變成我們的養分,促進我們提升的動力。所以,這是老子告訴我們的大智慧,聽完我講的以後,回去反思一下,在我們生活中一定有很多這樣的事,每一件事從其它角度來看,都會看出新意來,都會看出可以滋養我的養分,可以看出促進我提高的動力等等,都會有的。
所以這是今天我們講的老子的智慧,明天這時間我們接著來講,看看老子又帶給我們什麼樣的智慧了。